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28日

連接了天與地的一個洞―台北技術娛樂設計中心




今日終於有機會可以介紹這個來自丹麥的建築師樓―BIG建築師樓,他們比較為人熟悉的作品則是上海世博的丹麥館,不過今日則介紹他們在台北的設計中心。一般設計師都認為四四方方的正方盒是很難制造出具創意的作品,但是今次BIG建築師則創造出一個與別不同的設計。這一次的設計任務是一個集展覽、會議、零售商店、酒店一併俱存的大廈,並且將會用作每年兩次TED的會議。TED會議則是邀請世界一流的講者或特別的人仕來分享他們範疇內的事情和特殊的經歷,當中的講者包含大學教授、科學家、成功商人,甚至包括曾在非洲服役的兒童軍隊,分享他們兒時的「血鑽」經歷,由於講者質素高所以相當受歡迎。

其實若要設計這樣的一座大廈並不是特別困難,因為大部份的功能都是帶有商業成份,而且都是對外開放的,只要把適當的功能區連合在一起,便能滿足功能上的要求。不過,建築最大的創意就是利用一個螺旋樓梯由首層連接至天台,讓公眾可享受整座大廈,並且增加了大廈室內的通風度和採光度。不過,若是用樓梯來連接20多層的大廈就必定會出現很多低底高的空間,所以室內的層高需要同時按照螺旋的方向來調節空間,亦同時令到消防疏散做成很大的問題。因為由於層高的不同,便令到消防樓梯的級數也不同,而消防樓梯前室與樓板的連接亦變得異常複雜。

雖然這條樓梯異常複雜,但是它延續四周街道至大廈的頂層,這無疑增加了人們使用樓梯,亦同時減少了人對電梯和扶梯的要求,並同時為高層的商店或展覽廳帶來額外的人流。

至於室內的設計就更特別,因為這條螺旋樓梯並不是全密封的,部份區域是可以讓陽光通過,所以可以增加溫暖的氣氛並減少使用室內的燈光,不過室內的隔音問題則可能很嚴重。

如果若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建築物可能體積不少才可以容許這樣的設計,但其實這大廈只是57m x 57m x 57m,規模只屬中、小型建築物,所以若要在同一層內安置大演講廳和螺旋樓梯則是一點也不容易,所以建築師需要把大演講廳設計成圓形並放在大廈的中央,而螺旋樓梯則圍著圓形演講廳來旋轉,所以才能在57m x 57m的空間設置過百人的大演講廳。


雖然螺旋樓梯的出現為這大廈帶來不少不實用的空間,亦造成層高不均的空間,但是確實因這條樓梯為這大廈創造出與眾同樂的空間。不過在一般的情況,很少建築師會把設計的重點放在室外的公眾空間,並願意犧牲銷售空間作公共空間的用途,就算是政府的建築物都未必會如此設計,所以我很希望可以參觀這座大廈興建之後的模樣。


除了以往介紹過的大師之外,我希望日後可以介紹多一些另類/新派的建築師。


關於TED的演講可以參觀: http://www.ted.com

體驗到實與虛(Solid and Void)的建築—丹麥館









這兩個月因為要準備新書和考試,所以敞blog停頓了一段時間,今日終於可以從新分配時間來寫新文章。

今日這一篇文章其實是我一直都很希望寫的文章,因為這建築的設計確實超越了它原有的效果。表面上在上海世博的丹麥館好像只是一個平凡的螺旋型三層高的建築,建築師表面上是只利用一個螺旋的人流路線來為旅客帶來一個體驗並且引入了歌本哈根的地標美人魚作為賣點。但其實他的概念重點未必在於此,根據BIG建築師樓老闆Bjarke IngelsTED大會內的解釋,當他們比較丹麥和上海的不同,發現上海原來在30年前是以單車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但近年上海的道路大幅增加了汽車的數目,令到部份道路已開始不容許汽車進入。
在丹麥則進行相反的改變,政府在歌本哈根等城市陸續開始重新引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政府更免費為市民提供單車作代步之用,務求減少汽車對市內道路的壓力和空氣的染。

因此,他們便希望藉著這個機會重新為上海引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概念,這個概念其實亦配合了上海2010年世博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為了理行這個概念,他們為大會提供了1000部單車,這除了可以讓旅客利用單車參觀這展館之外,亦同時可以乘單車參觀世博園內其它展館。 不過根據我的記憶中好像展館內的單車是不能在展館外使用。

