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教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6月3日

光與影匯合的教堂—Cathedral of Evry








既然寫了《建築遊記》這麼多年,是時侯開始寫多一些別的建築師的作品,今日所介紹的建築師的建築師是來自瑞士的Mario Botta. 他曾經在建築大師—Le Corbusier Louis kahn處工作,而他的設計特色是很喜歡使用圓形,而且很善於處理陽光與空間的關系。另外,他設計的手法與其他的建築師有一點不同,他不會因應建築物的外形來作為一個設計的出發點,亦不會以人流動線作為首要考慮。

他主要是以主空間作為一個設計的核心,以今次介紹的例子為例,他設計的重點是由教堂的主禮堂作為設計的原點,主禮堂設在整座圓形建築的核心,四周的通道則設在圓形的外圍,在通道的外圍便是主入口和其它附助設施,所以可以說是整個建築物的空間是由部的核心空間,一層一層向外推展出去的。

為了使主禮堂進一步突顯其重要性,整個建築物是由兩層牆來組成的,內圍的牆自然是包圍主禮堂, 外圍的牆自然是建築物的外牆,雙層牆的做法除了讓主禮堂在視覺上與外界完全分開,亦為教堂提供理想的隔音效果,而室內的空心磚牆亦有助隔聲。

這建築物以圓形作為一個基礎的元素,是因為主禮堂之上有一個圓形的天窗,當陽光以不同的角度射進室內時,陽光的投影會在室內造成不同一投影,換句話說室內的效果是根據不同時侯的陽光倒影來造成。因此,圓形便自然是一個最理想的形狀來體驗這種效果,簡單來說圓形的主禮堂便是一個巨型的時鐘,亦自然是體驗「天人合一」的空間。這種設計在香港或新加坡等地方就自然不合適,因為如此巨型的天窗當然會在夏天時帶來太過猛烈的陽光,使主禮堂變成一個大火爐一樣,但是在法國的北部就完全不同,從南方陽光所帶來的溫暖是可遇不可求的恩物。


這一種與陽光結合的設計方法其實是源自歌德式教堂的設計基礎,歌德式教堂的本堂是容許陽光通過畫上聖經故事的玻璃照射在本堂之上,而陽光會因應不同的時侯而在室內空間做出不同的效果,今次所介紹的教堂其實可以說是歐式教堂的進化版。













































































































































































2013年5月12日

建築與自然的結合 - Church on the water (水の教会)


今日要講安藤忠雄另一座教堂這亦是令他舉世聞名的作品今次他選用的元素是水. 這一座位于北海道的小教堂是北海道最有名的建築物之一.

 

這度小教堂的設計理念比起上會介紹茨木春日丘教会更為簡單建築物的外形是由兩個不同大小的長方盒連結而成入口是在地下但你需要先到達二樓的天台,然後需要從二樓天台再下達至一樓的教堂, 目的是讓你從不同角度欣賞四周的風景這教堂不是密封的教堂是背對外邊的一個水池水池的中心有一個十字架這個水池有80米長,分為五層並依山勢而下的,水池的底部與山邊的一條河連接.教堂在一般情況下不會關上背對水池的玻璃門盡量讓人們感受室外的樹林的景色.

 

就是這樣200字講完水の教会的設計唯一可以講多一句便是水の教会都是用清水混凝土作為主要材料. 當大家看完以上的Youtube 影片後,都會懷疑這小小的教堂為何會如此有名儘管是出自名師的手筆都要有理有才可以讓名天下.

 

當大家一看以下的連結便明白.

 

 

http://www.waterchapel.jp/ceremony2.html

教堂的功能除了是主日崇拜外還有結婚典禮這座小小的教堂由於背向北海道的著名風景區而北海道的天氣是四季分明夏天綠茵向榮冬天萬里飄雪所以很多新人都被這風景所吸引因而選擇這教堂進行婚禮因為可以在婚禮當中感受四時之變化教堂的背景會隨著天氣、氣候的變化而不斷地變更.

 

安藤忠雄今次更加大膽他把建築物所有的元素都變成次要最重要的硬件便是水中的十字架安藤忠雄讓室外的風景和水變成主要建築元素難度最高的是他讓一對新人變成這空間中最重要的一點當婚禮進行時所有的硬件都是陪襯品讓一對新人在十字架面前許下他們終身的承諾以天地為証.

我相信從來沒有建築師膽敢這樣處理一個自然的空間能夠如此簡單地把天、地、人、時四個元素結合在一起並能把巧妙地讓眾人的焦點放在主角的身上換句話說人的感受無形中變成這空間最重要的元素安藤忠雄能夠如此精妙地從建築中把人的感受表達出來的確是鬼斧神工.

