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本土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本土文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9月11日

西九文化競賽方案(3)

今日終於來到這題目的最後一篇,亦會正正式式剖析各方案。各方案好像很複雜,但其實要了解其核心思想則一點也不難。

Foster + Partner:

Foster 的方案是一直沿用他成名的設計技良,亦可以說是他30多年來的賣點。自1983年以來,他都是在賣同類型的建築設計 —Mega structure (大跨度的結構) + Iconic object(奇特的外觀) + Environmental system (環保的系統).
1)      HSBC總行 = 巨型的衣架結構 + 奇特的外立面 + 反光板
2)      香港機場 = 巨型圓拱型的結構 + 多個組合的圓形屋頂 + 有自然光的天窗
3)      大英博物館 = 大跨度的屋頂 + 流線型的巨型天窗 + 自然光的廣場
4)      第一輪勝出的西九規劃方案 = 大跨度的圓拱型結構 + 巨型天幕 + 因天幕而美化的空間
5)      今次的西九規劃方案 = 升起了的道路網絡 + 巨型公園 + 大型綠化和環保的設施
 其實如果大家熟悉Foster 的作品的話,就會發現他今次的方案就是把紐約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 倫敦的凱德公園(Hyde Park) 放在香港,然後再加入他們在Abu Dhabi所設計無煙城的概念放在一起,這樣便成了他們的作品。
 Foster方案 =「中央公園」 + 「無煙城」。
 如果大家有看他們介紹的影片的話,你會看出他們所用的字眼「偉大」、「注入」、「缺乏」、「轟動」、「世界上最好」、「神奇的磁石」。他們除了氣焰極盛之外,而且一直以來的策略是利用巨型的東西來創造出新的景象,上一次他們使用了巨型天幕來作為招來,今次由於不能重施故技,便唯有使用巨型綠化來為這個城市帶來震撼,這亦是Foster一直以來的習慣,在他所到之處都會留下他的跡影,大家會一看便知道這是他的建築,有他的statement。


Rem koolhas 的方案:
 簡單來說,就是Mental mapping (印象剪影) ,他把香港特別的文化剪下並放進入內,例如:香港的街道、園田、村莊,但同時又把外國的文化如劇場表演 + 街頭表演 + 藝術展覽都放進去。
 因為他認為香港最特別的地方是能夠保留固有本質,但同時又可以吸收外來的文化。換另一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又或者更實際地說「不論中學,還是西學,只要是有用的,便要學」。
 Rem koolhas把香港不同有趣的地方分成不同的功能區,然後再加上外國有趣的文化,而制造出一個中、西文化匯聚的博覽館,在這裡你可以同時感受到中、西文化匯聚的一個區域,其實某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Sim city,一個世界的縮影。

嚴迅奇的方案:
 這方案分為3層次,沿海的綠化帶 + 文化帶 +城市帶,規劃的理念其實就相對地簡單,借用《清明上河圖》的意景來帶出不同人物的生活空間,讓不同層次的人和事都可以發生在這個空間之中。他的設計不是炫耀幾個地標或幾個巨大的空間。表面上他的設計好像沒有什麼注目的東西,但是其實就好像出現了最實際的東西。書畫中有一個技巧叫做「留白」,讓觀眾和讀者去聯想出結局出來,情況就有如金庸先生的「雪山飛狐」中的結局一樣,故意「留白」,讓讀者去思考胡一刀在最後一刀上的抉擇。
 嚴迅奇的方案就好像有這樣的味道,讓未來的用家去創造/填補規劃上未完成的部份。現實地,建築師根本不能夠在規劃上仔細限定個別將會發生的事情。他的方案是把一大塊的土地分拆成細小的社區,利用不同大、小的社區網絡來帶動不同文化的活動。
講至這裡,我個人來評審三個入圍方案:

1)   提供合適和合比例的設施

由第一篇開始,我對M+博物館的需要是相當懷疑,建一個大型的展覽場館來展覽什麼呢?香港根本沒有珍寶,就算有珍寶都是借回來的,但是其他博物館為何要借給你呢?
但是,三個方案都未能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表演場地,香港亦沒有國際級的劇團,有叫座力的表演者和團體都相當有限,能有能力舉辦數萬人的演唱會的歌星/紅星都不出50人,而且香港亦有類似的大型表演場地,這又是否真的需要巨型的表演場地嗎?
因此,我個人認為Foster方案所建議的表演場館就確實過於巨大,超出了香港所需要的比例,而我個人而言則比較喜歡嚴迅奇和Rem koolhas這種開放式的劇場方案,讓表現更能雅俗共償。
2)   切合香港「本土文化」的需要

Foster方案所提出的「無煙城」概念是沒有問題,但是香港又是否需要一個Central park 呢?香港80%的土地是郊野公園,所以市民需要到郊野一遊的話,確實一點也不難,而且近在咫尺
雖然我相信這是規劃設計比賽上的要求,這亦反映香港政府害怕被人罵他們建屏風樓、不環保,所以要大規模地綠化,因為綠化是不會有人罵的,但是香港是否真的需要一個大型的「都市綠州」嗎?
因此我個人而言,Foster 的方案以「綠化」作為賣點確實欠了一些深度。
另外,小弟認為香港的藝術表演者/團體最需要的是中、小型的表演場地和低廉的推廣平台,因為他們大部份都是中、低成本的製作,可以大規模地招攬觀眾的能力有限,而且中、小型的表演者是供不應求,特別是鬧市之中的場地。所以,嚴迅奇和Rem koolhas方案所建議的小型/實驗性的表演場地確實比較適合香港的需要。不過,嚴迅奇方案中由街道所營造出來的非正式表演場地/街頭表現的空間,就能活化整個空間,因為香港確實欠缺讓草根級別的劇團來演出的地方。

