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旅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旅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9月11日

帶有中國味道的現代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




相信很多人都會經常到深圳消費,但相信極少人曾參觀過何香凝美術館,這一座位于華僑城的美術館,是全中國第一座以個人名義的美術館,全國第二個現代美術館,而館名更是由前國家主席江澤民來提名。
 到底何香凝女仕為何會在中央有如此地位呢?她曾經是全國人大政協、全國婦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等要職,因此地位崇高。
 至於美術館本身,是在1995年由香港建築師—Sherman Kung設計的,Sherman Kung 便是中銀大廈的項目建築師。 他在這博物館採用了四合院的格局,中央的兩個展區以南北中軸線,當進入後便是第一個中央空間,再進入後便是一個大的玻璃中庭,在中庭四周便是不同的何香凝的展區和貴賓廳,在中央展區的左邊便是現代藝術的展區。
 這間博物館其中一個特點,就是主入口由一條橋連接附近街道,而且正門附近的綠化地帶和水池是下沉了數米,讓整個博物館與四周環境隔絕,當旅客過橋之後便有如忘卻四周的繁忙的道路,感受一個寧靜的藝術空間。
 另一個特點,就是這裡的通道。當旅客參觀完第一層的展廳之後,便經樓梯步行之上層時,便會發現路線上有一些地方突然有不少陽光經窗戶射進室內,旅客往往是由陽光引領旅客至上一層的空間。
 建築師是刻意在樓梯的空間內設置窗戶,盡量利用「陽光」來定義行人空間,
在現代藝術展覽的空間同樣有類似的做法,特別是在雙種的樓梯,而且在進入現代展覽區時,便會先經過在正面的玻璃盒,令旅客先經過一個不同陽光的空間,才進入另一個空間。當時老師教授這手法—「Light for the space(陽光來營造整個空間)
 在此唯有向大家說句對不起,因為小弟已有10年沒有參觀這博物館,當時拍下的照片實在太差,所以不能表達這建築物室內的空間,最可惜的是從網上根本找不到合適的照片,始終大家到深圳的目的不是去參觀美術館。因此煩請各位網友可以幫幫忙,到這裡拍一些室內的照片,好讓大家明白這博物館在陽光上的處理,無言感激。

但是,這博物館絕對值得大家一遊。


官方網頁: http://www.hxnart.com/

2013年9月10日

陰陽合一的建築—凡高博物館






舊翼

建築設計有兩個最難的情況,第一情況:地盤是位於一個完全空曠的地方如公園、沙灘、海邊,因為在這樣地方是適合任何形狀的設計,而發展的可能性太大,即是無論任何設計都未必能說服別人。如果建築物是四方的,別人會問為何不可以是圓的呢? 又或者為何不可以大一點,或小一點呢? 因為現場的情況是可以容許多個可能性。
第二情況:地盤是在歷史建築或標記性建築旁作設計,因為在四周的環境都以現有的建築物作為地標,如果你的設計在它旁邊的話,就很容易被看下去,又或者是需要做出奇形怪狀的外形來特出自己,情況就有如多倫多的ROM一樣。
今日介紹的凡高博物館就同樣出現了以上兩個困難的情況,這博物館是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公園之內,第一期的設計是由荷蘭大師—Gerrit Rietveld在1973年設計的,他都是沿用他常用的盒狀的手法,整個博物館都是由數個正方盒組合而成的,而室內空間都是一個個橫向和直向的空間來組成的。之後這博物館曾作多次改建,而最重要的擴建是在1999年由黑川紀章設計的新翼。
Gerrit Rietveld設計博物館時沒有對四周環境作重大的考慮,儘管博物館是位于一個相當空曠的公園,但是出入口的路線,室內對外的景觀就沒有作太多的考慮,他單純是希望創作出一個特別的空間,更何況美術館不適宜有太多陽光進入,否則會破壞油畫的顏色,所以只需把入口部份和中庭部份做成玻璃盒,這兩部份有陽光便成。

