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中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9月11日

帶有中國味道的現代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




相信很多人都會經常到深圳消費,但相信極少人曾參觀過何香凝美術館,這一座位于華僑城的美術館,是全中國第一座以個人名義的美術館,全國第二個現代美術館,而館名更是由前國家主席江澤民來提名。
 到底何香凝女仕為何會在中央有如此地位呢?她曾經是全國人大政協、全國婦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等要職,因此地位崇高。
 至於美術館本身,是在1995年由香港建築師—Sherman Kung設計的,Sherman Kung 便是中銀大廈的項目建築師。 他在這博物館採用了四合院的格局,中央的兩個展區以南北中軸線,當進入後便是第一個中央空間,再進入後便是一個大的玻璃中庭,在中庭四周便是不同的何香凝的展區和貴賓廳,在中央展區的左邊便是現代藝術的展區。
 這間博物館其中一個特點,就是主入口由一條橋連接附近街道,而且正門附近的綠化地帶和水池是下沉了數米,讓整個博物館與四周環境隔絕,當旅客過橋之後便有如忘卻四周的繁忙的道路,感受一個寧靜的藝術空間。
 另一個特點,就是這裡的通道。當旅客參觀完第一層的展廳之後,便經樓梯步行之上層時,便會發現路線上有一些地方突然有不少陽光經窗戶射進室內,旅客往往是由陽光引領旅客至上一層的空間。
 建築師是刻意在樓梯的空間內設置窗戶,盡量利用「陽光」來定義行人空間,
在現代藝術展覽的空間同樣有類似的做法,特別是在雙種的樓梯,而且在進入現代展覽區時,便會先經過在正面的玻璃盒,令旅客先經過一個不同陽光的空間,才進入另一個空間。當時老師教授這手法—「Light for the space(陽光來營造整個空間)
 在此唯有向大家說句對不起,因為小弟已有10年沒有參觀這博物館,當時拍下的照片實在太差,所以不能表達這建築物室內的空間,最可惜的是從網上根本找不到合適的照片,始終大家到深圳的目的不是去參觀美術館。因此煩請各位網友可以幫幫忙,到這裡拍一些室內的照片,好讓大家明白這博物館在陽光上的處理,無言感激。

但是,這博物館絕對值得大家一遊。


官方網頁: http://www.hxnart.com/

北有鳥巢,南有春繭 (2)


今日终於可以繼續和大家討論一下這個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主場館—春繭。深圳灣體育中心佔地面積30.74公頃,坐落在深圳灣 15公里海濱休閒帶中段、南山后海中心區東北角,毗鄰深圳灣和香港,主要建設內容有一場兩館,即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及運動員接待服務中心、體育主題公園及商業運營設施等,總建築面積達25.6萬平方米,屆時將承擔足球預賽、乒乓球決賽、游泳等比賽和訓練功能。整個工程在2010年底竣工。

深圳灣體育中心通過白色的巨型網架結構將體育、商業等建築空間進行整合,外形酷似春繭,形成了形體完整的建築綜合體,有利於賽前賽后綜合利用。在完成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規定的比賽任務以後,該中心將成為南山區全民健身的核心場 ​​所,成為國內外大型體育賽事的重要賽場,深、港、澳博覽會展的靚麗平台,逐步發展為輻射珠三角的知名演藝中心。

這一個場館可與北京鳥巢齊名,就確實有它獨到之處,而雙方獨特之處都是在於它的屋頂。鳥巢最精妙之處是在於它的不規則而且縱橫交錯的屋頂,而春繭的屋頂雖然在結構上是比較有規律,但是在結構上的問題同樣是相當複雜。因為春整個屋頂就好像一個龐大彎曲的鐵絲網,而且最難度就是整個屋頂都沒有垂直的結構部件,情況與鳥巢類同。

鳥巢的結構雖然同樣是可以說是豪無規律,但在它縱橫交錯的鋼結構之中,都是包含了垂直的部件,所以這些部件就自然成為了鳥巢的柱,而這些橫向的部件便就是樑,只是這些樑不是水平地連接柱而已,因此如果鳥巢的橫向支架愈多,便有如橫樑更多,某程度來說是更加穩定。

