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9月11日

西九文化競賽方案(3)

今日終於來到這題目的最後一篇,亦會正正式式剖析各方案。各方案好像很複雜,但其實要了解其核心思想則一點也不難。

Foster + Partner:

Foster 的方案是一直沿用他成名的設計技良,亦可以說是他30多年來的賣點。自1983年以來,他都是在賣同類型的建築設計 —Mega structure (大跨度的結構) + Iconic object(奇特的外觀) + Environmental system (環保的系統).
1)      HSBC總行 = 巨型的衣架結構 + 奇特的外立面 + 反光板
2)      香港機場 = 巨型圓拱型的結構 + 多個組合的圓形屋頂 + 有自然光的天窗
3)      大英博物館 = 大跨度的屋頂 + 流線型的巨型天窗 + 自然光的廣場
4)      第一輪勝出的西九規劃方案 = 大跨度的圓拱型結構 + 巨型天幕 + 因天幕而美化的空間
5)      今次的西九規劃方案 = 升起了的道路網絡 + 巨型公園 + 大型綠化和環保的設施
 其實如果大家熟悉Foster 的作品的話,就會發現他今次的方案就是把紐約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 倫敦的凱德公園(Hyde Park) 放在香港,然後再加入他們在Abu Dhabi所設計無煙城的概念放在一起,這樣便成了他們的作品。
 Foster方案 =「中央公園」 + 「無煙城」。
 如果大家有看他們介紹的影片的話,你會看出他們所用的字眼「偉大」、「注入」、「缺乏」、「轟動」、「世界上最好」、「神奇的磁石」。他們除了氣焰極盛之外,而且一直以來的策略是利用巨型的東西來創造出新的景象,上一次他們使用了巨型天幕來作為招來,今次由於不能重施故技,便唯有使用巨型綠化來為這個城市帶來震撼,這亦是Foster一直以來的習慣,在他所到之處都會留下他的跡影,大家會一看便知道這是他的建築,有他的statement。


Rem koolhas 的方案:
 簡單來說,就是Mental mapping (印象剪影) ,他把香港特別的文化剪下並放進入內,例如:香港的街道、園田、村莊,但同時又把外國的文化如劇場表演 + 街頭表演 + 藝術展覽都放進去。
 因為他認為香港最特別的地方是能夠保留固有本質,但同時又可以吸收外來的文化。換另一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又或者更實際地說「不論中學,還是西學,只要是有用的,便要學」。
 Rem koolhas把香港不同有趣的地方分成不同的功能區,然後再加上外國有趣的文化,而制造出一個中、西文化匯聚的博覽館,在這裡你可以同時感受到中、西文化匯聚的一個區域,其實某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Sim city,一個世界的縮影。

嚴迅奇的方案:
 這方案分為3層次,沿海的綠化帶 + 文化帶 +城市帶,規劃的理念其實就相對地簡單,借用《清明上河圖》的意景來帶出不同人物的生活空間,讓不同層次的人和事都可以發生在這個空間之中。他的設計不是炫耀幾個地標或幾個巨大的空間。表面上他的設計好像沒有什麼注目的東西,但是其實就好像出現了最實際的東西。書畫中有一個技巧叫做「留白」,讓觀眾和讀者去聯想出結局出來,情況就有如金庸先生的「雪山飛狐」中的結局一樣,故意「留白」,讓讀者去思考胡一刀在最後一刀上的抉擇。
 嚴迅奇的方案就好像有這樣的味道,讓未來的用家去創造/填補規劃上未完成的部份。現實地,建築師根本不能夠在規劃上仔細限定個別將會發生的事情。他的方案是把一大塊的土地分拆成細小的社區,利用不同大、小的社區網絡來帶動不同文化的活動。
講至這裡,我個人來評審三個入圍方案:

