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保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保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1日

活化建築 –(三棟屋博物館、海防博物館、和昌大押、彎仔街市篇)



上一回講到香港的街道, 今日不如講一講香港活化建築的例子, 講到活化建築的經典例子便一定需要講荃彎的三棟屋博物館, 三棟屋博物館是陳氏家族在乾隆年間開始興建, 之後經過多次的重建和加建, 但圍村仍然保留這個中軸線,兩邊設有前中後三個廳堂,每個廳堂的主樑稱為「棟」,所以稱為「三棟屋」。
1981年, 由於港府開始發展荃彎時無意地發現了三棟屋,並因其圍村特色和珍貴的歷史遺跡,在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而當時港大建築系教授、現任建築界立法會議員- 劉秀成教授倡議將這一條典型的客家圍村,重修為民族博物館後,在1987年供公眾人士參觀。
  
海防博物館
另外, 一個很優秀的例子就是筲箕灣的海防博物館, 博物館原是具百年歷史的舊鯉魚門炮台 由於鯉魚門地區控制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位居軍事要衝, 所以英軍早於1844年便在水道南岸的西灣地區修築兵營但闢作士兵營房、彈藥庫、炮彈裝配室及煤倉等設施就在1885年才興建。
這座炮台在1941128日,日軍入侵香港時曾發揮重要的作用, 英軍曾多次阻止日軍從對岸的魔鬼山渡海登陸。但由於雙方實力懸殊,炮台最後於1219日被攻陷。戰後,炮台已失去防衛作用,但仍被英軍用作訓練基地,至1987年始全部撤走.
這座香港二次大戰的活教室在1993年被建築處重新發展成海防博物館,  現在的中央展廳就是在當年的堡壘中央的露天廣場上加一個Tensile fabric 屋頂, 其他的展廳就是當年的士兵營房或彈藥庫 所以, 整座大樓都因為新的功能便得而保留。


另一個更深入民心的例子就是彎仔的和昌大押, 和昌大押就是典型的廣州式騎樓唐樓, 這座大廈由大押商羅氏家族在1966年購入,但這座建築物已在莊士敦道66號已有逾百年歷史的。
這種樓下地鋪、 樓上住宅的唐樓乃是十九世紀在中國南方城鎮甚為常見的建築模式, 連同和昌大押的四座唐樓一同在2004年左右被重建, 現在已改為高級餐廳. 由於唐樓的結構還是良好所以只需加入洗手間便可, 因為這幾座唐樓都是用馬桶需要找人倒夜香.
講到彎仔就必須要講彎仔街市和中環街市都是Bauhaus的建築風格, 遲一點我會嘗試詳講Bauhaus的建築風格 彎仔街市原是屬於彎仔太源街的重建項目之一, 第一期的重建項目便已經發展為尚墝峰 但由於民間很多團體的抗爭所以有關計劃就暫時停止, 但如果萬一取消有關計劃的話, 市建局便需要向發展商賠償有關的損失, 金額是數以千萬元來計算。
接連講了四座香港的舊的建築, 大家可能會問究竟我想講什麼呢?
為何大家都對摩天大廈覺得反感? 對一些舊有建築情有獨鐘? 是否古代的建築師比現在的建築工師出色呢? 所以, 大家就反對有關的發展計劃?
首先, 我認為舊的建築不是比新建築出色, 現實地講這些舊建築根本不能再延續它們現代功能上的需求, 就算有洗手間和空調, 你會否願意住在三棟屋? 或和昌大押般的唐樓?
這些建築為何會給人一些特別的印象就是因為建築的比例是比較接近黃金比, 我早前就曾經詳細講過黃金比的系數, 在此不作重覆。
就是因為這些建築是比較合乎黃金比的關系, 所以比較適合人類眼球的角度, 於是就更容易在大家的心中記錄下來, 相反現代的摩天大廈根本就超出人類視線角度的範圍, 所以在感覺上與人的關系比較疏離。
另一點當然是情感的問題, 彎仔街市的高樓底, 自然通風的設計都仍然能夠滿足現代的功能上的要求, 但現實的是究竟有多少現代人會選擇在街市購物而不在超市呢? 現代人的生活模式是不斷在改變, 對空間的要求亦不斷在改, 舊有的建築同樣需要與時並進, 不過人類始終會懷念昔日的時光, 這亦可以說是第五度空間。
三度空間就是長、闊、高(X,Y,Z), 根據相對論來說, 第四度空間就是時間. 有些人說第五度空間就可以說是人類的情感和記憶。
都市發展並不是一種罪行摩天大廈的出現並不是一種錯誤建築物是需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配合功能上的需求大家需要知道建築是包括商業層面的原素如果物業發展得不到回報的話,就不會吸引人來投資 如果只是用純情感的角度來討論保育計劃就未免過於主觀, 社會的土地都是公共的資源, 如果只為保留而保留的話, 就很可能浪費社會的資源來保留一些大型垃圾。
舊有的建築不是不作保育而是如何為舊建築帶來新的使命因此這個系列是名為活化建築而不是保育建築 所以對我個人而言, 我是非常喜歡海防博物館和和昌大押的新面貌, 三棟屋不是不喜歡, 只是展品而言欠一點吸引力。
至於網友問我關於彎仔街市的看法, 我認為是現在的大廈的結構是很良好, 可以重新的找一個新的用途, 一些小型商場或大型食肆應該是可以考慮, 但到底大家會否願意用數以千萬元來作為這樣的代價?

