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建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建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9月11日

三不管的地方—九龍城寨



今日這一篇文章是為答謝第600名訂閱者—GIANNA而寫的,她希望我寫的是「香港懷舊建築」,因此我便為她帶來一座破盡全港紀錄的建築物—九龍城寨。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九龍城寨現在已經清拆了,只留下局部的古建築,其餘都改為城寨公園,不過這地方確實曾是破盡了很多的香港的紀錄:
1)      全香港最高密度的住宅區
2)      全香港最多樓宇的住宅
3)      全香港最多無牌醫生、牙醫的地方
4)      全香港最多無牌食食肆和工廠的地方
5)      全香港最大型的黃、賭、毒的地方
6)      全香港最大型的清拆工程
九龍城寨有如此特別的地位,完全是因一場戰爭所至,這就是改變了香港命運的戰爭—鴉片戰爭。當滿清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之後,簽下了歷史有名的《南京條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便以界限街以南為界,割讓給英國。到第二鴉片戰爭之後,英國想加強在中國的利益,便租借新界和離島99年,到期為1997年。
但當英國租用新界時,九龍城寨的管治權仍為滿清所有,而且是滿清官員的辦公的地方,地位有如現今的領使館一樣。但在1899 ,英人接管新界之際,遭鄉民反抗,
英國便派皇家威爾士火槍隊員和100 名香港義勇軍在九龍城碼頭登陸,開進九龍寨城。兩廣總督逐派遣六百人入寨城。英人為認為此舉乃煽動新界居民抵抗英國管治,於是強行驅逐寨城內的中國官員和駐軍,因此九龍城寨曾一度荒廢。
直至日治時,由於要擴建啟德明渠和機場的關係,而拆卸了所有的城牆。當日本戰敗之後,九龍城寨成了露宿者的聚居地。在1948年,香港警察曾嘗試入城整頓,但未能成功,此事更引起廣州市民發起反英示威,焚毀英國在沙面的駐廣州總領事館,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的宋子文與英交涉,拒絕英人在寨城的權利,而廣東省寶安縣長王啟俊更親臨城寨巡視,宣示主
由於在1948年發生國共內戰的關系,再加上山高皇帝遠,九龍城寨自然成了一個「三不管」的地方(即中國政府不能管,英國政府不能管,香港政府不能)。
由於香港警方沒有管治權,九龍城寨頓時成為黃、賭、毒的集中地,無論色情場所、賭檔、鴉片煙館、海洛英館、狗肉食堂等四處林立另外,擁有中國或台灣執照的醫生、牙醫、中醫亦紛紛在這裡聚集起來,成為香港的另一個特殊「自治區」。
1973-74,香港警察派出過3,000人強進城寨,剷除城寨內的黑幫勢力,城寨內的非法活動雖然減少,但仍然以不同的形式來進行
另外,由於城寨內的建築完全未經都市計畫,城寨環境衞生惡劣,居民用水來自8條公家的水管或水井,而且非法擴建、僭建嚴重,街道狹窄如走廊。因此,香港政府最後在1994決定把九龍城寨清拆並改建成公園,當時這工程是全世界最大型的清拆工程 (現在最大的清拆工程應該是長江三峽兩岸的工程)
現在公園內兩塊城寨南門原為城寨的正門,它們分別刻有「南門」及「九龍寨城」字樣。其他的遺跡還包括城寨城牆殘存的牆基、東南兩門的牆基、一條沿城寨內牆建築的排水溝及旁邊的石板街。其餘的文物就有三座炮、石樑、對聯及柱礎等亦被一一保留下
九龍城寨在拆毀之前有50,000多名居民,以城寨面積0.026平方公里推算,城寨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923,077人,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地不少學者來這處參觀和作研究,英國有兩名攝影師/作者曾在拆卸前訪問了訪處的居民,並寫成《City of darkness, Kowloon walled city》,日本亦有考察團到這處作測量,成龍的電影《重案組》和小池一夫/池上遼的《淚眼煞星》亦曾以此為一個場景
在外人眼中,九龍城寨是人間地獄,不見天日的地方,但其實是各有各天地。很多人因為九龍城寨如此特殊的背景而得以生存下來,當清拆後無數的無牌醫生因而失業,無數的小型工廠亦因此而關閉。最可憐的一個例子,一名妓女自6歲時被賣入九龍城寨當娼妓,到60歲時仍留在九龍城寨以此行業為生,一生在城寨生活。當城寨要清拆時,她唯有選擇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她根本不能夠在城寨以外的地方幹活。
都市是會在改變,改變是會帶來幸運或不幸。
題外話香港跑馬地的St. Paul’s secondary school都有類似的故事,在學校的教堂內原是有一名神經失常的外籍婦人居住,她一直以來都是得到教堂的神父照顧因而在學校生活了數十年,但當該名神父離開學校以後,這名女仕同樣被要求離開學校,而她最後的結局都是自殺。
 (大家還有沒有這故事的其他資料。)
另外,根據網友—Lau tung chai 提供的資料:
大約70年代中開始有人在城內興建樓宇出售,買賣手續不是在律師樓內而是在城內福利會內,每次手續費600元,樓契是一張用毛筆書寫的沙皮紙,在80年代初一個約200呎一房一廰單位約售72000元。單位內水、電及電話線路齊,徐水是建築公司起樓時非法接駁外,電及電話線路均合法。

