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德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德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4日

活化建築 - 德國篇


這兩個星期我不斷為大家介紹活化建築的例子昨日寫了一個令到大家都覺得很震撼的例子Royal Ontario museum.  今日就講一個在德國很成功活化建築的例子.
這個系列由一開始講過皇家遊艇會和喜帖街等街道的例子, 之後便過英國的換肉不換皮的建築例子, 上一篇便是加入新的原素令舊有部份都活化的例子, 但大家會否發現很多活化建築的例子都是博物館, 是否其他功能的建築便不能活化呢?
首先, 舊有的建築當然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而且亦是都市中的大型古董, 所以用作博物館是非常合理地配合有關主題, 而且博物館的空間要求比較靈活, 所以不會因原有結構上的限制而有太多的制約.  另外, 最重要的是博物館不會有商業原素, 所以不用考慮有關發展密度和投資回報等問題, 因為絕大部份的博物館都不能夠像大英博物館一樣做到收支平衡.
當大家看到今日介紹這例子時, 大家會認為這建築現在是什麼功能? 以往是什麼功能呢?
發電廠的舊貌
這大廈以往是一座發電站 - Central station, 現在是一座熟食中心, 即是大排檔. 大排檔的位置原是發電廠的辦公位置.  在右邊原是發電機組的空間, 現在是一間中級餐廳, 這餐廳在晚上有時會改成為演唱會或Disco. 這大廈是位于德國的一個小城鎮- Darmstadt, 而這裡有20%人口是大學的學生,所以對年青人的活動設施需求是不少的, 而這裡的表演有很多都是由學生安排表演的.
在香港,    熟食中心是不可能和一些中價餐廳並存, 但這裡由於舊建築的高樓底便給引了租戶的垂青, 而且特高的樓底亦為餐廳帶來不少陽光, 所以挺受歡迎. 再者, 大排檔除了是迎合學生市場之外, 還提供多元化的選擇, 大排檔之內包括泰國菜、越南菜、德國菜、意大利、美國熱狗、麥當勞和露天茶坐的coffee shop. 由於內在的衛生程度不錯, 而且光線充足所以挺舒服.
中級餐廳
大排檔的入口
由於舊大樓分東西兩座, 而且各自有一個入口, 所以想進入大排檔的人流不會和中價餐廳的人流混雜, 所以舊大樓的原先設計便意無意中變得很適合現在的使用.
現在香港的衛生署已向大排檔下禁發令, 大排檔將會在不久的將來消失於香港之中, 如要繼續經營的話, 便必須以餐廳的模式來經營. 雖然我們明白衛生署是希望改善有關食肆的衛生情況,但德國這例子便證明只要管理和制度合理的話, 便可以有良好的衛生環境. 甚至中、底檔的餐廳可以並存, 請問這是制造就業、還是制造失業呢? 舊有的建築得到活化之餘, 人民的生活是否同樣活化呢?
可能有人認為外國的飲食不如中國人般大油大煙但這裡同樣有越南和泰國菜, 同樣是又抄又炸, 只是Central station的抽風系統比較多一點和好一點.
舊建築的活化是否如某些人所說, 必須燒銀子來維持? 情況好像未必.

