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上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上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4月28日

Sears tower (鬥高篇)


Sears tower, Chicago
講了幾天日本是時候轉一轉話題, 其實大家可能發現自從年初一之後我都開始擴展我的話題,除了建築物本身之外, 還希望包含多一點文化和連帶建築的人和事, 務求豐富這個網頁的內容,亦希望為自己帶來一點新鮮感, 但始終不離本位, 今日正正經經講回建築主題.
今日終於可以理行承諾為AK 君講Sears tower, 講起sears tower就必須要講它的高度.這一座曾經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原來包含了不少故事.
首先, 就是它的高度, 現在世界最高的大廈應該算是在杜拜的Burj Dubai (160 - 818m), 其次便是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 101層 – 492m) , 之後便是台北的101大樓 (101層 – 448m), 第四便是吉隆玻的Petronas Twin Towers (88層 - 378m), 至於Sears tower (108 - 442m), 而已倒下的World trade centre 是 (110417m).
大家會否發現Sear tower 的高度是比第三便是吉隆玻的Petronas Twin Towers為高但為何前幾年為何全世界都說Petronas Twin Towers是全世界最高的大廈呢?
以上列出的高度是計算屋頂的高度, 但若果計算Architectural features 的話又好像Sear tower比Petronas Twin Towers為高, 原因就是Sears tower的頂部的兩支並不是避雷針, 而是當地電視台的發射天線, 所以有關高度不算入大樓的高度. 而101大樓的最高部份是暸望塔所以屋頂部份仍是以暸望塔為最終的計算但其實如果計算最高層的辦公室為標淮的話, Sears tower仍是擁有世界上最高的辦公室因為Burj Dubai和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未正式入伙.
 
  
Burj Dubai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台北101大樓

  
  
  
        Petronas Twin Towers,吉隆玻                  Worlds trade centre, NY
其實, 當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在規劃時是一心希望設計一座大樓可以完全打破Sear tower 的所有紀錄成為世界第一高樓但當中東決心一開始破一個無人能破的紀錄一建便要建比現在所有大樓高40%的超級摩天大廈,上海的國金的夢想只能成為世界第二高的大樓不過現在世界上包括上海、俄羅斯、芝加哥、紐約世貿遺址都將會不斷興建500 - 600m高的大樓所以上海國金的世界第二高大樓的美譽將會在不久的將來被人打破但可能由於金融風暴的關系有關新發展計劃將可能推遲而相關的名譽將可能保留多一點時間.
講到底世界各地的人都想盡辦法興建世界最高大樓為他們的夢想, 有時儘管客觀情況未能達到目的, 於是便在計算標淮來衝出重圍, 到底世界第一大樓的意義又在何處呢?
明天將講多一點關於這位于芝加哥的摩天大廈因為芝加哥可以說是摩天大廈的發源地明天繼續.

體驗到實與虛(Solid and Void)的建築—丹麥館









這兩個月因為要準備新書和考試,所以敞blog停頓了一段時間,今日終於可以從新分配時間來寫新文章。

今日這一篇文章其實是我一直都很希望寫的文章,因為這建築的設計確實超越了它原有的效果。表面上在上海世博的丹麥館好像只是一個平凡的螺旋型三層高的建築,建築師表面上是只利用一個螺旋的人流路線來為旅客帶來一個體驗並且引入了歌本哈根的地標美人魚作為賣點。但其實他的概念重點未必在於此,根據BIG建築師樓老闆Bjarke IngelsTED大會內的解釋,當他們比較丹麥和上海的不同,發現上海原來在30年前是以單車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但近年上海的道路大幅增加了汽車的數目,令到部份道路已開始不容許汽車進入。
在丹麥則進行相反的改變,政府在歌本哈根等城市陸續開始重新引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政府更免費為市民提供單車作代步之用,務求減少汽車對市內道路的壓力和空氣的染。

因此,他們便希望藉著這個機會重新為上海引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概念,這個概念其實亦配合了上海2010年世博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為了理行這個概念,他們為大會提供了1000部單車,這除了可以讓旅客利用單車參觀這展館之外,亦同時可以乘單車參觀世博園內其它展館。 不過根據我的記憶中好像展館內的單車是不能在展館外使用。

隨了單車之外,他們還希望把丹麥的海水帶來上海,因為歌本哈根的海水很清潔,居民都可以在海港處游泳,所以便在展館的中央設立水池。不過,大家可能懷疑為何丹麥建築師會如此浪費地把丹麥的水送到中國,但是這其實是環保的做法,因為很多從中國到丹麥的貨船都需要在回程前補入丹麥的海水,因為貨船下貨後的重量大為減輕,所以需要補入海水令船的重量維持一個水平因此他們便順水推舟,借水一用。

不過,這建築最重要的重點是螺旋式的單車軌道,由於整個路徑成雙螺旋的方式來組合因此令到人流路線和建築空間形成了「虛與實」的組合。如果引用建築理論的「Solid and Void(虛與實)」,這個展館的實體形成了建築物的外形,但是層與層之間的空間成為了單車使用者的空間或等侯空間,這建築物無論「實」與「虛」體的元素不單連成一體,並且成為建築物具重要意義的元素,這是與其它一般建築的實體與空間的疏離關系,大大不同。

