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30日

活化建築 – (喜帖街、雀仔街、波鞋街、衣布街和花墟篇)



喜帖街
上一會開始講了第一篇關於保育的文章, 今日再講一些更加切身的話題 - 喜帖街、雀仔街、波鞋街、衣布街和花墟篇相信都是香港有名的街道, 雖然部份已經消失了或重置到新的地方,今日我嘗試逐一為大家分析有關問題.
首先我先申報利益, 我是曾經參加過H15喜帖街一帶的規劃設計, 雖然我公司最後好像沒有參與到後階段的設計, 但個中的故事我知道一點.
發展喜帖街時遇到的問題和一般市區重建遇到的問題一樣, 這條街道是一個沒有刻意經過規劃但自然組成的一個社區群組, 如果重建這一區會令現在的商戶很難在別一個地方重建同樣的社區網絡 昔日的喜帖街商戶現在雖然在彎仔一帶重新開業但很難重新發展昔日的叫座力和吸引力這些商戶雖然同行如敵國, 但他們其實是相互支持, 除了是成行成市的氣氛之外, 還包括商戶之間的互相交易, 當中的關系是千絲萬縷, 如果斷開個別群組就等同破壞這個群組的凝聚力。
但問題是喜帖街樓上的住宅由於日久失修, 結構和設施都十分殘舊, 對樓上的居民來說可以說是相當不理想的居住環境 喜帖街一帶的建築不像皇后和天星, 因為皇后和天星都有定期維修而且不論結構和功能上還可以滿足現代的需求, 所以保留價值是相當高。
當年我重新參觀每一座H15一帶的建築時, 樓上的居住的環境實在殘破不堪,完全不能附合現在的消防法律, 而且大部份樓宇都是混凝土結構, 所以若要清拆就必須整底大樓拆掉, 就算局部拆掉都只是象徵式地保留。
所以, 喜帖街一帶的建築在現實的層面是很難保存, 至於商戶就更加難保存, 如果工程展開, 左邊打樁、右邊挖地, 又大塵又多沙, 是根本不能夠繼續經營, 所以遷出是唯一的辦法。
最重要重建工程是希望能夠收支平衡, 所以拆毀舊樓的土地之後就一定會建多層大廈,街鋪就一定不會是現在的租金水平, 否則重建工程不能收支平衡 所以, 原有的居民和商戶是很難以同樣的生活水平在這裡繼續生活。
對於居民和商戶來說如果不能夠在繼續生活就必須有足夠的賠償讓他們能夠在同區繼續現有的生活質素, 但在市區重建局來說就自然希望把收地的時間和成本盡量降低, 當中的角力就可想然之。
雖然現在已經定出同區7年租金的賠償方案, 但同區租金的定義實在可以有很大的差別, 就算賠償是合理的價格但居民和商戶是很難以同等的價錢買或租回同等大少的單位或商鋪, 因為重建地區是舊區所以租金當然是比較便宜, 新區的價值自然有所差別。
喜帖街
所以, 居民和商戶自然很難重新再次建立他們的社區綱絡, 分分鐘鐘需要離開這個社區 因此他們的抗議力量自然很大, 再加上議員的推波撞瀾, 自然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回響 當年我曾經參過一次議員舉辦的H15居民大會, 我雖然只是隔岸觀火, 但看見居民的反對情緒真是很高漲。
我明白他們的期望但同時我亦知道市區重建局的難度, 因為如果賠償金額再提高的話, 就必須增加銷售面積或銷售金額 如果再進一步增加銷售面積就等如增加多一座屏風樓, 我不排除市建局有為發展商著想, 但發展商是為賺錢而存在世上的機構, 如果達不到預期的利潤 (通常是30%純利), 為何要參與發展呢?
所以對我來說, 重建是很難避免破壞現在的社區網絡, 就算刻意重置都未必可以保留原有的風采。
衣布街
西港城
例如衣布街, 衣布街的原置是中環的新紀元廣場一帶, 現在重置到西港城, 雖然可以說是原區安置但人流和客路已經有很大的差別 記起在2002年, 當年我放暑假回港參觀西港城時, 發現衣布街的商戶發生抗爭行動, 事緣政府希望在西港城再度作出翻新, 調整有關商戶因此不希望再與衣布街的商戶續租 對這些夕陽行業的商戶來說就等如強迫他們失業, 在言談之間商戶向我說, 他們這裡的商店都至少有20-30年歷史, 他們都已用了一生人的時間在這行業發展,如果連這小小的商鋪都保不住的話, 就會永遠失業, 現在的衣布街的商戶都是互相支持下久而殘存, 若相比昔日的在衣布街時的生意, 現在的生意只是10%-20%.年代的轉變當然是一個因素, 但最大的影響就是遷離衣布街之後, 再重置到西港城期間都有1-2年時間, 期間流失了不少原有的客戶, 而且客戶的購物習慣亦失去了. 他們都明白年代的轉變會改變人的購物習慣但是搬入西港城的確削弱了昔日街道店鋪的氣氛, 吸引力自然大減. 現在的遊客都少了很多, 以往都總有一些遊客都會慕名而來並且順道光顧一下, 現在已失去了街道的氣氛。
雀仔街
另一個例子就是雀仔街, 雀仔街舊址在朗豪坊, 現在重置在花墟旁的雀仔公園, 可能都是重新調整在公園的街鋪之內, 所以吸引力仍有不少但規模仍是相差太遠。