新翼
但當黑川紀章開始設計新翼時便遇到很大的問題,因為現有建築已是一個標記,而四周是一個公園,再加上這是政府的項目,因此發展規模是可以輕易調節,亦即是發展的可能性很多。黑川紀章採用的手法是繼續使用日本建築的「清」和「靜」來處理這問題,首先他用圓形來作為基本的形狀,這便可以有別於Rietveld正方形的設計,但又不用製作出一個怪物出來突出自己的設計。
另外,為了提出不同的感覺,他並不是在地面與舊翼連接,反而是在地底,讓旅客明顯地覺得新舊翼的分別。當大家看到圖片中的一個半圓形水池時,可能會懷疑這是什麼東西呢?這其實是連接新舊翼的天井,當旅客參觀完舊翼之後,便經過地底隧道之後便會看見充滿陽光的天井,令旅客在視覺上有一個驚喜。
不過,旅客不能進入這水池,只能遠觀。奇怪的是,這水池的水很淺,基本上只是能夠讓石面上有一些濕滑的感覺。奇怪的是新翼的展覽廳是位於多層大廈之內,所以旅客便需要步行100多米才能進入新翼的展廳。
雖然這樣的安排看似很不方便,但是這個水池旁通道上所營造出來的氣氛是很特別的,當陽光照射在水池之上,然後再反射至四周灰黑色的石磚上,一種奇妙的「清」和「靜」感覺緩緩地走進心中。儘管參觀這博物館已是7年前的事情,但我還深深地記起這個空間,這種感覺永遠都忘不了,這亦是從遊歷中學習的最大得著。
黑川紀章就簡單地一陰一陽地規劃出新翼的空間,陰是水池、陽是展廳。由於展廳不能有太多陽光進入室內,於是便把展廳盡量做成實心,水池部份便盡量做得開陽。他盡量製造出不同的感覺來突出新翼和舊翼的分別,外形只作了輕微的調整,這樣便不單可以突出了自己的設計,但同時不用破壞原有建築的感覺。
若回應開首的一段,兩位大師Gerrit Rietveld和黑川紀章都好像沒有把四周的環境(site context)作太多的考慮,這好像與我們在大學時所學的理論有所不同,因為如果學生的功課沒有考慮現場環境的話,便必定會被教授責罵。但是在一個空曠的公園中設計一座地標性的博物館是一件很難的工作,所以他們選擇漠視現場環境的處理手法並不失為一個折衷的做法,而且現場的情況就真是沒有什麼特點需要考慮。
不過,他們是大師可以漠視四周情況,但學生不是,所以都是面對現實會好一點。

「觸摸得到」與「觸摸不到」的博物館—Museum of Ara Pacis







近來真是忙得一頭煙,終於有時間靜下來好好寫一篇文篇。今日為大家介紹是位于意大利羅馬的一座博物館—Museum of Ara Pacis。
這一座博物館規模一點也不大,而且只有兩層地面的展廳和一層地庫,地盤又長又窄,左右的道路又高低不平,整體而言不算是理想的地盤。地盤雖然鄰近羅馬市內主要的河道和著名景點—Castle angelo,但相比眾多羅馬的景點來說,可以說是一點也不起眼,但是這座建築物就確實充份利用了建築理論來設計。
記起在學習建築初期,老師教授了幾個重要的建築理論:

1)      Solid and void (實與虛)
如果用最經典的方法來解釋Solid and void,就是利用之上的圖像。
如果你只看白色部份的話,你會看到一個白色花瓶。
如果你只看黑色部份的話,你會看到二個黑色人頭。

這個例子是證明了,當一個實體出現的時候,虛體是會同時出現的,所以當設計一座建築物的時間,需要同時考慮到「虛」與「實」並存的空間。

2)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觸摸得到」與「觸摸不到」)
一座建築物的實體是能夠「觸摸得到」的,牆和柱都是「觸摸得到」,但其實人類是生活在建築物的空間之中,即是生活在「觸摸不到」的元素之上,所以建築師需要同時顧及到建築物「觸摸得到」與「觸摸不到」的元素。

3)      Open unit and close unit (不封口與封口)
這個概念是比較難用文字來解釋,一般幾何形狀如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都是已經封口/已完成的幾何形狀,但是如L形或半孤形的話,則屬未封口/未完成的幾何形狀。

在Museum of Ara Pacis中,美國建築師Richard Meier充份利用了各種建築理論來構造這個設計。首先,各立面的外牆均是由白色實牆和玻璃幕牆組成,而且組織是有一定的規律,但不是千篇一律的。這樣白色實牆部份便形成Solid的部份,而玻璃幕牆部份便屬Void的元素,這樣便無形中做成一又實又虛的外立面,而且Solid部份的組合便構成了Void部份的存在。

