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18日

Tour of Britain – London stage




如果大家有參觀過我facebook中的照片,就會知道上星期日我參觀了環英單車賽—倫敦站(Tour of Britain) 。此站亦是這項比賽的最後一站,因此都吸引了不少旅客到場參觀。
在世界眾多單車比賽中,當然以環法單車賽和環意單車賽為一級賽事,其次可以算是環西班牙、環德、環加州等單車賽事,至於環英單車賽則屬三流賽事,因此參賽的車手多數為年輕的新秀或相對年長的二級車手。
今次倫敦站由於是整個賽事的最後一站,由於大局已定,領先的車手只要不在此站被主車群大幅拋離便可以順利登上頒獎台。更何況,倫敦站是全平路的一站,車手很難大幅拋離對手,儘管突圍都很可能因為風阻的關係而不能維持優勢。對車手而言,主要為個人而戰務求一償頒獎台的滋味,對車隊而言亦只希望盡量能夠增加多一個分站冠軍,好讓對班主和讚助商有個交代。雖然競爭未必是最激烈的一場,但平均速度都不弱,所有車手都以均速45km/hr完成92公里的賽程,歷時大約2小時。這的確是一條相對比較短的賽道,但都經過倫敦主要的名勝如西敏寺、首相府、白鴿廣場、Tower Bridge、London Bridge、Tower of London,相信是為2012倫敦奧運做勢。
相對其他賽事如環法來說,92公里的平路賽事實在相當輕鬆的賽事,因為環法的單一賽段可以達200公里以上,而且當中有超過70公里以上是上山的路段,車手雖要連續4個多小時比賽,其中1小時是全上山的路段,體能要求相當驚人。
單車賽事並不只是簡單的起點到終點的比賽,第一名衝線的車手便是冠軍。在這種分站式的比賽中,共分5個獎項。

分站冠軍
這是最簡單的比賽方式,各車手一同出發,首三名衝線的車手便是一至三名,得到分站的獎項。

黃色戰衣
黃色戰衣代表是在總成績領先的車手,總成績的計算不是在名次,而是在時間。那一位車手用最短時間完成所有賽站,便是總冠軍,亦可以穿上光榮的黃色戰衣。當大家看到新聞時,會聽到現在黃色戰衣由XXXX車手保持,便代表他現在以最短時間完成現有的賽段。因此,車手未必一定要每一站都拿第一名,他可以在其餘賽站落後其他車手共5分鐘,但他在其中3個賽站超越其他車手共6分鐘,這樣他便可以成為總冠軍。以7屆環法總冠軍- Lance Armstrong為例,他在21站的環法大賽中,通常只勝出4-5個賽站,但每個賽站都大幅度拋離對手所以成為冠軍中的冠軍。
紅白戰衣
紅白戰衣代表是登山皇,賽會把個別上山路段列為搶分站,首數名車手首先到達搶分路段,便會得到登山路段的分數,誰得到最多便可以得到紅白戰衣。
綠色戰衣
綠色戰衣是搶分皇。賽會可把個別路段分為搶分路段,以今次倫敦站為例,賽程共10個圈,第3、5、7和最後一個圈為搶分圈,車手需在搶分圈時衝線,首3名車手便得到此圈的分數。所以車手不可以中途留力,只在最後一圈才發力,因為主車群的車速會不時提高,如果在搶分圈時被對手拋離便很難重入主車群。
白戰衣
白戰衣是年青車手的獎項,勝出的方式都是以總時間的長短來決定。
隊制賽
這當然是根據各車隊車手的總時間來計算成績,通常是計算每隊首6名車手的總時間,時間最短當然是車隊冠軍。

這些分站賽事雖然多數是讓車手同時間在同一起點出發,以同一地點為終點站。只是各獎項的計分方式有不同,這亦視乎車隊經理的目標。有些車隊可能目標只在登山皇之上,所以便只安排個別車手集中在登山路段出擊,其他路段便只求完成賽事,而使用的單車亦專門針對登山路段。有些車隊可能知道旗下的車手不能奪得總冠軍,於是只集中在隊制冠軍,甚至只求拿下數個分站冠軍便算。
至於總冠軍的榮譽,便當然是落在各車隊的主車手身上,因此我們會發現這些大型比較中,一些副車手會一直在主車手之前,以高速為主車手擋風、開路。在衝線前的一刻便讓給主車手衝線,所以車手如果在車隊不能成為主車手的話,便只可能在個別分站爭取冠軍或登山皇的獎項,甚至可能一世都不能出頭。
因為車隊經理會坐在單車群的支援車之內,他們的工作除了要幫助車手在比賽時維修單車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通過無線電指揮各車手,因為每個車手都會配備無線電耳筒來聽取經理的指揮,所以單車比賽有如流動的下棋一樣,相當巧妙。

