網頁

2013年4月28日

改變人類歷史的建築師—Le Corbusier (Ronchamp篇)






上一會講到Le Corbusier善用了混凝土的特性來創做出一個新的建築模式,今會講他晚期的大成之作 – Ronchamp 教堂。
當大家看到Vila Savoye的時候,可能會覺得Le Corbusier好像一個建築界的工業革命家一樣,善用科技來改善建築物的生產和設計方式。Le Corbusier不單只創造出影響深遠的Le Modulor和靈活空間之外,還提出第一代公共房屋的主張。雖然他部份作品有如工業產品一樣,但是他晚期的作品就不單只超越了建築材料的限制,並且在功能和陽光的配合都達至完全的境界。雖然我一直未有機會參觀這座教堂,但是我從來未曾見過一個人會對這建築給予劣評。
這座位於法國東部Ronchamp城中的Notre Dome du haut教堂(不過多數都簡稱Ronchamp),包含了室內和室外的神壇。當大型儀式進行時,便在東面的外牆部份舉行儀式,而屋頂伸出的部份剛好有如簷蓬一樣,當小型儀式時便當然在室內舉行。
最奇妙的是當轉一個角度來看這建築物,建築物的外型便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面貌,再轉一個角度更是另一種的感覺。這教堂東南西北四個面都有不同的感覺,而且室內室外都能提供到需要的功能,但同時又破壞建築物外觀的美感。
最令人感動的部份就當然是室內陽光的部份,Le Corbusier善用了混凝土的特性,借助牆身的厚度來調節陽光射進室內的角度,令室內的空間因陽光而帶出多一層的變化,室內的顏色會因時間和月份而不斷地調整,從而建造出多層的空間。特別的一點就是在十字架上有一個大的洞讓陽光直射進信徒的面上,讓人感到神的光芒。
簡單一句, Le Corbusier 建造了一個與外間隔絕的空間,用陽光來連結了神與人。
至於結構就更奇,因為Le Corbusier 是善用柱和樑的大師但今次就完全沒有柱和樑,只用了結構牆,但是結構牆就彎彎曲曲,屋頂更是順勢而下。完全打破了昔日歌德式、巴洛克式的教堂設計風格,把教堂設計成一個不規則的形狀,Le Corbusier 今次視建築物如一個雕塑品一樣,與他早年的作品多數以直線為主的風格有很大的分別。
今次Le Corbusier 雖然是視建築物如藝術品一樣,但是在功能、美學、光線、氣氛都達至大成的境界,絕對是一名天才用了一生的精力才研究出來的傑作。

2013年4月27日

改變人類歷史的建築師—Le Corbusier (概念城市/公共房屋篇)





今日開始講概念城市,但是大家又有沒有想過世界第一代的現代的城市是從那裡來呢? 人類從何時由小屋轉而居住在多層的公共房屋呢?
世界第一代的現代城市的概念是來自法國建築大師—Le Corbusier,他在1922年提出了驚人的構想現代城市(Contemporary city):
1)       這城市可容納300萬人口。
2)       這個市區將會由汽車道路來連接各部份。
3)      城市中所有的建築都採用工業化的生產,房屋採用相同的模式來興建(reputation module),務求大量減少設計和施工時間和成本。
4)       採用高層高密度建築,放棄低密度的歐陸小屋模式,務求減少樓與樓之間的距離。
5)      大幅降低市中心的密度
6)      樓與樓之間大幅增加綠化和公共空間的用地
7)      自我提供足夠的就業和康設施的獨立城市
2009年的今天聽來好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1922年巴黎的人口大約只有600萬,但當時巴黎全城汽車大約只有1000部,所以設計一個可以容納半個巴黎的人口,而以汽車為主要交通公具的城市簡直是天荒夜談。
1922年,當時的法國人完全是Le Corbusier 是一個瘋子,根本不明白自己在說什麼,而他的建議自然被否決而且批評得體完無膚。但是在20多年後,特別是二次大戰之後,人口出現急增的情況,即所謂「戰後嬰兒」,當時世界各國都急需要提供足夠房屋來解決人口,而且由於Ford的出現,他令汽車的制作成本大幅降至一般人都可以負擔的水平,汽車數量因此而急增。
最重要的是,由於人口不斷增多,如果以歐陸小屋的模式發展,都市需要不斷橫向性地發展,人類需要更多的時間由自己的家到達他們的目的地,而且因為汽車大幅增加的關係,現有的道路變得超出負荷。
所以,歐洲的很多城市都借用Le Corbusier1922年設計的現代都市來規劃自己的城市,特別是利用高密度的多層建築來減少房屋的佔地面積,這樣可以令更多的綠化空間和運動場得以興建。
他的建議令世界出現了衛星城市,務求人類可以在一個獨立的小區之內工作、學習和生活,不用再每天往返市中心工作。
Le Corbusier 雖然未必在歐洲大陸上十分受歡迎,但在亞洲就完全成功,特別是在香港。香港的沙田、大埔、大圍、馬鞍山、上水都是以用他建議的高密度、工業化的房屋理念來規劃,製造出一個接近300萬人口的衛星城市。同樣的理念在新加坡、日本、韓國都有大幅採用,直至今天他設計的概念城市仍是現今社會發展的主流模式。
試問在1922年,一個建築師竟然可以有如此的遠見來規劃出未來人類的生活模式,簡直是天材中之天
下會繼續。