帶有中國味道的現代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




相信很多人都會經常到深圳消費,但相信極少人曾參觀過何香凝美術館,這一座位于華僑城的美術館,是全中國第一座以個人名義的美術館,全國第二個現代美術館,而館名更是由前國家主席江澤民來提名。
 到底何香凝女仕為何會在中央有如此地位呢?她曾經是全國人大政協、全國婦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等要職,因此地位崇高。
 至於美術館本身,是在1995年由香港建築師—Sherman Kung設計的,Sherman Kung 便是中銀大廈的項目建築師。 他在這博物館採用了四合院的格局,中央的兩個展區以南北中軸線,當進入後便是第一個中央空間,再進入後便是一個大的玻璃中庭,在中庭四周便是不同的何香凝的展區和貴賓廳,在中央展區的左邊便是現代藝術的展區。
 這間博物館其中一個特點,就是主入口由一條橋連接附近街道,而且正門附近的綠化地帶和水池是下沉了數米,讓整個博物館與四周環境隔絕,當旅客過橋之後便有如忘卻四周的繁忙的道路,感受一個寧靜的藝術空間。
 另一個特點,就是這裡的通道。當旅客參觀完第一層的展廳之後,便經樓梯步行之上層時,便會發現路線上有一些地方突然有不少陽光經窗戶射進室內,旅客往往是由陽光引領旅客至上一層的空間。
 建築師是刻意在樓梯的空間內設置窗戶,盡量利用「陽光」來定義行人空間,
在現代藝術展覽的空間同樣有類似的做法,特別是在雙種的樓梯,而且在進入現代展覽區時,便會先經過在正面的玻璃盒,令旅客先經過一個不同陽光的空間,才進入另一個空間。當時老師教授這手法—「Light for the space(陽光來營造整個空間)
 在此唯有向大家說句對不起,因為小弟已有10年沒有參觀這博物館,當時拍下的照片實在太差,所以不能表達這建築物室內的空間,最可惜的是從網上根本找不到合適的照片,始終大家到深圳的目的不是去參觀美術館。因此煩請各位網友可以幫幫忙,到這裡拍一些室內的照片,好讓大家明白這博物館在陽光上的處理,無言感激。

但是,這博物館絕對值得大家一遊。


官方網頁: http://www.hxnart.com/

有專業人仕支持高鐵?



