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玻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玻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18日

可否不用鋼筋水泥 – Eden project, St. Austell (2)


講了這麼多都還未說Eden project是什麼, Eden project位于離倫敦大約4小時火車車程的地方,原址為石礦場, 但開發多年後便停產1999年由Tim Smit發動在這處設立一個非牟利的教育和實驗性質溫室. 在圖中, 可以看到Eden project有兩個大型溫室第一個是熱帶雨林溫室, 另一個是地中海溫室; 他們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的溫室, 熱帶雨林溫室佔地3.9英畝,55 m(20層樓高), 100 m x 200 m. 地中海溫室35 m(12層樓高),65 mx 135 m由於ETFE 的高隔熱性能並可以安置窗口所以兩個溫室的室內溫度有非常名顯的差別. 在熱帶雨林溫室中種植了多種熱帶雨林的植物之外, 另外, 紅樹林、香蕉樹、甚至米田都有在地中海溫室中種植了多種日常生活的植物圍例如番茄、小麥、木瓜、甚至酒釀葡萄. 在溫室的樹可高至50多米, 管理人員要把它切割以免破壞ETFE屋頂.
Eden project 為求控制溫室內的生物種數, 所以在溫室內的泥土全是由人工安置, 不過生物的活動是永不能控制, 現在溫室內的蟻患和蚊患都對溫室內的安全性造成威脅. 現在Eden project 會打算放入的蝴蝶, 不過溫室內的安全性的問題亦未解決.
Edene project除這兩個溫室外室外還有多種實驗性的農田, 整個Eden project總共種植了60多萬種的植物作教育和實驗用途. 每年有超過100萬人參觀,Eden project 亦舉行多種演唱會而James Bond “Tomorrow never die” 取景的地方, 如你們參觀Eden project最好邀請Eden project導遊, 否則你很難明白他們的植物.

可否不用鋼筋水泥 – Eden project, St. Austell.(1)


當今個月中我和老婆大人參觀Eden project老婆大人立即問我這幾個玻璃蛋用來做甚麼?
 第一, 這不是玻璃而是ETFE, ETFE(Ethylene tetrafluoroethylene)塑膠一種, 你看見圖中的六角形格便是ETFE的單元, 每個ETFE單元由三層ETFE膜組成然後充氣, 讓它可以在沒有柱和樑, 只需輕盈鋼框的情況下便可跨度50-60m. 充氣後的ETFE, 不單人可站立, 連汽車也可放在上面而六角形格更可大至8mx8m, 所以相比起玻璃來說,ETFE的確有非常大的靈活性.
因為玻璃最大的尺寸大約是3m x 6m, 另外, 彎曲的玻璃造價相當昂貴, 而且很複雜. 再者若以同等面積來比較,玻璃的重量是ETFE60-70雙層玻璃更是ETFE100-120. 所以,玻璃屋頂必需有柱或樑和強壯的框架作支撐, ETFE儘管破了由於是塑膠的關系, 所以不會如玻璃般造成人命傷亡.
最特別是ETFE的隔熱度(U-Value)可比美, 甚至超過雙層玻璃, 現今玻璃的科技已可以令陽光的光線射進室內而熱量射不進, ETFE 亦能達至這樣的水平, 實在很驚人.
一種又輕、又便宜、又靈活、又不用柱、隔熱度又好的物料為何沒有完全取代玻璃?
第一,ETFE的壽命只有20-25相比玻璃可以過100年的壽命,ETFE實在太短.
第二, 隔聲程度可以說近乎零.
第三, ETFE只可耐火至275相比玻璃實在太小.
第四,ETFE最致命的一點是它需要定時充氣, 以維持其六角形格內的壓力. 所以, 儘管每個六角形格耗能量只是如家用電風筒一樣, 不過,EDEN project其實耗能量不小不過, 現在廠商已發明在ETFE 上加上太陽能發電板用太陽能收集的電能來為ETFE充氣待續.