內、外反轉的建築—Pompidou centre


相信曾參經參觀過巴黎的人都應該知道Pompidou centre這建築物的名字,它是位於市中心的核心位置,一直以來都是巴黎地標之一,亦是非常著名的景點。但這建築物出名的原因並不是它特別美麗,而是特別醜陋,又或者可以說是特別異常的奇特。
這建築物由英國大師—Richard Rogers和意大利大師—Renzo Piano設計的,他們都是在設計比賽中作了一聯合的方案,設計的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把一座大廈的內與外反轉了。
在正常的情況下,建築物的外部多數是玻璃窗,盡量讓陽光射進室內,亦盡量讓用家從室內望向室外,而建築物的內部多數是電梯、樓梯、水管、空調管道等部份,務求盡量隱藏不漂亮的部份。
但今次Richard RogersRenzo Piano則作了一個非常之大膽的嘗試,把整座大廈的水管、排煙管道、空調管道、電梯、扶梯都放在外牆之上,而室內則是一個無阻無隔的展覽空間。這做法不單令阻隔了陽光射進室內,而其中一邊更是完全沒有窗戶,因為外牆上完全被大量的管道封閉了。
這建築物看似是都市中的一個「怪物」、「三不像」,不少法國人、甚至英國人都認為這建築物實在超級醜陋、看似是一大堆水管堆在一起的屏風。話雖如此,但這處是俯瞰巴黎市中心一帶最好的地方,因為這建築物相比四周的建築物為高,而且在外牆上的玻璃扶梯之中是可以盡覽四周的景色、在天台的露台和走道上更可以細看另一邊的景色。
至於天台的餐廳亦是相當有名的,因為室內的裝修亦是相當特別,在餐廳內設立了大少不同的彎曲屏風來分隔餐廳的各部份,但餐廳的食物就不是太特別出色,不過就非常昂貴。
講到至此,的確很佩服Richard RogersRenzo Piano兩人的創意和勇氣,他們可以在巴黎這個浪漫和藝術之都的核心地帶內,設計一座完全與四周不協調的建築物,簡直可以說是完全漠視現況的設計,單純是做一些自己想作的事情。務求破舊立新,便破壞了都市中的街景,並為都市帶來一個「外星人」的異種。這種做法在很多建築系教授都大力反對,他們多數認為新建築只是舊世代的延續,設計理念/手法可以與舊建築物不同,但不是完全不協調。
Richard RogersRenzo Piano兩人今次的創作,不單把挑戰了舊有的建築理論、甚至把建築物的主次部份和組合的模式都來了一個重新的設定,無論這個實驗是否成功,但他們都的確在設計史作了一個改變,讓大家都探討另類的思考模式,所以他們兩人都曾經獲得建築界的最高榮譽—Pritzker price,並在歷史上留名。
可能因為這建築物的做法是如此創新、大膽,所以這裡展出的藝術品都是相當前衛和破舊立新,另外這大廈的低層藝術圖書館都是相當有名的,所以這一帶是充滿了喜歡藝術的人仕,並且對出的空地不時有人會作街頭表演。
後記:如果要參觀巴黎的博物館,就切記要買Museum pass,這樣便不用買門票,並可以在有效期內無限次進入各大博物館,最重要是可以不用排長龍進入博物館,省去相當之多的時間和金錢。
Facebook 相薄