黃色戰衣在單車界當然有無尚的榮譽,但是另一條戰衣就更有代表意義,這就是彩虹戰衣。彩虹戰衣代表是今年的世界冠軍,如果車手今年拿得世界冠軍的話,便可以在世界戰聯會—UCI的賽事中穿著彩虹戰衣出賽,是無尚的光榮。在中國應該只有香港單車隊的黃金寶和郭灝得到彩虹戰衣。

似盒不似盒的建築 -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我相信大家都想不到這一座建築物的功能是Coffee shop ,這是在2002年由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Toyo Ito)在倫敦的海德公園(Hyde park)為Serpentine Gallery而設計的實驗性建築。這類型的建築會在海德公園展出一年之後便會拆走,或者賣給其他地方。

今年的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亦將會再次由日本的建築師負責,今次的設計者是Kazuyo Sejima & Ryue Nishizawa 


講回這座咖啡廳,它設計的特點是整座建築沒有柱,完全是靠外牆的鋼支架來支持,而這個鋼支架亦同時形成了屋頂,一氣呵成。整個支架好像完全沒有層次,亦沒有但是其實這正是精妙所在。Toyo Ito就是利用這不規側中的結構創造出不同的空洞,而這些空洞就是咖啡廳的入口和天窗,開洞的位置看似很隨意,但是完全經過細心計劃,如何在中央的位置加設天窗,讓陽光射進最黑暗的位置。
至於四邊牆的開洞就更特別,開洞的位置除了是咖啡廳的出入口之外,還是觀看公園景觀的位置,雖然未必如蘇州園林般如此精妙,亦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但是都實在經過一番功夫,這亦是當我在2002年時參觀這建築物最佩服的地方。
簡單來說,這建築物是把結構、牆、屋頂、出入口和天窗各部份都融合在同一個部件上,盡量將它簡化,雖然只是一個四方盒,但就在簡單的層面中創造出無窮的變化,這絕對是大師級之作。
如果Toyo Ito不是深明建築各部件的特性的話,相信很難如此融會貫通地在平凡的外型中創做出不平凡的空間。
明天繼續講Toyo ito 的建築。

旋轉的動物園 – London Zoo 企鵝館



寫了200多篇的blog, 原來我還有很多建築類型是未曾寫過,例如: 學校、醫院、軍事建築、動物園、主題公園等,今日會為大家介紹一個很特別的企鵝館。
一般的動物園內的建築都是用鐵籠把人和動物分開,這不單為了保護人的安全之外亦同樣要確保動物的安全。但是這樣始終不是一個很舒適的環境來欣賞動物,不過在London zoo的企鵝館就有不同的處理手法。
俄藉建築師—Berthold Lubetkin在1936年時,便作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希望遊客可以無障礙地觀看企鵝的生活,但同時亦需要做成一個人和動物的分格。於是,他便決定把企鵝池放在離地面低3m左右的位置,這樣便可以分開人和動物,而觀眾可以高角度地全方位觀看企鵝的生活,一舉兩得。
整個企鵝池最特別的一點是在於它有兩條旋轉的滑梯,其中一條是有連接靠外牆的樓梯,這樣企鵝便可以緩緩地步上樓梯再沿滑梯步入水池。我相信建築師的願意是希望企鵝可以從滑梯的頂部滑至低部,但是大部份的企鵝都會緩緩步至水池的中央,然後跳入水池之中。雖然企鵝沒有沿滑梯滑下,但是這樣的設計的確可以讓觀眾從多角度觀看企鵝的生活,而企鵝亦多了一個玩樂的方式。
不過,這設計在建築界是相當有名的,因為這兩條螺旋的滑梯再配合橢圓形池身形成一個很強的視覺效果,而且這兩條滑梯是沒有任何支持點,完全靠自身的混凝土來支持。這樣的設計雖然未算得上是混凝土技術上的大突破,但在當年已相當轟動。
在多年後的今天,這企鵝池雖然看起來有一點殘舊,但是這樣的空間設計仍然適合現代功能上的需要,亦特顯了外形上的特點,真的可以說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難怪英國建築大師Norman foster在設計Great London authority螺旋樓梯時都是從這處拿到靈感。