波鞋街
花墟
現在花墟和波鞋街重新發展, 現在的商戶都難免面對喜帖街商戶的問題, 希望下場不會如喜帖街一樣消失於歷史之中, 因為香港特色的本土文化就是街道的文化, 而且成行成市的特色街道文化, 世界其他地方都未必有香港這樣多的特色街道, 相似的就好像是荷蘭的花墟、日本的築地魚市場、東京的秋葉原, 但香港的特色街道雖未至於獨一無二但實在是一絕。

2013年4月29日

活化建築 – 舊皇家遊艇會篇


近日經常在想如何把這個blog內容變得多元化又或者如何找一些新的切入點來講建築其實寫建築物可以說很容易亦可以說很難 因為設計所有建築物時都是其於一些假設設計落成後才知道結果所以要評論一個建築物的好與壞就取決建成的結果會否達到原先設計的理念,所以要講一座建築物其實很簡單而且直接不過這種方法是很乏味的 因為建築物永遠是死,人才是生的再美麗的建築物都需要人來使用才能夠把建築物變得活著”, 否則只是一件龐大的垃圾在地球之上。
今日就來一個新嘗試講一講建築物活化這亦是網友-  Rice 建議的題目今日是我首次開一個題目是貫穿中、西、日建築而且今次篇幅可能會是繼環保家居之外最長一次系列看看效果如何?
保育問題近年在香港成為熱話自從天星、皇后的大規模保育行動之後, H15喜帖街、彎仔街市、和昌大押、舊中區警署都是深入民心的保育話題但究竟香港應否要保護這些舊建築?如果要保育的話應如何是好呢?
首先借用維港遊時的資料,  電氣道中的前政府物料供應處旁的一座英式建築亦即是Newton Hotel 對面的一座舊建築這原是舊皇家遊艇會的會所 這一座建築物是List II (二級保護文物) , 政府為了保存這座建築物用數百萬元翻新和維修但工程在2002年左右已完成但這建築物一直用作政府的存倉甚至空置 雖然以往有計劃把這座建築物改為博物館或Cafe之類的功能但可能油街的發展計劃還未完全落實所以一直維持現狀不過更加諷刺的是皇后碼頭是一級保護文物即是最高級別的保育政策但政府竟然親手拆毀了它。
舊皇家遊艇會的例子其實好像帶出了一個問題保育建築物就必須為這建築物帶來新的功能,正如一開始的說法建築物是死的人才是生的一座建築物如果不能付合現在的需要這座建築物只是一座很大的垃圾。
我認為保育建築不能太過浪漫需要付合現在社會的需要我們不能因為情感上認為帶有香港歷史味道的建築便必須保留拆毀了它便是一種罪行始終要以社會的實際需要為優先考慮.情況就有如填海一樣填海不一定是錯最重要這工程會否達到原先定下的目標如果工程的目標只是發大財而漠視環保、歷史、文化需要的話工程的效果當然會未如理想。
講到底無論任何工程和建築都應該是為改善人類的生活而出發的保育舊有的建築都同樣應該是以這為目標。
後記:
曾經聽聞有人說: “ 阿爺不喜歡香港殖民地色彩的建築所以香港政府對保育一事並不放在心上
但我想問一句上海的黃埔江、山東的德國建築、天津的五大文化道區的歐色建築都是因為滿清打敗仗而被迫開放港口從而出現的建築 這些建築都是記錄了中國最醜陋的一段歷史,但中國當地的政府是盡力保留有關建築並希望為這些建築物帶來新的功能連天津市的市長都是住在五大道文化區內的歐式建築 如果阿爺真的不喜歡殖民地色彩的建築的話為何不把這些見證醜陋歷史的建築通通拆毀呢?