讓結構盡情表現的建築—Centre Pompidou-Metz



之前曾介紹了在巴黎的 Pompidou centre ,今日介紹將會是快建成的 Centre Pompidou-Metz 。
這座展覽中心是為了容納巴黎 Pompidou centre 的新展品,於是便在 Metz 市內建設Pompidou centre 的分館。這分館佔地面積約 500sqm, 總共提供額外 10,000sqm 的展覽空間。
這建築是由日本的 Shigeru Ban 和法國 Jean de Gastines 所設計,兩人的分工應該是Shigeru Ban 負責屋頂設計,而 Jean de Gastines 負責內部設計。大家可能對 Shigeru Ban的名字比較陌生一點,但其實他經常在國級的建築雜誌出現,只是他用很強烈的言詞批評日本的教育制度,例如:他在《我的職業是建築師》一書中,曾批評日本的大學教育是全世界最差,大部份的日本大學生都不能說完整的英語等等,所以在日本本地方面的報導則比較少,但其實他是天才橫逸,關於他的設計將會陸續為大家介紹。
講回這建築,它的最大特色自然是它的屋頂,建築師採用了中國人草帽的理念,利用不同大小的六角形來連接四邊的橫梁,這樣便可以在整個室內空間完全沒有柱,而整個屋頂只有4條柱。由於整個屋頂是彎彎曲曲的,所以建築便選擇了木結構,採用的木材就自然是Laminated timber 。因為 Laminated timber 是一種橫向和縱向合成的木材,情況就有如常見的夾板一樣,但接合的情況就自然更加穩固,而且可以容許更大的跨度和彎曲度。
Shigeru Ban 出名是非常精於木 竹 結構的,所以他一開始設計時便已經考慮到木材的接合。他在四周採用了 1m 厚木樑作為結構的外框,然後把大約 200mm 厚的木樑以三個方向縱橫交錯起來,從而做出彎彎曲曲的形狀。每個方向的木樑都是由兩層的木板組成,所以在每個交接點是由 6層的木板互相緊扣,因而令整個屋頂都變得穩固,而且只需 4支木柱便足夠支撐整個 5000sqm 的空間。
雖然每個接合點是有 6層木樑組合而成的,但是由於整齊地排列,所以在外觀上整個屋頂還是很簡潔明亮。另外,屋頂的物料是 PTFE 的關係,所以在白天時,整座博物館的外館有如白色的草帽一樣,但當在晚上在室內亮燈後,結構的倒影便出現在白色的屋頂上,盡顯了窩峰式木結構的特點。因此,旅客可以在室外、室內,白天、晚上不同時間以不同的感覺來欣賞這結構,這樣的設計絕對精妙。
至於室內空間則由 3個長方盒縱橫交錯組成,每個長方盒則是永久性的展覽空間,在長方盒之下則是劇場、咖啡廳和臨時展覽空間。因為永久性的展品需要良好的溫度和濕度的控制,所以展覽空間全為密封,這便與行人空間和咖啡廳形成很大的對比,從而創造出不同的視覺感受。
這博物館雖然還未落成,但是將會今年夏天開幕,希望大家可以親身感受一下這座建築。
官方網頁:
巴黎的Pompidou centre

自動開關的幕牆— 阿拉伯博物館 (l'Institut du Monde Arabe Museum)












從今日開始會陸續為大家介紹幾座歐洲的建築,上一會介紹了法國建築師Jean Novel 在巴賽隆拿設計的Torre Agbar,今日就為大家介紹一些他比較早期的作品。
這座阿拿伯博物館是他在1980年的作品,而且亦是他的成名作之一。他的設計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博物館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是常規展館成長方形,第二部份是特別展館成半月形。兩個展館之間便是主入口並有橋在高層連接,然後在內園還設有一個天井。
整座大廈的最大特點就是向南的玻璃幕牆,因為這玻璃幕牆上是裝有多個不同大小的圓框,這個圓框是用來控制射進室內陽光的多少,圓框組成的圖案是類似阿拉伯民族的傳統布匹上的圖案。由於玻璃幕牆上有這麼多的小圓框,而且這些圓框是受陽光感應器控制的,所以圓框的大少是會隨著季節或當日的陽光而改變。因此,射進室內的光影亦會因陽光的強烈而出現不同的效果,而每天的效果都會很不同,但可惜這個光感裝置在落成後不久便壞掉了,之後雖然又再維修過,不過好像還是會出問題,因此現在的圓框是沒有因光線的強弱而開關,但光影效果還是有的,只是與設計師的原意不同。
這個博物館令Jean Nouvel聲名大噪的原因,未必是因這建築物的設計特別出色或幕牆特別有創意。而是這建築物的外型和四周環境完全不同,並且這建築物是位于賽納河旁,類近聖母院大教堂等核心旅遊地區,所以巴黎人起初都批評Jean Nouvel嚴重破壞了巴黎市內的歐式建築風格,這博物館有如玻璃做的外星人一樣。不過,Jean Nouvel亦堅持新一代的建築應該有自己的風格,如果只是純粹配合環境便只是跟著歷史的潮流而沒有向前邁進,更加破舊立新的創意出現。
另外,當然有人批評他的玻璃幕牆上的圓框是多此一舉,將簡單問題繁雜化,簡簡單單地在幕牆上裝置百業便成,百業同樣可以隨陽光的多少而調整角度,為何要花費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來製作一個如此繁雜的玻璃幕牆,最重要是這個幕牆用了一段時間便壞掉了。
無論結果如何,Jean Nouvel確實在法國建築界建立了新一代建築大師的地位。