另外,博物館的牆分為白色油漆的實牆和用了石灰岩石的牆壁,這樣一個平滑的白色混凝土牆和又粗又黃的石牆做成了強烈的對比,而且清晰地標出整個建築物橫向和縱向的元素。
當進入博物館之後,你會看到陽光照耀在黃色的石材之上,令整個空間變得溫暖,但玻璃幕牆均屬「冷」的材料,這樣又不會令空間變得過份炎熱,一個「冷」與「暖」的組合洽到好處。Richard Meier 就是這樣聰明地利用各「觸摸得到」的部件,再加上「觸摸不到」的陽光來營造了一個溫暖而舒適「觸摸不到」的空間。

至於外型,整座博物館基本上是由三個長方形組成的,但是每一個不是完整的長方形,各橫向和縱向的線都不是完整地接合在一起,這樣便令一個close unit 變成一個open unit,而且當三個長方形組合在一起之後,更令一個又長又窄的長方形建築群變成一個多層次的open unit。

另外,Richard Meier 更巧妙地利用地盤左、右層差的因素,來制造了一個流水瀑布,水是沿著一道又長又窄的石牆經過樓梯邊流至低層,這樣便更進一步連結了橫向的空間,巧妙地利用了地盤的缺點來變作整個博物館的優點。


官方網頁: http://www.arapacis.it/

2013年5月18日

隱藏了的擴建—Ashmolean Museum



上一會介紹了牛津大學的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今會介紹另一個牛津大學的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Ashmolean Museum 始建於1683年,最早期的展品是由Elias Ashmole捐贈的,而這博物館由啟用至今都是同時用作教學和公開展覽之用。博物館的研究員同時是牛津大學的職員,所以博物館的收藏品和活動等工作是盡量配合大學的學位課程和相關的研究工作。例如,博物館現準備增加它們關於醫學的收藏品,因為大學希望博物館能為醫科生提供古代醫藥的教學展覽。
2009年,由獎券基金提供61百萬英磅來為博物館作翻新和擴建工程,但是這建築物已有超過200年歷史,舊大樓部份已一早被列為一級保護文物和法定古跡,所以翻新工程主要是拆卸舊大樓的後半部份,並在這處加建新的展覽和教學空間,而舊大樓的前半部份則完整地保留。
雖然舊大樓部份已被保留下來,但是新建部份不能超過原有部份的高度,否則會破壞了原有大樓的外觀,亦破壞了牛津市中心內舊式英國小鎮的風味。因此,建築師—Rick Mather 採用了很簡單,但非常聰明的做法來處理這問題
由於舊大樓是採用舊有的建築模式,樓底是特高的,所以新大樓的部份是在每層之間加入一個夾層,這樣便不單可以大幅增加展覽空間而新建部份又不會超過原有高度,最重要是從博物館的外觀不容易發現新舊大樓的不同,盡量保留牛津英式小鎮的味道。
這種夾層的做法不單能有效地提高展覽面積,而且建築師挑空了局部的空間,並把大型展品設在雙層高的展區。因此旅客除了可以從低角度來欣賞大型展品之外,還可以在夾層處以高角度來欣賞展品。再者,這裡的樓梯不是一層疊在一層,而是一層一層向外推的,所以愈高層的樓梯處,便有愈大的空間,這樣便增加了旅客的觀賞視線,令視野角度更大。
這博物館另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陽光,這處的垂直通道完全是有陽光照射的,這不單是用來引導旅客至上一層,而且希望為行人通道提供基本陽光,並用來對比室內展區的陽光效果。因為各展區則沒有陽光,完全依靠電燈來營造不同的燈光效果,而可以避免展品受陽光的紫外光影響而脫色。
因為牛津是屬於比較內陸的地方,所以冬天是比較寒冷,所以建築師除了被增加空間之外,還被博物館要求提高的室內的保溫情況,以減少能源上的開支。建築師首先利用陽光來增加室內溫度,並且室內的物料盡量採用白色油漆,務求令陽光反射,但地板則用木地板,在黃燈的照射下更能帶出和暖的感覺。
再者,在新建部份的博物館是盡量把洗手間和儲物室設在四周,好讓行人通道和展覽區是設在中心部份,這不單可以減少窗戶的數目,而且可以盡量幫助大廈保溫,因此全座博物館只有一條樓梯是有窗,因為這個窗是向南的,陽光可以從這處直射至室內。