相比之下,春繭結構部件之間的間距是相若的,所以某程度上來說是比較容易來建造,但這亦是最壞的一點,因為整個屋頂都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垂直結構部件作為柱,因此繭在個別的大跨度的部份需要加上Y型的大鋼柱,雖然這會影響觀眾欣賞比賽,但這部件確實對結構實在是太重要的,所以便不能避免,所以春繭在這方面確實比鳥巢稍遜一籌
不過,春繭有一點確實是非常特別的,因為一般的場館是不會與其他的場館連接在一起,就算鳥巢和水立方在同一時期規劃的,但是它都不會連在一起。因為無論在建築外立面、體量關系、人流疏散、物流管理、消防疏散都有負面的影響,而且亦會令人感到擠迫,亦令整個項目欠缺了一個重點。若果是從人視角度來欣賞這建築的話,你就更會覺得春繭某程度上像是一個巨型鋼金屬的屏風。不過,春繭某程度就是因為這項創舉令大家都在眾多場館之中留下印象。
運動會已過了,春繭又理行了它的歷史任務,至於它會否成為另一個「大白象」工程的成員,就視乎當地政府的管理。

北有鳥巢,南有春繭(1)


 
深圳大運會已順利地完成,這亦是中國繼奧運、亞運之後,近年來第三件大型運動項目,這個運動會雖然未如奧運、亞運般齊名,叫座力又確實有所不同,但是中國一如以往一樣,為了一個大型運動會而大興土木,又或者可以說是借助大型項目來推動城市的發展,如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和廣州亞運一樣。

2008年奧運時,小弟都曾經為大家討論過大型項目是否確實能推動當地的經濟,又或者會因為大型運動會而為當地帶來推動體育項目的動力。事隔3年現在回望京奧,京奧無論在管理和規劃上都是成功的,連一向尖酸刻薄的英國傳媒都曾經對京奧表示認同,當然個別細節上確實存有沙石,但是平心而論,北京確實打了一場漂亮的仗。

另外,在2006-2008年中國一直都冀望著京奧會為中國帶來大量的商機,無論國家投資的核心項目,還是連帶的旅遊、商業和銷售項目,都會因奧運這個催化劑而急速地。記起當年的中國確實如視奧運如「活靈丹」一樣,無論是大、是小的企業都會因而被活化起來,不過當參考過歷屆的奧運主辦國之後,歷史以來亦只有美國的阿特蘭大奧運會是取得收支平衡之外,其他的城市都是入不支,極多的場館在比賽後還是長期地被空置,成為「大白象工程」的一員。當年確實有很多人對京奧有類同的說法,但是大家都抱著「中國不同論」來解說,因為大家都認為中國自身的人口極多,自身已經是一個超龐大的客戶群,如果每一個中國人都要在鳥巢跑過一圈,相信鳥巢長年24小時開放都不成。

中國多一個半個場館都沒問題,總會有人會用的。事隔多年,鳥巢雖然不是有不同團體在表現和一些大型體育項目,而且亦成為北京的重要地標,但是要做到收支平衡的話,又確實有一些距離。某程度上「中國不同論」,又再一次變成「中國相同論」,大型場館在盛事過後,確實很難找到一個長期使用的新功能。

無疑大型體育活動未必如預期般神化,能為當地城市帶來無限的商機。不過,像奧運般的盛事確實令沉睡了多年的巨龍活化起來,坦白說若不是在京奧的推動之下,北京何以在4年之內興建一個新機場和新的地鐵線呢? 北京的舊區又如何地被活化呢? 市內的市容又怎會在短時間之內被整治呢?同樣情況一樣發生在上海、廣州和深圳一樣,大規模的基建往往都是因盛事的關系而誕生的。另外,大型運動會又確實是中國向外推銷的好時機,如果不是奧運的關系,世界的傳媒又怎會同一時間在報導中國的新聞。

若果單純「向錢看」,大型運動會未必是「生金蛋的雞」,但若「向前看」這些盛事又確實把當地時代的巨輪推快了很多,是福是禍就留在明日去分曉。

下會繼續。

2013年5月17日

充滿希望的開始, 充滿失望的結束. 貝聿銘的北京香山飯店(3)


