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歐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歐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9月10日

聖西路球場-AC米蘭和國際米蘭的主場(2)


續上會, 參觀聖西路球場和AC、國米的博物館只需要12.5, AC、國米的博物館雖有一些珍貴的展品但相比曼聯的博物館就十分細小, 而且亦不精彩. 聖西路球場的正中心紅色的坐位是VIP席, 白色是球員家屬和球場高層的坐位. 再過一點是評述員的坐位. 上一編blog的照片中所見綠色是國米球迷坐位, 藍色AC球迷坐位坐位, 若只有國米AC一方作賽,他們當然佔用對方坐位只餘下小部份坐位給予客隊. VIP席之下是球員更衣室, 在圖中都是球員真正的更衣室、按摩室等空間, AC的更衣室明顯比國米華麗, 而他們的更衣室就在旁邊,球員出場口很近.所以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 曾效力一方的球員都大不會為另一方效力.雙方創會過100, 都應只得巴西郎拿度和巴治奧都曾效力過兩間.
儘管AC、國米是如此富有, 但聖西路球場其實是十分殘舊,坐位是非常骯髒, 新特蘭的球場-Stadium of light也比不上. 另外,奇怪是AC、國米的門票是非常便宜山頂位只是10-15中層是20-25,龍門後坐位30-40, 最貴約50-60. 一般情況下, 國米的門票AC, 但每當強隊對壘, 票價便不同. 若相比起英超的一般門票是從25英磅至70英磅,AC、國米的門票是非常便宜.
(附加資料,歐冠杯四門票-利密浦對車路士, Agent:龍門後坐位375英磅, 中層是425英磅歐冠杯決賽門票-曼聯車路士, Agent:中層是600英磅)

聖西路球場-AC米蘭和國際米蘭的主場(1)

為甚麼上星期寫小了blog, 因為和老婆大人去了米蘭數天, 除了陪老婆大人去shop丙之外, 當然會找機會拍照並介紹一些建築給各位老友.
 講起米蘭當然要講聖西路球場亦即是AC米蘭和國際米蘭的主場, 這全意大利最大的球場, 亦是全歐洲第三大的球場, 第一是巴賽隆拿的主場, 第二是英國新溫布萊球場. 聖西路球場位于米蘭市的西部, 離市中心可大約30車程,可容納大約85,000多人. 聖西路球場相信是世界上少有由兩支球隊共用的主場, 因為主場所在的位置便是主場支持球迷的生活圈; 所以球場的位置便決定主場球迷的質素亦決定球隊的財政基本收入來源. 例如車路士是位于倫敦市最高級的豪宅區阿仙奴是在倫敦市Regent’s park高級住宅區附近另外若同一城市有兩支球隊, 球迷都會互相敵視如曼聯和曼利密浦和愛華頓, 紐卡素和新特蘭. (倫敦除外,因為倫敦有超過十間球會). 記起我在紐卡素時, 每逢新特蘭來紐卡素作賽, 便每一部旅遊巴都要兩部由警車開路主場球迷和作客球迷每一項坐位之間都有警員站崗.
所以,聖西路球場是這樣奇怪,在這麼小的城市能同一時間支持兩支是世界上頭五名最富有的球隊,如無記錯的話第一是曼聯第二是皇馬, 第三是國米, 第四是AC米蘭, 第五是巴賽隆拿) 而雙方球迷都能和平共存, 奇怪! 奇怪!

2013年4月28日

全歐洲最大的球場—巴塞隆拿主場


從評述員席觀看球場
從包廂層觀看球場
球場之上
球場內的教堂
球員更衣室
球員席
評述員席
VIP酒吧
傳媒中心
訪問室
1992巴塞隆拿奧運會的火炬
2008-2009年的6項錦標
曾被譽為歐洲第一左腳史哲歌夫親筆簽名的球衣