2009年11月22日

為殺人而興建的建築物—Auschwitz-Birkenau集中營




毒氣倉
我近日發現原來我很久沒有講過歷史建築,今日就不如為大家介紹一座為殺人而興建的建築物Auschwitz集中營Auschwitz集中營是位於波蘭的,是納粹德軍在二次大戰時最大的集中營,亦相信是歷史殺人最多的建築物,亦相信是人類史上最大型的刑場。
Auschwitz集中營原為波蘭一個空置了的軍營,當波蘭戰敗後,德軍於1940把這裡開發成集中營,興建的工人多數是來自德國的囚犯和波蘭的政治犯。Auschwitz集中營共分為三期,佔地大約40平方公里(即半個沙田 半個北京內環的面積 )。
Auschwitz集中營是德國為解決猶太人問題的最終方案(Final Solution of the Jewish Question),因為在希特拉領導下的政府當時是奉行純種日耳曼民族政策,都歧視一切非日耳曼民族,特別是所有的猶太人。在德軍統領下的猶太人被人看成賤民、需要在手上結上絲帶,亦禁止德國人與猶太人性交並剝奪了猶太人的德國國民身分及公民權,禁止他們出任多數的專業職位。
之後,大部份的猶太人都被送到6個不同的集中營,分別是BelzecChelmnoJasenovacMaidnekSobiborAuschwitz。而Auschwitz是最大的一個集中營,當這些「囚犯」被送至集中營時,首先會將男女分開、然後老幼分開。年青力壯的男丁便會被安排至作苦工,協助德國生產戰爭需要的東西,而老人和小孩便分批被安排處決。
起初的處決方式都是用槍和一氧化炭,但是之後為節省資源和提高效率,在Auschwitz 集中營第一期的第11(Block 11)便開始使用毒氣Zyklon B (氰化氫),當Zyklon B (氰化氫) 接觸到空氣時會釋放出含生埃的氣體(HCN) ,令人在20分鐘之內死亡。這方法不單可以減少德軍在子彈上的耗用,而且可以誘騙猶太人其實是洗浴,因為當他們被處決前都會被迫脫光衣服,所以以為是洗浴。
處決後,他們的衣服就被循環地再用作戰爭用的衣服和相關物料,金屬皮帶就自然被溶爐再燒來制造戰機、戰船和子彈等東西,之後德軍連死囚的金牙都同樣不放過,需要拔出來循環再用。
至於婦女,大家可能以為她們的下場如中國婦女一樣需要成為慰安婦,但是大部份的婦女的下場是比這個更慘,可能因為禁止德國人與猶太人性交的關係,婦女同樣需要被處決,但是她們的頭髮需要剪下來織成衣布。
 
JOSEF MENGELE
 
Carl Clauberg
除了殺人的第11倉之外,另一個舉世聞名的倉便是第10倉,因為這是進行優生學和人體試驗等研究,這處進了很多關於雙胞胎、等遺傳學等研究,但同時亦進行了大劑量X-光實驗和毒氣等試驗,當中最有名的醫生是JOSEF MENGELE和Carl Clauberg

之後,Auschwitz 集中營不斷發展了第二期和第三期,當中第二期為最大規模的,亦是大眾最深刻的一道門— Auschwitz的正門。因為這處是由3條火車路軌匯合成一條路軌而成的,當他們進入了這門之後,就除了火車司機和德軍之外,便不可能再次出來,完全是死亡之路 (Road to death) 
講到底,為何德軍可以如此冷血地做出這樣的事情呢負責執行集中營的是納粹的Schutzstaffel部隊 (簡稱SS部隊) ,是納粹黨近親精銳部隊,所有的成員都是純種的日耳曼民族的,但在戰爭後期SS部隊已由很多烏合之眾組成。當中最臭名遠播是負責管理集中營的SS-Totenkopfverbände(骷總隊) Gestapo(秘密國家警察) ,當中不少成員是來自殺人無數的重犯,所以他們可以每天強迫不同的囚犯來處決其他死囚。
在這麼多年來,有700人嘗試逃出成功Auschwitz 集中營,當中300人成功,之後SS部隊便在每個營隨機抽出10人來把他們活活餓死,務求殺一警百。
1944年尾,集中營的總建築師Heinrich Himmler下令在蘇聯紅軍進城前銷毀所有集中營,特別是所有的毒氣倉和殺人的罪證,並下令處決餘下的囚犯。在19451月,Auschwitz 集中營中還有近67,500多名囚犯,SS部隊便把60,000趕至德國境內Bergen-Belsen集中營,在步行過程中大量囚犯因此死亡,只有20,000囚犯可以到達目的地,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Death March(死亡步行) ,最後在1945被英軍獲救。餘下留在Auschwitz 集中營的7,500名老弱囚犯,之後被蘇聯死軍322部隊釋放。
由於很多資料不齊,估計在Auschwitz 集中營被處決的最少960,000猶太人、74,000名波蘭人、21,000名羅馬利亞人、15,000名蘇維埃人、15,000名法國、意大利、匈牙利人等,不過,總處決的人數應該是250萬至400萬人。
希望這種集中營永遠不再重開。