1)   提供合適和合比例的設施

由第一篇開始,我對M+博物館的需要是相當懷疑,建一個大型的展覽場館來展覽什麼呢?香港根本沒有珍寶,就算有珍寶都是借回來的,但是其他博物館為何要借給你呢?
但是,三個方案都未能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表演場地,香港亦沒有國際級的劇團,有叫座力的表演者和團體都相當有限,能有能力舉辦數萬人的演唱會的歌星/紅星都不出50人,而且香港亦有類似的大型表演場地,這又是否真的需要巨型的表演場地嗎?
因此,我個人認為Foster方案所建議的表演場館就確實過於巨大,超出了香港所需要的比例,而我個人而言則比較喜歡嚴迅奇和Rem koolhas這種開放式的劇場方案,讓表現更能雅俗共償。
2)   切合香港「本土文化」的需要

Foster方案所提出的「無煙城」概念是沒有問題,但是香港又是否需要一個Central park 呢?香港80%的土地是郊野公園,所以市民需要到郊野一遊的話,確實一點也不難,而且近在咫尺
雖然我相信這是規劃設計比賽上的要求,這亦反映香港政府害怕被人罵他們建屏風樓、不環保,所以要大規模地綠化,因為綠化是不會有人罵的,但是香港是否真的需要一個大型的「都市綠州」嗎?
因此我個人而言,Foster 的方案以「綠化」作為賣點確實欠了一些深度。
另外,小弟認為香港的藝術表演者/團體最需要的是中、小型的表演場地和低廉的推廣平台,因為他們大部份都是中、低成本的製作,可以大規模地招攬觀眾的能力有限,而且中、小型的表演者是供不應求,特別是鬧市之中的場地。所以,嚴迅奇和Rem koolhas方案所建議的小型/實驗性的表演場地確實比較適合香港的需要。不過,嚴迅奇方案中由街道所營造出來的非正式表演場地/街頭表現的空間,就能活化整個空間,因為香港確實欠缺讓草根級別的劇團來演出的地方。

3)   能反映香港「本土文化」

「文化」根本就是人的生活,文化根本是借不來、買不來的,就算你向西安借兵馬俑來展覽,這都是西安的展覽,香港根本沒有東西來展覽。
同樣道理應用在表演藝術之上,如果我們邀請外國劇團來演出,這都是外國的表演。
因此,Rem koolhas所建議像中、西文化匯合區的方案就確實未能合用。因為如果要欣賞外國的文化,為何不直接到外國參觀呢? 同樣道理,如果要欣賞香港的街道文化的話,為何不直接到旺角等地去參觀呢? 為何要一個Sim City呢?
再加上,西邊的建築群與東邊的建築群有一段過百米的距離,當中有一個巨大的公園連接,表面上是美觀,但實際上香港人是不會隨意露天步行100多米。在規劃上,確實是欠了點準成。
講到底,我個人比較喜歡嚴迅奇的方案,因為整個方案是相對地以「人」的比例來規劃,以街道來連貫整個社區,用社區網絡來建造生活區。最重要是相對地可以讓未來用家來發揮的空間,但這亦是比較難勝出的致命傷。雖然整個規劃相對地仔細,而且合附香港的需要和比例,但是沒有一個清晰的賣點。
Foster方案的賣點 : 無煙城
Rem koolhas方案的賣點 : Sim city
嚴迅奇方案賣點 : 街道結合出來的生活動力區
嚴迅奇方案的賣點相對地薄弱,所以比較難打動政府高官/市民,因為話說回頭,政府都未能清楚地說出整個西九文化區的「定位」和「目標」!!!!!
為何香港要西九文化區?
推動藝術和文化? 那一門「藝術」? 那一種「文化」?  
音樂、戲劇、服裝、化妝、話劇、美術、漫畫、插花,還是潮流文化?
西九文化區會幫助「藝術」和「文化」的發展嗎?
會幫助多少個團體?  各團體的比重如何? 未來5年、10年的計劃又如何呢?
這些基礎的問題,到現在還是未能清楚地回答,所以「留白」的方案確實最適合香港。
 但是,政府是需要一個有賣點的方案來說服市民支持一個大型工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