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建築,設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建築,設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18日

乘電梯到太空


世界有超過100億的人口,但到現在為止曾經上過太空的人應該不超過100人,首先因為太空船的燃料費驚人,而且當太空船離開地球時,太空人雖然承受3-5倍的地深吸力,並且當太空船穿過大氣層時,人體會受到很大的震動,所以能夠上太空的人實在少之有少。
不過,近年有很多人研究太空旅行團,當中最有名的就是維珍集團的主席—Richard Branson,他的理念都是設計一些低廉的太空船,讓普通人都可以一嘗太空旅遊的滋味。另外,日本亦出現了一個名為「Japan Space Elevator Association(宇宙太空電梯協會,它們銳意建造一部可以通往太空的電梯,這樣旅客便可以簡單地乘坐這部電梯到達太空,而且由於電梯已是室內密封的空間,旅客便不需要穿上太空衣到達太空,並且不需要承受穿過大氣層的壓力,亦不用需要承受超過3-5倍地深吸力的壓力,所以一般體質的人仕都可以上太空。
但是如何建造一座22,000里的電梯呢結構又如何承擔呢?
現在世界最高的大樓—哈拉法塔都只是840m高,結構部件已是異常巨大,而且做價驚人。如果要做22,000里高的建築物又談何容易呢? 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
但日本的一眾工程師想出一個絕妙的方法,就是利用超級鋼纜把電梯的基坐來連接人造衛星,這樣結構部件便會成拉力(extension) 而不是受壓(compression) 。簡單一點來說,就好像一個鏈球運動員一樣,他用力把鏈球不斷地根據自己的重心而旋轉,這樣連結的鋼纜便成拉力,這便是物理學上所說的Circular motion (圓周運動) 
在這樣的情況,人造衛星就是重量(比喻作鏈球) ,基坐就比喻作運動員的重心。只要當造衛星以均速圍繞地球旋轉,即是旋轉的速度與地球自轉的速度相同,這樣造衛星便可以以同一角度來與地球連接,而鋼纜都不會因此而變得彎曲,無論地球發生海嘯、颱風都不會影響鋼纜的角度,因為它的角度是在乎人造衛星與地球之間的角度,除非地球出現大地震/地殼移動,否則鋼纜的角度是不變的。電梯便可以根據這角度來運送旅客至太空。
現在的挑戰是如何制造一條比鋼強180的納米炭纖維的鋼管,現在這電梯需要的納米炭纖維鋼管都要比現存的強4倍。所以現在由日本大學的教授來研究這物料,而整個研究項目可達至600億港元,現在整個研究項目不是由日本政府全資研究,反而是由多個財團合資發展。
不過,奇怪的是就算可以帶來大量的旅客都未必可以收回600多億的投資成本,這項目到底為何可以吸引如此多的財團來參與投資呢?
這電梯不單可以把人送到太空,還可以把垃圾/高污染的廢物送至外太空,這樣便可以解決地球過多垃圾的問題。
另外,如果要把人造衛星的轉速調至與地球自轉相同的話,人造衛星的就必須要在地球赤道之上,所以赤道之上的空間同樣是地球資源的一部份,但是由於現在聯合國沒有權力控制/管理太空的資源,因此各國都不斷盡快放出人造衛星來霸佔赤道之上的空間,而這部電梯將可以有助已佔領太空的國家進一步統戰太空。
最重要的一點,現在月球上其中一種的礦石擁有helium-3,這
是高效能的能源,現在研究發現只要25噸的礦石(一艘穿梭機的份量)便足以整個美國使用一年。如果這部電梯可以連接到月球的話,便可以定時派人/機械人到月球開採礦石,不用使用穿梭機這般高風險和高成本的方法來開採,這電梯的出現便可以為自身的國家/地球帶來源源不絕的能源和無限的財富,甚至可以控制未來的世界。
關於Japan Space Elevator Association
關於月球能源:

2013年5月17日

充滿希望的開始, 充滿失望的結束. 貝聿銘的北京香山飯店(3)


第一個惡夢: 貝聿銘完成設計後, 開始製造建築模型, 北京當時原沒有建築模型製作公司, 貝聿銘需要在紐約製作一個重220磅的模型, 並從紐約帶至北京但領導人們對這清優簡潔的方案沒有太大的反應, 但基於是貝聿銘的設計所以欣然接受.
當開始動工時, 貝聿銘希望選用帶有中國味道的灰色磚, 但北京市內的磚大都在文革中被毀, 儘管能找到磚窯但沒有人懂得燒這種磚. 最後幾經波折後, 才找到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師傅為貝聿銘燒磚.
另外, 由於當時沒有任何建材供應商,飯店花園中的石頭不知如何購置, 最後, 貝聿銘從一本旅遊簡介看到南方某處有類似的石頭.最後, 政府能從1500里外把這230噸石頭運到北京. 至於工程管理簡直一塌糊塗, 鹹淡水喉接錯, 天花油漆還未完成, 地毯已做好, 混凝土車還進場時, 大堂地磚已做好. 施工過程錯漏百出, 儘管貝聿銘在哈佛大學時的學生親自到場監工,但施工水平還是強差人意, 原本是200人完成的工程但用上3000人還是一篇糊塗帳. 在開幕前的一刻, 貝聿銘和他從事建築設計的兩名孩子亦要如工人般親自到場清潔飯店各處, 最後,香山飯店在強差人意的情況下勉強完成, 最低限度表面上沒有大問題. 因此,貝聿銘中國大陸工程,今日的香山飯店已作次翻新, 情況應有所改善.
後記, 為何中國會變成如此不濟, 文革發生了甚麼事, 是天災是人禍? 給大家一些參考數值:
四川地震: 死亡人數10萬
唐山大地震: 死亡人數24.6萬
南京大屠殺: 死亡人數30萬
8年抗日戰爭: 中方死亡人數3000萬包括南京大屠殺
太平天國: 死亡人數2000萬, 但中國人口在十四年內戰4.1億降至3.5億.
國共內戰: 長達28年死亡人數無法估計
文化大革命: 因文革直接死亡人數700萬, 在文革中的三年大飢荒死亡人數4000萬
十年文革所有學校停課, 圖書館被毀, 藝術家、老師、智識份子被迫害, 人民財產被沒收.道路、古蹟、文物和房屋無限量被毀.
當我們狠評日本沒有面對歷史的同時我們應否在中國歷史書加入六四天安門、文化大革命、國共內戰等史實.天災永不及人禍

充滿希望的開始, 充滿失望的結束. 貝聿銘的北京香山飯店(2)


香山飯店的格局是四合院的現代化格局, 貝聿銘從新把天、地、人融合的理念放入香山飯店.何謂天、地、人融合, 天是時間亦即是四季, 地是建築物, 人是人倫.在四合院中的中庭可知四季景色的變化正所謂生有時, 覓有時; 聚有時,分有時, 每逢時節, 四合院中的各人便集合在一起. 四合院中的房間是依輩份來安排, 長幼有序, 主客有序, 主僕有序.
香山飯店的大堂是中庭式設計以表現天、地、人連合的空間讓陽光能充份填滿整個空間但為了滿足對室內溫度的控制所以亦加了玻璃天窗, 不過讓這中國色的建築看起來有點怪.另外,酒店所有房間都能夠與樹林相鄰, 並融合自然之中, 建築和園林互相融合,讓室內外的空間與自然互相呼應, 反應陰陽五行互相相和的特性 這亦是中國園林的一大特點這與歐洲的幾百畝大草園不同,內外空間分明, 建築物為視覺上的主體, 園林是用來加強建築物的透視度. 香山飯店的窗口和通道口都採用蘇州花園色的圓洞、花形洞來框景並造成更大的空間對比亦能特顯室內外盆景的重要性.
在設計上貝聿銘可算成功地把四合院和蘇州園林的個別特色融合並現代化, 但貝聿銘的惡夢現在才開始. 待續.