隨了單車之外,他們還希望把丹麥的海水帶來上海,因為歌本哈根的海水很清潔,居民都可以在海港處游泳,所以便在展館的中央設立水池。不過,大家可能懷疑為何丹麥建築師會如此浪費地把丹麥的水送到中國,但是這其實是環保的做法,因為很多從中國到丹麥的貨船都需要在回程前補入丹麥的海水,因為貨船下貨後的重量大為減輕,所以需要補入海水令船的重量維持一個水平因此他們便順水推舟,借水一用。

不過,這建築最重要的重點是螺旋式的單車軌道,由於整個路徑成雙螺旋的方式來組合因此令到人流路線和建築空間形成了「虛與實」的組合。如果引用建築理論的「Solid and Void(虛與實)」,這個展館的實體形成了建築物的外形,但是層與層之間的空間成為了單車使用者的空間或等侯空間,這建築物無論「實」與「虛」體的元素不單連成一體,並且成為建築物具重要意義的元素,這是與其它一般建築的實體與空間的疏離關系,大大不同。

另類「以人為本」的建築





之前曾經介紹過丹麥建築師—BIG在台灣的設計,今回為大家介紹另一座打算在上海世博原址興建的建築。這座建築物稱為「人民建築」,因此設計師便利用「人」字作為藍本,所以整座大廈外—成「人」形,並且加入了「陰陽五行」的各元素。建築師則以圓形代表「金」即大廈外立面上的圓形結構、長方形代表「木」即大廈的則立面、波浪則代表「水」即大廈的群樓部份、三角形代表「火」即大廈的底部的空間、正方代表「土」即大廈的頂部。
當大家看完這個解釋之後,大家都會懷疑這設計的理據是否過於牽強,這大廈雖然加入陰陽五行的元素,但是又是否又能反映出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的關系呢? 而且陰陽五行在建築學的重點是平衡、調和,坦白說在建築中確實未能反映出陰陽五行的精髓。

至於「人民」方面,除了是「人」字的外型和底部的人民廣場之外,確實又沒有特別的感覺反映出「以人為本」的精神。最壞的是事情是這大廈在功能上很難滿足基本的要求,因為由於這大廈的沒有一層的樓板是對齊,所以根本不能讓一部電梯是可從首層直至到頂層。雖然部份大廈是需要在高層處轉電梯,但是這只是在超高層的摩天大廈才發生,但若是在30多層的大廈裡需要轉三次電梯才能直達頂層,某程度上來說是不能接受的設計。另外,由於這大廈完全沒有核心筒,而且長闊比(Slander ratio)很大,因此令到這大廈的穩定性相當低,因而令到外牆上需要加上不同大小的圓形支架來穩定結構,所以從室內望向室外的景觀便會被這些圓形框架所阻擋。總結來說,由於這建築物的形態令到結構系統相當之不穩定,令業主需要花不少的金錢來加固結構,另外垂直的人流交通亦無謂地變得複雜,而且室內的景觀亦因此而犧牲,最可惜的是建築的效果不能表現出建築物的設計理念,所以某程度上可以說這設計是不合格的。

講至這裡,大家可能會懷疑遊人為何會花時間來批評一個他不喜歡的設計呢? 其實我是想帶出一個思考的問題,這位丹麥的建築師肯定在設計時沒有把以上的批評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他們寧願犧牲建築物的功能來保存建築物的外形,這個做法確實是非常勇敢。雖然我認為他們的設計是不合格,但是他們忠於他們自己的設計,熱愛他們的創作。

小筆兩年前再一次回港,坦白說香港的建築師的能力一點也不低,在香港的制度底下,一名初級的建築師已經需要開始負責規劃、設計、管理、送審、驗收、合約和工程等問題,有時甚至需要顧及發展商銷售策略的問題,這樣的訓練在外國確實不常見,現在愈來愈多的英國建築師回來香港發展,不少有經驗的建築師都感到非常吃力,因為他們需顧及比英國更多的事情,而且項目的進度比英國的工程快很多,但可惜的是很多香港本地的一級工程都由外國建築師贏出,不過都是由本地建築師包底負責。

小弟曾在英資公司工作了6年,見證了無數英國建築師只追求的效果而完全漠視功能上的要求,情況與「人民大廈」的例子類同,往往都需要華藉員工或本地建築師來修正相關設計。這情況確實是令人憤怒,可謂別人在拉糞,我們在吃糞,但功勞和榮耀則需要與別人分享,甚至被別人奪去。

作為華藉員工或本地的建築師的我們又如何可以自處呢? 根據我過往的經驗,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手起刀落」,根本不需要留下情義,如果他們的創作是根本不能滿足功能/規范上的要求的話,便大刀闊斧地改,甚至把舊有的設計完全刪掉,「合則留、不合則去」,一切的事情「公事公辦」,除非他們提出補救方法,又或者可能研究出另類的補救方案,否則沒理由讓他們「倒米」。在適當的時候確實是需要適當程度的「反面」,但同樣是學懂如何適當地妥協。