原本今日應該要完成最後一篇關於Sagrada familia 的文章,但有網友要求我解釋一下為何有一群50後的專業人仕會在報章上刊登全版廣告來支持高鐵,而且希望我在本週五前回應,因為本週五立法會財委會將會再次討論高鐵的撥款。
反正,我都需要多一些時間來準備Sagrad Familia 結構篇的資料,而這名網友對高鐵事件又如此著緊,所以今日就簡單地回答一下,之後再補回Sagrad Familia 結構篇。
首先,我希望大家明白現在的情況。政府內部是有大量的建築師、工程師、測量師和承建商來負責政府的各項工程。但是,政府不時會把工程批給不同的顧問公司來處理,因為政府可能未必有足夠的人力或專業人材來負責個別工程,所以招聘顧問實屬正常。
政府招聘顧問/承建商,很多時都會通過投標來挑選,通常是價低者得,當然有例外。但是,政府必須要確保投標公司的質素,因此投標公司必須要預先申請成為政府合資格的投標公司,這制度不單應用在顧問公司,連物料供應商都有類同的制度,俗稱”入List”。除了政府之外,還有港鐵、香港各大專院校、IVE、東華三院都有類似的制度。
如果要成為政府除了要有相關的經驗和技術之外,還需要附合ISO 9000/9001等要求,另外個別情況還有特別的要求。除非特殊的情況下,政府很少會招聘未通過資格的顧問公司/承建商,因為相關的官員需要解釋這決定。如果真的要挑選未通過資格的顧問公司,這些通常是外國的專家顧問,所以在投標時未必進行相關的申請。
至於收費:
建築顧問公司 = 建築成本 x 3-5%
結構/土木工程顧問公司 = 建築成本 x 3-5%
機電/測量工程顧問公司 = 建築成本 x 1-3%
如果以高鐵這樣複雜的工程來計算,顧問費用就多數達5%,但收費當然會視乎工作量、市道和競爭情況來調整。
以我的估計,像高鐵這樣大型和高成本的建築工程,多數會使用Management Contracting的方式來處理。
因為按常理來說,沒有一間公司可以有能力完全負責整項工程,不單止人力、物力上的問題,而且萬一這公司出錯或突然倒閉的話,整個大型工程會頓時停頓。因此,政府多數會把各部份的工作分散至不同小型的合約,讓不同顧問來負責,減低風險,而政府另會招聘一名Management contractor來管理/統籌各顧問公司的工作。
因此,如果高鐵成事的話,香港必定會有一批顧問公司會即時受惠,因為它們已經是政府合資格的顧問公司/供應商。因此,他們有很高機會投得部份工程,因為政府不會把整項工程交由單一公司負責,必會分給不同公司,所以中標的機會不少。
整個高鐵的建築成本達630億,假設其中一份合約是10億。
其中一項的顧問費 = 10億 x 5% = 5千萬
其他顧問則按他們的收費比例來計算。
在如此情況下,香港有人支持興建高鐵是很正常,而且自然希望工程成本是愈高愈好。
雖然我不知道登報的人仕的身份,亦不會假設或推測他們是可以投標的公司/成員。雖然登報者支持高鐵的原因是不希望香港變得邊緣化,但很難令人相信這是他們支持的唯一理由,因為這工程的確有很多人會直接受惠。

香港人的家(2) - 寧要露台不要廚房


圖片注解這個其實不是露台,而是環保露台+工作平台的合併露台,由於法例規定工作平台必須要通風,所以工作平台部份是金屬欄杆、露台部份是玻璃欄杆的奇怪設計,不過這樣的設計已經不再被屋宇署批準,所以很多新屋苑的主人房會有一個1.5m2極其細少的小露台,而客廳則有一個較大的露台。

續上會,近10年內在香港出現了一個極度的奇怪現象,發展商密願把廚房面積盡量把廚房面積壓細,有時甚至完全犧牲廚房,只為單位提供開放式廚房。起初很多小市民都以為發展商是希望盡量擴大客廳的面積,讓買家對室內空間感好一點。不過殘酷的現實並不如此,因為根據屋宇署和其它部門制作的聯 合 作 業 備 考(Joint practice note),每一個單位是只可以有一個環保露台及工作平台,而這些環保露台及工作平台是可以不納入建築面積之內,但自然是屬於銷售面積的部份之一。
因此部份發展商便在一些次級地皮興建一些超微型的單位,務求盡量增加單位數目並從而增加環保露台及工作平台的數目,而它們就自然享有更多的豁免面積。若用實際的例子來說明,每個環保露台的最少面積=2m2工作平台的面積=1.5m2
如果一個地盤的總建築面積 = 10,000 m2而發展商興建50200 m2單位或20050 m2單位就會出現以下的情況:
50個單位 : 50個工作平台 +50個環保露台 = 50 x  1.5m+ 50 x  2m不少於175m()
200個單位: 200個工作平台 +200個環保露台 = 200 x 1.5m+ 200 x 2m= 500m2
1m10平方尺如果1平方尺的售價是$10,000, 而發展商可額外增加約325 m(3250多平方尺), 發展商便可以完全合法的情況下多賺325 0 x 10,000 = $32,500,000
由以上例子所見,如果該地段是適合作細單位的發展用途,發展商便盡量壓細廚房和廁所面積務求在可建面積之內建造多一些單位,從而爭取多些環保露台和工作平台因此香港便出現了很多超細型而沒有廚房的Studio flat