環保的建築/ 事與願違的建築 – Great London authority (2)




地下展廳
會議廳

會議廳之上的旋轉樓梯


今日繼續為大家講Great London authority,上會講到這建築是事與願違的建築。為何? 今會分解.
首先, Foster 在空間設計時將會議廳放在2樓,首層是完全空的,除了入口大堂和通往樓的會議廳和地庫展廳的斜坡外連地板都沒有。
樓的會議廳會議廳之上有一個層高的空間,而這空間是由一條旋轉樓梯連接至頂層的員工餐廳的,這條樓梯亦可以通往各層的辦公室。
設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讓會議廳有一個美麗的河景和寧靜的環境,另外,市議會希望會議是可以對外開放於公眾,進一步營做open government的形象所以會議廳是設有觀眾席而所有層數的辦公室都可從旋轉樓梯處看到部份員工的工作讓參觀者可以更了解市政府的運作,而這旋轉樓梯亦希望鼓勵員工使用樓梯通往各層從而減少用電梯。
這樣的構想在理論層面是可行的,但是為避免多餘的聲浪影響會議的進行旋轉樓梯在會議期間是封閉的.由於會議是經常進行的於是便形成人盡量避免使用樓梯的慣性,所以在這裡上班的人多數都是很少用樓梯。
但是這樓梯設在大樓的正中心部份,而且面對河景所以如果這樓梯是很少人用的話便相當浪費不過這真是一個突破因為一般建築師在開則時都會把會議廳放在比較隱蔽的地方,因為一般會議廳需要較好的隔音效果而且未必需要有陽光至於市長和其他重要官員的辦公室就放近河邊其他員工就會依職級來安排座位.
Great London authority的會議廳的設計絕對是革命性, 因為很少會議廳可以有這樣大的空間,但音效的確是一個大問題昨日我登出了 Great London authority的切面圖, 這是原先設計的圖像但之後發現了這樣的蛋形空間會令聲波反彈至會議廳, 在這裡講話的人可能根本完全不能聽到別人和自己的說話於是 Foster和一眾工程師將上層的蛋形空間改變成層疊式的蛋形空間這才可以讓聲波傳至頂層所以這空間是非常傳聲的於是更少人使用這樓梯.
在我讀大學時曾有一位在 Foster任職的電腦技術員來到我的大學講解如何用電腦設計這大廈他們是先做好這大廈的外形然後再計算大廈的受熱程度再更改外形之後便計算會議廳和蛋形空間音效問題並再作調整跟著再根據層高切出樓板的空間和面積再計算旋轉樓梯的級數和轉向.
最後是計算玻璃幕牆上每一塊的玻璃我之前在大英博物館講過用三角形的玻璃來制造3D curve的玻璃幕牆是比較低成本的因為可以同一大少的玻璃來制造這幕牆減少訂做異數件的數目.
Great London authority的會議廳和蛋形空間是用三角形的玻璃但為求制造自然通風的效果就需要用長方形玻璃來作為可開啟的窗戶但每一塊需要特別訂做而當時這一位的電腦技術員就展示如何利用電腦準確計算每一塊的玻璃的大少和彎度10年前來說是非常高的技術而這技術以往只是用在畫船和飛機上在建築上使用是甚少的. 但近年開始有Architectural computing 的學科出現計算3D curve技術變得相當簡化而軟件方面亦變得相當容易使用很多學生都開始懂得如何使用不過, Foster 在這方面還是在英國有著領導的地位.
但有一點不能不講的是這大廈在環保層面上是相當先進但大廈的側面還好大廈的正面就十分奇怪而且在這裡上班的人並不是經常開啟工作間的玻璃來做成自然對流的作用因此這建築物在英國不是有太崇高的地位.
總結一句這大廈是希望用家盡量用樓梯上落但可惜反而減少人用樓梯上落另外雖然用了很多時間設計玻璃幕牆來希望用家開窗做成自然通風但用家一般都為免麻煩而沒有開啟.
大家說這是不是事與願違的建築?
另外同時請到我Facebook 參觀其他的照片.
http://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4858330374.190912.845400374&type=3