一光一暗的博物館—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Pitt rivers museum
近年有很多旅客因為希望一到哈利波特的拍攝場地而到訪牛津大學,但其實牛津大學還有很多理想的景點。
今日為大家帶來的景點就是牛津大學的Oxford university MuseumOxford university museum位于牛津市的中心地帶,鄰近牛津大學公園。整座博物館共分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是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第二部份則是Pitt rivers Museum, 第三部份是教學大樓和實驗室,但現在都泛指整個建築群則稱為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Oxford university Museum始建於1855年,第一期興建的部份是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初期是用作 化學、天文、病理、動物學等教學之用,之後在1884年擴建了Pitt rivers museum部份,這處展覽的首20,000件標本全是Augustus Pitt Rivers上將捐出牛津大學的。到1978年,各學院開始遷離第一部份的空間,並展出不同的恐龍標本,正式成為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現在只餘下地下的演講廳作教學之用。到2004年,牛津大學獲得基金捐助370萬英磅來擴建教學大樓和實驗室。
Pitt rivers museum雖然可以說是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擴建部份,但設計風格則完全不同。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新歌德式建築,結構盡量採用圓拱門來支撐,但特別地屋頂全是由玻璃組成,讓陽光可以盡情地射進室內。這樣的做法是相當少見,因為博物館多數會盡量避免有太多陽光射進展覽區,因為陽光中的紫外線容易破壞展品的顏色,而且建築師都希望在各展區可以利用燈光來營造不同的氣氛。
但在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情況則不同,因為這裡的展品全部都是恐龍標本,而且全部都加了保護劑,所以不怕陽光的影響。這部份的博物館反而因陽光的關係而令人感到舒暢,每當陽光照射在黃色的石材上,往往給予人溫暖的感覺。再者,由於屋頂是玻璃的關係,令人感到整個展區是在室外的空間,而且由於屋頂的結構是圓拱門的關係,使人感到頓然開朗。
不過,Pitt rivers museum部份則採出完全不同的做法,屋頂不單全是實的,而且整個展區完全沒有陽光,連窗戶都沒有一個,可以說是一個黑房。但奇怪地,整個展區的燈光都只是簡單地用普通燈光來照明,與一般博物館刻意用射燈來營造不同氣氛的手法截然不同。最特別的是,Pitt rivers museum是沒有入口,所以每當旅客從進入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部份進入Pitt rivers museum部份時,便立即會在視覺上有很明顯的對比。
筆者自問都曾參觀過世界各地不少的博物館或美術館,但從來未曾見過同一個博物館會製造出一個完全光、而另一個完全黑的展館,在光線上有如此大的對比。
最後有一點不能不提,Oxford university Museum在世界科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它是世界其中一個最出色的史前生物博物館之外,而且它是達爾文在1860年宣布「進化論」的地方,當時牛津的大主教強烈指責爾文挑戰神的權威,因聖經的第一章—創世紀中說,神是用泥土做成了男人,再拿了男人的一根骨頭就變成了女人,所以根本沒有理由可以說人是由猿猴演變出來的,當時主教更挑戰爾文,「你的祖父或是你的祖母是由猴子變出來的。」
雖然,這場討論最後沒有成果,但這場討論完全改變了世界生物學的發展,而這一座博物館就永遠記載了這一段經典的歷史。