坦白說,外國建築師確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至少他們確實比我們忠於自己的設計,而且確實比我們「開放」, 但絕不能「妄自菲薄」,亦不能作無謂「自我澎漲」,否則只會令阻礙自己學習,總之互相學習,互補不足便是。

假若再次引用「人民大廈」的例子,如果是華藉的建築師就多數會使用一座核心筒為基本的塔樓結構,並且會盡量用盡可佔地面積來建設群樓部份,所以首層的人民廣場則可能會變少,甚至完全刪除,一切的創作只能在外立面上作出一些調整務求使建築物變得特別。這樣的處理手法是沒錯,在功能上是能滿足要求,在規范上是完全合理,但在創意上確實可以提升一點,設計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做出實用與創意兼備的建築。

這條問題便是我們一眾同業需要努力的地方。

貝聿銘的法國羅浮宮(3)


聿銘除了加蓋玻璃金字塔外, 還加了一個反轉玻璃金字塔,這個反轉玻璃金字塔亦是位於巴黎的中軸線之上,並位於新主入口與新建停車場之間,反轉玻璃金字塔的兩邊是新加的南、北次入口, 連接兩個次入口便是新加的商場,而商場的正中心便是這個反轉玻璃金字塔.
以我而言這個是中國四合院的一進院、二進院、三進院的格局,第一進院是商場加停車場;二進院是新主入口和東、南、北廂的入口;三進院是羅浮宮的內院.這亦是聿銘所慣用的中庭式的設計,如在美國的國立美術館,北京的香山飯店也是這格局.
最後聿銘的方案順利完成,亦大獲好評.亦一再証明聿銘的名言,一個建築師的成功75%來自爭取Project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大學二年級的Presentation, 當時所有同學對聿銘是誰人也不大清楚, 皆因老師們都沒有引用聿銘的作品來講課,圖書館亦沒有很多聿銘的書,但當我完成Presentation後, 有部份同學十分同意聿銘的理念,但部份老師仍解不開金字塔是墳墓的情意結.
無論如何,希望大家喜歡. 
Facebook 相薄:

貝聿銘的法國羅浮宮(2)





金字塔的方案一出台便舉世嘩然聿銘的設計被傳媒猛烈炮轟” 為何巴黎要金字塔,這裡不是埃及.”
當然不乏一眾恨他入骨的法國建築師部份人這樣說” 我們一開始都不會對中國人有太大的期望但想不到他給予我們的設計是一座堎墓(因為金字塔是法老皇的堎墓).”
.” 當貝聿銘與一眾法國建築師會面時他們瘋狂地狠評貝聿銘的方案懷疑聿銘會否了解金字塔的象徵意義另外為何新主入口的位置不在巴黎的中軸線之上(巴黎的中軸線是羅浮宮 – Concorde-香格麗舍大道-凱旋門-新凱旋門然後整個巴黎以放射道路設計網規劃出來.)一眾法國建築師的批評令協助聿銘的翻譯員也嚇倒.

聿銘當然不會這麼容易被擊退首先的解釋是兩點成一線三點成一面三角形是最簡單的方法去構造一面這個新主入口就是用最簡單的結構來建造金字塔不只是堎墓而是三角形立體化幾何學的其礎完素唯有用最簡單的方法才何以減少對現有建築群的外觀的破壞另外聿銘亦建立1:1的臨金字塔框架用以解釋玻璃金字塔與建築群的外觀的關系藉此增取市民的支持.

聿銘的解釋不知是否令一眾法國建築師接受但一定令一個人接受他是密特郎幸好密特郎能在設計過程中,成功連任否則聿銘的方案很可能胎死腹中並協助貝聿銘取得財政部的支持撥款並同意暫時遷出羅浮宮東北翼以讓出足夠的空間來暫時安放展品.
Facebook 相薄:

貝聿銘的法國羅浮宮(1)