建築遊記-英國 環保的建築/ 事與願違的建築 – Great London authority (1)




今日講一座環保設計建築的實例,  這一座玻璃蛋是倫敦市政府的辦公室位于泰吾士河南邊鄰近著名景點Tower bridge. 這一座建築是由著名建築師 – Norman Foster設計的我亦曾多次介紹過Norman Foster的建築其實我並不想太過集中講Foster的建築因為我先前已講過他所設計的香港機場、Commerez bank、大英博物館和千禧橋但若要我立時想起一個Self shading的例子就未必想得起而且我剛剛在5月時曾參觀過這大廈所以便順便寫多一篇之後便開始講維港兩岸的建築.
首先從外形著手, Foster所選用的做法是令整個大廈成雞蛋形狀這便可以比一般四四方方的大廈減少受熱面而且由於高層受熱/失溫面多所以高層的面積減少下層面積增多因此這大廈是上細下大的而且上層的樓板是向南傾這樣高層的空間便形成一個斜面來阻擋從南方射來的夏天太陽光線但在冬天時由於陽光的角度比較低所以冬天的陽光可以射進室內就是這樣一個外形上的考慮這大廈在夏天時便可以減少因陽光而產生額外的熱力,另外在冬天時借助陽光的熱力來溫暖室內減少對暖氣的需求一個設計上的考慮便同時減少泠/暖氣的用電量.
大家可能會問雖然高層的空間便會為樓下阻擋陽光而很熱無錯所以這大廈在高層加了太陽能發電板第一:發電第二:隔光據我所知這太陽能發電板是後加的.
另外講到通風每層的窗是可以開啟的但只是有開啟的窗不可做成有效的對流所以每層的地板都有氣孔將從室外吸至室內並經窗口流出從而做成對流玻璃幕牆的商業大廈都會有提供鮮風的設施而這大廈再進一步利用自然對流的作用來減少對鮮風的需求亦幫助大廈失溫.
但這方法亦不能夠完全取代泠氣空調系統有分水泠和氣泠Great London authority的空調系統是水泠的而水是從四周地下水處抽來的並且用作水泠的空調系統然後這些水泠後的水用作沖廁用然後這些污水會沿污水管去到空調系統的四周將空調系統的溫度再進一步降低當然入水和出水是分開但水管的溫度會經過水管的外則而交換溫度,所以這大廈的用電量比正常的大廈小25%, 用水量也因使用地下水的關系而有所減少.
當然空調系統的的水不會全是來自地下水否則四周的大廈可以因為地下水的減少令泥土漲力減少而下沉但這地盤是在河邊水位甚高所以可以有此可能使用地下水.
從這例子可以看到建築師設計一座環保建築是從第一筆已開始考慮環保的問題而不是做好了一個設計然後東一塊、西一塊來想環保建築建築師永遠是站在環保線上的最前線.
這大廈已做到了環保的要求為何會說成事與願違的建築明天分解.
另外同時請到我Facebook 參觀其他的照片.