被人違忘了的美術館—Tate gallery, St. Ives





今日在家中書架翻查資料時,無意中發現10多年前自己買了的一本介紹Tate gallery, St. Ives的書,這本書是我第一本在英國買的書,記起當年大學一年級與同學一同參觀Tate Modern 時,無意中在當處的書店看到這本書。這本書雖然很薄、只有50頁,但售價是達至8.95英磅。對當時的一個的窮學生來說,8.95英磅已經是我2-3天的飯錢。經過一輪思想鬥爭之後,終於肉痛地買了下來。現在回想當年的自己,確實有一點瘋狂,因為全身連戶口都只有200英磅,但我竟然可以用20份之一的錢來買一本並不必要的參考書。事隔多年後,自己重看這本書,不單回想起當年自己的傻事,但是亦慶幸自己做了這一件事,因為我可能會和大家一樣違忘了這樣的建築。
講起Tate 名下的美術館,大家都會立即記起倫敦市中心的Tate Modern 又或者是歷史悠 久的同樣在倫敦市內的Tate Britain,部份人更可能會記起利物浦的Tate Liverpool,但是相信世間上記起Tate St. Ives的人確實是少之有少。  
首先,St. Ives是在那裡呢? 它是在大約在威爾斯的最南部,可以算是英國最西南面的一個城市。由於此處是位于英國的邊緣,所以面向的是Celtic sea (即是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海洋) 。單是介紹地點已花了一番唇舌,相信大家和我一樣都未曾到過這地方,其實連很多土生土長的英國人都未曾聽聞這個地方。既然如此,為何享負盛名的Tate 集團會在這個「不無之地」建立一座美術館呢?
事緣是在1951年當地的畫家和藝術家曾經對當時的英國建築和藝術界做了一些衝擊,而當時的畫家作品都被收藏在Tate Britain 之內,不過由於主要的空間都用作Henry Moore和William Turner的展品,所以大部份的展品都只能收藏在地庫之中,所以便建議把這些歸還給St. Ives 並在當地建立一座小型的美術館。
由於這美術館明顯地不是一個亮點工程,所以美術館的所在地並不特別觸目,而且是在一群的舊民居之間的一塊舊工業用地,更什的是此塊地只有一小部份是接觸到街道的,其餘的部份都被四周的民居所阻隔。
建築師Evans and Shalev 經過設計比賽贏得這個項目後,他們首要的是研究如何在一條樸素的材落之中建立一座特出但又不會嚴重地破壞整體氣氛的建築。由於美術館的體量比四周建築物為大,要特出並不困難,但是工地的大部份正面被前端建築物阻隔了。因此他們的概念是把主入口設在唯一接觸到街道的位置,而且把主入口的體量設計成圓形,使其入口可以在眾多的四四方方的住宅群之中能鶴立雞群,其餘部份則設計成長方形,務求盡用整塊土地。
當進入主入口後,便進入一個雙層高的中庭,然後經過走廊便進入商店和主入口,經過樓梯便進入上層的展覽空間,整個設計最大的重點其實是主入口的圓形空間。在圓形空間這處,如果你向內望便是不同層數的展品,但如果你向外望便是Celtic sea 的醉人景色,這樣的空間在頂層的餐廳和平台花園都會出現。這亦是建築師設計精要所在,務求把藝術品能通過建築空間與四周的環境融在一起。
為了進一步配合四周的環境,建築師刻意在外牆使用了全白色和低反光度的玻璃,唯一依靠其圓形的入口來與四周環境作出區別,簡單而且直接。
記得有很多人說過,如果你要推銷一個設計時,你不可能只有一個selling point,但是如果用得合適的話,有時一個selling point 便足夠。

1599年的劇場—莎士比亞劇場






 今日終於完成了入則的工作,終於可以靜下來寫新的文章,今日就為大家帶來英國倫敦的一所很有特色的劇場—莎士比亞劇場。
這所劇院始由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和一眾演員於1599年在倫敦泰吾士河的南岸,當年莎士比亞選擇在此處興建劇場的原因不是因為這處的文化氣息特別濃烈,相反這處在當年是龍蛇混雜的九反之地。這處在1599年其實並不層於是倫敦的一部份、而是Surrey市鎮的,由於這一區在當年不屬於倫敦的範圍之內,所以一切規例都比倫敦來得容易,而地價亦相對地便宜很多,因此劇院可以在此處成立。現在的劇院大部份都是晚上演出的,但是在莎士比亞的年代,這個劇場大約是在下午2時演出的,因為這區的治安在晚上是相分之不安全。另外在沒有電力的年代,演員是很難在晚上演出,而且就算在場內放足夠的油燈都未必能夠提供足夠的照明,而會很容易釀成火警,因此演出時間多數是在太陽最猛烈的時間來舉行。
這劇場採用露天的設計除了是因為採光的理由之外,當然還包括通風的因素,不過這亦令演出可能會受到天雨和下雪的影響。因此當年的觀眾為了保溫,他們多數都會一邊看劇、一邊吃蒜頭,這可使他們感到溫暖。至於飲品方面,他們多數是喝啤酒、連小孩也不例外,這並不代表英國人特別好酒、又或者他們不懂得保護兒童。因為當年的食水是來自地下水,而他們的排污的途徑都是直接把污水棄至地面,所以食水的來源多數是被污染了。因此啤酒由於是經過發酵,所以當年的酒是比食水更加清潔,啤酒亦可以算是主要的飲料。
現在欣賞莎士比亞戲劇是相當高貴的活動,但在當年則是十分胡鬧的事情,觀眾邊吃邊喝的情況下,又怎會有安靜的環境來演戲,而且醉酒鬧事的情況更可能不時發生,所以整個劇場最良好的位置是最近舞台的兩則,而不是舞台的正中心,因為這才是最容易聽到演員的說話。
整個劇場的第二好的位置是舞台的中心位置,而最差的位置則是在地面,因為這處是沒有坐位,觀眾需要站在泥地上欣賞戲劇,所以情況不大理想。現在的劇場為了保留當年的風味仍維持企位,但是現在只容許700人,不像昔日1000人站在泥地上。
現在的劇場是在1997年重建,原來的劇場在1613年一場演出因點燃火炮而導致的火警中燒毀,之後在1614年被再次重建,但在1642年後劇場便被關閉。現在這座劇場比原來的劇場大了一點,但根據保留下來的手圖來估計,劇場大約是3層高,圓周大約是30m,成弧形的劇場,因為這可增加劇場的回音效果,讓觀眾更容易聽到演員的聲音。在1997年重建時,建築師盡量使用舊式的建築技術,他走訪了不少英國的舊教堂來研究舊英國木建築的設計,並嘗試在這處復核,因此我們才可以在倫敦的鬧市中看到一座中世紀時代的木建築。