如上一篇提述,根據屋宇署新的作 業 備 考發展商只可以10%的總建築面積屬豁免面積,  50%環保露台面積需計入建築面積之內,將來的情況可能會改善一點但是文中所述的超另類住宅在香港出現了不少。

工作平台的面積必須在1.5 m2環保露台的面積是介乎2-5m2並且是等如UFS(Usable floor space) 4%,因此200 m2的單位是可以享有更大的環保露台,因此以上的例子只例明為最小的豁免面積。 “UFS"指樓梯、樓梯大堂、升降機平台、用於提供水廁設備、尿廁、洗手盆的空間及任何升降機、空調系統或類似公共設施的機械所佔用的空間以外的任何樓面空間。

友情連結: http://www.hongkongcard.com/columnist_article.php?id=126

香港人的家(1)


近日有內地的朋友問及關於香港房地產的問題,所以我便順手寫一下關於香港的住宅。
當大家遊綜香港時會否發現香港的住宅大廈多數會是首三層是停車場或商場平台,平台之上便是一座密密麻麻的住宅大廈。這類型的建築可以說是香港獨有的建築群,出現這樣的設計並不是因為香港建築師的偏好,而是與香港的建築物條例很有關系。
根據香港建築物條例123條表一,如果在首15m的空間內全是非住宅部份的話便可以享有100%覆蓋率,因此如果一座大廈的首15m全是商場或停車場的話,發展商便可以用盡整幅土地,而且低層的空間是適合作商業用途。假若在旺區的停車場和街鋪就更是會生金蛋的金雞所以發展商就自然寸土必爭地發展,因此香港的街道便如此擠迫。
同樣因為這個原因令到香港如此困難地找到合適的地方作私營的老人院,因為香港的老人院的牌照是只容許老人院設在建築物24m部份之內,但可惜的是香港大部份的平台都用作商業(非住宅)的用途,所以老人院這類屬住宅類別的功能便不能設在非住宅性質的平台,否則便違反了這項建築物條例因此若要在香港找到合適的老人院用地絕不容易。

全球獨有的建築元素超巨型的窗台和會所
除了平台建築之外,香港亦同樣出現了另類獨一無異的建築設計超巨型的窗台和會所,這些建築元素的出現絕不是偶然。香港 政府容許窗台從大廈多延伸500mm,而這部份是不計算入建築面積,但是這些面積可計算入銷售面積之內,因此發展商就自然用盡這些另類免費得來的額外銷售面積。再者在2000年左右,香港開始流行使用預制件來興建大廈,所謂預制件就是部份建築部件已在工廠生產好之後才送往地盤處安裝,由於一大部份的工序已在工廠完成,所以減省了不少時間和地盤附近的噪音問題,因此政府亦容許300mm厚的預制件部份納入豁免面積之列。正因這個因素,發展商便利用預制件的技術來建築住宅大廈的外牆和窗台部份,所以發展商便可以建築一個300mm +500mm 厚的窗台(預制件厚度+窗台容許的面積), 因此香港便出現了這些超巨型、甚至可以作睡床之用的窗台。
至於一直讓人詬病的超豪華而又沒人用的會所,這些巨型會所的出現亦因為香港政府希望私人發展商在其物業範圍內為居民興建一些康樂設施,務求減少對公營康樂設施的壓力。因此政府容許私人發展商的5%總建築面積作住客會所之用,而這些面積亦自然屬豁免面積之內。不過,一些室外遊泳池、網球場、藍球場則不屬於這5%總建築面積之內,因此發展商便可以建設一個超巨型的會所,室內會所部份佔5%建築面積,而室外部份則全屬發展商自由發揮。

