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巴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巴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4月28日

改變人類歷史的建築師—Le Corbusier (Villa Savoye篇)


當大家看到這座白色小屋的時候就可能會問,為何這建築會在歷史上留名呢? 不是特別漂亮,亦不是特別有創意。為何這一座1928年的小屋會成為全球每一個建築系學生會必讀的建築案例呢?
這大廈是第一代的混凝土建築,而且是第一代打破原有的結構常規的建築物。在古時,由於建築物是以木、石頭和磚頭作為主要的材料,所以為了需要大一點的空間便需要利用拱門來擴大跨度,但是拱門的跨度都有其極限,而且靈活度是相當低。因此,在古時的建築物室內空間的靈活度就相當之小,因為空間完受制於柱與柱之間的間距。換句話說,古時的歐洲建築往往是先考慮結構上的限制之後,才考慮空間上的需要。
自至到鋼鐵和混凝土的出現才打破這個局面,因為鋼鐵和混凝土的熱漲泠縮程度是一樣,所以可以混合使用,因此鋼筋水泥仍是現在最常見的建築材料。雖然在建築材料上取得新的突破,但是第一代的混凝土建築都採取「實用主義」的方式來設計,即是先解決建築物功能上的需要,才解決外型上的需求(Form follow function)。當時「實用主義」流行於歐洲是因為世界剛剛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全球經濟處於最壞的情況,根本不可能如以往一樣龍雕鳳般設計建築物,因此1920年代的建築物都相當沉悶。
不過,Le Corbusier 就有一個不同的想法,他希望利用混凝土靈活的特性來創造靈活的空間。因為整座大廈的結構都已經由混凝土的柱和樑來支撐,所以建築師便可以因空間上的需要來調整空間的大小。昔日的建築師都不能隨意安排門和窗的位置,但現在便可以根據需要來安排樓梯、窗和門的位置和大小,移左一點,移右一點都沒有問題,只要不影響柱和樑的結構便行。
昔日的建築接近不可能上大下細,但在Villa savoye 的首層是遠遠比1樓的面積小,因為柱和樑已完全支撐了上層的重量。Villa Savoye 房間的大小亦不用再受限於結構的跨度,而窗更是完全靈活地設置,甚至全層都是窗口都沒有問題。相比昔日的設計,因為要考慮拱門的位置,所以不可能有如此大的窗。
雖然Le Corbusier 曾經說過這大廈有5個設計重點,但我不想在此寫blog 如教建築史一樣,所以把部份內容簡化。不過講到底,Le Corbusier 的確是天才因為他為日後100年的建築發展作了一個重大的轉變。
如果想參觀這巴黎市郊的建築,請參觀以下網頁。

2013年4月27日

內、外反轉的建築—Pompidou centre


相信曾參經參觀過巴黎的人都應該知道Pompidou centre這建築物的名字,它是位於市中心的核心位置,一直以來都是巴黎地標之一,亦是非常著名的景點。但這建築物出名的原因並不是它特別美麗,而是特別醜陋,又或者可以說是特別異常的奇特。
這建築物由英國大師—Richard Rogers和意大利大師—Renzo Piano設計的,他們都是在設計比賽中作了一聯合的方案,設計的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把一座大廈的內與外反轉了。
在正常的情況下,建築物的外部多數是玻璃窗,盡量讓陽光射進室內,亦盡量讓用家從室內望向室外,而建築物的內部多數是電梯、樓梯、水管、空調管道等部份,務求盡量隱藏不漂亮的部份。
但今次Richard RogersRenzo Piano則作了一個非常之大膽的嘗試,把整座大廈的水管、排煙管道、空調管道、電梯、扶梯都放在外牆之上,而室內則是一個無阻無隔的展覽空間。這做法不單令阻隔了陽光射進室內,而其中一邊更是完全沒有窗戶,因為外牆上完全被大量的管道封閉了。
這建築物看似是都市中的一個「怪物」、「三不像」,不少法國人、甚至英國人都認為這建築物實在超級醜陋、看似是一大堆水管堆在一起的屏風。話雖如此,但這處是俯瞰巴黎市中心一帶最好的地方,因為這建築物相比四周的建築物為高,而且在外牆上的玻璃扶梯之中是可以盡覽四周的景色、在天台的露台和走道上更可以細看另一邊的景色。
至於天台的餐廳亦是相當有名的,因為室內的裝修亦是相當特別,在餐廳內設立了大少不同的彎曲屏風來分隔餐廳的各部份,但餐廳的食物就不是太特別出色,不過就非常昂貴。
講到至此,的確很佩服Richard RogersRenzo Piano兩人的創意和勇氣,他們可以在巴黎這個浪漫和藝術之都的核心地帶內,設計一座完全與四周不協調的建築物,簡直可以說是完全漠視現況的設計,單純是做一些自己想作的事情。務求破舊立新,便破壞了都市中的街景,並為都市帶來一個「外星人」的異種。這種做法在很多建築系教授都大力反對,他們多數認為新建築只是舊世代的延續,設計理念/手法可以與舊建築物不同,但不是完全不協調。
Richard RogersRenzo Piano兩人今次的創作,不單把挑戰了舊有的建築理論、甚至把建築物的主次部份和組合的模式都來了一個重新的設定,無論這個實驗是否成功,但他們都的確在設計史作了一個改變,讓大家都探討另類的思考模式,所以他們兩人都曾經獲得建築界的最高榮譽—Pritzker price,並在歷史上留名。
可能因為這建築物的做法是如此創新、大膽,所以這裡展出的藝術品都是相當前衛和破舊立新,另外這大廈的低層藝術圖書館都是相當有名的,所以這一帶是充滿了喜歡藝術的人仕,並且對出的空地不時有人會作街頭表演。
後記:如果要參觀巴黎的博物館,就切記要買Museum pass,這樣便不用買門票,並可以在有效期內無限次進入各大博物館,最重要是可以不用排長龍進入博物館,省去相當之多的時間和金錢。
Facebook 相薄