足球場旁的籃球場/手球場

上星期剛剛到了巴塞隆拿,深深地體會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道理。」雖然我曾經在此處為大家介紹過Anthonia Gaudi的建築,但我都只是從書本中看到相關的資料,從未親身感受現實空間,今次當我細看這些建築時,實在令我有再一步的認知,真是學海無涯。
由於相關的資料,雖然進一步仔細整理,所以第一回先為大家介紹巴塞隆拿市另一座地標—巴塞隆拿足球主場。
首先,巴塞隆拿體育會不只有足球隊、還有籃球隊、手球隊、冰球隊。這些球隊都在他們的聯賽和杯賽取得很好的成績,在巴塞隆拿體育會都放滿了他們多年奪得的獎杯。
不過,大家的焦點當然都會在巴塞隆拿足球隊身上,除了這球隊本身已有超過100多年歷史,歷史上球星如雲,亦曾多次奪得西班牙和歐洲多項錦標,而且2008-2009年的一個球季之內,奪得6項最重要的錦標,當中包括世界冠軍球會杯、歐聯、聯賽、超級杯等,是歷史上少有一枝球隊能在一個球季之內同時成為國內聯賽、杯賽、歐洲最大型杯賽、和世界杯賽的霸主、比較接近應該是1999年曼聯奪得三冠皇和80年代的AC milan
講回球場,巴塞隆拿足球場是歐洲最大的球場,第二是倫敦的溫布萊球場,第三則是意大利米蘭雙雄主場的聖西路球場巴塞隆拿不愧為世界足球的霸主,整個球場不單相當清潔而且設備相當完善、相比起聖西路球場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我們一進入球場便是進入球員的更衣室,在更衣室旁便是教堂,相信這是讓球員在出場前祈禱之用,教堂旁便是球員訪問室和傳媒中心。
在球場的頂層是評述員的位置,這處亦是全個球場最理想的觀看位置之一。在中層便是VIP的貴賓酒吧和博物館,博物館收藏了足球隊、籃球隊、手球隊、冰球隊的獎杯,當中最重要自然足球隊上個球季所贏的6個獎杯。另外,1992巴塞隆拿奧運會的火炬,因為當年巴塞隆拿同年奪得歐聯的冠軍。
今日則簡單一點,因為需要整理一下手頭上的資料,但下會將會是Anthonia Gaudi的建築,第一輪將是Park Guell.

歷史上施工時間最長的建築物—Sagrada Famila (結構篇)



利用沙包來研究整座教堂負重。
倒轉了的教堂結構

結構模型
今日終於看完20個關於Sagrada famila的檔案,終於開始明白多一點關於這教堂的結構組合。這座教堂除了是用最長時間來興建之外,結構更是異常複雜,我真是想不到Gaudi原來對結構和數學有如此深的認識,簡直遠超我的想象之外,而我亦需要用3天的時間來準備這一篇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我相信有無數人曾經介紹過Sagrada famila,但應該比較少人會這樣來剖析這教堂的結構,因此大家請有心理準備,今日這一篇會比較複雜。
首先,Gaudi收到教會的任命是設計一座典型歌德式大教堂,但Gaudi則希望這教堂的格局仍是歌德式,但結構則是新的設計。
歌德式大教堂的結構特色簡單來說是有一個中央的本堂,屋頂由拱門來支持,兩則由拱壁和半個拱門來支持,這樣便可以用石材來制造一個比較大的跨度空間,而陽光可以從兩則射進室內,而整個教堂成十字架型。
Gaudi設計的教堂則是比歌德式教堂有更進一步的發展,Sagrada familia不單可以用更輕的石材來制造一個較大的跨度,而且陽光不單可以從兩則射入室內,而且還可以從屋頂射進。
要制造一個新的結構系統絕不容易,但要像Gaudi般設計更是只有他才會這樣的,他首先要了解拱門的彎曲和受力情況,因此他用了一大堆小沙包來作為重量,然後把這些小沙包掛在鐵鏈之上,讓沙包重量令鐵鏈拉出不同的拱門的情況。他便反複地更改沙包的掛法來研究拱門的組合情況,換句話說,他是反轉了整座大廈來設計它的結構
黃金比例
由於這教堂都是根據歌德式教堂的模式,所以基本結構比例都是成一個黃金比例。
這教堂的比例是1:1.5 (黃金比例 =1:1 √2 = 1 : 1.414)
教堂全長 = 90m , 教堂闊度 = 60m ; 比例 = 1:1.5
教堂全長 = 90m , 本堂全長 = 60m ; 比例 = 1:1.5
教堂闊度= 60m, 本堂闊度= 45m; 比例 = 1:1.5
本堂全長 = 60m, 本堂高度= 45m; 比例 = 1:1.5
側堂全長 = 45m, 側堂高度 = 30m; 比例 = 1:1.5