不過,這些設施隨著曾特首在2010年的施政佈告之後,發展商只能建造100mm厚窗台、150mm厚預制件,而最重要是只能容許10%的總建築面積屬豁免面積所以這種失控的情況則可能改善但是在我們的都市裡則仍有為數不少的超巨型窗台住宅。

友情連結:
http://www.hongkongcard.com/columnist_article.php?id=121 

西九文化競賽方案(3)

今日終於來到這題目的最後一篇,亦會正正式式剖析各方案。各方案好像很複雜,但其實要了解其核心思想則一點也不難。

Foster + Partner:

Foster 的方案是一直沿用他成名的設計技良,亦可以說是他30多年來的賣點。自1983年以來,他都是在賣同類型的建築設計 —Mega structure (大跨度的結構) + Iconic object(奇特的外觀) + Environmental system (環保的系統).
1)      HSBC總行 = 巨型的衣架結構 + 奇特的外立面 + 反光板
2)      香港機場 = 巨型圓拱型的結構 + 多個組合的圓形屋頂 + 有自然光的天窗
3)      大英博物館 = 大跨度的屋頂 + 流線型的巨型天窗 + 自然光的廣場
4)      第一輪勝出的西九規劃方案 = 大跨度的圓拱型結構 + 巨型天幕 + 因天幕而美化的空間
5)      今次的西九規劃方案 = 升起了的道路網絡 + 巨型公園 + 大型綠化和環保的設施
 其實如果大家熟悉Foster 的作品的話,就會發現他今次的方案就是把紐約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 倫敦的凱德公園(Hyde Park) 放在香港,然後再加入他們在Abu Dhabi所設計無煙城的概念放在一起,這樣便成了他們的作品。
 Foster方案 =「中央公園」 + 「無煙城」。
 如果大家有看他們介紹的影片的話,你會看出他們所用的字眼「偉大」、「注入」、「缺乏」、「轟動」、「世界上最好」、「神奇的磁石」。他們除了氣焰極盛之外,而且一直以來的策略是利用巨型的東西來創造出新的景象,上一次他們使用了巨型天幕來作為招來,今次由於不能重施故技,便唯有使用巨型綠化來為這個城市帶來震撼,這亦是Foster一直以來的習慣,在他所到之處都會留下他的跡影,大家會一看便知道這是他的建築,有他的statement。


Rem koolhas 的方案:
 簡單來說,就是Mental mapping (印象剪影) ,他把香港特別的文化剪下並放進入內,例如:香港的街道、園田、村莊,但同時又把外國的文化如劇場表演 + 街頭表演 + 藝術展覽都放進去。
 因為他認為香港最特別的地方是能夠保留固有本質,但同時又可以吸收外來的文化。換另一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又或者更實際地說「不論中學,還是西學,只要是有用的,便要學」。
 Rem koolhas把香港不同有趣的地方分成不同的功能區,然後再加上外國有趣的文化,而制造出一個中、西文化匯聚的博覽館,在這裡你可以同時感受到中、西文化匯聚的一個區域,其實某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Sim city,一個世界的縮影。

嚴迅奇的方案:
 這方案分為3層次,沿海的綠化帶 + 文化帶 +城市帶,規劃的理念其實就相對地簡單,借用《清明上河圖》的意景來帶出不同人物的生活空間,讓不同層次的人和事都可以發生在這個空間之中。他的設計不是炫耀幾個地標或幾個巨大的空間。表面上他的設計好像沒有什麼注目的東西,但是其實就好像出現了最實際的東西。書畫中有一個技巧叫做「留白」,讓觀眾和讀者去聯想出結局出來,情況就有如金庸先生的「雪山飛狐」中的結局一樣,故意「留白」,讓讀者去思考胡一刀在最後一刀上的抉擇。
 嚴迅奇的方案就好像有這樣的味道,讓未來的用家去創造/填補規劃上未完成的部份。現實地,建築師根本不能夠在規劃上仔細限定個別將會發生的事情。他的方案是把一大塊的土地分拆成細小的社區,利用不同大、小的社區網絡來帶動不同文化的活動。
講至這裡,我個人來評審三個入圍方案:

