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台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4月28日

台北故宮博物館後感


翠玉白
這篇是免年第一篇的文章,首先祝城願大家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近日收到網友的電郵, 問及我是否只專注攝影而放棄了繼續寫建築的文章。其實, 我一直都沒有離棄過,只是現在每天都對著電腦工作十多個小時, 所以下班後根本不想再面對電腦來寫新文章。 因此小弟只想在週末的時候,作做別的事情來調節一下心情, 免得自己做個行厭個行。建築遊人並沒有轉行做攝影遊人, 只是逃離電腦屏幕一下在而言。

講回台北故宮博物館,這個館的出現是因為辛亥革命後, 國民政府已成立,溥儀還住在紫禁城時, 他為求令滿清皇室復辟, 暗中連絡前清朝的官兵、軍閥組織勢力. 但溥儀沒錢沒權, 唯一擁有的就是宮中的珍品, 他用珍品來拉攏各勢力。但被民國政府發現,在1924年, 冯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把溥儀逐出紫禁城, 並開始點算宮中的珍品, 總共117萬多件珍品. 然後在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館成立並全面對外開放, 在二次大戰時, 民國政府為求保存珍品把所有珍品放入13,427箱並送至南京, 其後轉轉接接的情況下送至其他地方。
七七盧溝橋事件發生後, 第二次國共內戰開始, 民國政府把其中2,972箱送至台北並形成今日的台北故宮博物館. 其中2,221箱仍留在南京, 由博物館保管, 其餘的送回故宮博物館。

台北故宮博物館樓高三層,分東西兩翼, 建築的外形是仿古的中國帝皇式建築,當然是保留中軸方式的設計, 不過入口大堂只是單層高的空間,相對地欠一些殿堂級的氣派, 而且入口大部份的面積都是用作中央樓梯,所以人視覺上的景深較淺。另外,可能由於外牆材料和顏色的關系,確實令人聯想這建築物像廟宇或道觀,而不像博物館或相關的仿故建築,感覺確實有一點新舊不合,相比台北其他的仿古中式建築—國家大劇院和國立音樂院等建築物而言,就確實失色了一點。再者, 由於希望把博物館設計凹字形的格局, 所以參觀的人流路線出現了很多的盡頭路,導致確實有一點不暢順, 室內空間亦沒有太大的驚喜。

不過,博物館單是靠展品的質素便有效足夠的叫座力, 因為此館藏有夏、周時代的銅器、漢朝的玉器、 另外包括鎮館之寶的清版的清明上河圖、 曾由汪精衛送贈給日本天皇的「翡翠屏風」和相傳是光緒皇瑾妃所有的 
翠玉白」。

講至這裡就確實有一點感慨,慶幸自己得到良師的悉心教導,儘管自己不材,但總算對一些通識上知道一些皮毛。因為當小弟參觀此博物館時, 遇上不少香港的旅客,當他們談及這些展品時, 相當之大比例的人對歷史一無所知,連最基礎的歷史知識都欠奉。以
翡翠屏風為例,是汪精衛在二戰時送贈給日本天皇的,但在戰敗後歸還。 要認知二戰和國共內戰整段歷史並不容易, 但如連汪精衛的名字都未聽過,就確實有一點很難再進一步了解該件展品和相關的歷史背景。
另外,有些父母誤以為西漢、東漢和北宋、南宋同時出現的朝代,認為漢朝是分裂後而同時出現
西漢和東漢的兩個皇朝,情況就有如東、西柏林一樣。
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雖然未必算得上是什麼特別的事情,但是如果中國連基礎的知識都欠缺的話,就很難再在此基礎上發展下去。現在中學的歷史科都可能被通識科取代的話,未來的中國文化又是否能夠被傳承下去呢?

連接了天與地的一個洞―台北技術娛樂設計中心




今日終於有機會可以介紹這個來自丹麥的建築師樓―BIG建築師樓,他們比較為人熟悉的作品則是上海世博的丹麥館,不過今日則介紹他們在台北的設計中心。一般設計師都認為四四方方的正方盒是很難制造出具創意的作品,但是今次BIG建築師則創造出一個與別不同的設計。這一次的設計任務是一個集展覽、會議、零售商店、酒店一併俱存的大廈,並且將會用作每年兩次TED的會議。TED會議則是邀請世界一流的講者或特別的人仕來分享他們範疇內的事情和特殊的經歷,當中的講者包含大學教授、科學家、成功商人,甚至包括曾在非洲服役的兒童軍隊,分享他們兒時的「血鑽」經歷,由於講者質素高所以相當受歡迎。

其實若要設計這樣的一座大廈並不是特別困難,因為大部份的功能都是帶有商業成份,而且都是對外開放的,只要把適當的功能區連合在一起,便能滿足功能上的要求。不過,建築最大的創意就是利用一個螺旋樓梯由首層連接至天台,讓公眾可享受整座大廈,並且增加了大廈室內的通風度和採光度。不過,若是用樓梯來連接20多層的大廈就必定會出現很多低底高的空間,所以室內的層高需要同時按照螺旋的方向來調節空間,亦同時令到消防疏散做成很大的問題。因為由於層高的不同,便令到消防樓梯的級數也不同,而消防樓梯前室與樓板的連接亦變得異常複雜。

雖然這條樓梯異常複雜,但是它延續四周街道至大廈的頂層,這無疑增加了人們使用樓梯,亦同時減少了人對電梯和扶梯的要求,並同時為高層的商店或展覽廳帶來額外的人流。

至於室內的設計就更特別,因為這條螺旋樓梯並不是全密封的,部份區域是可以讓陽光通過,所以可以增加溫暖的氣氛並減少使用室內的燈光,不過室內的隔音問題則可能很嚴重。

如果若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建築物可能體積不少才可以容許這樣的設計,但其實這大廈只是57m x 57m x 57m,規模只屬中、小型建築物,所以若要在同一層內安置大演講廳和螺旋樓梯則是一點也不容易,所以建築師需要把大演講廳設計成圓形並放在大廈的中央,而螺旋樓梯則圍著圓形演講廳來旋轉,所以才能在57m x 57m的空間設置過百人的大演講廳。


雖然螺旋樓梯的出現為這大廈帶來不少不實用的空間,亦造成層高不均的空間,但是確實因這條樓梯為這大廈創造出與眾同樂的空間。不過在一般的情況,很少建築師會把設計的重點放在室外的公眾空間,並願意犧牲銷售空間作公共空間的用途,就算是政府的建築物都未必會如此設計,所以我很希望可以參觀這座大廈興建之後的模樣。


除了以往介紹過的大師之外,我希望日後可以介紹多一些另類/新派的建築師。


關於TED的演講可以參觀: http://www.t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