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27日

自動開關的幕牆— 阿拉伯博物館 (l'Institut du Monde Arabe Museum)












從今日開始會陸續為大家介紹幾座歐洲的建築,上一會介紹了法國建築師Jean Novel 在巴賽隆拿設計的Torre Agbar,今日就為大家介紹一些他比較早期的作品。
這座阿拿伯博物館是他在1980年的作品,而且亦是他的成名作之一。他的設計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博物館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是常規展館成長方形,第二部份是特別展館成半月形。兩個展館之間便是主入口並有橋在高層連接,然後在內園還設有一個天井。
整座大廈的最大特點就是向南的玻璃幕牆,因為這玻璃幕牆上是裝有多個不同大小的圓框,這個圓框是用來控制射進室內陽光的多少,圓框組成的圖案是類似阿拉伯民族的傳統布匹上的圖案。由於玻璃幕牆上有這麼多的小圓框,而且這些圓框是受陽光感應器控制的,所以圓框的大少是會隨著季節或當日的陽光而改變。因此,射進室內的光影亦會因陽光的強烈而出現不同的效果,而每天的效果都會很不同,但可惜這個光感裝置在落成後不久便壞掉了,之後雖然又再維修過,不過好像還是會出問題,因此現在的圓框是沒有因光線的強弱而開關,但光影效果還是有的,只是與設計師的原意不同。
這個博物館令Jean Nouvel聲名大噪的原因,未必是因這建築物的設計特別出色或幕牆特別有創意。而是這建築物的外型和四周環境完全不同,並且這建築物是位于賽納河旁,類近聖母院大教堂等核心旅遊地區,所以巴黎人起初都批評Jean Nouvel嚴重破壞了巴黎市內的歐式建築風格,這博物館有如玻璃做的外星人一樣。不過,Jean Nouvel亦堅持新一代的建築應該有自己的風格,如果只是純粹配合環境便只是跟著歷史的潮流而沒有向前邁進,更加破舊立新的創意出現。
另外,當然有人批評他的玻璃幕牆上的圓框是多此一舉,將簡單問題繁雜化,簡簡單單地在幕牆上裝置百業便成,百業同樣可以隨陽光的多少而調整角度,為何要花費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來製作一個如此繁雜的玻璃幕牆,最重要是這個幕牆用了一段時間便壞掉了。
無論結果如何,Jean Nouvel確實在法國建築界建立了新一代建築大師的地位。

由火車站變身而成的博物館—Museum of Orsay







在巴黎市內當然有很多博物館,最出名就當然是羅浮宮,但記得有一次在Discovery Channel中看到一個節目,很多旅客都說Orsay 是令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博物館,因為這處的展品較為集中,而主題較為清晰。90%參觀Orsay的旅客都是為了觀看梵高的自畫像和他多幅作品,當然還包括Monet的油畫。
由此可以證明,博物館的成敗很都決於展品的質素,像Orsay一樣,如果有一幅鎮館之寶在這裡,它便可以靠這個老本來養一世。因此,如果香港要在興建M+博物館的話,就必須要預先準備一批稀世珍品,否則只會是在香港海旁上建一座巨型的建築來「曬太陽」。
至於建築方面,Orasy原是一個火車站,在1977年改成博物館。改造工程其實很簡單,但是就相當有效。首先,當然把火車軌拆走,然後重鋪地台,把這處改成為低座的開放式的展館,跟著在兩旁加上兩道牆,用作分格開放展區和室內展區。由於原有火車站的旅客大堂是雙層高的空間,而一般的油畫展館並不需要如此高的空間,所以便在這裡加建了一個夾層,這不單增加了展覽空間並且可以讓旅客從高層俯瞰中央的展覽空間。最大的好處,在新建的樓層上不單提供了展覽空間,還加設了兒童的教學空間和坐位,可以讓旅客在有陽光的中央空間旁休息一下,這一點確實在其他博物館是很少有的。
Orsay最聰明的地方就是完全保留了火車站圓拱形的玻璃屋頂,讓陽光射進室內的中央展廳,而展廳之內是放置了不同的雕塑。由於展廳是高樓底的關系,所以儘管大型展品設在這裡,但都不會感到壓迫,而且陽光亦令展品看起來更漂亮,亦不擔心紫外線會破壞石材。而原本相當黑暗的旅客大堂便變成為室內展館,因為油畫是不可以長期在陽光之下,否則紫外線會破壞畫上的油漆,所以很少陽光的因素便變成了它的優點。
現在Orsay還保留了很多火車站的遺址,除了外牆、屋頂之外,還保留了大鐘,而原本用來連接各月台的室內鐵橋亦同樣地被保留,現在還是用作連接左、右兩則的展館,而且這亦是觀看整個博物館最好的地方之一。
最後不得不提,近年確實有很多中國旅客參觀外國的博物館,Orsay亦不例外,但是當日我就眼見有中國旅客用閃光燈拍攝梵高的自畫像,但是在博物館內拍照是容許的,但是完全不容許用閃光燈,連三腳架都是禁止的,因為閃光燈的熱力是可以破壞油畫的。但是,當職員用英語禁止中國旅客用閃光燈時,可能是言語不通的關系,便弄出不愉快的事情,中國旅客還以為是法國人看不起他們。
其實,在博物館內不准用閃光燈、不准飲食、不准觸碰展品,眼看手不動是參觀博物館的基本禮儀,請大家小心一點。