另類「以人為本」的建築





之前曾經介紹過丹麥建築師—BIG在台灣的設計,今回為大家介紹另一座打算在上海世博原址興建的建築。這座建築物稱為「人民建築」,因此設計師便利用「人」字作為藍本,所以整座大廈外—成「人」形,並且加入了「陰陽五行」的各元素。建築師則以圓形代表「金」即大廈外立面上的圓形結構、長方形代表「木」即大廈的則立面、波浪則代表「水」即大廈的群樓部份、三角形代表「火」即大廈的底部的空間、正方代表「土」即大廈的頂部。
當大家看完這個解釋之後,大家都會懷疑這設計的理據是否過於牽強,這大廈雖然加入陰陽五行的元素,但是又是否又能反映出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的關系呢? 而且陰陽五行在建築學的重點是平衡、調和,坦白說在建築中確實未能反映出陰陽五行的精髓。

至於「人民」方面,除了是「人」字的外型和底部的人民廣場之外,確實又沒有特別的感覺反映出「以人為本」的精神。最壞的是事情是這大廈在功能上很難滿足基本的要求,因為由於這大廈的沒有一層的樓板是對齊,所以根本不能讓一部電梯是可從首層直至到頂層。雖然部份大廈是需要在高層處轉電梯,但是這只是在超高層的摩天大廈才發生,但若是在30多層的大廈裡需要轉三次電梯才能直達頂層,某程度上來說是不能接受的設計。另外,由於這大廈完全沒有核心筒,而且長闊比(Slander ratio)很大,因此令到這大廈的穩定性相當低,因而令到外牆上需要加上不同大小的圓形支架來穩定結構,所以從室內望向室外的景觀便會被這些圓形框架所阻擋。總結來說,由於這建築物的形態令到結構系統相當之不穩定,令業主需要花不少的金錢來加固結構,另外垂直的人流交通亦無謂地變得複雜,而且室內的景觀亦因此而犧牲,最可惜的是建築的效果不能表現出建築物的設計理念,所以某程度上可以說這設計是不合格的。

講至這裡,大家可能會懷疑遊人為何會花時間來批評一個他不喜歡的設計呢? 其實我是想帶出一個思考的問題,這位丹麥的建築師肯定在設計時沒有把以上的批評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他們寧願犧牲建築物的功能來保存建築物的外形,這個做法確實是非常勇敢。雖然我認為他們的設計是不合格,但是他們忠於他們自己的設計,熱愛他們的創作。

小筆兩年前再一次回港,坦白說香港的建築師的能力一點也不低,在香港的制度底下,一名初級的建築師已經需要開始負責規劃、設計、管理、送審、驗收、合約和工程等問題,有時甚至需要顧及發展商銷售策略的問題,這樣的訓練在外國確實不常見,現在愈來愈多的英國建築師回來香港發展,不少有經驗的建築師都感到非常吃力,因為他們需顧及比英國更多的事情,而且項目的進度比英國的工程快很多,但可惜的是很多香港本地的一級工程都由外國建築師贏出,不過都是由本地建築師包底負責。

小弟曾在英資公司工作了6年,見證了無數英國建築師只追求的效果而完全漠視功能上的要求,情況與「人民大廈」的例子類同,往往都需要華藉員工或本地建築師來修正相關設計。這情況確實是令人憤怒,可謂別人在拉糞,我們在吃糞,但功勞和榮耀則需要與別人分享,甚至被別人奪去。

作為華藉員工或本地的建築師的我們又如何可以自處呢? 根據我過往的經驗,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手起刀落」,根本不需要留下情義,如果他們的創作是根本不能滿足功能/規范上的要求的話,便大刀闊斧地改,甚至把舊有的設計完全刪掉,「合則留、不合則去」,一切的事情「公事公辦」,除非他們提出補救方法,又或者可能研究出另類的補救方案,否則沒理由讓他們「倒米」。在適當的時候確實是需要適當程度的「反面」,但同樣是學懂如何適當地妥協。

坦白說,外國建築師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至少他們確實比我們忠於自己的設計,而且確實比我們「開放」, 但絕不能「妄自菲薄」,亦不能作無謂「自我澎漲」,否則只會令阻礙自己學習,總之互相學習,互補不足便是。

假若再次引用「人民大廈」的例子,如果是華藉的建築師就多數會使用一座核心筒為基本的塔樓結構,並且會盡量用盡可佔地面積來建設群樓部份,所以首層的人民廣場則可能會變少,甚至完全刪除,一切的創作只能在外立面上作出一些調整務求使建築物變得特別。這樣的處理手法是沒錯,在功能上是能滿足要求,在規范上是完全合理,但在創意上確實可以提升一點,設計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做出實用與創意兼備的建築。

這條問題便是我們一眾同業需要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