2013年4月28日

龍與鳳的建築—安徽廣電中心





在中國有很多具中國特色的建築物,亦有不少人嘗試把中國建築現代化。不過,今次為大家帶來另一類具中國味道的建築安徽廣電中心。這座電視大樓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新政務中心的地段,總建築面積達385,165sqm, 但佔地面積只是163,005sqm,因此此項目的容積率只是2.26(參考數字:香港的商廈容積率大約是15,國內的公建項目的容積率大約都是5-6)
這些數字代表了什麼呢? 這代表了此項目以非常低的密度來發展。

不過,由於此項目的佔地面積很大,所以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同時以橫向的方式來發展並同時製造全合肥最高的建築物。安徽廣電中心分為南、北本兩座大樓,北邊的大樓為較矮10層高的媒體中心和廣播大樓。

南側的大樓為配合功能上的要求,所以分為高座與低座,高座為電視台的行政大樓和觀光塔,而低座為新聞中心、演播廳、會議中心。建築師樓—NDA – new design architecture為了避免整個建築群分為數座大樓,所以刻意把高低座連成一起,並且利用了龍型的佈局來連接縱向與橫向的空間。

NDA的概念是把行政和辦公空間盡量集中高座,因此行政大樓變成為42層高、全合肥市最高的大樓,從高座一直慢慢延伸至低座,而每個空間亦隨著空間的需求而逐漸拉闊,這樣便把低座變成為高座的尾部,佈局便有如飛翔中的龍一樣。而北座的規模雖然不是如南座般龐大,但是佈局亦都是類同,形態有如鳳凰一樣,因此整個建築群有如龍鳳呈祥一樣。

「飛龍在天」、「龍鳳呈祥」雖然好聽,但是大家如果不是仔細看過設計師的構想圖之後,就根本不能夠看到任麼龍與鳳。如果整個設計的目的只為在合肥市內製造一座新地標的話,就相信已能夠滿足設計要求,因為我曾到這區很多次,彎彎曲曲的外形再加上其高度在遠遠的一方已經非常特出,但是龍與鳳的概念就確實很難想象出來。

平心而論,這項目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市政府容許這項目在超大型的土地上以低密度的方式來發展,所以才可以讓建築師如此靈活地自由創作。再者,規劃局亦刻意調低四週建築物的高度,因而令這建築物可以更進一步鶴立雞群,試問如果在土地資源緊缺的城市裡,又是否可以如此方式來發展呢?





Sears tower (電梯篇)