專之驕子的開始(3)


本地建築系畢業的學生, 在畢業後的頭三年是十分難過, 是他們的第二最大危機. 因為畢業後需要面對很多技術層面的問題, 例如, 合同招標、政府部門入則、施工圖設計等. 但由於大學時沒有這方面的足夠訓練, 很多畢業生連樓梯都不能準確地劃. 所以很多時畢業生都需要跟一些繪圖員學劃圖, 那時他們便很爭札. 因為, 他們堂堂一個碩士畢業生要拜一個IVE或建造業訓練局出身的繪圖員為師, 但這過程才是最重要, 因為這些有經驗的技術人員, 往往幫老闆打下不少江山, 在老闆心中有一定程度上的地位, 這些老臣子往往能幫新人在老闆面前講好話, 而平步青雲,相反好多新人死了也不知何知.
再者, 新人往往要求寫信、寫FAX、寫會議紀錄, 他們大都不願意, 他們認為自己是做Design, 不是文員. 但其實,這是建築合約中最重要的一環, 因為萬一發展商和承建商出現商業糾紛時, 這些文件全部都是証供的一部份, 老闆都十分緊張. 以我而然, 過去的2007年, 我的辦公時間內全是開會、寫信、寫FAX、寫會議紀錄、寫議程, 加班時間才劃圖, 寫信佔我8成時間.
至於, 巡地盤更是新人的弱項, 第一建造過程的知識不足, 建築合約條款不熟悉, 技術層面薄弱, 特別對建築材料,往往令無數新人死全屍, 由於知識不足往往都不能和工程師通力合作, 再加上心高氣傲認為自己是碩士畢業, 工程師們只是學士畢業, 地盤管工更可能是IVE或建造業訓練局出身的技術人員, 便看不起人家, 到最後自己受苦.
舉一個實例, 二個剛考試合格的建築師, 被派長駐地盤, 但由於個人性格問題糊亂和工程師們火拼, 動不動便破口大罵地盤管工. 最後, 當建築師的圖紙出錯時一眾工程師沒有提醒他們, 而這些圖紙交至承建商手中, 各施工單位都會先聯合一起check圖, 避免出錯, 由於這兩名建築師開罪太多人, 所以當他們發現錯處時還照局部開工, 當地盤出錯時, 各施工單位都異口同聲說我們都是跟建築師的圖紙施工, 並要求加收費用和延遲交貨日期. 責任當然落在兩人身上, 發展商當然破口大罵, 但可惜的是其中一人不服氣, 大罵各施工單位各成員並問候人家娘親, 最後被人從後襲擊, 當場被人用鐵筆把爆膝蓋, 儘管報警但由於看不襲擊者, 拉不到人.
其實, 建築師和別人火拼是正常的事情, 你不可能沒有立場, 地盤中最容易發生的糾紛, 是防水的問題, 因為做窗門的會說是混凝土做不好的問題, 做混凝土會說是防水的問題, 負責防水會說是其它兩人的問題, 所以香港機場漏水是不難想象的情況, 建築師真的是要在合適的時候和別人火拼, 但要以理服人.在地盤,”三字經”是正常用語, 但要點到即止.EQ永遠比IQ重要.