1)   提供合適和合比例的設施

由第一篇開始,我對M+博物館的需要是相當懷疑,建一個大型的展覽場館來展覽什麼呢?香港根本沒有珍寶,就算有珍寶都是借回來的,但是其他博物館為何要借給你呢?
但是,三個方案都未能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表演場地,香港亦沒有國際級的劇團,有叫座力的表演者和團體都相當有限,能有能力舉辦數萬人的演唱會的歌星/紅星都不出50人,而且香港亦有類似的大型表演場地,這又是否真的需要巨型的表演場地嗎?
因此,我個人認為Foster方案所建議的表演場館就確實過於巨大,超出了香港所需要的比例,而我個人而言則比較喜歡嚴迅奇和Rem koolhas這種開放式的劇場方案,讓表現更能雅俗共償。
2)   切合香港「本土文化」的需要

Foster方案所提出的「無煙城」概念是沒有問題,但是香港又是否需要一個Central park 呢?香港80%的土地是郊野公園,所以市民需要到郊野一遊的話,確實一點也不難,而且近在咫尺
雖然我相信這是規劃設計比賽上的要求,這亦反映香港政府害怕被人罵他們建屏風樓、不環保,所以要大規模地綠化,因為綠化是不會有人罵的,但是香港是否真的需要一個大型的「都市綠州」嗎?
因此我個人而言,Foster 的方案以「綠化」作為賣點確實欠了一些深度。
另外,小弟認為香港的藝術表演者/團體最需要的是中、小型的表演場地和低廉的推廣平台,因為他們大部份都是中、低成本的製作,可以大規模地招攬觀眾的能力有限,而且中、小型的表演者是供不應求,特別是鬧市之中的場地。所以,嚴迅奇和Rem koolhas方案所建議的小型/實驗性的表演場地確實比較適合香港的需要。不過,嚴迅奇方案中由街道所營造出來的非正式表演場地/街頭表現的空間,就能活化整個空間,因為香港確實欠缺讓草根級別的劇團來演出的地方。

3)   能反映香港「本土文化」

「文化」根本就是人的生活,文化根本是借不來、買不來的,就算你向西安借兵馬俑來展覽,這都是西安的展覽,香港根本沒有東西來展覽。
同樣道理應用在表演藝術之上,如果我們邀請外國劇團來演出,這都是外國的表演。
因此,Rem koolhas所建議像中、西文化匯合區的方案就確實未能合用。因為如果要欣賞外國的文化,為何不直接到外國參觀呢? 同樣道理,如果要欣賞香港的街道文化的話,為何不直接到旺角等地去參觀呢? 為何要一個Sim City呢?
再加上,西邊的建築群與東邊的建築群有一段過百米的距離,當中有一個巨大的公園連接,表面上是美觀,但實際上香港人是不會隨意露天步行100多米。在規劃上,確實是欠了點準成。
講到底,我個人比較喜歡嚴迅奇的方案,因為整個方案是相對地以「人」的比例來規劃,以街道來連貫整個社區,用社區網絡來建造生活區。最重要是相對地可以讓未來用家來發揮的空間,但這亦是比較難勝出的致命傷。雖然整個規劃相對地仔細,而且合附香港的需要和比例,但是沒有一個清晰的賣點。
Foster方案的賣點 : 無煙城
Rem koolhas方案的賣點 : Sim city
嚴迅奇方案賣點 : 街道結合出來的生活動力區
嚴迅奇方案的賣點相對地薄弱,所以比較難打動政府高官/市民,因為話說回頭,政府都未能清楚地說出整個西九文化區的「定位」和「目標」!!!!!
為何香港要西九文化區?
推動藝術和文化? 那一門「藝術」? 那一種「文化」?  
音樂、戲劇、服裝、化妝、話劇、美術、漫畫、插花,還是潮流文化?
西九文化區會幫助「藝術」和「文化」的發展嗎?
會幫助多少個團體?  各團體的比重如何? 未來5年、10年的計劃又如何呢?
這些基礎的問題,到現在還是未能清楚地回答,所以「留白」的方案確實最適合香港。
 但是,政府是需要一個有賣點的方案來說服市民支持一個大型工程。