由火車站變身而成的博物館—Museum of Orsay







在巴黎市內當然有很多博物館,最出名就當然是羅浮宮,但記得有一次在Discovery Channel中看到一個節目,很多旅客都說Orsay 是令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博物館,因為這處的展品較為集中,而主題較為清晰。90%參觀Orsay的旅客都是為了觀看梵高的自畫像和他多幅作品,當然還包括Monet的油畫。
由此可以證明,博物館的成敗很都決於展品的質素,像Orsay一樣,如果有一幅鎮館之寶在這裡,它便可以靠這個老本來養一世。因此,如果香港要在興建M+博物館的話,就必須要預先準備一批稀世珍品,否則只會是在香港海旁上建一座巨型的建築來「曬太陽」。
至於建築方面,Orasy原是一個火車站,在1977年改成博物館。改造工程其實很簡單,但是就相當有效。首先,當然把火車軌拆走,然後重鋪地台,把這處改成為低座的開放式的展館,跟著在兩旁加上兩道牆,用作分格開放展區和室內展區。由於原有火車站的旅客大堂是雙層高的空間,而一般的油畫展館並不需要如此高的空間,所以便在這裡加建了一個夾層,這不單增加了展覽空間並且可以讓旅客從高層俯瞰中央的展覽空間。最大的好處,在新建的樓層上不單提供了展覽空間,還加設了兒童的教學空間和坐位,可以讓旅客在有陽光的中央空間旁休息一下,這一點確實在其他博物館是很少有的。
Orsay最聰明的地方就是完全保留了火車站圓拱形的玻璃屋頂,讓陽光射進室內的中央展廳,而展廳之內是放置了不同的雕塑。由於展廳是高樓底的關系,所以儘管大型展品設在這裡,但都不會感到壓迫,而且陽光亦令展品看起來更漂亮,亦不擔心紫外線會破壞石材。而原本相當黑暗的旅客大堂便變成為室內展館,因為油畫是不可以長期在陽光之下,否則紫外線會破壞畫上的油漆,所以很少陽光的因素便變成了它的優點。
現在Orsay還保留了很多火車站的遺址,除了外牆、屋頂之外,還保留了大鐘,而原本用來連接各月台的室內鐵橋亦同樣地被保留,現在還是用作連接左、右兩則的展館,而且這亦是觀看整個博物館最好的地方之一。
最後不得不提,近年確實有很多中國旅客參觀外國的博物館,Orsay亦不例外,但是當日我就眼見有中國旅客用閃光燈拍攝梵高的自畫像,但是在博物館內拍照是容許的,但是完全不容許用閃光燈,連三腳架都是禁止的,因為閃光燈的熱力是可以破壞油畫的。但是,當職員用英語禁止中國旅客用閃光燈時,可能是言語不通的關系,便弄出不愉快的事情,中國旅客還以為是法國人看不起他們。
其實,在博物館內不准用閃光燈、不准飲食、不准觸碰展品,眼看手不動是參觀博物館的基本禮儀,請大家小心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