專之驕子的開始(2)


講起讀建築可分為兩大派別, 一是英國古老派, 一是美國派, 英國古老派認為大學是職業訓練的地方,強調培訓出來的學生需懂得除設計外,還要整個懂得建造過程、 建築法律、 建築合約、建築史等知識. 這亦是港大建築系以往的模式, 學生除要求設計一些美觀的建築外,還需要符合建築法律和建造的方法所以這類型的學生能畢業馬上開始工作, 因為對建築上的問題已有基本訓練.
至於美國派認為大學是學術研究的地方, 學生的project要求探索未來, 研究新的思想模式,甚至不用設計一座建築物, 只是設計建築物的外牆或某一個空間,甚至只是研究某一種設計模式、建築理論. 這亦是現在港、中大建築系開始進行的模式, 而倫敦一些學院亦進行這教學方. 畢業的學生需在畢業初期開始學習整個建造過程、 建築法律、 建築合約、建築結構等知識, 因為學校沒有強調這些訓練, 儘管有課堂包括這些課題, 都只是選收科.
因此大部份本地建築系的畢業生需二至三次才能pass建築師學會的考試, 五、六次也不奇怪, 八、九次也大有人在. 儘管考試合格的建築師若果工作上沒有實習過的話, 便不會知道如何處理一些問題, 因為大學沒有足夠的基本訓練. 但這些人往往是能幫公司賺大錢的人,因為他們思想模式完全打破框架, 非常創新, 能吸引客戶,嬴取新的合同, 但要順利完成project 就需要多種知識不可, 所以能保住客戶都是精於管理的人.
當然建築師最好是Design又好,Management又好, 樣樣皆能, 但世事可有如此完美嗎?

友情連結:

http://www.hongkongcard.com/columnist_article.php?id=241

專之驕子的開始(1)


明日是香港高考放鎊的日子不如講一下讀建築和做建築的生活, 讓高考生有多一點參考資料.
讀建築與中學讀書方式完全不同, 中學上課是老師向30多名學生講課, 學生在聽老師講課,然後考試, 若合格便畢業. 在大學讀建築是Studio base課程, 一名老師會帶領最多10多名學生, 老師會在每個學期初給予學生們一些Project, 學生需要每星期向老師匯報設計進度.而學生需自行尋找答案, 這與會考的讀書模式完全不同, 沒有Marketing scheme, 沒有Model answer, 這是建築最引人入勝之處, 亦是最困難之處. 因為香港的中學生大部份讀美術只讀至中三, 少部份讀至中五, 讀至中七更是少之有少. 再者, 港大建築系要求學生在中五時曾讀Physics.所以, 大部新生都是理科出身,強於Logical thinking、邏輯推理、分析. Abstract thinking, 概念設計是非常陌生, 美術根基薄弱.因此, 你會看到香港的建築很多都是在一個模式下演進下去, 沒有如西方國家般能天馬行空. 可能中國人受中庸之道的影響, 中庸之道在乎面面皆圓, 這是與西方設計在乎與別不同的理念完全相反.
一個Project通常是一個學期, 只有小數是半個學期. 學生需要把圖紙和模型貼在牆上, 然後向全組同學和老師匯報設計成果. 老師會向學生給予評語, 對一年級新生大都沒有好下場, 被老師罵如狗血淋頭是正常的情況. 這亦是最危險的時候, 因為中學老師向學生給予評語大都會留三分力, 點到即止, 但在建築系  學生們要開始接受成年人的用語, 老師的評語大都個人化地批評你而不只是你的作品. 我記起當我還是一年級時, 老師在100多人面前用F_ _ K來罵我, 老師給予我的評語是”That is foolish, stupid, useless, why people from the east can’t do something useful.” 在港大建築系的學生稱老師為老闆, 我認識一個人, 他比我大5年, 會考8A, 是香港一所名校的Top student, 由小至大父母從不用罵他, 因為成績和操行都從未是B grade. 但一進港大建築系第一份功課是Fail, 老師的評語是 你沒有創意, 模型手工不好 , 晚回家都大哭一場但其實他是出名的仔細, 連女孩子們也可能比不上他, 最後他完成第一年後便轉系.所以若是會考成績愈好, 家境愈好的學生就愈危險,  若心理上能調節的話, 便可以從錯誤中火速成長, 否則,便很可能造成悲劇.
因此,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異常親密, 亦兩極化, 一是如師如友, 一是如陌路人般冷淡, 所以你會看見在 畢業禮中, 學生爭相和某老師拍照, 也避免和某老師拍照.