2013年4月29日

活化建築 – 舊皇家遊艇會篇


近日經常在想如何把這個blog內容變得多元化又或者如何找一些新的切入點來講建築其實寫建築物可以說很容易亦可以說很難 因為設計所有建築物時都是其於一些假設設計落成後才知道結果所以要評論一個建築物的好與壞就取決建成的結果會否達到原先設計的理念,所以要講一座建築物其實很簡單而且直接不過這種方法是很乏味的 因為建築物永遠是死,人才是生的再美麗的建築物都需要人來使用才能夠把建築物變得活著”, 否則只是一件龐大的垃圾在地球之上。
今日就來一個新嘗試講一講建築物活化這亦是網友-  Rice 建議的題目今日是我首次開一個題目是貫穿中、西、日建築而且今次篇幅可能會是繼環保家居之外最長一次系列看看效果如何?
保育問題近年在香港成為熱話自從天星、皇后的大規模保育行動之後, H15喜帖街、彎仔街市、和昌大押、舊中區警署都是深入民心的保育話題但究竟香港應否要保護這些舊建築?如果要保育的話應如何是好呢?
首先借用維港遊時的資料,  電氣道中的前政府物料供應處旁的一座英式建築亦即是Newton Hotel 對面的一座舊建築這原是舊皇家遊艇會的會所 這一座建築物是List II (二級保護文物) , 政府為了保存這座建築物用數百萬元翻新和維修但工程在2002年左右已完成但這建築物一直用作政府的存倉甚至空置 雖然以往有計劃把這座建築物改為博物館或Cafe之類的功能但可能油街的發展計劃還未完全落實所以一直維持現狀不過更加諷刺的是皇后碼頭是一級保護文物即是最高級別的保育政策但政府竟然親手拆毀了它。
舊皇家遊艇會的例子其實好像帶出了一個問題保育建築物就必須為這建築物帶來新的功能,正如一開始的說法建築物是死的人才是生的一座建築物如果不能付合現在的需要這座建築物只是一座很大的垃圾。
我認為保育建築不能太過浪漫需要付合現在社會的需要我們不能因為情感上認為帶有香港歷史味道的建築便必須保留拆毀了它便是一種罪行始終要以社會的實際需要為優先考慮.情況就有如填海一樣填海不一定是錯最重要這工程會否達到原先定下的目標如果工程的目標只是發大財而漠視環保、歷史、文化需要的話工程的效果當然會未如理想。
講到底無論任何工程和建築都應該是為改善人類的生活而出發的保育舊有的建築都同樣應該是以這為目標。
後記:
曾經聽聞有人說: “ 阿爺不喜歡香港殖民地色彩的建築所以香港政府對保育一事並不放在心上
但我想問一句上海的黃埔江、山東的德國建築、天津的五大文化道區的歐色建築都是因為滿清打敗仗而被迫開放港口從而出現的建築 這些建築都是記錄了中國最醜陋的一段歷史,但中國當地的政府是盡力保留有關建築並希望為這些建築物帶來新的功能連天津市的市長都是住在五大道文化區內的歐式建築 如果阿爺真的不喜歡殖民地色彩的建築的話為何不把這些見證醜陋歷史的建築通通拆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