  
第一個為大家介紹的建築是貝聿銘的法國羅浮宮這是聿銘一生自豪的建築. 聿銘1983 - 1989年為羅浮宮進行翻新工程羅浮宮原是法國國皇的皇宮但在1793年羅浮宮改為博物館和財政部的辦公室.
不難以想象一個古代的建築不能付合現代建築功能上的要求在翻新之前的羅浮宮出現很多問題:
1)     嚴重欠缺展覽場地30%展品要存倉或外借其他館.
2)     展覽空間欠缺整理過份擠迫.
3)     沒有停車場
4)     最嚴重的問題,大部份訪客不知道主入口在那裡.
因此當時法國總統-密特郎親自走訪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然後決定由聿銘負責這項工程,聿銘也奇怪為何一個藝術之都會要求一個美藉華人來設計這麼重要的建築在正常的情況一定會先進行國際性的設計比賽此舉讓很多法國建築師很不是味兒但密特郎一意孤行,聿銘亦先要在法國住下半年才決定接受這項工程.
聿銘的設計理念是要重新定立主入口讓主入口與東西,北廂之間的距離相若而新主入口的位置一定要在現有的建築群之前才可突顯其重要性而主入口一定要大才可容納每日數以萬計的人流.
但另一重點是新主入口不可嚴重破壞現有建築群的外觀那便是問題精結的所在要大而突出的主入口但又不能太過突出談何容易!
聿銘不愧貴為大師級的建築師他的處理方法是用玻璃作為主要的材料那麼現有建築群的外觀便不被嚴重破壞並又能把陽光帶進地庫聿銘中庭式的設計再者,  聿銘選用了金字塔的形狀那麼在30x30米的結構便不需要有柱和樑只需很幼的鋼纜便可支持玻璃這樣便可造出一個又大又清而突出的主入口.
Facebook 相薄:

改變人類歷史的建築師—Le Corbusier (人體公學篇)




在世界上沒有很多人可以稱得上「天才」這二字,而現實地很大天才都是有災難性的下場,莫朼特、梵高、李小龍、南海十三郎、唐滌等人都沒有好下場,不是瘋癲便是早死。因為天才是難和世俗融洽,更難於和世俗溝通,因此活得快樂的天才是少之有少。
至於Le Corbusier是否活得快樂? 我就不得而知,但就肯定他是一名天才中之天才。雖然大家可能未必認識他,而他亦未必認識你,但是他的貢獻絕對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Le Corbusier 其中一個最偉大的發明就莫過於Le Modulor, 這是他根據黃金比來分析人體各部份的高度,從而定出人體在空間上的需要,這個標準便成為「人體公學」的標準。
 Le Corbusier 認為人體的各部份是成一個黃金比例,例如:
全身高度: 下半身的高度 =下半身的高度 : 上半身的高度 = 0.618
下半身的高度 : 滕蓋高度 =上半身的高度 : 高頂至手頂的高度 = 0.618
上半身的高度 : 前手髀的長度 =  上半身的高度 : 高頂至手頂的高度 = 0.618
Le Corbusier 把人體的平均伸手高度大約定義為2.26m, 然後利用黃金比例把人體分為3等分,於是便得出人體標準身高為1.83m,人體標準腰高為1.83m。他重複利用黃金比來把分析人體各部份之間的比例,最後便得出以下的圖像,並利用這比例來制成第一代的「人體公學」的標準—Le Modulor。


「人體公學」是什麼呢? 人體公學是一個根據人體比例來設計出的標準,設計師會根據這標準來設定書桌、欄杆、扶手、門等的高度。因為設計師需要知道各種設備的標準大小,才可以確保這設備是適合人類來使用的,而這標準便成為設計界的聖經。雖然現在的部份設計師未必完全根據人體公學來設計,但是總會對這金科玉律帶一點尊重。
不過,大家可能會問,人體的高度有差異,東方人和西方人的體質都不同,如何達到同一標準呢? 因此,現在的人體公學在經過多年來的發展,亦會因應各地不同的需要而有所調整。香港和大部份亞洲地區主要是根據歐美的標準,但在個別情況而有所調整,例如: 歐美欄杆標準高度是1.13m ,但香港通常是把欄杆高度設定為1m或.95m, 因為東方人的平均身高比較矮。又例如日本,他們完全設定另一套標準,因為上一代的日本人平均身高相比中國人來說都還是矮一點,因此日本人有自己另一套的標準,所以一些日本旅館的浴室和睡房是如此細小,便是因為他們使用的設計標準不同。不過,由於近年的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已經有明顯的不同,所以設計標準都有所更改。
因此,我們的生活無形中都受了Le Corbusier 的Le Modulor的影響。

改變人類歷史的建築師—Le Corbusier (Villa Savoye篇)