友情連結:http://www.hongkongcard.com/columnist_article.php?id=237

一切從倫敦開始, 一切從倫敦再開始


讀了建築近十年從事建築這行業近八年發現自已對這項業的熱情一天一天的下降記起十年前在倫敦剛讀建築時, 心中充滿希望心中的希望不是畢業之後有一份受人專敬的工作和可觀的收入而是希望能從事一份充滿夢想的行業.
正如大學面試時必問的題目你為甚麼讀建築 十年前的答案是" 我小時候喜歡玩LEGO, 中學時喜歡玩模型因為喜歡創作, 所以讀建築讀建築因為樂在其中.”
十年的答案是" 因為從事這行業十年,所以繼續下去.”
好夢未成惡夢先到.
十年認識了不少真心朋友結了不少損友同學之間互相出賣老師之間互相攻擊當年的好同窗今日在職場上為了一個project到死去活來正所為商場如戰場兵不厭這些老掉了牙的成語大家都十分明白.
刺的是因為建築我認識了我的伴郎但亦因為建築我交了最多仇家.

約十年前,我在倫敦開始了我的建築十年後重臨倫敦我相信我要有一個新的開始新的夢,與其月復月,年復年地生活下去不如來一個新的嘗試.
這個BLOG是希望藉自已粗淺的學識向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建築簡介建築師設計後的構念反正香港人那麼喜歡旅遊每當旅遊時若能對建築有多一些認識,都相信可提高旅遊時的樂趣.
希望這個BLOG能帶給大家一點快樂這是我新.

像白麵包一樣的建築物-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New york




小弟都有一段時間沒有寫美國的建築物,今日便為大家帶來一座平平淡淡的建築—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new york.

這一座建物由日本著名建築師妹鳥和世和西沢立衛(SANAA)所設計的,他們的設計理念是很簡單,因為當地的建築法例在首數層之後的空間需要作出退台以滿足街道遮陽面積的要求,因此當地的大廈大都會在第三至四層以下為一個大平台,而三至四層的層數為較細的大廈。由於這一條法例,雖然令到街道兩邊的倒影,但是令到街道建築物的建築外貌都變得一致,沿街的景觀都幾得單一化。因此,SANAA團隊務求打破這個常規便嘗試在這座7層高的大廈作出新嘗試,務求創造出一個新大廈外型。

SANAA的團隊雖然都是把大廈設計成四四方方的外形,但是亦希望把大廈以不同層次的方式來退台,首先是在第二層開始退了一部份,然後在三層再退一部份,但在第四、第五層開始不但退台更往左邊移一點,在第六層和第七層當然再進一步退台但又移回中間。所以,整座大廈便好像一個積木一層一層堆砌起來,並不如其它大廈一樣單一地在某一層處退台,令這大廈變成這條街道路地標。

這樣的一個概念並不複雜,而且用了簡單的手法來處理規範的問題,令到大廈的設計不會因為規範而失去了創意的元素。其實這一點很得亞州的建築師學習,因為香港、新加坡、中國的建築法例是相比其它歐美國家嚴緊,而中國的建築法例更可以說是世界中最複雜亦最嚴緊的國家之一因此有很多同業都抱怨建築設計空間往往受到法規的限制而收窄。這個SANAA的設計不單證明了條例是死的,設計是生的,一個建築設計不會建築規範而被謀殺,相反可能成為建築設計意念的觸發點。

