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9月11日

從77到87,從87到97,從97到07







77-87


小弟出生於1977,是一個典型的平凡70後,平淡地在公共屋村中成長、學習和鬼混,渾渾頓頓地過了10年。 1977 - 1987年在這10年內,我都沒有面對過太大的挑戰,唯一就是父母離異,但由於當時年紀很小,而且在外祖父母和一眾長輩的萬千竉愛之下,每天都總能消遙地過活。 就算連升小學的問題都不用煩惱,因為外祖父和教堂關係密切,一早已在教會學校內為我攪好關係,而且我的成績又不過不失,於是便順利地升讀心儀的小學。


87-97


1987 -1997,便開始面對我人生第一次大考驗—升中考試,小弟當年還有學能測驗,在87-89的兩年內,每天都接受家慈地獄式的訓練,每天無間斷地做習作、填充等一些極度乏味的東西。 外祖父亦當然盡心盡力地為我升中學而鋪路,他當然為我找到入教會名校的門路,但無奈在入學試時我因作文時答錯題而被拒於門外,因此我便成為家族中唯一一個不是讀名校的成員。


跟著我便從政府的派位制度下安排到我的中學,同年發生了六四事件,香港開始出現移民潮,自中一開始每年都有同學移居英國、澳洲、加拿大、新加坡等地。 另外,在黃竹坑一帶的工業區亦小了上班的人,相信是香港的輕工業自80年代開始慢慢北移,昔日主導黃竹坑一帶的鐘錶和玩具業都陸陸續續搬回國內。


之後,我便見證了大興土木的年代,香港的第一大樓由合和中心,變為中銀大廈,兩年後便改為中環廣場,之後便到國金二期。 在這10年,香港因為玫瑰園計劃的帶動下而四處填海、打樁,翻天覆地建個不停。


雖然當時我和一眾同學都對中共政權感到很陌生,甚至害怕,但都是幻想出來的景象。 唯一比較震撼的是葉繼歡的出現和海外信託銀行的破產事件,但我總算安安樂樂地過我的青春期,每天上學、放學、參加田徑隊的練習,然後到類近女校處追女仔。


我雖不是生於大富之家,但總是衣食無憂,就算政局將會大變天,但都能安然地渡過了我中學生涯。

  

97-07

回歸的一晚,我沒有太大的感覺,好奇地和女友到會展一帶感受一下氣氛,跟著便發瘋地由灣仔步行至西環,總之你有你回歸,我有我浪漫,各自各精彩。


記起在97年底出現了金融風暴,恆指在一天之內破了10,000,跟著出現亞洲金融風暴,日元被打至對美元120左右,全民都擔心港元和美元脫勾。 不幸地,98年初香港又發生禽流感,不幸中的大幸是疫症沒有做成大量的人命傷亡,只是幾個月沒有雞吃而言。

之後,董特首上場陸續推行他的鮮花港、中藥港和數碼港等政策,而他的85政策更在短時間之內製造出大量的負資產,再加上2001年的科網爆破,一時間香港人不是燒炭便是跳樓。


這種情況亦發生在教育界身上,我的中學同學和師兄陸續大學畢業,他們起初都以為教師是一份比較穩定的職業,而且他們亦不是好權、好財之人,所以都執起教鞭來。 但是政府推行一大堆的教育改革、資訊科技教育、母語教學、語言微調等政策,這些都令他們喘不過氣來。


我深深地記得我師兄的一句話,他說: 「我只是離開了母校3年,但當我回到母校任教時,則完全兩回事。連我們F.7的班主任都說,學校在這3年變了很多。」跟著新聞一方面出現不少教師輕生的消息,同時又出現政府殺校的新聞,超初以為教師是職場的避難所,但其實反而成為旋渦中的核心。


在失業率持續高企的情況下,香港更遇上沙士疫症,在短短的3個月之內香港有接近300人死亡,死亡的速度比伊拉克的戰爭還要高。 接著香港強行推進23條,市民對政府的不滿達至頂點,50萬人上街,可謂禍不單行。


2004-2008年,香港受惠於自由行和京奧的關係,經濟大幅反彈,而我亦在這個時候亦回港工作,充份享受建築界的一個蜜月期。 不過,在2008年底香港又再因為美國的次按危機而出現另一次金融風暴,跟著雷曼爆煲,市民的不滿情緒又再度升溫。


現在很多人在談80後的青年行為,批評他們的過激行為會做成族群撕裂、不和諧。 但是如果你在80後年青人的角度來想,他們是在總樣的時代中長大呢?


70後的年青人(我的青春年期):


87-97年內,除了87年股災和六四事件之外,沒有重大直接影響我們生活的危機,所以相對地對政府的滿意程度為高,至少生活穩定、三餐無憂。


80後的年青人:


97-0710年內,經歷了970108三次的金融風暴和一連串的負資產風暴,再加兩次疫症、23條立法,另外再加上殺校、翻天覆地的教改、母語教學和語言微調等直接影響他們生活和前途的政策,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試問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中學生會信任政府,還是討厭政府呢?


在這10年內,每隔幾年便出現重大的危機,而且香港的核心價值亦陸續被動搖,無論司法獨立、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等香港成功的基石都出現了變化,有人會用「事事旦旦」、「自我審查」來形容香港的傳媒,明顯地香港已經改變了。


80後衝擊政府是「果」,對政府的不信任是「因」,如果政府想處理這些「深層次矛盾」,就必須從「因」著手。 如果只要求市民「冷靜」、「和諧」、「理性」,而不處理不滿「成因」的話,就只可以說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雖然有人說香港現在的分化是由於一群「政棍」在攪局,動搖年青人的情緒,但是年青人不是如此容易大規模地被煽動,就算年青人被「火」了,都不能堅持一段長時間。 一大群年青人出來遊行、苦行、絕食,不會是偶然發生的,行動背後的動機不會只是一時衝動,一時三刻的激情又怎可以令年青人在大風大雨之下苦行呢?

當我們批評年青人衝擊政府、辱罵長輩的同時,我們又有沒有想過他們過了一個怎樣的10年,是什麼事情讓他們被「激化」呢?


如果繼續「漠視」、「輕視」、「打壓」、「扶黑」,甚至利用行政和司法制度來打壓反對聲音的話,就有如用「火水」來救火,完全動搖了香港的核心價值。 如果想降低社會上的分化,就絕對不能再「親疏有別」、「視而不見」、「避而不談」。


雖然曾特首嘗試落區、嘗試打民意戰,但是在政治公關手腕上又確實欠一點火候,「起錨」變「超錯」,「余曾辯」又慘敗而回,堂堂一個特首連處理反對派的挑戰和危機處理的能力都沒有的話,就只由淒慘的命運。

我不是經常喜歡批評政府的不是,我只是列出大家經歷過的一段「歷史」,現在大家鼓勵「溝通」,相信是時候和年青人溝通」多一點

希望香港明天會更好。


以拙文送給「吾知訂」和「東山客」兩位網友。

2 則留言:

FC 提到...

every ten years things are different, keep a hopeful heart for the future many ten years

匿名 提到...

queen casino no deposit bonus codes【Malaysia】
queen casino no deposit bonus 10cric login codes【WG98.vip】⚡, casino 온카지노 no deposit bonus codes, queen casino bonus free クイーンカジノ spins, queen casino bonus co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