今日來到Sears tower的最後一篇, 之前講過電梯槽設計可以說是摩天大廈設計中用最多時間的一部份, 為何?
原因是電梯的配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設計大廈早期時, 機電工程師 /屋宇設備工程師會設算這大廈大約需要多少部電梯. 電梯的多少便當然取決於大廈的層數和面積, 另一點便是電梯的速度, 工程師會計算一部電梯需要停頓的層數, 並假設電梯會停頓的次數, 需要多少時間來跑完這座大廈.
在一般情況下, 工程師都希望把等電梯的時間控制在1分鐘之內, 有時會設定在2分鐘之內. 因此有部份電梯就只跑高層、有一些就只跑低層, 目的就是希望減少停頓的層數來控制等電梯的時間. 因為萬一停頓層數大多的話, 便需要更多的電梯來滿足需求, 但大多電梯除了減少實用面積之外, 當然還增加了成本. 請不要少看一部電梯的成本, 一部普通的電梯都需要過100萬元, 如果是高速電梯或觀光電梯就更不止這個數目.
所以, 建築師和工程師便盡量把電梯的數目調整至合理的水平, 亦盡量安排電梯的排法, 如果設計出來同一區電梯是需要4部電梯平排的話, 便很容易對用家錯失電梯, 又或者是3部、3部對排的話, 亦會對用家做成困擾. 所以,近年開始流行用電腦派梯的按制系統, 就好像太古坊一帶的商廈都是用這系統, 為的是希望集中同一層的用家在同一部電梯來減少停頓的層數, 藉此減少電梯的數目, 在理論上好像可行但好像不太受用家歡迎.
萬一在設計後期收到大租戶的要求, 希望在大廈加設獨立的電梯大堂並要求部份電梯為私用電梯的話, 就更是大災難. 聽起來好像很簡單, 但如果有關佈局並未附合大租戶的要求,  就差不多要重新排過所有的電梯並重新計算有關的時間, 雖然工程部萬不願意, 但租務部的一句話” 有錢的人是最大的” 便令所有人都投降.
講到電梯就必須要講消防梯, 消防梯的要求是需要在1分鐘之內能夠把消防員送至大廈所有層數之中的其中一層, 儘管如Sears tower 或上海國金的超級摩天大廈都有同樣的要求, 所以大關的電梯都很快. 在台北101大樓的電梯是每一分鐘行540m, 所以時速可達60km/hr. 大家可能以為60km/hr不是一個很大的速度, 普通在街上的汽車都不止這個速度, 不過大家要考慮一部電梯是在靜止的狀態下, 短時間加速至60km/hr, 亦在短時間之內減速至靜止狀態, 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要做到這樣除了要強勁的馬達和減速器之外, 還需要人類能夠承受的壓力.
F (force力) = M (mass -質量 ) x A(acceleration- 加速度)
力量和加速度(或減速度) 成一個正比, 。情況有如一個人在車上, 短時間之內加速至一個高速,亦在短時間之內停車. 他便會在加速時先彈後至椅背, 然後再在停車時向前彈.
講完上升還未講下降, 如果急速下降的話, 就很可能坐跳樓機般下降, 現實情況下當然可以做到很高速的電梯 , 汽車的引擎都可以在幾十秒之內由零加速至100km/hr, 電梯當然可以, 只是Human comfort.
所以, 建築師很多工作的時間都用在安排電梯、走火梯和電線管道的位置, 當然是盡量用最少的地方便最好, 因為可以增加銷售面積.
講到底, 消防梯在那裡? 消防梯就是大廈的送貨梯所以通常安排在消防門之後目的是讓消防員在地達火場前還有一個安全的空間準備救人亦避免火焰沿電梯槽漫延至其他層數.

Sears tower (摩天大廈發源地篇)


           Mies van der rohe
今日繼續講有關摩天大廈的事情, 但繼續下去之前便一定需要提一位改變了世界的建築 - Mies van der rohe. 這位德國藉的建築師可以說是摩天大廈的始祖, 他對人類的貢獻絕不簡單, 我和你都是生活在他的設計模式下生活.
大家知道混凝土是受壓力強(good in compression), 但拉力弱( weak in extension), 所以需要配合鐵筋來加強拉力, 而奇妙地混凝土和鋼鐵的熱漲泠縮程度是完全一樣的因此混凝土和鋼鐵可以共同使用而沒有問題所以對工程界來說鐵筋和水泥是上帝給予人類的一份大禮物.
另一種常用的建築材料便是工字鐵工字鐵的受壓力和拉力都很強而且比混凝土輕一點所以巴黎鐵塔和東京鐵塔都是用工字鐵作為主要材料, 但壞處是耐火度低. 鋼鐵大約在600度左右,鋼的硬度便會減少一半. 但火場一般都會有1800度的高溫, 因此便需要加上一層混凝土作為保護, 因為混凝土要在2000度左右才會燒熔.
  