這一篇文章為何會名命為「像白麵包一樣的建築」,而不是「像積木一樣的建築」,這博物館雖然是一層一層堆砌起來的建築,但是我認為這建築物優美之處並不是其外形,而是其平淡的外觀,這座大廈雖然與四周的建築物不同,但是以奇形怪狀、大紅大綠來作突圍。相反這個淡而無味的外觀雖然如四周的建築物不同,但是很容易被人接受,情況就可以好像意粉堆中的白麵包一樣。白麵包雖然與意粉不同,但是都可以每天都吃,而一些奇形怪狀、大紅大綠就有如龍蝦大餐一樣,雖然別具特色,但是偶然一次便會覺得特別,如果每天都吃龍蝦大餐則會使人受不了。

建築其實亦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整條街道都是一些奇形怪狀的建築物,則有如迪士尼樂園一樣,可能會過了一點火位。試想一下,有誰會喜歡生活在迪士尼樂園一樣的社區呢偶然參觀一次迪士尼樂園便了。
建築師如果要突出自己的設計,是否又一定要以「標奇立異」的手法來設計呢?可否如SANAA的設計在意粉堆中設立如白麵包一樣的建築,不單可以讓人接受,而且又可以突圍呢?

與水全接觸的建築—六甲垂枝




在世界上有很多建築物是與水接觸,甚至以水為主題的建築,但是世界上未必有這樣的建築物能像六甲垂枝一樣與水有如此緊密的接觸。
如果大家觀看這建築物的圖片時,大家可能會懷疑這建築物大都以木作為主要的材料,好像沒有太多與水接觸的層面。

水除了是液態之外,還會是冰、雪、霜、雲、水蒸氣等形態,而這建築物便與這不同水的形態都有接觸,所以是相當全面的。這座建築物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觀景台,可以觀看神戶的景色,而下層為風室可供人乘涼。風室設在建築物的中央部份,風室的頂部為風洞,這參觀人仕可以坐在風的椅子上乘涼,因為椅子是連接了低層的冰室,當冰溶化後的冷空氣,便會通過椅子的底部傳至風室,而空氣會通過風洞傳出室外。由於風洞成一個喇叭形,所以更容易形成煙囪效應,令到冰室傳出涼氣更容易對流。冰室融化後的水,便會流至風室的水池,水亦會吸收了室內的熱度然後蒸發成水蒸氣,進一步幫助室內降溫。

在冰室的冰不是從外地送來的,而是地下室以天然的制冰方式來制作的,雨水或當雪融化之後便傳至地下冰室,當冬天時便自然地結冰,並在夏天時便作降溫之用。為了確保整個夏天都可以有足夠的冰使用,所以在地下室設有兩個冰室,一個是作夏天的前期使用,另一個則作下半期處使用。由於冰室是藏在地下室之內,而且當備用時是密封的,因此大冰塊可以由冬天儲存至夏天的下半期,而這亦是六甲山一帶的居民的古法制冰來乘涼的方式。

大家可能會懷疑,為何會建造一個不密封,既不遮陽亦不擋雨的屋頂呢?
表面上上層的圓拱形屋頂只是一個裝飾,但其實是容許在冬天時在這裡結霜,這不單可以制造出漂亮的效果,令參觀者可以感受到四季的變化。為了要進一步加強與霜連結的效果,所以使用了六角形的木結構有如蜂巢一樣,而這個形狀不單是較為穩定,而且是最容易制作出圓拱形的外形。