由火車站變身而成的博物館—Museum of Orsay







在巴黎市內當然有很多博物館,最出名就當然是羅浮宮,但記得有一次在Discovery Channel中看到一個節目,很多旅客都說Orsay 是令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博物館,因為這處的展品較為集中,而主題較為清晰。90%參觀Orsay的旅客都是為了觀看梵高的自畫像和他多幅作品,當然還包括Monet的油畫。
由此可以證明,博物館的成敗很都決於展品的質素,像Orsay一樣,如果有一幅鎮館之寶在這裡,它便可以靠這個老本來養一世。因此,如果香港要在興建M+博物館的話,就必須要預先準備一批稀世珍品,否則只會是在香港海旁上建一座巨型的建築來「曬太陽」。
至於建築方面,Orasy原是一個火車站,在1977年改成博物館。改造工程其實很簡單,但是就相當有效。首先,當然把火車軌拆走,然後重鋪地台,把這處改成為低座的開放式的展館,跟著在兩旁加上兩道牆,用作分格開放展區和室內展區。由於原有火車站的旅客大堂是雙層高的空間,而一般的油畫展館並不需要如此高的空間,所以便在這裡加建了一個夾層,這不單增加了展覽空間並且可以讓旅客從高層俯瞰中央的展覽空間。最大的好處,在新建的樓層上不單提供了展覽空間,還加設了兒童的教學空間和坐位,可以讓旅客在有陽光的中央空間旁休息一下,這一點確實在其他博物館是很少有的。
Orsay最聰明的地方就是完全保留了火車站圓拱形的玻璃屋頂,讓陽光射進室內的中央展廳,而展廳之內是放置了不同的雕塑。由於展廳是高樓底的關系,所以儘管大型展品設在這裡,但都不會感到壓迫,而且陽光亦令展品看起來更漂亮,亦不擔心紫外線會破壞石材。而原本相當黑暗的旅客大堂便變成為室內展館,因為油畫是不可以長期在陽光之下,否則紫外線會破壞畫上的油漆,所以很少陽光的因素便變成了它的優點。
現在Orsay還保留了很多火車站的遺址,除了外牆、屋頂之外,還保留了大鐘,而原本用來連接各月台的室內鐵橋亦同樣地被保留,現在還是用作連接左、右兩則的展館,而且這亦是觀看整個博物館最好的地方之一。
最後不得不提,近年確實有很多中國旅客參觀外國的博物館,Orsay亦不例外,但是當日我就眼見有中國旅客用閃光燈拍攝梵高的自畫像,但是在博物館內拍照是容許的,但是完全不容許用閃光燈,連三腳架都是禁止的,因為閃光燈的熱力是可以破壞油畫的。但是,當職員用英語禁止中國旅客用閃光燈時,可能是言語不通的關系,便弄出不愉快的事情,中國旅客還以為是法國人看不起他們。
其實,在博物館內不准用閃光燈、不准飲食、不准觸碰展品,眼看手不動是參觀博物館的基本禮儀,請大家小心一點。

專之驕子的開始(3)


