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4月28日

像安全套的建築—Torre Agbar




“It looks like a condom! (看似一個安全套)” 這是我大學老師第一句話來描述這座建築物。
Toree Agbar是巴賽隆拿第三高的建築物,它是由法國大師Jean Nouvel 設計。由於 Agbar 是巴賽隆拿市的供水公司,所以他的設計理念是希望這建築和水有關系,因此他決定把這建築物看似是”噴泉”一樣。再加上在地盤四周都是低層的建築,所以這座33層高的大樓絕對可以標奇立異,確實如”噴泉”一樣站立在城市之內。
為了要營造一個像水一樣的外牆,Jean Nouvel 放棄了常規的玻璃幕牆的手法,他除了用雙層玻璃幕牆(double skin) 之外,在最外層的玻璃不是如一般的密封式的玻璃幕牆一樣,而是半開放式的玻璃。我曾經和不少同行討論這個玻璃幕牆,到底這樣的設計有什麼好處呢? 又有什麼功用呢?但到現在還沒有肯定的答案。
不過,我相信Jean Nouvel 把最外層的玻璃幕牆設計成這樣便是希望盡量把玻璃設計成細小部件,令玻璃幕牆的框架盡量變得細小,這樣便可以把整個幕牆看似一個畫面來看。而且這大廈的外牆燈光不是設在外牆之上,而是在第一層與第二層的幕牆之間,這便令燈光效果看似是從大廈內散出來,而不是如其他大廈一樣從表面上射出來,因此這大廈在晚間看來,的確很像一條光柱一樣,相當奪目。

Gherkin
至於這大廈的外形就一直是被人狠評,因為這大廈和Norman Foster在倫敦設計的30, St Mary axe (Gherkin) 的外型和大小都相當接近,只是外牆顏色和燈光效果就不同,而且每層樓板的空間設計亦有所不同,所以才沒有引起抄襲的疑問。
不過,很多人如我大學的老師一樣都評擊這大廈的外型大醜陋,亦容易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聯想,看似“安全套”? “水樽”? “手指”?
總之就無論如何就沒有人認為是“噴泉” ,大家又覺得如何呢?
 又或者它比較適合安全套公司使用呢?

Facebook 上的相薄:

玩水的建築 —Blur building


今日原本會答應為大家再介紹Jean Nouvel 的建築,但是今日突然想起一起一座世博的展館建築,所以今日先寫一下。
這一座看似一堆「雲」的建築是2002年瑞士世博的其中一個展館,它是由紐約的建築師Diller & Scofidio所設計的,他們的設計理念是將當地的環境完全融入這座大廈,不單要令旅客可以看到當地的環境,還要親身感受到當地的環境。
由於這建築是類近當地著名的淡水湖— Lake Neuchatel,所以他們決定把整座建築物放在湖上,然後把湖水泵上,並從外牆上13,000個噴出,這些湖水經微小的噴口便會變成小水珠,而且這建築物是離開湖面大約65尺左右,因此從遠處來看這建築物就有如「一堆雲」。而且特別地當大風吹過這建築之後便會使建築變成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成為「雲霧中的建築」,然後當風吹走雲霧之後才會再次看到建築物本身的模樣,之後再來一次循環,因此這建築物的模樣是視乎天氣的變化而不斷地改變。
這建築物最大的特點不是你可以看到「昇」起了的湖水,旅客甚至可以親身感到了這些湖水,因為當進入這大廈之後便會經過螺旋的通道到達頂層,讓自己完全被雲霧包圍,簡直像是升了仙一樣,又或者像孫悟空一樣。當經過屋頂的露台之後,便會到達室內的展館和酒吧,你可以從雲霧中看到外邊的世界,相信這樣的經歷只有降傘人員才有機會感受到。
大家可能會問如果在雲霧中會否迷路呢?又或者會否容易碰到別人呢?
首先,這建築物的路徑是單循環的,所以應該不會迷路。至於,視野的問題就是建築師他們刻意創造出的效果,他們希望創造出迷失了自己存在的空間感覺,因為參觀時大會安排了雨衣給旅客,除了不想雲霧弄濕了旅客的衣裳,並且大家都變得一式一樣,同時在雲霧中都看不見對方。
雖然最後大會可能因為成本的問題,而沒有為旅客安排雨衣,但是參觀這處確實把人帶進了迷失的空間。
不過無論如何,如此瘋狂地「玩水」的建築確實是小見的實驗性建築。

2013年4月27日

與水全接觸的建築—六甲垂枝




在世界上有很多建築物是與水接觸,甚至以水為主題的建築,但是世界上未必有這樣的建築物能像六甲垂枝一樣與水有如此緊密的接觸。
如果大家觀看這建築物的圖片時,大家可能會懷疑這建築物大都以木作為主要的材料,好像沒有太多與水接觸的層面。

水除了是液態之外,還會是冰、雪、霜、雲、水蒸氣等形態,而這建築物便與這不同水的形態都有接觸,所以是相當全面的。這座建築物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觀景台,可以觀看神戶的景色,而下層為風室可供人乘涼。風室設在建築物的中央部份,風室的頂部為風洞,這參觀人仕可以坐在風的椅子上乘涼,因為椅子是連接了低層的冰室,當冰溶化後的冷空氣,便會通過椅子的底部傳至風室,而空氣會通過風洞傳出室外。由於風洞成一個喇叭形,所以更容易形成煙囪效應,令到冰室傳出涼氣更容易對流。冰室融化後的水,便會流至風室的水池,水亦會吸收了室內的熱度然後蒸發成水蒸氣,進一步幫助室內降溫。

在冰室的冰不是從外地送來的,而是地下室以天然的制冰方式來制作的,雨水或當雪融化之後便傳至地下冰室,當冬天時便自然地結冰,並在夏天時便作降溫之用。為了確保整個夏天都可以有足夠的冰使用,所以在地下室設有兩個冰室,一個是作夏天的前期使用,另一個則作下半期處使用。由於冰室是藏在地下室之內,而且當備用時是密封的,因此大冰塊可以由冬天儲存至夏天的下半期,而這亦是六甲山一帶的居民的古法制冰來乘涼的方式。

大家可能會懷疑,為何會建造一個不密封,既不遮陽亦不擋雨的屋頂呢?
表面上上層的圓拱形屋頂只是一個裝飾,但其實是容許在冬天時在這裡結霜,這不單可以制造出漂亮的效果,令參觀者可以感受到四季的變化。為了要進一步加強與霜連結的效果,所以使用了六角形的木結構有如蜂巢一樣,而這個形狀不單是較為穩定,而且是最容易制作出圓拱形的外形。

這建築物表面上只是一平凡的觀光塔,但是可以與水、冰、雪、霜、水蒸氣、雪都有接觸,充份體驗了循環的效果,日本建築師三分一博志的設計確實很特別。

友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