西九文化競賽方案(2)

今日原本想開始分析各入圍方案的好與壞,但是我認為應該先要定下一些準則,否則東有東說、西有西說,如果不是在同一個準則上來評論的話,就是一個永無休止的辯論,因此事前必須Apple to apple


今次的題目是香港的西九文化區規劃比賽,但是什麼是香港的文化呢?又或者什麼是西九的文化呢究竟香港需要什麼東西來延續自身的文化呢?


對我個人而言,文化就是人的生活,而香港人的生活就是香港的文化。至於西九的文化就是一種平凡的文化,亦可以說是「街道的文化」。在香港、甚至世界各地,很少地方可以如旺角一樣出現這麼多的特色街道,旺角包含了花墟、女人街、金魚街、波鞋街、模型街(廣華醫院一帶、氣槍街(廣華醫院一帶) 電器街(西洋菜南街) 、金魚街、雀仔街、汽車維修街(麥花臣球場一帶、建材街(砵蘭街) 、色情街(砵蘭街) ,特別地還有很多特色的商場如專賣相機、音響、男士西裝、電話、電腦、電玩、玩具、女裝、化妝品、精品的小型商場,另外還有無數的食街、小商店。


 在香港只有旺角一個地方是同時擁有如此多的特色景點和街道,無論富或貧,外地人還是本地人,你都會選擇到此處購物、消費,因為一切關於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的事情都應有盡有。最特別地,旺角是把不同的階層的人都聚在一起,而且是放在同一層面之上。無論是你家財萬貫、還是家徒四壁,買花最方便、最多選擇的地方始終都是旺角。例如在花墟之內,這個空間把有錢人和平凡人的距離都拉近了,大家都是在同一個層面處購物,差別大幅地減少。


而旺角亦有另一個特別之處,它是會自我輸入(Self-input)、自我組織(Self-organize)、自我輸出(Self-output) 的一個空間,情況亦好像是麻雀的系統一樣。四方八面的人會來到這個地方,然後不同程度地分流,之後便到達不同的功能區,雖然各功能區是完全不同,但是可以共同在一起,亦自然地整合,互不影響。


講到這裡,究竟旺角和西九文化區有什麼關系呢? 西九文化區全長大約1000m,情況就如從油麻地至太子。換句話說,西九文化區接近足夠把整個旺角進去,所以我認為西九文化區如果是主打「文化」的話,就應該善用這塊土地來展現我們的文化—「街道文化」。現在波鞋街重建,很多舊有的商戶都無奈地需要離開旺角,他們雖然得到相關的賠償,但是離開後如何重建波鞋街呢? 如何重建香港的街頭文化的一部份呢?


如果政府一直說,要推動「本土文化」、建造「集體回憶」、「保育」,西九文化區是否有一個空間來重建我們珍惜的「本土文化」呢 ?


雖然把波鞋街搬至西九文化區,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做法,把波鞋街設在豪宅區旁可能是錯誤的做法,但是如果不嘗試一些新的事情的話,我們便隨舊有的模式把土地分拆成各細小的地皮,然後拍賣,建豪宅、建商場、建酒店,可需辦一個如此大型的設計比賽呢?


講至這裡,我個人來評審三個入圍方案的準則:

 


1)      提供合適和合比例的設施

 

2)      切合香港「本土文化」的需要

 

3)      能反映香港「本土文化」

 

下會將會詳細剖析各方案的好與壞。

西九文化競賽方案(1)


今日終於理行了我對同事/香港電台的朋友的承諾,和大家討論一下三個西九文化競賽方案。

話說回頭,西九文化又再一次重新規劃,之前的三個財團方案花了至少數百萬元的方案都完全廢掉,浪費之極絕對可以寫入世界建築史之內,這又一再引證香港政府的失職,一幅如此高價值的土地為何會如此空置10多年來「曬太陽」呢?