被人違忘了的美術館—Tate gallery, St. Ives





今日在家中書架翻查資料時,無意中發現10多年前自己買了的一本介紹Tate gallery, St. Ives的書,這本書是我第一本在英國買的書,記起當年大學一年級與同學一同參觀Tate Modern 時,無意中在當處的書店看到這本書。這本書雖然很薄、只有50頁,但售價是達至8.95英磅。對當時的一個的窮學生來說,8.95英磅已經是我2-3天的飯錢。經過一輪思想鬥爭之後,終於肉痛地買了下來。現在回想當年的自己,確實有一點瘋狂,因為全身連戶口都只有200英磅,但我竟然可以用20份之一的錢來買一本並不必要的參考書。事隔多年後,自己重看這本書,不單回想起當年自己的傻事,但是亦慶幸自己做了這一件事,因為我可能會和大家一樣違忘了這樣的建築。
講起Tate 名下的美術館,大家都會立即記起倫敦市中心的Tate Modern 又或者是歷史悠 久的同樣在倫敦市內的Tate Britain,部份人更可能會記起利物浦的Tate Liverpool,但是相信世間上記起Tate St. Ives的人確實是少之有少。  
首先,St. Ives是在那裡呢? 它是在大約在威爾斯的最南部,可以算是英國最西南面的一個城市。由於此處是位于英國的邊緣,所以面向的是Celtic sea (即是英格蘭與愛爾蘭之間的海洋) 。單是介紹地點已花了一番唇舌,相信大家和我一樣都未曾到過這地方,其實連很多土生土長的英國人都未曾聽聞這個地方。既然如此,為何享負盛名的Tate 集團會在這個「不無之地」建立一座美術館呢?
事緣是在1951年當地的畫家和藝術家曾經對當時的英國建築和藝術界做了一些衝擊,而當時的畫家作品都被收藏在Tate Britain 之內,不過由於主要的空間都用作Henry Moore和William Turner的展品,所以大部份的展品都只能收藏在地庫之中,所以便建議把這些歸還給St. Ives 並在當地建立一座小型的美術館。
由於這美術館明顯地不是一個亮點工程,所以美術館的所在地並不特別觸目,而且是在一群的舊民居之間的一塊舊工業用地,更什的是此塊地只有一小部份是接觸到街道的,其餘的部份都被四周的民居所阻隔。
建築師Evans and Shalev 經過設計比賽贏得這個項目後,他們首要的是研究如何在一條樸素的材落之中建立一座特出但又不會嚴重地破壞整體氣氛的建築。由於美術館的體量比四周建築物為大,要特出並不困難,但是工地的大部份正面被前端建築物阻隔了。因此他們的概念是把主入口設在唯一接觸到街道的位置,而且把主入口的體量設計成圓形,使其入口可以在眾多的四四方方的住宅群之中能鶴立雞群,其餘部份則設計成長方形,務求盡用整塊土地。
當進入主入口後,便進入一個雙層高的中庭,然後經過走廊便進入商店和主入口,經過樓梯便進入上層的展覽空間,整個設計最大的重點其實是主入口的圓形空間。在圓形空間這處,如果你向內望便是不同層數的展品,但如果你向外望便是Celtic sea 的醉人景色,這樣的空間在頂層的餐廳和平台花園都會出現。這亦是建築師設計精要所在,務求把藝術品能通過建築空間與四周的環境融在一起。
為了進一步配合四周的環境,建築師刻意在外牆使用了全白色和低反光度的玻璃,唯一依靠其圓形的入口來與四周環境作出區別,簡單而且直接。
記得有很多人說過,如果你要推銷一個設計時,你不可能只有一個selling point,但是如果用得合適的話,有時一個selling point 便足夠。