充滿希望的開始, 充滿失望的結束. 貝聿銘的北京香山飯店(1)


時光一轉, 我們便轉到1979年的北京, 當年貝聿銘已離開中國多年並已入藉美國, 他亦已經在美國打出名堂, 已列入大師級的項列, 但貝聿銘在中國還未曾建過任何建築物.在1974年,貝聿銘以美國建築師學會成員的身份到訪北京並作文化交流. 這次是自中美乒乓外交後,首次有美國建築師到訪中國作文化交流, 亦是貝聿銘自1935年出國留學後首次回國.
今次回國後, 貝聿銘立即被邀請在北京演講關於建築和都市設計, 而在1978年貝聿銘再被邀請到訪北京, 今次由國家高層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他, 接見他的目的就是希望貝聿銘能在北京市中心建一所旗艦酒店, 因為在文化大革命時大部份的賓館和酒店都被破壞, 隨著改革開放的需要,北京希望兩年內建100,000間酒店房, 而希望貝聿銘能負責最重要的一間.
貝聿銘一口答應但地點不在北京市中心因為他認為以紫禁城為中心的北京城不可有摩天大廈,避免破壞北京城的格局, (如無記錯的話:現今北京市的規劃亦以紫禁城為中心的1公里範圍不可有超過20層高的摩天大廈)
最後,貝聿銘選擇在北京香山公園旁建一所具備300個房間的酒店, 並取其名香山飯店,貝聿銘選擇香山的原因是在其香山這個北京著名的風景旅遊區是沒有任何高級酒店. 另外, 貝聿銘是希望這酒店能夠融合自然之中, 正所謂天、地、人的融合.
不要忘記時代的背景,文革後的中國,中國除人多地多外就只剩下4000多年的文化歷史, 但若不懂得利用這文化寶藏便等同沒有, 所以,今次貝聿銘借這題目來研究中國建築的現代化,而他亦罕有地全力參與這項目的任何細節, 一般而言, 貝聿銘只定下一些大設計方向並交由他的合顆人和同事繼續設計, 他只會定期參與討論. 今次貝聿銘每隔數小時便與同事討論設計, 可見其熱情, 背後的推動力莫過於希望為中國人在衰權辱國多年後曾回一口氣. 待續.

2013年5月1日

活化建築 –(三棟屋博物館、海防博物館、和昌大押、彎仔街市篇)



上一回講到香港的街道, 今日不如講一講香港活化建築的例子, 講到活化建築的經典例子便一定需要講荃彎的三棟屋博物館, 三棟屋博物館是陳氏家族在乾隆年間開始興建, 之後經過多次的重建和加建, 但圍村仍然保留這個中軸線,兩邊設有前中後三個廳堂,每個廳堂的主樑稱為「棟」,所以稱為「三棟屋」。
1981年, 由於港府開始發展荃彎時無意地發現了三棟屋,並因其圍村特色和珍貴的歷史遺跡,在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而當時港大建築系教授、現任建築界立法會議員- 劉秀成教授倡議將這一條典型的客家圍村,重修為民族博物館後,在1987年供公眾人士參觀。
  
海防博物館
另外, 一個很優秀的例子就是筲箕灣的海防博物館, 博物館原是具百年歷史的舊鯉魚門炮台 由於鯉魚門地區控制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位居軍事要衝, 所以英軍早於1844年便在水道南岸的西灣地區修築兵營但闢作士兵營房、彈藥庫、炮彈裝配室及煤倉等設施就在1885年才興建。
這座炮台在1941128日,日軍入侵香港時曾發揮重要的作用, 英軍曾多次阻止日軍從對岸的魔鬼山渡海登陸。但由於雙方實力懸殊,炮台最後於1219日被攻陷。戰後,炮台已失去防衛作用,但仍被英軍用作訓練基地,至1987年始全部撤走.
這座香港二次大戰的活教室在1993年被建築處重新發展成海防博物館,  現在的中央展廳就是在當年的堡壘中央的露天廣場上加一個Tensile fabric 屋頂, 其他的展廳就是當年的士兵營房或彈藥庫 所以, 整座大樓都因為新的功能便得而保留。