330, north wabash
Mies van der rohe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便是自創了在摩天大廈中使用了鋼結構並配合混凝土作樓板和加強耐火度之用, 並且他應該是第一代建築師發明把電梯槽放在摩天大廈中間, 而由於電梯槽需要一定厚度的混凝土牆作耐火度的保護, 這樣500mm左右厚的混凝土牆亦同樣作為結構的主要部份, 而柱便放在四周來支撐樓板.
這一個模式在1948年左右由Mies van der rohe 發明之後, 一直沿用至今. 現在接近香港所有的商業大廈都是在這個模式下演進,  Sear tower 當然都在這個模式下發展下去. 由於Mies van der rohe所設計的商廈主要都在Chicago, 因此chicago便亦因此成為摩天大廈發源地.
至於Sears tower 的設計理念其實很簡單, 就是一個正方形的地盤分成9格, 然後逐一拉高某一個層數, 所以Sears tower的外形是好像一個正方盒組合而成的.
另外, 摩天大廈的其中一個最大的敵人便是風力, 在Chicago絕對不能少看這個因素, 因為chicago應該是世界上最大風力的一個城市, chicago亦有wind city的稱號, 而香港在風力方面亦不簡單, 在世界上絕對是前列的位置.
至於超級摩天大廈如何抵擋颱風和地震? 其實我在World trade centre已提及過, 今日再作補充,當大廈愈高所承受的風力就自然愈強, 因為:
Bending Moment(擺動幅度) = Force(力) x distance(距離/高度)
所以要避免大廈因過度擺動而斷裂的話, 便需要減少大廈擺動的幅度, 地震同樣是因為大廈擺動幅度過大而導致結構損毀, 所以最簡單解決的方法便是加強結構組件來減少擺動幅度.
                                    台北101大樓的 Damper
另外, 就當然是在屋頂上加Damper, Damper是一個大約數百噸重的混凝土塊, 四邊用彈簧連接,當大廈在搖動時Damper會移至另一方以減少震動的幅度如上圖示.
大家可以看到昨日的超級摩天大廈很多都是上細下大, 就是希望減少上層的體積來減少擺動的便幅度從而減少對結構和電梯上的要求. 因此香港應該很難出現過100層高的大廈, 因為香港的發展商認為高層的銷售面積比低層更高, 所以高層的出售面積應該盡量擴大, 所以香港的IFC、ICC、中環廣場都只是在高層作少少的修細, 務求令平衡美觀和銷售兩方面, 但這樣少少的修細就不知花了多少時間才可以說服發展商.
就因為發展商不願意做一座上細下大的摩天大廈亦不願意為結構作過多的投資所以香港應該不大可能出現超過100層的摩天大廈.
至於  Mies van der rohe的建築將來陸續作補充, 因為他的設計風格很傳奇, 他曾經設計過最不實用的大廈, 亦設計過最實用的大廈.
其實設計摩天大廈大約需要花近一半的時間在設計電梯槽, 為何? 明天分解.

Sears tower (鬥高篇)


Sears tower, Chicago
講了幾天日本是時候轉一轉話題, 其實大家可能發現自從年初一之後我都開始擴展我的話題,除了建築物本身之外, 還希望包含多一點文化和連帶建築的人和事, 務求豐富這個網頁的內容,亦希望為自己帶來一點新鮮感, 但始終不離本位, 今日正正經經講回建築主題.
今日終於可以理行承諾為AK 君講Sears tower, 講起sears tower就必須要講它的高度.這一座曾經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原來包含了不少故事.
首先, 就是它的高度, 現在世界最高的大廈應該算是在杜拜的Burj Dubai (160 - 818m), 其次便是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 101層 – 492m) , 之後便是台北的101大樓 (101層 – 448m), 第四便是吉隆玻的Petronas Twin Towers (88層 - 378m), 至於Sears tower (108 - 442m), 而已倒下的World trade centre 是 (110417m).
大家會否發現Sear tower 的高度是比第三便是吉隆玻的Petronas Twin Towers為高但為何前幾年為何全世界都說Petronas Twin Towers是全世界最高的大廈呢?
以上列出的高度是計算屋頂的高度, 但若果計算Architectural features 的話又好像Sear tower比Petronas Twin Towers為高, 原因就是Sears tower的頂部的兩支並不是避雷針, 而是當地電視台的發射天線, 所以有關高度不算入大樓的高度. 而101大樓的最高部份是暸望塔所以屋頂部份仍是以暸望塔為最終的計算但其實如果計算最高層的辦公室為標淮的話, Sears tower仍是擁有世界上最高的辦公室因為Burj Dubai和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未正式入伙.
 