2013年4月28日

貝聿銘的法國羅浮宮(3)


聿銘除了加蓋玻璃金字塔外, 還加了一個反轉玻璃金字塔,這個反轉玻璃金字塔亦是位於巴黎的中軸線之上,並位於新主入口與新建停車場之間,反轉玻璃金字塔的兩邊是新加的南、北次入口, 連接兩個次入口便是新加的商場,而商場的正中心便是這個反轉玻璃金字塔.
以我而言這個是中國四合院的一進院、二進院、三進院的格局,第一進院是商場加停車場;二進院是新主入口和東、南、北廂的入口;三進院是羅浮宮的內院.這亦是聿銘所慣用的中庭式的設計,如在美國的國立美術館,北京的香山飯店也是這格局.
最後聿銘的方案順利完成,亦大獲好評.亦一再証明聿銘的名言,一個建築師的成功75%來自爭取Project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大學二年級的Presentation, 當時所有同學對聿銘是誰人也不大清楚, 皆因老師們都沒有引用聿銘的作品來講課,圖書館亦沒有很多聿銘的書,但當我完成Presentation後, 有部份同學十分同意聿銘的理念,但部份老師仍解不開金字塔是墳墓的情意結.
無論如何,希望大家喜歡. 
Facebook 相薄:

貝聿銘的法國羅浮宮(2)





金字塔的方案一出台便舉世嘩然聿銘的設計被傳媒猛烈炮轟” 為何巴黎要金字塔,這裡不是埃及.”
當然不乏一眾恨他入骨的法國建築師部份人這樣說” 我們一開始都不會對中國人有太大的期望但想不到他給予我們的設計是一座堎墓(因為金字塔是法老皇的堎墓).”
.” 當貝聿銘與一眾法國建築師會面時他們瘋狂地狠評貝聿銘的方案懷疑聿銘會否了解金字塔的象徵意義另外為何新主入口的位置不在巴黎的中軸線之上(巴黎的中軸線是羅浮宮 – Concorde-香格麗舍大道-凱旋門-新凱旋門然後整個巴黎以放射道路設計網規劃出來.)一眾法國建築師的批評令協助聿銘的翻譯員也嚇倒.

聿銘當然不會這麼容易被擊退首先的解釋是兩點成一線三點成一面三角形是最簡單的方法去構造一面這個新主入口就是用最簡單的結構來建造金字塔不只是堎墓而是三角形立體化幾何學的其礎完素唯有用最簡單的方法才何以減少對現有建築群的外觀的破壞另外聿銘亦建立1:1的臨金字塔框架用以解釋玻璃金字塔與建築群的外觀的關系藉此增取市民的支持.

聿銘的解釋不知是否令一眾法國建築師接受但一定令一個人接受他是密特郎幸好密特郎能在設計過程中,成功連任否則聿銘的方案很可能胎死腹中並協助貝聿銘取得財政部的支持撥款並同意暫時遷出羅浮宮東北翼以讓出足夠的空間來暫時安放展品.
Facebook 相薄:

貝聿銘的法國羅浮宮(1)







  
第一個為大家介紹的建築是貝聿銘的法國羅浮宮這是聿銘一生自豪的建築. 聿銘1983 - 1989年為羅浮宮進行翻新工程羅浮宮原是法國國皇的皇宮但在1793年羅浮宮改為博物館和財政部的辦公室.
不難以想象一個古代的建築不能付合現代建築功能上的要求在翻新之前的羅浮宮出現很多問題:
1)     嚴重欠缺展覽場地30%展品要存倉或外借其他館.
2)     展覽空間欠缺整理過份擠迫.
3)     沒有停車場
4)     最嚴重的問題,大部份訪客不知道主入口在那裡.
因此當時法國總統-密特郎親自走訪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然後決定由聿銘負責這項工程,聿銘也奇怪為何一個藝術之都會要求一個美藉華人來設計這麼重要的建築在正常的情況一定會先進行國際性的設計比賽此舉讓很多法國建築師很不是味兒但密特郎一意孤行,聿銘亦先要在法國住下半年才決定接受這項工程.
聿銘的設計理念是要重新定立主入口讓主入口與東西,北廂之間的距離相若而新主入口的位置一定要在現有的建築群之前才可突顯其重要性而主入口一定要大才可容納每日數以萬計的人流.
但另一重點是新主入口不可嚴重破壞現有建築群的外觀那便是問題精結的所在要大而突出的主入口但又不能太過突出談何容易!
聿銘不愧貴為大師級的建築師他的處理方法是用玻璃作為主要的材料那麼現有建築群的外觀便不被嚴重破壞並又能把陽光帶進地庫聿銘中庭式的設計再者,  聿銘選用了金字塔的形狀那麼在30x30米的結構便不需要有柱和樑只需很幼的鋼纜便可支持玻璃這樣便可造出一個又大又清而突出的主入口.
Facebook 相薄:

2013年4月27日

自動開關的幕牆— 阿拉伯博物館 (l'Institut du Monde Arabe Museum)












從今日開始會陸續為大家介紹幾座歐洲的建築,上一會介紹了法國建築師Jean Novel 在巴賽隆拿設計的Torre Agbar,今日就為大家介紹一些他比較早期的作品。
這座阿拿伯博物館是他在1980年的作品,而且亦是他的成名作之一。他的設計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博物館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是常規展館成長方形,第二部份是特別展館成半月形。兩個展館之間便是主入口並有橋在高層連接,然後在內園還設有一個天井。
整座大廈的最大特點就是向南的玻璃幕牆,因為這玻璃幕牆上是裝有多個不同大小的圓框,這個圓框是用來控制射進室內陽光的多少,圓框組成的圖案是類似阿拉伯民族的傳統布匹上的圖案。由於玻璃幕牆上有這麼多的小圓框,而且這些圓框是受陽光感應器控制的,所以圓框的大少是會隨著季節或當日的陽光而改變。因此,射進室內的光影亦會因陽光的強烈而出現不同的效果,而每天的效果都會很不同,但可惜這個光感裝置在落成後不久便壞掉了,之後雖然又再維修過,不過好像還是會出問題,因此現在的圓框是沒有因光線的強弱而開關,但光影效果還是有的,只是與設計師的原意不同。
這個博物館令Jean Nouvel聲名大噪的原因,未必是因這建築物的設計特別出色或幕牆特別有創意。而是這建築物的外型和四周環境完全不同,並且這建築物是位于賽納河旁,類近聖母院大教堂等核心旅遊地區,所以巴黎人起初都批評Jean Nouvel嚴重破壞了巴黎市內的歐式建築風格,這博物館有如玻璃做的外星人一樣。不過,Jean Nouvel亦堅持新一代的建築應該有自己的風格,如果只是純粹配合環境便只是跟著歷史的潮流而沒有向前邁進,更加破舊立新的創意出現。
另外,當然有人批評他的玻璃幕牆上的圓框是多此一舉,將簡單問題繁雜化,簡簡單單地在幕牆上裝置百業便成,百業同樣可以隨陽光的多少而調整角度,為何要花費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來製作一個如此繁雜的玻璃幕牆,最重要是這個幕牆用了一段時間便壞掉了。
無論結果如何,Jean Nouvel確實在法國建築界建立了新一代建築大師的地位。

