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汽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汽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18日

單車城市的建造—倫敦Cycle Hire 計劃


前幾日講過一個很複雜的項目,今日不如講比較簡單的一些事情。今年8月倫敦推出了一個相當之受歡迎的政策,就是政府在市中心內提租單車服務,市民可以隨時租用單車,並可以在目的地附近的單站交車,務求大規模地利用單車來減少市內的汽車流量,從而減少改善交通擠塞問題。
這個計劃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市中心內設立過百個自助單車站。如果是本地居民便需要預先在網上登記成為會員,便可以擁有車鑰來解開車銷。如果非會員或非本地居民的話,就只需在單車站處用信用卡登記,便可以租用單車。
收費方面就有兩部份:會員費 時租
會員費(Access Fee) : 24小時 - £1
                                    7 -£5
一年  - £45

時租(Usage charge) : 半小時 - £0
                                    1小時 - £1
                                    1.5小時 - £4
                                    2小時 - £6
                                    2.5小時 - £10
                                    4小時 - £15
                                    6小時 - £35
                                    24小時 - £50

這個計劃要求租用人仕必須在24小時之內交還單車,否則他們便可以無限期擁有單車。如果延遲交車的話,便需繳交£150,如果遺失或破壞了單車的話,便需繳交£300的罰款。
不過,根據我在現場的觀察,大部份的租用者都只會使用單車30分鐘,便在目的地的車站處交還單車,如有需要才租用另一部單車,這樣遁環地租用單車,一天便只需£1的會員費。現實地倫敦市內各主要的地點都是在30分鐘的單車路程,因此如果大家到倫敦旅遊的話,便大可嘗試這個方法來遊覽倫敦,而倫敦市中心內是沒有太多斜坡,所以大部份人仕都可以應付,這絕對是最簡單而且最便宜的方法。因為倫敦市中心內的交通是相當恐怖,連星期六零晨1小時都可以出現大塞車,白天繁忙時間,就更加不在話下。
由於這計劃簡單而且配套設施完善,所以短時間之內便被大部份市民接受,以我所見,相當之受歡迎。

2013年4月27日

改變人類歷史的建築師—Le Corbusier (概念城市/公共房屋篇)





今日開始講概念城市,但是大家又有沒有想過世界第一代的現代的城市是從那裡來呢? 人類從何時由小屋轉而居住在多層的公共房屋呢?
世界第一代的現代城市的概念是來自法國建築大師—Le Corbusier,他在1922年提出了驚人的構想現代城市(Contemporary city):
1)       這城市可容納300萬人口。
2)       這個市區將會由汽車道路來連接各部份。
3)      城市中所有的建築都採用工業化的生產,房屋採用相同的模式來興建(reputation module),務求大量減少設計和施工時間和成本。
4)       採用高層高密度建築,放棄低密度的歐陸小屋模式,務求減少樓與樓之間的距離。
5)      大幅降低市中心的密度
6)      樓與樓之間大幅增加綠化和公共空間的用地
7)      自我提供足夠的就業和康設施的獨立城市
2009年的今天聽來好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1922年巴黎的人口大約只有600萬,但當時巴黎全城汽車大約只有1000部,所以設計一個可以容納半個巴黎的人口,而以汽車為主要交通公具的城市簡直是天荒夜談。
1922年,當時的法國人完全是Le Corbusier 是一個瘋子,根本不明白自己在說什麼,而他的建議自然被否決而且批評得體完無膚。但是在20多年後,特別是二次大戰之後,人口出現急增的情況,即所謂「戰後嬰兒」,當時世界各國都急需要提供足夠房屋來解決人口,而且由於Ford的出現,他令汽車的制作成本大幅降至一般人都可以負擔的水平,汽車數量因此而急增。
最重要的是,由於人口不斷增多,如果以歐陸小屋的模式發展,都市需要不斷橫向性地發展,人類需要更多的時間由自己的家到達他們的目的地,而且因為汽車大幅增加的關係,現有的道路變得超出負荷。
所以,歐洲的很多城市都借用Le Corbusier1922年設計的現代都市來規劃自己的城市,特別是利用高密度的多層建築來減少房屋的佔地面積,這樣可以令更多的綠化空間和運動場得以興建。
他的建議令世界出現了衛星城市,務求人類可以在一個獨立的小區之內工作、學習和生活,不用再每天往返市中心工作。
Le Corbusier 雖然未必在歐洲大陸上十分受歡迎,但在亞洲就完全成功,特別是在香港。香港的沙田、大埔、大圍、馬鞍山、上水都是以用他建議的高密度、工業化的房屋理念來規劃,製造出一個接近300萬人口的衛星城市。同樣的理念在新加坡、日本、韓國都有大幅採用,直至今天他設計的概念城市仍是現今社會發展的主流模式。
試問在1922年,一個建築師竟然可以有如此的遠見來規劃出未來人類的生活模式,簡直是天材中之天
下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