當大家看到這座白色小屋的時候就可能會問,為何這建築會在歷史上留名呢? 不是特別漂亮,亦不是特別有創意。為何這一座1928年的小屋會成為全球每一個建築系學生會必讀的建築案例呢?
這大廈是第一代的混凝土建築,而且是第一代打破原有的結構常規的建築物。在古時,由於建築物是以木、石頭和磚頭作為主要的材料,所以為了需要大一點的空間便需要利用拱門來擴大跨度,但是拱門的跨度都有其極限,而且靈活度是相當低。因此,在古時的建築物室內空間的靈活度就相當之小,因為空間完受制於柱與柱之間的間距。換句話說,古時的歐洲建築往往是先考慮結構上的限制之後,才考慮空間上的需要。
自至到鋼鐵和混凝土的出現才打破這個局面,因為鋼鐵和混凝土的熱漲泠縮程度是一樣,所以可以混合使用,因此鋼筋水泥仍是現在最常見的建築材料。雖然在建築材料上取得新的突破,但是第一代的混凝土建築都採取「實用主義」的方式來設計,即是先解決建築物功能上的需要,才解決外型上的需求(Form follow function)。當時「實用主義」流行於歐洲是因為世界剛剛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全球經濟處於最壞的情況,根本不可能如以往一樣龍雕鳳般設計建築物,因此1920年代的建築物都相當沉悶。
不過,Le Corbusier 就有一個不同的想法,他希望利用混凝土靈活的特性來創造靈活的空間。因為整座大廈的結構都已經由混凝土的柱和樑來支撐,所以建築師便可以因空間上的需要來調整空間的大小。昔日的建築師都不能隨意安排門和窗的位置,但現在便可以根據需要來安排樓梯、窗和門的位置和大小,移左一點,移右一點都沒有問題,只要不影響柱和樑的結構便行。
昔日的建築接近不可能上大下細,但在Villa savoye 的首層是遠遠比1樓的面積小,因為柱和樑已完全支撐了上層的重量。Villa Savoye 房間的大小亦不用再受限於結構的跨度,而窗更是完全靈活地設置,甚至全層都是窗口都沒有問題。相比昔日的設計,因為要考慮拱門的位置,所以不可能有如此大的窗。
雖然Le Corbusier 曾經說過這大廈有5個設計重點,但我不想在此寫blog 如教建築史一樣,所以把部份內容簡化。不過講到底,Le Corbusier 的確是天才因為他為日後100年的建築發展作了一個重大的轉變。
如果想參觀這巴黎市郊的建築,請參觀以下網頁。

改變人類歷史的建築師—Le Corbusier (Ronchamp篇)






上一會講到Le Corbusier善用了混凝土的特性來創做出一個新的建築模式,今會講他晚期的大成之作 – Ronchamp 教堂。
當大家看到Vila Savoye的時候,可能會覺得Le Corbusier好像一個建築界的工業革命家一樣,善用科技來改善建築物的生產和設計方式。Le Corbusier不單只創造出影響深遠的Le Modulor和靈活空間之外,還提出第一代公共房屋的主張。雖然他部份作品有如工業產品一樣,但是他晚期的作品就不單只超越了建築材料的限制,並且在功能和陽光的配合都達至完全的境界。雖然我一直未有機會參觀這座教堂,但是我從來未曾見過一個人會對這建築給予劣評。
這座位於法國東部Ronchamp城中的Notre Dome du haut教堂(不過多數都簡稱Ronchamp),包含了室內和室外的神壇。當大型儀式進行時,便在東面的外牆部份舉行儀式,而屋頂伸出的部份剛好有如簷蓬一樣,當小型儀式時便當然在室內舉行。
最奇妙的是當轉一個角度來看這建築物,建築物的外型便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面貌,再轉一個角度更是另一種的感覺。這教堂東南西北四個面都有不同的感覺,而且室內室外都能提供到需要的功能,但同時又破壞建築物外觀的美感。
最令人感動的部份就當然是室內陽光的部份,Le Corbusier善用了混凝土的特性,借助牆身的厚度來調節陽光射進室內的角度,令室內的空間因陽光而帶出多一層的變化,室內的顏色會因時間和月份而不斷地調整,從而建造出多層的空間。特別的一點就是在十字架上有一個大的洞讓陽光直射進信徒的面上,讓人感到神的光芒。
簡單一句, Le Corbusier 建造了一個與外間隔絕的空間,用陽光來連結了神與人。
至於結構就更奇,因為Le Corbusier 是善用柱和樑的大師但今次就完全沒有柱和樑,只用了結構牆,但是結構牆就彎彎曲曲,屋頂更是順勢而下。完全打破了昔日歌德式、巴洛克式的教堂設計風格,把教堂設計成一個不規則的形狀,Le Corbusier 今次視建築物如一個雕塑品一樣,與他早年的作品多數以直線為主的風格有很大的分別。
今次Le Corbusier 雖然是視建築物如藝術品一樣,但是在功能、美學、光線、氣氛都達至大成的境界,絕對是一名天才用了一生的精力才研究出來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