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會,有些網友問及為何沙田的衛星城市模式尚算成功,但天水圍、屯門等城市則不能夠發展成一個獨立的衛星市區呢?
2013年9月11日
衛星城市的實例—沙田
今日這篇文章是為答謝第700位訂閱者—甘正光而寫的,他希望介紹一下香港的新市鎮,而且另一網友—Sunny一直都希望我介紹一下香港本地建築師的設計,今次就一箭雙雕,而確實香港最有名的建築未必是HSBC、中銀,而是香港高密度的建築發展模式,特別是香港的公共房屋政策。
記時在英國讀大學時,老師很多時都引用香港的例子來教學,特別是香港的衛星城市,因為香港可以說是第一代引用Le Corbusier 「Modern city」(現代都市) 的發展模式,甚至可以說是最成功的一個例子。因為在英國都曾在不同城市發展一個像Le Corbusier 構想的獨立運作的大規模衛星城市,在市內提供足夠的設施,市民每天不用往返CBD(中央金融區) 來上班、上學,這不單減少市民生活的壓力亦同時減輕對公共交通網絡的需求。
不過,在很多城市如倫敦、曼切斯特市、東京都有類似的安排,但是大部份市民還需每天都市中心上班,每天花在交通的時間就確實不同少,但有一個城市就確實可以說是成功的,就是香港。
在1953年,香港的石峽尾發生了大火,一夜間產生了50,000名無家的難民,因此香港便第一次利用了Le Corbusier的模式來興建香港第一代的公共房屋—石峽尾村。但隨著香港人口不斷急升,到1970年代,香港人口已突破4,000,000,但還有20%人口是生活在臨時房屋、天台屋或木屋之中,因此香港政府便定下了影響深遠的房屋政策—「10年建屋計劃」。
當年的香港政府更大規模地利用Le Corbusier的「現代城市」來開發新的地區來建造新的公共屋村。計劃的目的是在離香港市中心約30km左右的沙田設立第一個500,000人居住的公共屋村,但是由於當時的交通配套還未發達,公共交通系統根本不能夠容納每日100,000人以上的人流。
因此港府便決定把沙田設定為「衛星城市」,「衛星城市」的定義是接近完全獨立的城市,在該區除房屋之外,還設有工作、娛樂、教育、醫療等設施,這樣便可以令大部份的居民都留在沙田區之內生活,而不用每天往返市中心處上班、上學。這不單可以減輕道路網絡上的壓力,還大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因為在當年從沙田開車至中環可能要達至3小時,如果居民每天要花上4-5小時在交通之上的話,就确實做成很多生活上的不便。
另外,在小區規劃上根据每5000個人口便安排一間學校、最多在10,000人口的小區便只有2間學校,這樣便無形中把每個小區網絡控制在10,000人口之內,令小孩可以在步行的距離之內上學,從而減少區內對汽車的需求。而且港府在之後的10年內,興建了「香港中文大學」,這樣便可以令該區的學童都可以在同一區域內完成基礎區大專程度的教育,而大學亦會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給予該區的勞動人口,之後興建的教育學院就更進一步加強這個效能。
為了提供足夠的工作机會,港府以低廉的价錢吸引私人開發商到該區投資,陸陸續續地在該區興建大型商場、商廈、酒店、私人屋宛等設施,并和賽馬會合作在該區興建賽馬場,為該區帶來大量的商机。至於房屋方面,港府則完全采用Le Corbusier所建議的低成本、工業化生產的房屋,每層的公共房屋都是以高密度的模式來發展,每層大約有20-25個單位,單位分為一房和兩房的模式,面積大約為40sqm–50sqm左右,整個屋村內的所有戶型都大致一樣,可謂「倒模」的城市。但是正由於大部份房屋都是同一個戶型的關系,所以政府都把首2-3層的空間定為商場或停車場,然後在用平台來連接不同區分的住宅。這不單大幅地提供了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間,亦同時可讓居民只在平台之上便能到達別的小區,從而再進一步減少了對地面交通的壓力。
隨著人口再不斷增長,港府開發了沙田區附近的區域,作為二線的衛星城市如大埔、大圍、馬鞍山、上水等,這些城市都是以高密度、工業化的房屋理念來規划,但都是以沙田作為核心。各二線城市則可能提供不同的工作机會,使城市之間在功能上互補不足。
雖然經過時代改變,沙田都未必維持一個完全獨立的衛星城市的發展模式,但是總算在世界建築史作了一個重要的試驗,亦成為香港一個重要的發展模式,亦無形中令香港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公共屋村之中。
2013年4月28日
改變人類歷史的建築師—Le Corbusier (人體公學篇)
在世界上沒有很多人可以稱得上「天才」這二字,而現實地很大天才都是有災難性的下場,莫朼特、梵高、李小龍、南海十三郎、唐滌笙等人都沒有好下場,不是瘋癲便是早死。因為天才是難和世俗融洽,更難於和世俗溝通,因此活得快樂的天才是少之有少。