2009年11月29日

一座令貝聿銘幾乎身敗名裂的大廈—Hancock Tower




如果當大家單看照片,這大廈就好像平常的摩天大廈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為何這大廈可以令一個大師幾乎要身敗名裂?
這大廈是在1966年由John Hancock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mpany 邀請貝聿銘設計一座60層高的新總部大樓,而這大廈在當年亦希望成為美國波士頓市內最高的大樓。表面上是一件很正常的工程,只是一座四四方方的辦公樓,亦應該沒有特別複雜和奇怪的要求,所以貝聿銘只參與前期的規劃,之後的詳細設計便交由他的合顆人—Henry Cobb負責,但災難才慢慢開始。
首先,當這大廈進行地基工程(retaining wall)時,曾撞破了數條地底水管引致四周路陷,連帶在旁的古建築—聖三一教堂(St. Trinity Church) 都因為泥土水份過多,而導致結構出現裂痕,於是Hancock 集團需要賠償數以百萬元的維修費。
另外當工程繼續進行中,地盤旁的一座酒店向Hancock 集團投訴地盤的噪音問題,跟著集團便收購了整間酒店,事件便不了了之。
因為這大樓的設計理念是用深色的雙層反光玻璃,讓整座大樓看起來是一塊巨型的玻璃一樣,所以需要把每塊玻璃都盡量加大以減少接口。因此每塊玻璃是4.5尺x11.5尺,重500磅,而樓板之間沒有玻璃(No spandrel glass) ,所以玻璃特大。而玻璃框架(Mullion)亦盡量變得細小,外層的玻璃更是只靠玻璃膠來穩固,盡量把外牆變得簡潔。

這樣的設計在施工初期還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1973年1月便開始貝聿銘近5年的惡夢,這個月不時有一強風吹襲波士頓,當風速超過70km/hr時,這大廈的玻璃幕牆紛紛脫下,幸好當時還在施工當中,所以沒有做成人命傷亡。當超過30%玻璃脫下時,大家都知道這樣設計的確出現了問題,業主當然要求全部更換所有玻璃,當時曾有人認為這大廈的玻璃太大了,所以才會脫落,因此建議使用比現時小3分之2的玻璃來重建。
不過,Henry Cobb當時極力反對,認為如果使用細小的玻璃會破壞整座大廈的簡潔和整體性。雖然最後業主保留原有的方案,但是業主控告負責這項目的大部份顧問公司,包括:
建築師: I.M.Pei and Partners
玻璃生產商: Libbey – owens – ford  company
總承建商:Gilbane building company
玻璃幕牆承建商: H.H. Roertson company
業主要求各公司賠償更換玻璃幕牆的工資和物料費用(約5-7百萬美元)、延遲入伙的損失,而建築師更需要額外面對業主控告沒有提供合適設計和沒有作出適當決定來停止施工。
之後,玻璃生產商控告業主損毀了它們的聲譽,並指出這次事故完全是建築師的設計錯誤(error on specification) ,而貝聿銘反控玻璃生產商隱瞞了玻璃膠在陽光下會脫落的可能性,總之各方爭持不下,直至1981年各方終於達成和解協議,而各方都需要把官司內容保密。
但惡夢還未停止,一名工程師發現這大廈在強風吹襲下是可能出現倒塌的危機,因為先前的計算亦過於理想化,最後這大廈需要加入1650噸的鋼鐵才能穩定有關結構,但這不是導致玻璃脫落的原因。玻璃脫落的原因是因為外層玻璃與內層玻璃之間的空氣在熱脈冷縮的情況下,令外、內層之間的玻璃膠失去了力,因此外層玻璃出現脫落。

在1976年大廈正式啟用時,工程已延誤了4年,建築費用亦由原來的8000千萬美元大幅增至1.6億美元以上。但問題還未停止,在入伙後,高層租戶曾投訴大廈的擺動過大,令他們感到頭暈,於是業主便在58樓上加了兩個300噸重的鋼阻尼,令大廈變得穩定,這便額外增加 300萬美元建築費。
經過這樣的一場官司,貝聿銘自然聲譽大損,而Hancock Tower 亦被人取笑為全世界最高的木建築 —Plywood Ranch (因為玻璃脫落時玻璃窗需用木板來封密) 。儘管這不是貝聿銘自己親身負責的項目,但各大的客戶都離他而去,甚至禁止他們競投新的項目,於是貝聿銘便唯有向科威特、伊朗等地方尋找新生意,最終要等至1978年美國國家藝術館東翼開幕後,貝聿銘才再次吐氣揚眉,生意重回正軌。
在這次事件中,貝聿銘從沒有考慮和Henry Cobb拆伙,反而繼續和他緊密合作,他自己主理一切外交的工作,而Henry Cobb則負責內部,合作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