3)   能反映香港「本土文化」

「文化」根本就是人的生活,文化根本是借不來、買不來的,就算你向西安借兵馬俑來展覽,這都是西安的展覽,香港根本沒有東西來展覽。
同樣道理應用在表演藝術之上,如果我們邀請外國劇團來演出,這都是外國的表演。
因此,Rem koolhas所建議像中、西文化匯合區的方案就確實未能合用。因為如果要欣賞外國的文化,為何不直接到外國參觀呢? 同樣道理,如果要欣賞香港的街道文化的話,為何不直接到旺角等地去參觀呢? 為何要一個Sim City呢?
再加上,西邊的建築群與東邊的建築群有一段過百米的距離,當中有一個巨大的公園連接,表面上是美觀,但實際上香港人是不會隨意露天步行100多米。在規劃上,確實是欠了點準成。
講到底,我個人比較喜歡嚴迅奇的方案,因為整個方案是相對地以「人」的比例來規劃,以街道來連貫整個社區,用社區網絡來建造生活區。最重要是相對地可以讓未來用家來發揮的空間,但這亦是比較難勝出的致命傷。雖然整個規劃相對地仔細,而且合附香港的需要和比例,但是沒有一個清晰的賣點。
Foster方案的賣點 : 無煙城
Rem koolhas方案的賣點 : Sim city
嚴迅奇方案賣點 : 街道結合出來的生活動力區
嚴迅奇方案的賣點相對地薄弱,所以比較難打動政府高官/市民,因為話說回頭,政府都未能清楚地說出整個西九文化區的「定位」和「目標」!!!!!
為何香港要西九文化區?
推動藝術和文化? 那一門「藝術」? 那一種「文化」?  
音樂、戲劇、服裝、化妝、話劇、美術、漫畫、插花,還是潮流文化?
西九文化區會幫助「藝術」和「文化」的發展嗎?
會幫助多少個團體?  各團體的比重如何? 未來5年、10年的計劃又如何呢?
這些基礎的問題,到現在還是未能清楚地回答,所以「留白」的方案確實最適合香港。
 但是,政府是需要一個有賣點的方案來說服市民支持一個大型工程。

西九文化競賽方案(2)

今日原本想開始分析各入圍方案的好與壞,但是我認為應該先要定下一些準則,否則東有東說、西有西說,如果不是在同一個準則上來評論的話,就是一個永無休止的辯論,因此事前必須Apple to apple


今次的題目是香港的西九文化區規劃比賽,但是什麼是香港的文化呢?又或者什麼是西九的文化呢究竟香港需要什麼東西來延續自身的文化呢?


對我個人而言,文化就是人的生活,而香港人的生活就是香港的文化。至於西九的文化就是一種平凡的文化,亦可以說是「街道的文化」。在香港、甚至世界各地,很少地方可以如旺角一樣出現這麼多的特色街道,旺角包含了花墟、女人街、金魚街、波鞋街、模型街(廣華醫院一帶、氣槍街(廣華醫院一帶) 電器街(西洋菜南街) 、金魚街、雀仔街、汽車維修街(麥花臣球場一帶、建材街(砵蘭街) 、色情街(砵蘭街) ,特別地還有很多特色的商場如專賣相機、音響、男士西裝、電話、電腦、電玩、玩具、女裝、化妝品、精品的小型商場,另外還有無數的食街、小商店。


 在香港只有旺角一個地方是同時擁有如此多的特色景點和街道,無論富或貧,外地人還是本地人,你都會選擇到此處購物、消費,因為一切關於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的事情都應有盡有。最特別地,旺角是把不同的階層的人都聚在一起,而且是放在同一層面之上。無論是你家財萬貫、還是家徒四壁,買花最方便、最多選擇的地方始終都是旺角。例如在花墟之內,這個空間把有錢人和平凡人的距離都拉近了,大家都是在同一個層面處購物,差別大幅地減少。


而旺角亦有另一個特別之處,它是會自我輸入(Self-input)、自我組織(Self-organize)、自我輸出(Self-output) 的一個空間,情況亦好像是麻雀的系統一樣。四方八面的人會來到這個地方,然後不同程度地分流,之後便到達不同的功能區,雖然各功能區是完全不同,但是可以共同在一起,亦自然地整合,互不影響。


講到這裡,究竟旺角和西九文化區有什麼關系呢? 西九文化區全長大約1000m,情況就如從油麻地至太子。換句話說,西九文化區接近足夠把整個旺角進去,所以我認為西九文化區如果是主打「文化」的話,就應該善用這塊土地來展現我們的文化—「街道文化」。現在波鞋街重建,很多舊有的商戶都無奈地需要離開旺角,他們雖然得到相關的賠償,但是離開後如何重建波鞋街呢? 如何重建香港的街頭文化的一部份呢?


如果政府一直說,要推動「本土文化」、建造「集體回憶」、「保育」,西九文化區是否有一個空間來重建我們珍惜的「本土文化」呢 ?


雖然把波鞋街搬至西九文化區,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做法,把波鞋街設在豪宅區旁可能是錯誤的做法,但是如果不嘗試一些新的事情的話,我們便隨舊有的模式把土地分拆成各細小的地皮,然後拍賣,建豪宅、建商場、建酒店,可需辦一個如此大型的設計比賽呢?


講至這裡,我個人來評審三個入圍方案的準則:

 


1)      提供合適和合比例的設施

 

2)      切合香港「本土文化」的需要

 

3)      能反映香港「本土文化」

 

下會將會詳細剖析各方案的好與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