至於Le Corbusier是否活得快樂? 我就不得而知,但就肯定他是一名天才中之天才。雖然大家可能未必認識他,而他亦未必認識你,但是他的貢獻絕對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Le Corbusier 其中一個最偉大的發明就莫過於Le Modulor, 這是他根據黃金比來分析人體各部份的高度,從而定出人體在空間上的需要,這個標準便成為「人體公學」的標準。
Le Corbusier 認為人體的各部份是成一個黃金比例,例如:
全身高度: 下半身的高度 =下半身的高度 : 上半身的高度 = 0.618
下半身的高度 : 滕蓋高度 =上半身的高度 : 高頂至手頂的高度 = 0.618
上半身的高度 : 前手髀的長度 = 上半身的高度 : 高頂至手頂的高度 = 0.618
Le Corbusier 把人體的平均伸手高度大約定義為2.26m, 然後利用黃金比例把人體分為3等分,於是便得出人體標準身高為1.83m,人體標準腰高為1.83m。他重複利用黃金比來把分析人體各部份之間的比例,最後便得出以下的圖像,並利用這比例來制成第一代的「人體公學」的標準—Le Modulor。
「人體公學」是什麼呢? 人體公學是一個根據人體比例來設計出的標準,設計師會根據這標準來設定書桌、欄杆、扶手、門等的高度。因為設計師需要知道各種設備的標準大小,才可以確保這設備是適合人類來使用的,而這標準便成為設計界的聖經。雖然現在的部份設計師未必完全根據人體公學來設計,但是總會對這金科玉律帶一點尊重。
不過,大家可能會問,人體的高度有差異,東方人和西方人的體質都不同,如何達到同一標準呢? 因此,現在的人體公學在經過多年來的發展,亦會因應各地不同的需要而有所調整。香港和大部份亞洲地區主要是根據歐美的標準,但在個別情況而有所調整,例如: 歐美欄杆標準高度是1.13m ,但香港通常是把欄杆高度設定為1m或.95m, 因為東方人的平均身高比較矮。又例如日本,他們完全設定另一套標準,因為上一代的日本人平均身高相比中國人來說都還是矮一點,因此日本人有自己另一套的標準,所以一些日本旅館的浴室和睡房是如此細小,便是因為他們使用的設計標準不同。不過,由於近年的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已經有明顯的不同,所以設計標準都有所更改。
因此,我們的生活無形中都受了Le Corbusier 的Le Modulor的影響。
改變人類歷史的建築師—Le Corbusier (Villa Savoye篇)
當大家看到這座白色小屋的時候就可能會問,為何這建築會在歷史上留名呢? 不是特別漂亮,亦不是特別有創意。為何這一座1928年的小屋會成為全球每一個建築系學生會必讀的建築案例呢?
這大廈是第一代的混凝土建築,而且是第一代打破原有的結構常規的建築物。在古時,由於建築物是以木、石頭和磚頭作為主要的材料,所以為了需要大一點的空間便需要利用拱門來擴大跨度,但是拱門的跨度都有其極限,而且靈活度是相當低。因此,在古時的建築物室內空間的靈活度就相當之小,因為空間完受制於柱與柱之間的間距。換句話說,古時的歐洲建築往往是先考慮結構上的限制之後,才考慮空間上的需要。
自至到鋼鐵和混凝土的出現才打破這個局面,因為鋼鐵和混凝土的熱漲泠縮程度是一樣,所以可以混合使用,因此鋼筋水泥仍是現在最常見的建築材料。雖然在建築材料上取得新的突破,但是第一代的混凝土建築都採取「實用主義」的方式來設計,即是先解決建築物功能上的需要,才解決外型上的需求(Form follow function)。當時「實用主義」流行於歐洲是因為世界剛剛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全球經濟處於最壞的情況,根本不可能如以往一樣雕龍雕鳳般設計建築物,因此1920年代的建築物都相當沉悶。
不過,Le Corbusier 就有一個不同的想法,他希望利用混凝土靈活的特性來創造靈活的空間。因為整座大廈的結構都已經由混凝土的柱和樑來支撐,所以建築師便可以因空間上的需要來調整空間的大小。昔日的建築師都不能隨意安排門和窗的位置,但現在便可以根據需要來安排樓梯、窗和門的位置和大小,移左一點,移右一點都沒有問題,只要不影響柱和樑的結構便行。
昔日的建築接近不可能上大下細,但在Villa savoye 的首層是遠遠比1樓的面積小,因為柱和樑已完全支撐了上層的重量。Villa Savoye 房間的大小亦不用再受限於結構的跨度,而窗更是完全靈活地設置,甚至全層都是窗口都沒有問題。相比昔日的設計,因為要考慮拱門的位置,所以不可能有如此大的窗。
雖然Le Corbusier 曾經說過這大廈有5個設計重點,但我不想在此寫blog 如教建築史一樣,所以把部份內容簡化。不過講到底,Le Corbusier 的確是天才因為他為日後100年的建築發展作了一個重大的轉變。
如果想參觀這巴黎市郊的建築,請參觀以下網頁。
改變人類歷史的建築師—Le Corbusier (Ronchamp篇)