第一個惡夢: 貝聿銘完成設計後, 開始製造建築模型, 北京當時原沒有建築模型製作公司, 貝聿銘需要在紐約製作一個重220磅的模型, 並從紐約帶至北京但領導人們對這清優簡潔的方案沒有太大的反應, 但基於是貝聿銘的設計所以欣然接受.
當開始動工時, 貝聿銘希望選用帶有中國味道的灰色磚, 但北京市內的磚大都在文革中被毀, 儘管能找到磚窯但沒有人懂得燒這種磚. 最後幾經波折後, 才找到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師傅為貝聿銘燒磚.
另外, 由於當時沒有任何建材供應商,飯店花園中的石頭不知如何購置, 最後, 貝聿銘從一本旅遊簡介看到南方某處有類似的石頭.最後, 政府能從1500里外把這230噸石頭運到北京. 至於工程管理簡直一塌糊塗, 鹹淡水喉接錯, 天花油漆還未完成, 地毯已做好, 混凝土車還進場時, 大堂地磚已做好. 施工過程錯漏百出, 儘管貝聿銘在哈佛大學時的學生親自到場監工,但施工水平還是強差人意, 原本是200人完成的工程但用上3000人還是一篇糊塗帳. 在開幕前的一刻, 貝聿銘和他從事建築設計的兩名孩子亦要如工人般親自到場清潔飯店各處, 最後,香山飯店在強差人意的情況下勉強完成, 最低限度表面上沒有大問題. 因此,貝聿銘中國大陸工程,今日的香山飯店已作次翻新, 情況應有所改善.
後記, 為何中國會變成如此不濟, 文革發生了甚麼事, 是天災是人禍? 給大家一些參考數值:
四川地震: 死亡人數10萬
唐山大地震: 死亡人數24.6萬
南京大屠殺: 死亡人數30萬
8年抗日戰爭: 中方死亡人數3000萬包括南京大屠殺
太平天國: 死亡人數2000萬, 但中國人口在十四年內戰4.1億降至3.5億.
國共內戰: 長達28年死亡人數無法估計
文化大革命: 因文革直接死亡人數700萬, 在文革中的三年大飢荒死亡人數4000萬
十年文革所有學校停課, 圖書館被毀, 藝術家、老師、智識份子被迫害, 人民財產被沒收.道路、古蹟、文物和房屋無限量被毀.
當我們狠評日本沒有面對歷史的同時我們應否在中國歷史書加入六四天安門、文化大革命、國共內戰等史實.天災永不及人禍

充滿希望的開始, 充滿失望的結束. 貝聿銘的北京香山飯店(2)


香山飯店的格局是四合院的現代化格局, 貝聿銘從新把天、地、人融合的理念放入香山飯店.何謂天、地、人融合, 天是時間亦即是四季, 地是建築物, 人是人倫.在四合院中的中庭可知四季景色的變化正所謂生有時, 覓有時; 聚有時,分有時, 每逢時節, 四合院中的各人便集合在一起. 四合院中的房間是依輩份來安排, 長幼有序, 主客有序, 主僕有序.
香山飯店的大堂是中庭式設計以表現天、地、人連合的空間讓陽光能充份填滿整個空間但為了滿足對室內溫度的控制所以亦加了玻璃天窗, 不過讓這中國色的建築看起來有點怪.另外,酒店所有房間都能夠與樹林相鄰, 並融合自然之中, 建築和園林互相融合,讓室內外的空間與自然互相呼應, 反應陰陽五行互相相和的特性 這亦是中國園林的一大特點這與歐洲的幾百畝大草園不同,內外空間分明, 建築物為視覺上的主體, 園林是用來加強建築物的透視度. 香山飯店的窗口和通道口都採用蘇州花園色的圓洞、花形洞來框景並造成更大的空間對比亦能特顯室內外盆景的重要性.
在設計上貝聿銘可算成功地把四合院和蘇州園林的個別特色融合並現代化, 但貝聿銘的惡夢現在才開始. 待續.

充滿希望的開始, 充滿失望的結束. 貝聿銘的北京香山飯店(1)