色彩繽紛的劇院—The Lowry


今日繼續為大家介紹另一座曼切斯特市(Manchester) 的建築,這座劇院是位于上一次介紹的Imperial war museum的對面,亦即是與曼聯主場只有一河之隔,都是Slaford 區域內的地標建築之一,每年都被用作當地著名節目X-factorBritish got talent的面試場地。
這座劇院是由Michael Wilford在1997年設計,設計風格與Imperial war Museum的風格很相似,同樣都是選擇現代化、金屬化的手法,外牆都是採用鈦金屬,從河旁遠處看來都看似是同一系列的建築,都算是解構主意的產物。
不過,這劇院佈局就相比Imperial war museum來說就相當有系統,劇院的主入口是類近一個商場的出口,而主入口就設計成像船一樣,相當強烈。當進入之後便自然是大堂,然後觀眾可分左、右兩邊的行人通道至進入大劇院的低座或經樓梯至大劇院的高座。再沿左、右兩邊的行人通道步行便會到達小劇院和實驗劇場的入口,在行人通道的盡頭是餐廳,這餐廳和行人通道都是可看到河岸兩旁的景色,整個佈局是相當之有秩序。
這劇院最大的特色亦可能是最大的缺點就是顏色上的處理,這劇院內部分為3個大區域—紫色、綠色和紅色,紫色代表是大劇院的空間,綠色代表是中型劇場,紅色代表是實驗性劇場,通往上層的樓梯為燈色,可謂相當繽紛奪目。理論上,由於各功能區的顏色是清晰可見,不同劇場的觀眾可以清晰地進入不同的劇場,但是由於顏色太過繽紛奪目,便引來守舊的建築派的狠評,其中一位便是我的大學教授,認為這是不倫不類之作。
他們認為大紅、大綠等顏色都是只會用在警告的標語或廣告標語之上,一點的強烈顏色便能突出顏色的效應,容易讓人注意到標語上的重要訊息,因此絕不可以用在建築物的主題之上,因為過多的強烈顏色就只會使其變得混亂反而更不清晰。
最嚴重的是,劇院主要是在晚上演出的,而劇院的外牆會射出不同的燈光,黃、藍、紫色的燈光都有,這樣便令整個劇院的色調變得更為複雜,無論室外、室內都是充滿了多種奪目的顏色,超級耀眼。
在現實的層面來說,在不同的功能區塗上不同的顏色亦未嘗不可,但是過多的奪目顏色確實使人混亂,未能清晰地指出各劇院主入口的位置所在,據我所知到場的觀眾都需要小心留意才知道入口的位置。我個人認為如果各功能區的主要色調較為平淡,而入口為強烈的顏色的話,反而可以發揮顏色的功效。

與城市網絡結合的商場—Bullring(2)