這建築物表面上只是一平凡的觀光塔,但是可以與水、冰、雪、霜、水蒸氣、雪都有接觸,充份體驗了循環的效果,日本建築師三分一博志的設計確實很特別。

友情連結

2009年12月2日

令貝聿銘翻身的項目—美國國家藝術館東翼




1968年可以說是貝聿銘事業高峰期,因為在1964擊敗了多名大師拿下了甘乃迪總統圖書館,1966年接了Hancock tower、達拉斯行政大樓,在1968年還接下了美國國家藝術館東翼,一時間很多美國的重點項目都給貝聿銘拿下了。
但在1973年當Hancock tower的玻璃幕牆脫落時,而甘乃迪總統圖書館的選址還未得到定案,再加上多名重要客戶因Hancock tower 事件而離他而去,甚至把他列作黑名單,不能競投各大公司的項目,幸好貝聿銘還有美國國家藝術館東翼這項目為他翻身的機會
美國國家藝術館是位於華盛頓,西翼是1941年興建的歐式建築,在1968年美術館決定增建東翼。由於西翼大樓是國家級的古建築亦是當地的地標,所以一般建築師的做法是保留舊大樓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做法,但貝聿銘驚人地做了一個與別不同的設計。
貝聿銘認為這地盤不是很大,大約只是舊大樓的一半面積,而且地盤不是四四方方的,根本不可能如舊大樓般做出有中軸線、左右對稱的效果。於是他便把大樓分為兩個三角形,再用一個三角形聯合起來,左邊一個主要為行政大樓、右一個三角形主要為展館,中間的三角形為中庭。雖然這大廈不是商業建築,但如此刻意制造這麼多的三尖八角的空間,在60年代可以說是完全遺反了常理。
但是貝聿銘的構想是當旅客進入了這個三角形的中庭後,再沿著三角形的路線進入不同的展廳,當通過右邊展廳之後,便會步進中庭上的橋並再次進入左邊的展廳。他刻意打破了把一個大展廳分成不同小展廳,讓旅客通過一間又一間的黑暗的房之後便完成了他們的旅程。他把展廳包圍在中庭的三邊,讓旅客是從陽光的空間進入室內的空間,再由室內步進陽光的空間。情況就有如四合院一樣,住客是通過中央庭園進入四周不同的私人室內空間,之後再通過中央庭園才進入另一邊的實室內空間。
最特別的一點,這美術館雖然是三角形,但其正門都成左右對稱的設計,而中央的庭園的中心都是對正舊大樓的中軸線,暗地裡與舊大樓配合了。
這設計最厲害一點是陽光上的處理,一個有陽光的大中庭並不是什麼特別,所有建築師都會懂得設計,但要把陽光控制得宜則是一個大學問。貝聿銘在天窗上的南邊加了一些阻擋陽光的百業,讓室內的陽光不會過高,並把天窗的框架設計成不同的三角形,這不單增加了阻擋額外陽光的效果,亦室內空間帶來與別不同的倒影,感受到一天之內時間的變化。
當太陽光在不同時候射進室內時,框架的倒影便在室內形成不同的效果。再加上當陽光照射在帶黃的雲石時,整個室內的氣氛變得和暖,令人舒懷。而且中庭中是種了數棵小樹,這除了是綠化了室內的空間之外,還可讓旅客通過植物上的改變來感受到四時之變化。
1978年美術館開幕後,貝聿銘大獲好評,走出因Hancock tower帶來的劣勢,再加上1979甘乃迪總統圖書館終於開幕,才能令貝聿銘從谷底反彈。
不過,我相信最令貝聿銘開心的並不是生意重回正軌,而是在他臨退休前的一段訪問中,他重臨這美術館,突然一名女遊客走上前對他說了一句:You made a very beautiful building for my country. (你為我的國家建造了一座很美麗的建築。)
相信這是全世界所有建築師最希望聽到的說話。
後記:
在美術館之中,大家會發現英國雕塑大師—Henry Moore的作品,但這作品原本的大小只是現在的3分之1。在開幕初期時,Henry Moore 的作品被安排在沒有陽光角落的一旁,Henry Moore 當然向貝聿銘大表不滿並發生激烈的辯論,跟著貝聿銘說了一句:你可否把這作品做大3?
Henry Moore: Why Not!
就是為了鬥這一口氣,這作品便做大了三倍,並放在有陽光的空間的位置。
下會將會是Guggenheim museum
美國國家藝術館官方網頁:http://www.nga.gov/collection/20th_intro.shtm