時光一轉, 我們便轉到1979年的北京, 當年貝聿銘已離開中國多年並已入藉美國, 他亦已經在美國打出名堂, 已列入大師級的項列, 但貝聿銘在中國還未曾建過任何建築物.在1974年,貝聿銘以美國建築師學會成員的身份到訪北京並作文化交流. 這次是自中美乒乓外交後,首次有美國建築師到訪中國作文化交流, 亦是貝聿銘自1935年出國留學後首次回國.
今次回國後, 貝聿銘立即被邀請在北京演講關於建築和都市設計, 而在1978年貝聿銘再被邀請到訪北京, 今次由國家高層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他, 接見他的目的就是希望貝聿銘能在北京市中心建一所旗艦酒店, 因為在文化大革命時大部份的賓館和酒店都被破壞, 隨著改革開放的需要,北京希望兩年內建100,000間酒店房, 而希望貝聿銘能負責最重要的一間.
貝聿銘一口答應但地點不在北京市中心因為他認為以紫禁城為中心的北京城不可有摩天大廈,避免破壞北京城的格局, (如無記錯的話:現今北京市的規劃亦以紫禁城為中心的1公里範圍不可有超過20層高的摩天大廈)
最後,貝聿銘選擇在北京香山公園旁建一所具備300個房間的酒店, 並取其名香山飯店,貝聿銘選擇香山的原因是在其香山這個北京著名的風景旅遊區是沒有任何高級酒店. 另外, 貝聿銘是希望這酒店能夠融合自然之中, 正所謂天、地、人的融合.
不要忘記時代的背景,文革後的中國,中國除人多地多外就只剩下4000多年的文化歷史, 但若不懂得利用這文化寶藏便等同沒有, 所以,今次貝聿銘借這題目來研究中國建築的現代化,而他亦罕有地全力參與這項目的任何細節, 一般而言, 貝聿銘只定下一些大設計方向並交由他的合顆人和同事繼續設計, 他只會定期參與討論. 今次貝聿銘每隔數小時便與同事討論設計, 可見其熱情, 背後的推動力莫過於希望為中國人在衰權辱國多年後曾回一口氣. 待續.

人類歷史上最大形的建築 - 萬里長城(誤解篇)


大家都知道萬里長城是中國最大形的建築, 亦是國家一級保護的文物. 但萬里長城其實亦是人類歷史上長度最長、 佔地面積最大、重量最大的建築, 這當然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但世人對萬里長城有不少誤解
第一誤解萬里長城不是秦始皇建的
最早期的長城是在春秋戰國時所見, 大約2700多年前長城早期由秦、趙、燕三國都有興建各自的長城主要是為防禦匈奴的來犯當秦一統六國後, 始皇便連接秦、趙、燕三國的長城, 當時的長城從臨洮到遼東的綿延萬里所以取名 萬里長城”.秦代之外,長城主要都在漢代和明代都作大規模復修, 現存的長城主要是明代時所建的.
 第二誤解萬里長城不是10萬里長
萬里長城從地圖上估計量度只有7,600公里(km), 14,600華里但在1900, 有人徒步跑完整條長城, 用計步器計算長城只長6,700km,.
但是根據長城專家羅哲文的計算, 由於長城不只是一道, 而且彎彎曲曲、高高低低所以,在漢代的長城, 的確可能有過萬公里, 但在秦代就沒有過萬里長.
第三誤解萬里長城不是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
萬里長城是東起鴨綠江邊的虎山長城鴨綠江是位于北朝鮮與中國交界附近虎山長城於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虎山鎮虎山村,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在明代主要是用來防禦滿清所以自滿清入關後虎山長城便日久失修現在不容易發現.
山海關之所以成為天下第一關, 是因為山海關控制著由北京通往東北的要衝——遼西走廊而嘉峪關則位于祁連山與龍首山之間的狹窄隘口,控制河西走廊,為明長城最西端關口,亦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衝所以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2013年4月28日

龍與鳳的建築—安徽廣電中心





在中國有很多具中國特色的建築物,亦有不少人嘗試把中國建築現代化。不過,今次為大家帶來另一類具中國味道的建築安徽廣電中心。這座電視大樓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新政務中心的地段,總建築面積達385,165sqm, 但佔地面積只是163,005sqm,因此此項目的容積率只是2.26(參考數字:香港的商廈容積率大約是15,國內的公建項目的容積率大約都是5-6)
這些數字代表了什麼呢? 這代表了此項目以非常低的密度來發展。

不過,由於此項目的佔地面積很大,所以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同時以橫向的方式來發展並同時製造全合肥最高的建築物。安徽廣電中心分為南、北本兩座大樓,北邊的大樓為較矮10層高的媒體中心和廣播大樓。

南側的大樓為配合功能上的要求,所以分為高座與低座,高座為電視台的行政大樓和觀光塔,而低座為新聞中心、演播廳、會議中心。建築師樓—NDA – new design architecture為了避免整個建築群分為數座大樓,所以刻意把高低座連成一起,並且利用了龍型的佈局來連接縱向與橫向的空間。

NDA的概念是把行政和辦公空間盡量集中高座,因此行政大樓變成為42層高、全合肥市最高的大樓,從高座一直慢慢延伸至低座,而每個空間亦隨著空間的需求而逐漸拉闊,這樣便把低座變成為高座的尾部,佈局便有如飛翔中的龍一樣。而北座的規模雖然不是如南座般龐大,但是佈局亦都是類同,形態有如鳳凰一樣,因此整個建築群有如龍鳳呈祥一樣。