上會提及Bullring重置了步行街之外,還在St. Martin church范圍處大幅地提供了公共空間,作為多用途活動空間之外,還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因為在伯明翰的市中心內是只有Town Hall廣場一個大型的公共空間,但Town Hall廣場則只是一個空地,而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因此,Bullring除了提供公共空間才活動推廣、慶祝節日之外,還在廣場四周設立了餐廳、咖啡廳等設施,令該處的空間變得更為熱鬧,而且無形中把St. Martin church的地位提高了,因為舊Bullring的密封式設計令市民根本看不到St. Martin church的位置。
另外,Bullring在商場通道設計上亦下了一番功夫,首先在購物通道上完全採用了玻璃天窗,令旅客感到雖在室內,但感覺就好像是在室外行街的感覺,行人通道上充滿了陽光,而且在商場最高層是雙層高的空間,因此空間感更變得廣闊。而這商場則沒有東方特色的大中庭,取而代之是一連串的中、小型中庭,因為英國的商場未必如亞州的商場一樣,需要大型的中庭作活動推廣之用,反而是需要中、小型的空間給推廣攤位之用,但這樣的安排反而令大部份的行人通道充滿了更多的陽光,令購物氣氛變得更舒服。
商場的租金加管理費多數是比街鋪為貴,而且部份租客需要把部份的收入交給大業主作為租金。因此,商場必須要有高的人流和合適的消費群才能吸引租戶的垂青,但在高租金的情況下,就多數只有大品牌才願意花較貴的租金來開鋪。
因此,設計200間店以上的大型商場,就最害怕是給予顧客單一化的感覺,因為商場內的店鋪很多時都會是連鎖店,所以店鋪較難吸引客戶,所以經營商場的藝術確實在招租之上。
不過,Bullring在設計上就作了一個很特別的設計,就是完全容許店鋪設計自己的店面,所以這裡的商店都完全不同特色和風格,連顏色材料都不同,給予人感覺就確實如普通街鋪無疑,再加上地板完全採用黃色的沙磚(Sandstone) ,在陽光的照射下就更加帶出一份溫和的感覺,完全沒有典型商場「爆光」的效果,感覺確實如在陽光下步行購物一樣,只是街道比較   闊和清潔。
至於保溫和受熱的問題,由於伯明翰是英國中部附近以地帶,所以夏天時的溫度不會太高,所以商場只需完全打開大門來吸取自然風,並加以普通鮮風供應便足夠,根本不大需要空調。在冬天,由於天窗確實失溫驚人,所以無論用大量的空調都會感到寒冷,所以設計上只把室溫大約控制在22度左右,室內溫度只是相對地和暖,但仍是需要穿上寒衣。不過,由於室內沒有風的關系,所以22度的室內氣溫確實已經足夠。
唯一擔心的是白鴿糞便的問題,英國的白鴿就有如「飛天老鼠」一樣,四周隨地放「金」,亦整亂垃圾來找食物,令整個都市變得相當骯髒,但無奈英國人愛護動物有加,不會暴殺動物,甚至有人會定時餵飼白鴿,因此都市中的白鴿是只有增多沒有減少。因此當Bullring落成後,就確實令人擔心白鴿糞會為這個天窗帶來清潔的煩惱,但幸好可能這屋頂上不適宜白鴿居住,所以就沒有這問題。
不過,Bullring商場在設計上確實出了一個錯誤,因為商場的各主入口原是用了特別設計的拉門。在營業時間內,拉門是可以完全被收起的,但亦可以拉出來作普通推門之用,在晚上則如普通的門一樣銷起來。但是由於這拉門太重的關系,而且亦由一些未受訓練的人仕來開關,所以這道門經常損壞,最後發展商再沒有把這些門收起,只用作普通的推門一樣。
至於爭議性最大的一點就是發展商應否在這項目上容許租戶有如此大的自主權,甚至容許租戶可自行找建築師設計百貨店,所以Selfridges 百貨店整部份包括外牆和室內都是由另一名建築師—Future system設計的,因此這部份不單與商場其他部份不同,簡直風馬牛不相及,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建築群的怪瘤一樣。因為整座百貨店的外牆都是由金屬圓碟組成的,而且外型是彎彎曲曲的,與Bullring商場以直線為主的外型完全不同。再者,百貨店是完全密封的,這亦與Bullring商場局部設有窗戶和天窗的感覺,截然不同。
這個例子就帶出了建築最特別的一點—「融洽」,如果平心而論Selfridge百貨店的設計,確實沒有大問題,要標奇立異,與眾不同,則不是罪過。Bullring的外立面確實比較平實、簡單,這亦不是錯誤的,但如果兩者碰起來,則確實超級奇怪,亦令整個設計分數大減。
有人亦形容Selfridges 百貨店看似是「陽具」、「芝士」,總之說是全英最醜陋的建築,不過亦有人認為是很新穎的設計,爭議聲始終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