1599年的劇場—莎士比亞劇場






 今日終於完成了入則的工作,終於可以靜下來寫新的文章,今日就為大家帶來英國倫敦的一所很有特色的劇場—莎士比亞劇場。
這所劇院始由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和一眾演員於1599年在倫敦泰吾士河的南岸,當年莎士比亞選擇在此處興建劇場的原因不是因為這處的文化氣息特別濃烈,相反這處在當年是龍蛇混雜的九反之地。這處在1599年其實並不層於是倫敦的一部份、而是Surrey市鎮的,由於這一區在當年不屬於倫敦的範圍之內,所以一切規例都比倫敦來得容易,而地價亦相對地便宜很多,因此劇院可以在此處成立。現在的劇院大部份都是晚上演出的,但是在莎士比亞的年代,這個劇場大約是在下午2時演出的,因為這區的治安在晚上是相分之不安全。另外在沒有電力的年代,演員是很難在晚上演出,而且就算在場內放足夠的油燈都未必能夠提供足夠的照明,而會很容易釀成火警,因此演出時間多數是在太陽最猛烈的時間來舉行。
這劇場採用露天的設計除了是因為採光的理由之外,當然還包括通風的因素,不過這亦令演出可能會受到天雨和下雪的影響。因此當年的觀眾為了保溫,他們多數都會一邊看劇、一邊吃蒜頭,這可使他們感到溫暖。至於飲品方面,他們多數是喝啤酒、連小孩也不例外,這並不代表英國人特別好酒、又或者他們不懂得保護兒童。因為當年的食水是來自地下水,而他們的排污的途徑都是直接把污水棄至地面,所以食水的來源多數是被污染了。因此啤酒由於是經過發酵,所以當年的酒是比食水更加清潔,啤酒亦可以算是主要的飲料。
現在欣賞莎士比亞戲劇是相當高貴的活動,但在當年則是十分胡鬧的事情,觀眾邊吃邊喝的情況下,又怎會有安靜的環境來演戲,而且醉酒鬧事的情況更可能不時發生,所以整個劇場最良好的位置是最近舞台的兩則,而不是舞台的正中心,因為這才是最容易聽到演員的說話。
整個劇場的第二好的位置是舞台的中心位置,而最差的位置則是在地面,因為這處是沒有坐位,觀眾需要站在泥地上欣賞戲劇,所以情況不大理想。現在的劇場為了保留當年的風味仍維持企位,但是現在只容許700人,不像昔日1000人站在泥地上。
現在的劇場是在1997年重建,原來的劇場在1613年一場演出因點燃火炮而導致的火警中燒毀,之後在1614年被再次重建,但在1642年後劇場便被關閉。現在這座劇場比原來的劇場大了一點,但根據保留下來的手圖來估計,劇場大約是3層高,圓周大約是30m,成弧形的劇場,因為這可增加劇場的回音效果,讓觀眾更容易聽到演員的聲音。在1997年重建時,建築師盡量使用舊式的建築技術,他走訪了不少英國的舊教堂來研究舊英國木建築的設計,並嘗試在這處復核,因此我們才可以在倫敦的鬧市中看到一座中世紀時代的木建築。

咖啡厅与都市设计文化

單車城市的建造—倫敦Cycle Hire 計劃


前幾日講過一個很複雜的項目,今日不如講比較簡單的一些事情。今年8月倫敦推出了一個相當之受歡迎的政策,就是政府在市中心內提租單車服務,市民可以隨時租用單車,並可以在目的地附近的單站交車,務求大規模地利用單車來減少市內的汽車流量,從而減少改善交通擠塞問題。
這個計劃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市中心內設立過百個自助單車站。如果是本地居民便需要預先在網上登記成為會員,便可以擁有車鑰來解開車銷。如果非會員或非本地居民的話,就只需在單車站處用信用卡登記,便可以租用單車。
收費方面就有兩部份:會員費 時租
會員費(Access Fee) : 24小時 - £1
                                    7 -£5
一年  - £45

時租(Usage charge) : 半小時 - £0
                                    1小時 - £1
                                    1.5小時 - £4
                                    2小時 - £6
                                    2.5小時 - £10
                                    4小時 - £15
                                    6小時 - £35
                                    24小時 - £50

這個計劃要求租用人仕必須在24小時之內交還單車,否則他們便可以無限期擁有單車。如果延遲交車的話,便需繳交£150,如果遺失或破壞了單車的話,便需繳交£300的罰款。
不過,根據我在現場的觀察,大部份的租用者都只會使用單車30分鐘,便在目的地的車站處交還單車,如有需要才租用另一部單車,這樣遁環地租用單車,一天便只需£1的會員費。現實地倫敦市內各主要的地點都是在30分鐘的單車路程,因此如果大家到倫敦旅遊的話,便大可嘗試這個方法來遊覽倫敦,而倫敦市中心內是沒有太多斜坡,所以大部份人仕都可以應付,這絕對是最簡單而且最便宜的方法。因為倫敦市中心內的交通是相當恐怖,連星期六零晨1小時都可以出現大塞車,白天繁忙時間,就更加不在話下。
由於這計劃簡單而且配套設施完善,所以短時間之內便被大部份市民接受,以我所見,相當之受歡迎。