後記:在二戰時,德國最出名的時裝設計師是Hugo Boss,他曾為德軍的SS特種部隊、希特拉青年軍和不同的秘密警察部隊設計軍服,所以現在的Hugo Boss的廣告中還不時有希特拉或納粹軍的圖案。
關於集中營的資料:

2009年11月18日

與牆融合的建築—Darmstadtium (2)




今日繼續上一會關於Darmstadtium的設計,這大廈的設計理念是很簡單,大廈的通道成一個S型,包圍了一個大的劇院和一個小的劇院,一進主入口便自然是入口大堂,大堂旁便是不同的會議和展覽廳。
這大廈最大的特點便是大堂的玻璃成一個V型的空間從屋頂直插至地庫,這個天窗不單為室內空間帶來陽光,並且是用於收集雨水,這些雨水便用作洗手間沖水之用。據我所知原有的設計是希望利用雨水來用作空調系統的冷卻系統之用,但是德國的降雨量不甚多,所以最後都只把雨水用作沖水之用。
另一個特點是劇院,由於這劇院並沒有特定的用途,所以坐位、舞台和音效情況都必須靈活地調節。首先,舞台是可以升降的,如果用作大學研討時,舞台便降至平地,讓講者與觀眾沒有太大的距離。如果是用作藝術表演時,舞台便升高來制造多層的出場空間。

低座座位

中座座位未升起前的地板
至於坐位,整個劇院的坐位分為高、中、低坐,現在照片中的坐位只是低座的空間,當進行較大型一點的活動時,便拉開中間的間格牆,並升起中座的地板再放上臨時的坐位。當進行最大型的活動時,便再拉開中、高座之間的間格牆,讓中座的坐位連接至高座。
亦為了不同情況的需要,劇院天花的高度亦可以調節,用以調整室內的Reverberation time.
如果大家記起,我上一會曾經提及過這大廈的建築師的手法其實相當外行,原因是他在柱的分佈之上實在很明顯沒有仔細考慮。
一個有經驗的建築師便會知道柱網是設計一座大廈的關鍵部份,因為柱是連接大廈所有層數的部件,所以柱的位置便必須要盡量配合各層空間上的需要,而最經常發生的問題是柱在首層的位置與地庫停車場的位置未能配合,分分鐘鐘便需要柱位轉移(column transfer) 
柱位轉移的意思是當上層的柱位與下層的柱位不能配合時,上層的柱便會坐在下層柱與柱之間的樑之上,所以這部份的樑便需要加粗,成本當然增加,而大廈結構穩定性自然減少,所以柱位轉移(column transfer) 當然愈少愈好,而且一條柱通常只會轉為一次。
如果不做柱位轉移(column transfer) 的話,便唯有犧牲了其中一層的空間,令這層的實用空間降低了。在一般心中,相信首層以上的空間是比較重要,因為比較多人會使用,但是大部份的大人物、VIP都是乘坐駕到場的,因此停車場的設計一點也不可以馬虎,而且這是整個建築物給予大人物的第一觀感的地方,建築師的前途很可能取決於這一刻。
至於Darmstadtium,由於它的平面通道空間成一個S型,而大和小劇院的外型都三尖八角,所以柱位是相當混亂,地庫停車位自然是因為柱的位置而亂七八,最奇怪的是建築師不只是使用了典型的直柱,還使用了V型柱,這不單令成本增加,亦令室內空間變得更不實用,柱子數目亦增加不少,因而柱網變得更混亂。
由於柱網混亂,在高層的會議廳之中是包含了不少柱子,令室內空間的觀感和視線都大受影響,而行人通道上亦因為有不少柱子的關係而不時需要急轉彎,因此很明顯地這建築師的手法是相當外行。
有經驗的建築師是會先定出柱網(Structural grid) ,通常是把柱與柱之間的距離定為8.4m – 9m ,在香港機場就特別地定為27m。在9m之內的柱網,不會需要特別粗的樑,這令天花有更多的空間讓水管和空調管道通過,而在9m之內可讓3部私家車停泊,而兩行的停車位之間亦有足夠的空間讓車倒頭。
這樣便基本地把柱的位置定好,如果首層通道空間成S型的話,柱的位置便再調整一點,但是萬變不離基本格局,室內空間都同樣是根據這柱網來設計。