「飛龍在天」、「龍鳳呈祥」雖然好聽,但是大家如果不是仔細看過設計師的構想圖之後,就根本不能夠看到任麼龍與鳳。如果整個設計的目的只為在合肥市內製造一座新地標的話,就相信已能夠滿足設計要求,因為我曾到這區很多次,彎彎曲曲的外形再加上其高度在遠遠的一方已經非常特出,但是龍與鳳的概念就確實很難想象出來。

平心而論,這項目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市政府容許這項目在超大型的土地上以低密度的方式來發展,所以才可以讓建築師如此靈活地自由創作。再者,規劃局亦刻意調低四週建築物的高度,因而令這建築物可以更進一步鶴立雞群,試問如果在土地資源緊缺的城市裡,又是否可以如此方式來發展呢?





台北故宮博物館後感


翠玉白
這篇是免年第一篇的文章,首先祝城願大家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近日收到網友的電郵, 問及我是否只專注攝影而放棄了繼續寫建築的文章。其實, 我一直都沒有離棄過,只是現在每天都對著電腦工作十多個小時, 所以下班後根本不想再面對電腦來寫新文章。 因此小弟只想在週末的時候,作做別的事情來調節一下心情, 免得自己做個行厭個行。建築遊人並沒有轉行做攝影遊人, 只是逃離電腦屏幕一下在而言。

講回台北故宮博物館,這個館的出現是因為辛亥革命後, 國民政府已成立,溥儀還住在紫禁城時, 他為求令滿清皇室復辟, 暗中連絡前清朝的官兵、軍閥組織勢力. 但溥儀沒錢沒權, 唯一擁有的就是宮中的珍品, 他用珍品來拉攏各勢力。但被民國政府發現,在1924年, 冯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把溥儀逐出紫禁城, 並開始點算宮中的珍品, 總共117萬多件珍品. 然後在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館成立並全面對外開放, 在二次大戰時, 民國政府為求保存珍品把所有珍品放入13,427箱並送至南京, 其後轉轉接接的情況下送至其他地方。
七七盧溝橋事件發生後, 第二次國共內戰開始, 民國政府把其中2,972箱送至台北並形成今日的台北故宮博物館. 其中2,221箱仍留在南京, 由博物館保管, 其餘的送回故宮博物館。

台北故宮博物館樓高三層,分東西兩翼, 建築的外形是仿古的中國帝皇式建築,當然是保留中軸方式的設計, 不過入口大堂只是單層高的空間,相對地欠一些殿堂級的氣派, 而且入口大部份的面積都是用作中央樓梯,所以人視覺上的景深較淺。另外,可能由於外牆材料和顏色的關系,確實令人聯想這建築物像廟宇或道觀,而不像博物館或相關的仿故建築,感覺確實有一點新舊不合,相比台北其他的仿古中式建築—國家大劇院和國立音樂院等建築物而言,就確實失色了一點。再者, 由於希望把博物館設計凹字形的格局, 所以參觀的人流路線出現了很多的盡頭路,導致確實有一點不暢順, 室內空間亦沒有太大的驚喜。

不過,博物館單是靠展品的質素便有效足夠的叫座力, 因為此館藏有夏、周時代的銅器、漢朝的玉器、 另外包括鎮館之寶的清版的清明上河圖、 曾由汪精衛送贈給日本天皇的「翡翠屏風」和相傳是光緒皇瑾妃所有的 
翠玉白」。

講至這裡就確實有一點感慨,慶幸自己得到良師的悉心教導,儘管自己不材,但總算對一些通識上知道一些皮毛。因為當小弟參觀此博物館時, 遇上不少香港的旅客,當他們談及這些展品時, 相當之大比例的人對歷史一無所知,連最基礎的歷史知識都欠奉。以
翡翠屏風為例,是汪精衛在二戰時送贈給日本天皇的,但在戰敗後歸還。 要認知二戰和國共內戰整段歷史並不容易, 但如連汪精衛的名字都未聽過,就確實有一點很難再進一步了解該件展品和相關的歷史背景。
另外,有些父母誤以為西漢、東漢和北宋、南宋同時出現的朝代,認為漢朝是分裂後而同時出現
西漢和東漢的兩個皇朝,情況就有如東、西柏林一樣。
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雖然未必算得上是什麼特別的事情,但是如果中國連基礎的知識都欠缺的話,就很難再在此基礎上發展下去。現在中學的歷史科都可能被通識科取代的話,未來的中國文化又是否能夠被傳承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