雙曲面(HYPERBOLOIDS)
屋頂
在一般的歌德式教堂來說,屋頂全部都是採用雙拱門來支撐,所以屋頂都是彎曲的,而且多數是不可以開洞,否則結構便會變得不穩定。
不過,Gaudi 則創作了一個新的結構系統,我擔敢說這教堂是唯一一座教堂使用這種結構,亦相信未來的教堂都不會使用這種結構,因為現在的建築技術已輕易做到這樣45m跨度的空間,所以不會如此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建造。因此這種像樹一樣結構,應該只有這一座教堂使用,可謂前無故人、後無來者。
Sagrada Familia 教堂的屋頂是成一個個同一大小的格,而每一個小格都有一個洞,可讓陽光通過。屋頂的結構簡單來說,可以當作為一個格仔板,每一個單元都是由雙曲面(HYPERBOLOIDS) 來支持,這樣便可以讓結構變得穩定,因為石材是不大適合橫向負重,但如果用HYPERBOLOIDS這樣結構的話,便可以用石材來穩定每一個單元。
而且每枝柱的頂部是如樹枝一樣分成4枝,令重力分散,這樣不單可以減少柱的數目,而且可以減輕屋頂所承受的壓力。再加上由於屋頂由不同的單元來組成,所以更可以減少教堂左右、上下的擺動,令結構變得更加穩定,最重要是建造了一個又輕又有陽光的屋頂。
雖然現在已可以輕鬆地建造這規模的屋頂,而且亦用了混凝土來興建這大廈,但都保留Gaudi原來的設計。
柱上有不同數目的角
由於引入了現代的建築技術,所這教堂柱的內部是混凝土,而外層再鋪上麻石/沙石的石材。但是大家會發覺這些柱是成不同的星型,而且不同的高度是不同的星型,所以整條柱看起來是彎曲的。
在沒有電腦的幫助下,如何只用人手來精確地制造如此大型的螺旋柱呢?
Gaudi設計柱的組合時是利用以下的組合:
原理:
n + n/2 + n/4 + n/8 + … = 2 • n
而每條柱的則分為部份:
第一部份:柱的高度  / 2
第二部份:柱的高度  / 4
第三部份:柱的高度  / 8
柱的圓周= (第一部份 + 第二部份 +第三部份) /10 
柱的底部高度 = 柱的高度  / 20
柱上的角 =柱的高度  / 2

柱的高度 = 24m
第一部份:n / 2 = 24/2 = 12m
第二部份:n / 4 = 24/4 = 6m
第三部份:n / 8= 24/8 = 3m
柱的圓周= (12 + 6 +3 ) /10 = 210cm
柱的底部高度 = 24m/20 = 120cm
柱上的角 = 24/ 2 = 12 (簡稱12角柱)


而每一部份都會旋轉一次至第二部份,根據這方法來制造便可以確保每一枝柱的螺旋程度都會相同,而且比例相同。再者,由於柱上的角會因高度和圓周而按比例加減,而每枝柱是以10分之1的比例向上縮細,所以每一枝的外觀都會相約。
所以,如果柱的高度不同,每部份的分段都會因這比例而修改,柱的圓周同樣會因而修正。
柱的高度 = 20 m
各部份的分段: 10m, 5m, 2.5m
柱的圓周 = (10 + 5 + 2.50)/10 = 175cm
柱的底部高度 = 20m/20 = 100cm
柱上的角 = 20 / 2 = 10 (簡稱10角柱)

柱的高度 =16 m
各部份的分段: 8m, 4m, 2m
柱的圓周 = ( 8 + 4 + 2)/10 =140m
柱的底部高度 = 16m/20 = 80cm
柱上的角 = 16 / 2 = 8 (簡稱8角柱)

柱的高度 =12 m
各部份的分段: 6m, 3m, 1.5m
柱的圓周 = (6 + 3 + 1.5)/10 =105cm
柱的底部高度 = 12m/20 = 60cm
柱上的角 = 12 / 2 = 6 (簡稱6角柱)
  
連接點:
在柱與柱之間的連接點是由不同大小的豆型來組合:
12角柱有6個豆型結。
10角柱,則有5個豆型結。
8角柱,則有4個豆型結。
6角柱,則有3個豆型結。

如果在12角柱:

第一粒豆的高度 = 6 x 0.9 = 5.4m
第二粒豆的高度 = 5.4 x 2/3 = 3.6m
第二粒豆的高度 = 5.4 x 1/2 = 2.7m
第三粒豆的高度 = 5.4 x 1/3 = 1.8m
第四粒豆的高度 = 5.4 x 1/6 = 0.9m

如果在10角柱:

第一粒豆的高度 = 5 x 0.9 = 4.5m
第二粒豆的高度 = 4.5 x 2/3 = 3m
第二粒豆的高度 = 4.5 x 1/2 = 2.25m
第三粒豆的高度 = 4.5 x 1/3 = 1.5m
第四粒豆的高度 = 4.5 x 1/6 = 0.75m

如此類推

很多人說,Gaudi是一名藝術家/雕塑家,但其實他是一名數學家/工程師,試問在100年前,沒有電腦的年代,如何計算大廈的負重呢?這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我用了3日的時間才看得明相關的50多頁的資料,但他只憑人手來計算便可以設計出一個新的結構系統,而且他是反轉整座大廈來設計和計算。
到底他的腦袋是怎樣構造呢始終是鬼

Sagrada Familia官方網站: http://www.sagradafamilia.cat/sf-eng/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