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Toyo ito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oyo ito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18日

似盒不似盒的建築 -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我相信大家都想不到這一座建築物的功能是Coffee shop ,這是在2002年由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Toyo Ito)在倫敦的海德公園(Hyde park)為Serpentine Gallery而設計的實驗性建築。這類型的建築會在海德公園展出一年之後便會拆走,或者賣給其他地方。

今年的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亦將會再次由日本的建築師負責,今次的設計者是Kazuyo Sejima & Ryue Nishizawa 


講回這座咖啡廳,它設計的特點是整座建築沒有柱,完全是靠外牆的鋼支架來支持,而這個鋼支架亦同時形成了屋頂,一氣呵成。整個支架好像完全沒有層次,亦沒有但是其實這正是精妙所在。Toyo Ito就是利用這不規側中的結構創造出不同的空洞,而這些空洞就是咖啡廳的入口和天窗,開洞的位置看似很隨意,但是完全經過細心計劃,如何在中央的位置加設天窗,讓陽光射進最黑暗的位置。
至於四邊牆的開洞就更特別,開洞的位置除了是咖啡廳的出入口之外,還是觀看公園景觀的位置,雖然未必如蘇州園林般如此精妙,亦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但是都實在經過一番功夫,這亦是當我在2002年時參觀這建築物最佩服的地方。
簡單來說,這建築物是把結構、牆、屋頂、出入口和天窗各部份都融合在同一個部件上,盡量將它簡化,雖然只是一個四方盒,但就在簡單的層面中創造出無窮的變化,這絕對是大師級之作。
如果Toyo Ito不是深明建築各部件的特性的話,相信很難如此融會貫通地在平凡的外型中創做出不平凡的空間。
明天繼續講Toyo ito 的建築。

2013年5月12日

環保與結構的組合—高雄國家體育場








伊東豐雄(Toyo Ito) 今年終於贏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Pritzker price,以小弟的愚見,他其實應該一早應該得到這個獎項,今次他的獲獎只是還他一個公道。他是日本繼丹下建三(Kanzo tange) 、安藤忠雄(Tadao ando) 槇文(Fumihoko maki) 妹島和世+ 西澤立之後第五個獲得此榮譽的日本人。

他的設計除了奉行了日本人追求的簡約之外,還帶出了一份更精妙的簡化。他的設計充份表達出他很明白各建築元素的特性,他作為一個建築師,不單明白建築美學、建築空間之外,還很明白結構和機電的要求。

若以高雄國家體育場為例,這座運動場雖然不是特別大規模,只有55,000個座位,其他設施都只是一個標準足球場,再加上8條跑道,一切都只是國際田徑總會(IAAF) 的標準要求。
設計運動場最大的花費之一便是運動場的屋頂,因為一個優秀運動場的屋頂不會在觀眾席的範圍內加上柱子來承托屋頂,因此運動場的屋頂便需要以延伸的方式來承托。再者,由於屋頂面積巨大並且需要作大跨度的延伸,所以在結構上的花費一點也不少,而且運動場空置的時間遠比使用的多,所以一般情況下維修費佔收入很大的比例。

不過,伊東豐雄在設計其屋頂時便作了一個很精妙的設計,就是盡量使這個屋頂變得輕巧,而且利用結構的組合來製造出美麗的線條,並且利用了這個龐大而昂貴的屋頂來作為收集太陽能的平台。伊東豐雄利用了彎曲的鋼框來支持垂直的重量,並利用縱橫交錯的白色圓形鋼柱來穩定屋頂的結構,因此整個屋頂只有一條鋼橫樑,減輕了屋頂的笨重感。
最厲害的一點,這個縱橫交錯白色圓柱在配合彎曲的運動場外形之後,便仿如飛船一樣的感覺,不單輕盈,而且甚具現代的感覺。再者,屋頂上的太陽能發電板不單為運動場帶來1MPV的電力之外,亦為觀眾遮陽擋雨,一舉兩得。

從這設計當中可以看到,伊東豐雄是很精於把建築物各元素組合並簡化。他巧妙地利用白色鋼柱來製造漂亮的外形,並同時使用太陽能板來發電和遮陽擋雨。如果是一般的建築師便只會想如何製造漂亮的外形,而屋頂的結構則便只交給結構工程師來設計,並且可能會加上鋁板或不同材料來包含結構,這不單增加成本並且可能會使建築物變得笨重。不過,伊東豐雄不會單獨把各元素來考慮,反而會融會貫通地來組合各部份,使整座建築物變得更為精簡,並使其建築變得獨一無異。

延伸閱讀:

懂得變身的大廈—Tower of Wind, Yokohama
http://arch-traveler.blogspot.hk/2013/05/tower-of-wind-yokohama.html

多功能柱子的建築 - Sendai Mediatheque 圖書館
http://arch-traveler.blogspot.hk/2013/05/sendai-mediatheque.html