  
Burj Dubai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台北101大樓

  
  
  
        Petronas Twin Towers,吉隆玻                  Worlds trade centre, NY
其實, 當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在規劃時是一心希望設計一座大樓可以完全打破Sear tower 的所有紀錄成為世界第一高樓但當中東決心一開始破一個無人能破的紀錄一建便要建比現在所有大樓高40%的超級摩天大廈,上海的國金的夢想只能成為世界第二高的大樓不過現在世界上包括上海、俄羅斯、芝加哥、紐約世貿遺址都將會不斷興建500 - 600m高的大樓所以上海國金的世界第二高大樓的美譽將會在不久的將來被人打破但可能由於金融風暴的關系有關新發展計劃將可能推遲而相關的名譽將可能保留多一點時間.
講到底世界各地的人都想盡辦法興建世界最高大樓為他們的夢想, 有時儘管客觀情況未能達到目的, 於是便在計算標淮來衝出重圍, 到底世界第一大樓的意義又在何處呢?
明天將講多一點關於這位于芝加哥的摩天大廈因為芝加哥可以說是摩天大廈的發源地明天繼續.

優秀建築系列—Fallingwater






今日介紹這一座住宅同樣是每一個建築系學生必讀的建築案例,在建築史上是極度有名的。
這座建築物並不是如早前介紹過的Villa savoye 般在建築物料和工程上有重大的突破,而是在建築設計理念上的重大的創舉。這建築物是建在1934-1937年,由美國大師—Frank Lloyd Wright設計的,這個時代很多的建築師都銳意打破舊有的設計傳統,不再規限自己的設計在黃金比和中軸線的方程式,相反是希望打破正方盒的建築。
Frank Lloyd Wright 今次可以說是完全放棄了正方盒式的設計,只利用橫、直的部件來組成不同的空間,各部件綜橫交錯形成不同重疊與不重疊的空間。
這住宅名叫Fallingwater,就當然是住宅的底部是有水流經的,當Frank Lloyd Wright去到這地方時,深深被該處的瀑布所感動,認為這建築物需要完全融入這個自然環境。他認為人不應只是藏在四方盒的建築物之內,相反建築物可以是一個媒界讓人類接觸自然。因此,這建築物設有非常之多的露台讓住客可以在不同的角度來接觸這個空間,室內的窗口更是因應不同環境的角度來設置的。外牆的物料更刻意使用和自然環境配合的物料,以石材為主調,好讓整個住宅完全融入自然之中。當然最厲害是可以在屋中不同角落聽到不同的瀑布聲。
唯一分別建築物與大自然的便是直線部份,因為在大自然是沒有直線的,除了太陽和月亮之外(包括其他星球)亦沒有圓形和單一的孤線。人體同樣亦沒有直線和單一孤線的,而人類亦根本不能隨手畫一條直線的。直線是人類發明的,因為這是數學上最容易計算的,之後的孤線便需要利用微積分來計算,但是如果要計算如人體般的不規則形狀,便異常繁雜。所以,人類在設計時是盡量使用直線和相關的幾何形狀來組合,因為方便計算。
Frank Lloyds Wright就巧妙地利用直線與大自然不同的道理,在顏色上把整座大廈融合在一起,但利用直線空間使其特出。
Frank Lloyds Wright 並不是唯一一個建築師利橫、直部件來組織空間,Fallingwater亦不是世界第一座利用planar 來設計的空間,但是要做到具實用和美觀兼備的,就絕非易事,最成功的案例就莫過於Fallingwater。
Frank Lloyds Wright晚年的作品和他早期的作品有具大的分別,他早期設計的都只是典型的美國平房,但是晚年便陸續開創新的建築潮流,他對建築界的貢獻絕對不下於Le Corbusier。
Le Corbusier 就是善用正方體再配合不同的形狀來組織空間,正所謂Cubic concept。這種設計方式深深地影響了貝聿銘、安藤忠雄、Kisho Kurokawa等建築師,他們都是利用基本幾何學來組織空間和外形,而Frank Lloyds Wright則是完全開創了另一個planar 的支流。
我知道今日把太多建築理論放在文中,對行外人來說可能是一頭霧水,但是相信大家都會欣賞這住宅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