2009年11月30日

令貝聿銘步入大師之路的建築—J.F.K. Presidential Library




1963年,美國發生了一件很重大的政治事件,總統甘乃迪被暗殺,跟著美國政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1964年,美國政府決定興建甘乃迪紀念圖書館,並邀請了14名來自世界各地建築師來競投這方案。
當中包括:
1)  Pietro Belluschi (MIT學院的院長)
2)  Louis Kahn (美國建築大師)
3)  貝聿銘
4)  Mies van der Rohe (發明了現代摩天大廈的建築大師)
5)  Hugh Stubbin
6)  Paul Thiry
7)  John C. Warnecke
8)  Benjamin C. Thompson
9)  Alvar Aalto (芬蘭建築教父)
10)Franco Albini (意大利建築大師)
11)Sven Markelius (瑞典建築大師)
12)Sir Basil Spence
13)Lucio Costa (巴西建築大師)
14)丹下建三(日本建築教父)
每個建築師都需要向評審簡介其公司的背景和作品集,當年的比賽不如現在的設計比賽一樣,建築師需要先做出初步方案來讓業主選拔,當年只需要向評審自我介紹便成。1964年的貝聿銘並不算是一名新秀,還薄有名氣,但在Mies van der Rohe、丹下建三、Alvar Aalto、Louis Kahn等大師面前都只是一名無名小卒。(Mies van der Rohe、丹下建三、Alvar Aalto、Louis Kahn等人的建築是每個建築系學生必讀的作品)
最後,甘乃迪的家人宣佈由貝聿銘負責這項目,當時世人都嘩然這個決定。絕不相信一個小將可以一次打敗6-7名建築界巨人而奪得這項目。他成功的關鍵可能是評審當中包括了甘乃迪的遺孀和家人,由於她不是建築界的關係,所以沒有考慮到各大師的身份和背景。反而只注重各參賽者的表現,貝聿銘成功的原因是令甘乃迪夫人明白他的設計是與四周環境配合的,設計理念清楚易明,所以突圍而出。
這圖書館原本是打算建在華盛頓,但由於希望在圖書館旁附建一座博物館和檔案室,所以需另覓新地。於是便決定把圖書館建於麻省,因為甘乃迪曾是麻省的州長,而甘乃迪和貝聿銘都是Harvard 大學的畢業生,所以便打算在Harvard校園附近的地方。不過,就需要向當地一間巴士公司購入地皮,但最後巴士公司拒絕遷出,此圖書館需另覓新地。
最後,圖書館決定選址在麻省大學校園之內,因為這地盤是臨近河邊而四周沒有什麼建築物,所以可以把圖書館的地位變得更為突出,而甘乃迪總統更是喜歡航海的,因此選址適合

就這樣一波三折,便把整個工程拖延了接近10年,但問題還未完結。經過了12年的爭論,雖然選址方面落得定案,但設計還是一個大問題。貝聿銘推出第一方案時,圖書館的平面是成一個正方形,並包圍了中個圓形的公園,主入口就如一座平了頭的金字塔。
此設計一出,當然劣評如潮,不少人批評為何要為甘乃迪總統建一座墓穴 ? (因為金字塔的功能是墳墓) ,金字塔與甘乃迪總統有什麼關係呢難道這是我們等了12年的設計嗎?
貝聿銘解釋的是這不是一個金字塔而是一個幾何圖案,整個玻璃入口讓陽光充滿了整個空間,在陽光之下便只有美國國旗,讓甘乃迪總統的精神永遠在陽光和國旗之下生存下去。雖然這方案得到甘乃迪夫人的支持,但是反對聲音實在太大,貝聿銘需要重新設計。
1年之間,貝聿銘曾推出另一中途方案,但同樣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持而放棄。最後在1976年,貝聿銘推出最終方案,雖然這是第三個方案,實情這已是第10多個方案之後的成果。
最終的方案,首先完全放棄了金字塔的設計,改由一個正方形、一個三角形、一個圓形組合而成的建築群。正方形為玻璃主入口、三角形為圖書館和博物館、圓形為劇院。每個元素負責一個功能。正方形用黑色玻璃,其他部份則用白色油漆、黑與白、實與虛作了一個明顯的分別。在主入口之上,自然就只有陽光和美國國旗,喻意美國人在陽光之下是可以自由地飄揚。
這方案雖然都得到一些批評,但最終都獲得通過。不過,這項目拖延了10多年,開始時所籌得的捐款已遠遠不及10多年通脹後的物價。於是貝聿銘需要四處說服各財團支持,但是貝聿銘在1973年因Hancock tower 的問題而聲譽受損,再加上人民對甘乃迪總統的熱情已有一點淡化,所以支持財團都離他而去。最後,得到甘乃迪各家族各成員和麻省政府的支持才籌得足夠的興建費。
此圖書館最後在1979年落成,而美國國家藝術館東翼亦在1978年開幕,令貝聿銘開始步入大師級的行例。
下會將會介紹美國國家藝術館東翼。
J.F.K. Presidential Library官方網頁:http://www.jfklibrar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