多功能柱子的建築 - Sendai Mediatheque 圖書館



Sendai Mediatheque  2-1, Kasuga-machi, Aoba-ku
Sendai-shi 980-0821
Japan
上會講完伊東豊(Toyo Ito) 其中一個傑出之作,今日我想講一講他早期一點的作品,這亦是我最喜歡他的作品—Sendai Mediatheque,這圖書館的特別之處當然不是其四方盒的外型,而是伊東豊巧妙地令柱子空間的功能提升了。
柱和電梯聽起來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但是伊東豊想了一個非常具創意、亦很實用的方法,就是把柱子和電梯結合在一起。即是在電梯糟的外圍空間之中還加入了不同大小的鋼柱。這些鋼柱便是整座大廈的結構柱,因此整座圖書館的柱和電梯空間都減少了,從而大大提高室內空間的靈活度。
除了電梯會放在這些鋼柱之中還包括消防樓梯,鋼柱與電梯/樓梯之間的空間亦同樣用作採光的空間。換句話說,這些柱的空間便是結構、交通、和採光的空間,伊東豊便精妙地把不同的建築部件融合在同一部件之中,這樣便令一個平凡四方盒的圖書館變得相當具創意,亦同樣令功能得到提升。
伊東豊的設計精妙之處,往往都是在於他如何簡化建築部件,或令不同的部件融為一體,因此令室內空間變得靈活。他未必如安藤忠雄般把建築物極量地簡化,令建築部件減少,從而達至清和靜的感覺。但是伊東豊的設計重點未必在於感覺,反而注重如何改善建築部件的組合從令功能得到提升。
因此,我覺得伊東豊的建築更能達至實用而美觀的境界,充份看出他精通各建築部件的特性,融會貫通地運用和簡化。
如果大家一直有閱讀我blog的話,我都會強調建築師除了要知道設計之外,還需要學習法規、工程、科技、環保、經濟、歷史、文化和管理,融會貫通各種知識才會創造出新的境界。
雖然生有涯,學海無涯,儘管窮一生之力去追求一種學問都只能得其皮毛,更何況要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方能集各家之大成,這非一人之力可達。但是每種知識都會和其它的知識有一定程度上的關連,今日所學的一點東西,便可能和別的知識有所關連,假以時日知識便可以相輔相成,伊東豊便是一個好例子

2013年4月28日

大師奇怪之作 — Vivo city





首先,多謝很多網友為我推介小弟的拙作,因為如我這樣的新手是不會被安排展覽在最好的位置,最好的位置都留給明星和其他有較高知名度的作者,所以推廣方面還是靠自己做比較有效。
講回正題,這星期一連介紹了兩個伊東豊雄(Toyo ito) 的上佳的作品,其實他還有一個出色的作品是在東京表參三道的Tod’s building, 但是這大廈已在拙作有所介紹,因此在這裡不可先作介紹,否則便違反了版權。
因此,取而代之便是Toyo Ito 最大型的建築項目—Vivo city, 相信很多人都到過這座新加坡最大的商場,而我亦在2008年初公幹曾到此一遊,但就大失所望。
這商場的設計是啟發自四周海水的波浪,而每一區的商店便如島嶼一樣,大大少少地分佈在不同的位置。而外牆就設計如波浪一樣,一塊一塊彎曲的白色鋁板令商場變得相當特別。
但是對我而言,這些鋁板正是敗筆所在,因為這些鋁板沒有特別的功能,對這建築物而言是可有可無的部件,無論這些鋁板是直是彎,都對這建築沒有特別的正或負面的影響。而且這些鋁板需要不少支架來支持,而這些支架不時需要向外撐開才能支持如此大的鋁板。這樣便令外牆有不少如蜘蛛腳一樣的鋼支架,十分奇怪。
為了一個不一定需要的部件而製造如此多的額外部件,並破壞了商場本身的整體性和簡潔,對我而言是與伊東豊雄化繁為簡的哲學完全違背,相反有一點看起來是畫蛇添足的感覺。我相信是因為這項目規模太大,實在很難化繁為簡地設計,而且部件不少,室內功能區域亦很多,所以很難做到「簡潔」的地步,但是伊東豊雄又好像想保留他的標誌性的設計手筆,所以刻意加了這些鋁板。
不過如果這彎彎曲曲的鋁板不是裝飾的話,而是外牆的一部份的話,情況可能不同。即是外牆和地板同樣是彎彎曲曲,這些鋁板是用來包含這些彎曲的空間,就會令這些鋁板變得有意義,因為已成為外牆的一部份而不再只是裝飾品。如果鋁板是外牆的一部份,鋁板上的洞便是採光或通風的部份,因此亦可避免現在為了開洞而開洞的奇怪情況。
至於實用程度就沒有大問題,空間感都很好,只是嫌自然光不足,不過可能是因為新加坡天氣過熱的關系。
大家又覺得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