上一會講到Le Corbusier善用了混凝土的特性來創做出一個新的建築模式,今會講他晚期的大成之作 – Ronchamp 教堂。
當大家看到Vila Savoye的時候,可能會覺得Le Corbusier好像一個建築界的工業革命家一樣,善用科技來改善建築物的生產和設計方式。Le Corbusier不單只創造出影響深遠的Le Modulor和靈活空間之外,還提出第一代公共房屋的主張。雖然他部份作品有如工業產品一樣,但是他晚期的作品就不單只超越了建築材料的限制,並且在功能和陽光的配合都達至完全的境界。雖然我一直未有機會參觀這座教堂,但是我從來未曾見過一個人會對這建築給予劣評。
這座位於法國東部Ronchamp城中的Notre Dome du haut教堂(不過多數都簡稱Ronchamp),包含了室內和室外的神壇。當大型儀式進行時,便在東面的外牆部份舉行儀式,而屋頂伸出的部份剛好有如簷蓬一樣,當小型儀式時便當然在室內舉行。
最奇妙的是當轉一個角度來看這建築物,建築物的外型便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面貌,再轉一個角度更是另一種的感覺。這教堂東南西北四個面都有不同的感覺,而且室內室外都能提供到需要的功能,但同時又破壞建築物外觀的美感。
最令人感動的部份就當然是室內陽光的部份,Le Corbusier善用了混凝土的特性,借助牆身的厚度來調節陽光射進室內的角度,令室內的空間因陽光而帶出多一層的變化,室內的顏色會因時間和月份而不斷地調整,從而建造出多層的空間。特別的一點就是在十字架上有一個大的洞讓陽光直射進信徒的面上,讓人感到神的光芒。
簡單一句, Le Corbusier 建造了一個與外間隔絕的空間,用陽光來連結了神與人。
至於結構就更奇,因為Le Corbusier 是善用柱和樑的大師但今次就完全沒有柱和樑,只用了結構牆,但是結構牆就彎彎曲曲,屋頂更是順勢而下。完全打破了昔日歌德式、巴洛克式的教堂設計風格,把教堂設計成一個不規則的形狀,Le Corbusier 今次視建築物如一個雕塑品一樣,與他早年的作品多數以直線為主的風格有很大的分別。
今次Le Corbusier 雖然是視建築物如藝術品一樣,但是在功能、美學、光線、氣氛都達至大成的境界,絕對是一名天才用了一生的精力才研究出來的傑作。
2013年4月27日
改變人類歷史的建築師—Le Corbusier (概念城市/公共房屋篇)
今日開始講概念城市,但是大家又有沒有想過世界第一代的現代的城市是從那裡來呢? 人類從何時由小屋轉而居住在多層的公共房屋呢?
世界第一代的現代城市的概念是來自法國建築大師—Le Corbusier,他在1922年提出了驚人的構想—現代城市(Contemporary city):
1) 這城市可容納300萬人口。
2) 這個市區將會由汽車道路來連接各部份。
3) 城市中所有的建築都採用工業化的生產,房屋採用相同的模式來興建(reputation module),務求大量減少設計和施工時間和成本。
4) 採用高層高密度建築,放棄低密度的歐陸小屋模式,務求減少樓與樓之間的距離。
5) 大幅降低市中心的密度
6) 樓與樓之間大幅增加綠化和公共空間的用地
7) 自我提供足夠的就業和康設施的獨立城市
在2009年的今天聽來好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1922年巴黎的人口大約只有600萬,但當時巴黎全城汽車大約只有1000部,所以設計一個可以容納半個巴黎的人口,而以汽車為主要交通公具的城市簡直是天荒夜談。
1922年,當時的法國人完全是Le Corbusier 是一個瘋子,根本不明白自己在說什麼,而他的建議自然被否決而且批評得體完無膚。但是在20多年後,特別是二次大戰之後,人口出現急增的情況,即所謂「戰後嬰兒」,當時世界各國都急需要提供足夠房屋來解決人口,而且由於Ford的出現,他令汽車的制作成本大幅降至一般人都可以負擔的水平,汽車數量因此而急增。
最重要的是,由於人口不斷增多,如果以歐陸小屋的模式發展,都市需要不斷橫向性地發展,人類需要更多的時間由自己的家到達他們的目的地,而且因為汽車大幅增加的關係,現有的道路變得超出負荷。
所以,歐洲的很多城市都借用Le Corbusier在1922年設計的現代都市來規劃自己的城市,特別是利用高密度的多層建築來減少房屋的佔地面積,這樣可以令更多的綠化空間和運動場得以興建。
他的建議令世界出現了衛星城市,務求人類可以在一個獨立的小區之內工作、學習和生活,不用再每天往返市中心工作。
Le Corbusier 雖然未必在歐洲大陸上十分受歡迎,但在亞洲就完全成功,特別是在香港。香港的沙田、大埔、大圍、馬鞍山、上水都是以用他建議的高密度、工業化的房屋理念來規劃,製造出一個接近300萬人口的衛星城市。同樣的理念在新加坡、日本、韓國都有大幅採用,直至今天他設計的概念城市仍是現今社會發展的主流模式。
試問在1922年,一個建築師竟然可以有如此的遠見來規劃出未來人類的生活模式,簡直是天材中之天才。
下會繼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