奧運金牌搖籃—National cycling centre, Manchester


今回再一次為大家介紹曼切斯特市(Manchester) 的建築,亦可以說是在整個曼切斯特市內最重要的建築物之一,因為這座建築物為整個城市和全國英國帶來8面的奧運金牌、6名世界冠軍和4次破世界紀錄的佳績,在數年間將英國最強的運動由划艇和足球變為單車(自行車) ,地位立時提升了不少
在曼切斯特市(Manchester) 最知名的建築就自然是曼聯主場—奧脫福球場(Old Trafford stadium),其次便是曼城球會主場— Eastlands球場,之後便算是Imperial war museum和這座單車館。
這座單車館和曼城球會主場一樣,原是2002英聯邦運動會的場地,曼城球會主場在當年是主場館,運動會之後便變為球會主場,而這座單車館在運動會結束後便改為國家隊的訓練場地和世界賽的舉行場地,在市內其他英聯邦運動會的場地都有類同的安排,所以2002Manchester的英聯邦運動會一直是歷史以來最好的運動會。
由於單車隊有永久的訓練基地,而且場地的設施全部都達至世界一級的水平,所以英國的單車隊便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資金方面則多數是來自國立彩票基金,因此運動員可以全職訓練,並且可以得到足夠的器械、技術和心理的訓練,因此全國精英的單車手都集中在曼切斯特市一起訓練,當中無論是場地單車、公路單車、BMX單車都以曼切斯特為家。
另外,國家隊得到英國單車廠—Dolan bike的幫助,專門為國家隊員度身訂造比賽單車,單車廠亦派出技術人員到現場收集數據,務求借助科技來提升運動員的表現,因此每部戰車都價值10,000英磅($120,000港元) 
由於國家隊無論在人力、財力和技術層面上都得到全方面的支援,成績就自然大幅進步,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中勇奪842銅共14面獎牌,佔英國總奧運獎牌的三分一,成為英國最強的奧運項目。
小弟亦有幸曾參觀這個冠軍搖籃的場地,當年是2008年的3月尾,當時正值舉行每年一度的世界賽,而這亦是北京奧運之前最後一次計分賽,所以全部車手都盡力珍惜這次來爭取奧運入場券,當中包括著名香港車手黃金寶,而他亦在2007年在這裡首次贏得世界冠軍的殊榮。
至於有朋友問到為何單車場/自行車場的跑道是向內彎的,因為當一個物體以圓形路徑前進時,便會形成圓周運動(Circular motion) 圓周運動以向心力提供運動物體所須的加速度,因此如果當跑道向內彎時,車手便可以借助自身的重量來增強向心力,進而提升加速度。
因為向心力的關系,所以單車場的彎道上的斜度是相比直路差很遠,因為轉彎度需求的向心力不同,所以一般的直路的向內的斜度為16度,但是彎道上的斜度則是43-45度,有些新式的場館更是達至50度,務求方便車手以更高的速度來過彎。以同樣的道理便可以解釋,為何這些久經訓練的一級車手會在世界賽中每緣無故地跌倒,特別是就算以低車速進行時都會發生意外呢因為當車手突然轉換行車線,或短距離之內突然攀升至高斜坡時,由於內彎角度不對或速度不夠,導致向心力不足因而跌倒。
因此,賽會只容許車手是從外線過頭,不容許在內線超車,因為當高車速時,單車會偏向由內線移向外線,務求以有更大的圓周來完成圓周運動,所以從內線過頭會很容易導致內線車手會碰到外線車手而發生意外。
始終講一句,場地單車比賽是一個相當危險但又非常緊張的運動,因為一個圈的圓周只是250m,場地一點也不大,所以前端和後端的車手的距離不大,就算相差分遠前前端的車手都只會是超越落後的選手一圈或以上,所以落後的車手都會有機會重回主車群。而觀眾可以近距離觀看20名車手可以在70-80km/hr的高速在你面前過彎,而且互相超車,特別是進行計分賽(Point race) 和麥迪舜賽(Madison race)時就更加緊張,因為超車的次數、突圍、搶分衝線特別多,所以比賽就變得異常緊湊,亦相當危險。

「計分賽(Point race) 多數是120-160圈的比賽,每10個圈便衝線一次,第一名有5分、第二名有3分、第三名有2分、第四名有1分,車手如果超越主車群一個圈便可以得到20分,所以車手會經常突圍來搶分衝線。」
麥迪舜賽(Madison race) 和計分賽類同,比賽多數都是120-160個圈,每10個圈衝分一次,不過是由兩名車手以無限次接力方式比賽,車手如果超越主車群便可以得到領先的位置,儘管分數是落後其他選手,所以爭勝的方法除了不斷搶分之外,便是不斷地超越主車群更多的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