陽光與混凝土結合的教堂—St. Mary cathedral, Tokyo


早前小弟曾到東京遊玩數天,便有幸參觀到由日本建築教父—丹下建三(Kenzo Tange)所興建的。這座教堂始建於1899年,原為哥德方式的建築,但這座教堂在二次大戰時被炸毀,所以在年由丹下建三負責重建。
如果大家有一直追逐敝blog的話,應記起丹下建三是天材級的建築師,他自小的學業成績是非常良好,差不多所有學科都以滿分來完成,而他對日本建築界所作的影響更是相當深遠。
若以今次的案例來說,他可以算是第一代的日本建築師從西方國家引入先進的建築技術,來建造一些不規則的形狀。因為日本的傳統建築和工藝技術都甚少用上不規則的形狀、一般情況下都是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葉形等基本的幾何圖形,因為這些都是人類容易計算和控制的,因此不規則的形狀則是相當難控制和建造。

不過,丹下建三今次他聰明地利用四角三角形來組合一個不規則的形狀,這座教堂的平面是由個三角形來組成,但是各三角形不是垂直地升高而形成一個三角柱體,屋頂反而是向上斜,情況就有如典型的斜屋頂。另外,屋頂的頂部不是統一的,屋頂向外四邊的頂處,所以屋頂便會變得相當不同,這樣對施工來說就造成相當大的難道,因為要利用一個變形了的平面上來連接另一個變形的平面,而且接合的斜度是不一的,在沒有電腦的年代是很難準確地完成。

另外在一般情況下,屋脊是最受成的地方,但是此教堂為了使人感受到陽光的與神連成一氣的感覺,在四邊的屋脊上都是天窗,只有小部份是結構的支點,這樣亦大大增加了建設的難道。而最困難、亦是最厲害的一點,就是此教堂的屋頂內部是完全沒有任何裝飾品,只使用清水混凝土。丹下建三此舉就等如要向施工單位宣戰,「你們要超級精準地來完成此項目。」因為一般情況下,在一些混凝土的接合處總會出現一些不平滑的接合點,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會使用吊頂,因為這不單可以包含所有不平滑的地方,而所有的消防噴淋、空調管道亦可以包含在內,但是St. Mary cathedral 就完全放棄了這個做法。

教堂屋頂的外形不單複雜,並且要把所有的接合完全地展露出來,更加要非常平滑建出來,否則不能夠成為整個室內空間最重要的元素。若是現代的話,就必定會先利用電腦準確地定出每個折面的大小和標高,然後在工場利用預制件的方式,把各部份逐一地倒模出來,最後才在現場處接合。不過,在沒有電腦的年代的話,建造的方法就應該是預先在現場定出標高,然後再把各預制件接合起來,由於屋頂的接合面複雜而且需要平滑,所以在現場接合的師傅則必須精確地修正各微細部份,萬一其中一件出錯的話,另外幾件的接合面便會大大不同,出錯的夾縫便會明顯地展現在整個屋頂之上。

講到底,要建造一個複雜的屋頂都只是錢和時間的問題,但是丹下建三為何要建造這樣外型的建築呢? 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讓陽光通過黑黑沉沉的屋頂來到主堂,然後斜斜的屋頂就好像神的手一樣包圍著大家,無形中令大家忘卻世間的煩惱並靜靜感受到神的愛。

設計理念雖然簡單,但是你又有沒有這個勇氣來挑戰這個設計,要在歷史上留名,就必須承受一些風險,所謂「富貴險中求。」

後記:這幾張室內的照片是極度珍貴的照片,因為教堂是不容許任何的拍攝,但當日我幸運地得到其中一名教友的批准才可以拍攝這幾張照片,但是別的職員在我拍攝後便馬上停止,所以這樣的機會是可謂可一不可再。

2013年4月28日

改變人類歷史的建築師—Le Corbusier (Ronchamp篇)






上一會講到Le Corbusier善用了混凝土的特性來創做出一個新的建築模式,今會講他晚期的大成之作 – Ronchamp 教堂。
當大家看到Vila Savoye的時候,可能會覺得Le Corbusier好像一個建築界的工業革命家一樣,善用科技來改善建築物的生產和設計方式。Le Corbusier不單只創造出影響深遠的Le Modulor和靈活空間之外,還提出第一代公共房屋的主張。雖然他部份作品有如工業產品一樣,但是他晚期的作品就不單只超越了建築材料的限制,並且在功能和陽光的配合都達至完全的境界。雖然我一直未有機會參觀這座教堂,但是我從來未曾見過一個人會對這建築給予劣評。
這座位於法國東部Ronchamp城中的Notre Dome du haut教堂(不過多數都簡稱Ronchamp),包含了室內和室外的神壇。當大型儀式進行時,便在東面的外牆部份舉行儀式,而屋頂伸出的部份剛好有如簷蓬一樣,當小型儀式時便當然在室內舉行。
最奇妙的是當轉一個角度來看這建築物,建築物的外型便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面貌,再轉一個角度更是另一種的感覺。這教堂東南西北四個面都有不同的感覺,而且室內室外都能提供到需要的功能,但同時又破壞建築物外觀的美感。
最令人感動的部份就當然是室內陽光的部份,Le Corbusier善用了混凝土的特性,借助牆身的厚度來調節陽光射進室內的角度,令室內的空間因陽光而帶出多一層的變化,室內的顏色會因時間和月份而不斷地調整,從而建造出多層的空間。特別的一點就是在十字架上有一個大的洞讓陽光直射進信徒的面上,讓人感到神的光芒。
簡單一句, Le Corbusier 建造了一個與外間隔絕的空間,用陽光來連結了神與人。
至於結構就更奇,因為Le Corbusier 是善用柱和樑的大師但今次就完全沒有柱和樑,只用了結構牆,但是結構牆就彎彎曲曲,屋頂更是順勢而下。完全打破了昔日歌德式、巴洛克式的教堂設計風格,把教堂設計成一個不規則的形狀,Le Corbusier 今次視建築物如一個雕塑品一樣,與他早年的作品多數以直線為主的風格有很大的分別。
今次Le Corbusier 雖然是視建築物如藝術品一樣,但是在功能、美學、光線、氣氛都達至大成的境界,絕對是一名天才用了一生的精力才研究出來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