本地建築系畢業的學生, 在畢業後的頭三年是十分難過, 是他們的第二最大危機. 因為畢業後需要面對很多技術層面的問題, 例如, 合同招標、政府部門入則、施工圖設計等. 但由於大學時沒有這方面的足夠訓練, 很多畢業生連樓梯都不能準確地劃. 所以很多時畢業生都需要跟一些繪圖員學劃圖, 那時他們便很爭札. 因為, 他們堂堂一個碩士畢業生要拜一個IVE或建造業訓練局出身的繪圖員為師, 但這過程才是最重要, 因為這些有經驗的技術人員, 往往幫老闆打下不少江山, 在老闆心中有一定程度上的地位, 這些老臣子往往能幫新人在老闆面前講好話, 而平步青雲,相反好多新人死了也不知何知.
再者, 新人往往要求寫信、寫FAX、寫會議紀錄, 他們大都不願意, 他們認為自己是做Design, 不是文員. 但其實,這是建築合約中最重要的一環, 因為萬一發展商和承建商出現商業糾紛時, 這些文件全部都是証供的一部份, 老闆都十分緊張. 以我而然, 過去的2007年, 我的辦公時間內全是開會、寫信、寫FAX、寫會議紀錄、寫議程, 加班時間才劃圖, 寫信佔我8成時間.
至於, 巡地盤更是新人的弱項, 第一建造過程的知識不足, 建築合約條款不熟悉, 技術層面薄弱, 特別對建築材料,往往令無數新人死全屍, 由於知識不足往往都不能和工程師通力合作, 再加上心高氣傲認為自己是碩士畢業, 工程師們只是學士畢業, 地盤管工更可能是IVE或建造業訓練局出身的技術人員, 便看不起人家, 到最後自己受苦.
舉一個實例, 二個剛考試合格的建築師, 被派長駐地盤, 但由於個人性格問題糊亂和工程師們火拼, 動不動便破口大罵地盤管工. 最後, 當建築師的圖紙出錯時一眾工程師沒有提醒他們, 而這些圖紙交至承建商手中, 各施工單位都會先聯合一起check圖, 避免出錯, 由於這兩名建築師開罪太多人, 所以當他們發現錯處時還照局部開工, 當地盤出錯時, 各施工單位都異口同聲說我們都是跟建築師的圖紙施工, 並要求加收費用和延遲交貨日期. 責任當然落在兩人身上, 發展商當然破口大罵, 但可惜的是其中一人不服氣, 大罵各施工單位各成員並問候人家娘親, 最後被人從後襲擊, 當場被人用鐵筆把爆膝蓋, 儘管報警但由於看不襲擊者, 拉不到人.
其實, 建築師和別人火拼是正常的事情, 你不可能沒有立場, 地盤中最容易發生的糾紛, 是防水的問題, 因為做窗門的會說是混凝土做不好的問題, 做混凝土會說是防水的問題, 負責防水會說是其它兩人的問題, 所以香港機場漏水是不難想象的情況, 建築師真的是要在合適的時候和別人火拼, 但要以理服人.在地盤,”三字經”是正常用語, 但要點到即止.EQ永遠比IQ重要.

專之驕子的開始(2)


講起讀建築可分為兩大派別, 一是英國古老派, 一是美國派, 英國古老派認為大學是職業訓練的地方,強調培訓出來的學生需懂得除設計外,還要整個懂得建造過程、 建築法律、 建築合約、建築史等知識. 這亦是港大建築系以往的模式, 學生除要求設計一些美觀的建築外,還需要符合建築法律和建造的方法所以這類型的學生能畢業馬上開始工作, 因為對建築上的問題已有基本訓練.
至於美國派認為大學是學術研究的地方, 學生的project要求探索未來, 研究新的思想模式,甚至不用設計一座建築物, 只是設計建築物的外牆或某一個空間,甚至只是研究某一種設計模式、建築理論. 這亦是現在港、中大建築系開始進行的模式, 而倫敦一些學院亦進行這教學方. 畢業的學生需在畢業初期開始學習整個建造過程、 建築法律、 建築合約、建築結構等知識, 因為學校沒有強調這些訓練, 儘管有課堂包括這些課題, 都只是選收科.
因此大部份本地建築系的畢業生需二至三次才能pass建築師學會的考試, 五、六次也不奇怪, 八、九次也大有人在. 儘管考試合格的建築師若果工作上沒有實習過的話, 便不會知道如何處理一些問題, 因為大學沒有足夠的基本訓練. 但這些人往往是能幫公司賺大錢的人,因為他們思想模式完全打破框架, 非常創新, 能吸引客戶,嬴取新的合同, 但要順利完成project 就需要多種知識不可, 所以能保住客戶都是精於管理的人.
當然建築師最好是Design又好,Management又好, 樣樣皆能, 但世事可有如此完美嗎?

友情連結:

http://www.hongkongcard.com/columnist_article.php?id=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