今次三個方案放棄了先前的巨型天幕設計,亦大規模地減少了表現場地和展覽館的數目,這確實是一件好事,因為香港不如北京、南京、西安一樣,有大量的歷史文物作展覽之用,而且這些一大堆的水墨館、藝術館等東西都只會是燒銀紙的項目,因為根本不會有足夠的展品來吸引足夠的觀眾來達至收支平衡。

小弟有幸曾經參觀過中國、日本、英國、德國、美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俄羅斯、新加坡等地的博物館/藝術館,加起來至少有100個,所以今次口出狂言地對博物館/藝術館的成功列出以下的條件:

 

1) 地點/歷史背景:

作為一個遊客,如果你到訪埃及的話,無論你喜愛歷史、文化與否,你一定會參觀金字塔,因為這確實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建設,亦是當地的一個地標。金字塔已等如了開羅、甚至埃及整個國家。因此,無論金字塔的地點是遠、是近,全球的遊客都會慕名而來,到些一遊。

同樣的情況都發生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館一樣,香港雖然沒有如此珍貴的文物建築,但是總有一些文化遺產,例如: 李小龍故居改建成李小龍博物館便是一個好例子。

2)      展品質素

倫敦最出名的博物館/藝術館分別是大英博物館/國立藝術館,兩處雖然都在市中心,但是它們能成為世界一級的場館就是它們有出名的展品,大英博物館有Rosetta stone/木乃伊和中國的女史箴圖,國立藝術館有Da Vinci(達文西), Picasso(畢家索)和芃高的向日葵,每一幅名畫都是無價寶, 單是芃高的向日葵已價值US $53,900,000達文西的畫更是無法想像的價值。

有如此的珍品坐鎮,博物館就自然會成功。連帶附近較小型的博物館都可以因此而分一杯羹。相比德國柏林的Museum island(博物館島) ,雖然有5個博物館聚合在一起,同樣都有出色的展品如埃及妖后的頭象,但是相比之下就確實失色得多,因此遊客人數和博物館的知名度就確實有明顯的分別。

 

 

3) 建築設計


坦白說,絕少建築師的設計是具有普羅性的叫座力,當中只有西班牙的Anthonio Gaudi才有如此的魅力,世界各地的遊客會為欣賞他的建築設計而到訪巴塞隆拿,就算連Le CorbusierFrank Lloyd wrightNorman Foster、貝聿銘、丹下建三和安藤忠雄等大師都只有個別的建築設計是具強大的叫座力,而且亦多數只能吸引設計行業的從業員,對普羅市民就確實欠一點吸引力。

如果用以上三個條件來評審西九文化區原先的博物館規劃,以至最新M+博物館,都可注定是失敗的機會甚高


第一地點/歷史背景


 場館的地點雖然方便,但是新建的場館完全沒有任何的歷史背景和因素,該處的景觀亦未必是不能取代的景點。新場館只可以為旅客帶來短暫的新鮮感,但熱潮一過便會被人遺忘。而且M+博物館亦未必能成為香港的地標,西九文化區能否成為旅客必到的景點,就確實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第二展品


香港本身沒有任何具份量的展品,更沒有件何珍寶,否則香港現有的博物館又怎會如此冷清,旅客到香港就根本不會考慮參觀博物館,因為確實沒有什麼必看的東西。現在M+博物館的規模與大英博物館相若,但是展品的質素就肯定有嚴重的差距,就算國內的博物館願意送出部份珍品給香港作鎮館之寶,但這又是否代表足夠嗎?

一件珍品不單只是其本身的價值,而是包含了其叫座力,一個博物館有一件珍品的話,就代表有沿沿不絕的旅客收入,試問那一個國家/城市會借出/送出珍品給香港M+博物館作展覽呢就算有人會這樣做,都只會是暫時性。


第三: 建築設計


就算M+博物館邀請全球最好的名師來設計,但是又是否代表可以保證博物館有吸引力呢?普羅市民會為了一個大師的設計而到此一遊嗎?


最後,我想問一個問題,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成員會參觀博物館/藝術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