另一個更深入民心的例子就是彎仔的和昌大押, 和昌大押就是典型的廣州式騎樓唐樓, 這座大廈由大押商羅氏家族在1966年購入,但這座建築物已在莊士敦道66號已有逾百年歷史的。
這種樓下地鋪、 樓上住宅的唐樓乃是十九世紀在中國南方城鎮甚為常見的建築模式, 連同和昌大押的四座唐樓一同在2004年左右被重建, 現在已改為高級餐廳. 由於唐樓的結構還是良好所以只需加入洗手間便可, 因為這幾座唐樓都是用馬桶需要找人倒夜香.
講到彎仔就必須要講彎仔街市和中環街市都是Bauhaus的建築風格, 遲一點我會嘗試詳講Bauhaus的建築風格 彎仔街市原是屬於彎仔太源街的重建項目之一, 第一期的重建項目便已經發展為尚墝峰 但由於民間很多團體的抗爭所以有關計劃就暫時停止, 但如果萬一取消有關計劃的話, 市建局便需要向發展商賠償有關的損失, 金額是數以千萬元來計算。
接連講了四座香港的舊的建築, 大家可能會問究竟我想講什麼呢?
為何大家都對摩天大廈覺得反感? 對一些舊有建築情有獨鐘? 是否古代的建築師比現在的建築工師出色呢? 所以, 大家就反對有關的發展計劃?
首先, 我認為舊的建築不是比新建築出色, 現實地講這些舊建築根本不能再延續它們現代功能上的需求, 就算有洗手間和空調, 你會否願意住在三棟屋? 或和昌大押般的唐樓?
這些建築為何會給人一些特別的印象就是因為建築的比例是比較接近黃金比, 我早前就曾經詳細講過黃金比的系數, 在此不作重覆。
就是因為這些建築是比較合乎黃金比的關系, 所以比較適合人類眼球的角度, 於是就更容易在大家的心中記錄下來, 相反現代的摩天大廈根本就超出人類視線角度的範圍, 所以在感覺上與人的關系比較疏離。
另一點當然是情感的問題, 彎仔街市的高樓底, 自然通風的設計都仍然能夠滿足現代的功能上的要求, 但現實的是究竟有多少現代人會選擇在街市購物而不在超市呢? 現代人的生活模式是不斷在改變, 對空間的要求亦不斷在改, 舊有的建築同樣需要與時並進, 不過人類始終會懷念昔日的時光, 這亦可以說是第五度空間。
三度空間就是長、闊、高(X,Y,Z), 根據相對論來說, 第四度空間就是時間. 有些人說第五度空間就可以說是人類的情感和記憶。
都市發展並不是一種罪行摩天大廈的出現並不是一種錯誤建築物是需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配合功能上的需求大家需要知道建築是包括商業層面的原素如果物業發展得不到回報的話,就不會吸引人來投資 如果只是用純情感的角度來討論保育計劃就未免過於主觀, 社會的土地都是公共的資源, 如果只為保留而保留的話, 就很可能浪費社會的資源來保留一些大型垃圾。
舊有的建築不是不作保育而是如何為舊建築帶來新的使命因此這個系列是名為活化建築而不是保育建築 所以對我個人而言, 我是非常喜歡海防博物館和和昌大押的新面貌, 三棟屋不是不喜歡, 只是展品而言欠一點吸引力。
至於網友問我關於彎仔街市的看法, 我認為是現在的大廈的結構是很良好, 可以重新的找一個新的用途, 一些小型商場或大型食肆應該是可以考慮, 但到底大家會否願意用數以千萬元來作為這樣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