雖然Darmstadtium的柱位很混亂,但是當陽光照映下得出來的倒影亦因V型柱的關係而變得相當特別。
下會將是介紹一座為殺人而建的建築物。
請同時參觀Facebook上的相薄: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250521&id=845400374

2009年11月17日

與牆融合的建築—Darmstadtium (1)







石牆原來的位置


每一座大廈都有牆,但是很少大廈是必需要與牆融合的,今日就為大家帶來這樣的例子—Darmstadtium。
Darmstadtium是位於德國Darmstadt市中心的多用途大樓,是一座具備會議、展覽和表演場地的政府大樓。白天主要是租借給私人公司作會議和發佈會之用,晚上便多數是租給當地的大學和藝術團體作表演和活動之用。
不過,這大廈最特別的一點是在正門之前是有一道建於古羅馬時代的石牆,由於這道牆的歷史價值是相當珍貴,所以新建的大樓就必須要與這道牆融合。雖然這道牆佔地面積不大,但是就橫向佔了地盤30%的長度,而且是位於整個地盤比較中央的位置。所以,這道牆就必須要位於新大樓的建築範圍內。但是這道牆的長度不少所以不能夠把整道牆設在新大樓的室內位置,否則會令室內空間變得過於巨大,而四周的街道亦會變得很窄,完全破壞了大樓的和四周的體量關係。
因此,建築師Talik Chalabi設計新大樓時便決定把石牆的一半空間放在室外,一半放在室內。特別的是,室內的石牆是比較低的,而室外的就比較高,所以便巧妙地把它融合為新建築的一部份,並且在室內石牆設置了展覽的空間來解釋石牆的歷史,洽巧地低處的空間便形成了一個特別的小型歷史展覽廳。
不過,當我參觀這大樓時感到有一點奇怪,因為新大樓外牆的物料全是黑和深綠色的麻石,給予人一種現代、新潮的感覺,但是給予人一種冰冷的感覺。相反,古石牆的色調是黃色的磚牆,是偏向”暖” 和懷舊的一種物料,建築師挑選物料時是否曾考慮這一點呢?
我相信他是刻意制造出新與舊的對比,還是無可奈何地接受保留原有石牆的做法呢?在空間設計上總算平衡了保育石牆和新大樓功能上的需要,但若論外型設計上,石牆的確破壞了新大樓簡單而現代的外型,確實有一點像外牆上的腫瘤一樣,所我偏向相信是建築完成基本設計後,迫於無奈地接受保留石牆的決定,才特意在外牆找個洞來融合石牆。
雖然在石牆的處理未算得上是完美,但有一點不得不提。德國人的施工技術確是一流的,因為新大樓的樁柱和石牆的距離不是很多,所以打地樁時對石牆的保護和在地下水的控制上,實是非常精良。
這大樓看似是一座很仔細和精良設計的大廈,但當我一進入到室內空間時,便會發現這建築師其實相當外行,而事實地這名建築師主要是在瑞士教學的,今次是他首次主導整座大廈的設計,因此很多部份的做法是相當外行。
明天繼續和大家分解。

關於參觀這大廈的資料可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