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12日

簡單而實用的設計—Brood





今日原本想寫另一個題目,但是由於部份資料還未齊全,所以先寫另一個比較簡單的題目,但是這個設計實在很精妙。有一天,我在公司無意中翻看日本著名的建築雜志—JA時無意中看到這個建築,就決心一定要寫這個題目。如果大家有觀看這個blog的話,我一直都有介紹日本的建築,而我一向認為日本人的建築精神是乎簡而清,今日為大家介紹的設計又再一步引證我的想法。
日本建築師三分一博(Sambuchi Hiroshi)在廣島處興建的一個意大利餐廳雖然不是什麼大規模的頂級的餐廳,而且有家可能不會留意這樣的小餐廳,但是這個餐廳的精神在於細節,而且是專重環境的細節。
首先,他明確地知道廣島屬于日本比較炎熱的城市,所以他特意設計考慮到強烈太陽光和通風的問題,而且解決的方法只是一條條的長方形木條。
在夏天,陽光猛烈,下雨的時間長,所以選用了一條條的長方形木條,但是重疊成彎彎曲曲的形狀,這樣便可以阻檔炎熱的太陽,但同時可以保持通風的情況。
在冬天,太陽的高度比較低,所以陽光可以射在坐位之上,而且重疊了的木條可以阻檔冬天的強風,但不失空氣流動的情況。
這設計最精妙的地方是可以讓雨水沿著屋頂流至地面,但是水不是流至水渠,而是流至花糟,並且可以沿著地磚之間的隙流至間隙裡的草。這樣的一個單元碰合起來就變成一個圓拱形的空間,而且可以不斷地碰合和再組合,甚至可以隨時移至另一個地方處使用,實用度和靈活度相當高。
雖然這個設計未必可以做到冬暖夏涼,但是確實用了很簡單的方法來提升了這空間的舒適度,這確實可以說是一個低成本、高效益的設計,為食客帶來一舒適的室外用膳空間。

曲線教育—甲子園






這一篇其實是我一直以來很想寫的一篇,只是經常忘記了。在過往幾年來,我都為大家介紹了不同的建築,但今日介紹的一篇則比較特別,因為這是講述建築與教育的關系。在正常情況下,相信世界上都只有學校、圖書館才可以說是與教育扯上關系的建築,但今日為大家帶來的則是一座球場。

雖然棒球在中國不是流行的運動,但大家總有機會如動漫了畫中得知「甲子園」的名字。甲子園無論如何特別,都只是一個棒球場,為何可以與教育扯上關系呢?

阪神甲子園球場除了是日本職棒阪神虎隊的主之外,還是每年舉行春季甲子園大賽:全名「選拔高等學校野球大夏季甲子園大賽:全名「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的球場。這兩個比賽可以說是全日本的高中男生夢寐以求的比賽,因為如果要參加這個比賽就先必須在該縣勝出,縣內的比賽當然是需要過五關斬六將。在一般正常情況下,一個縣只有一個代表,而只有東京、大阪和北海道則有可能會有超過一個代表隊。當成為縣代表之後,便成為49隊參賽隊伍之一,然後再以淘汰制來選出冠軍。(不過,春季的比賽不是由比賽選出代表隊,而是根據過往一年的表現來選出代表隊,而且只有32支隊伍參賽。)

要參與甲子園大賽最困難的事情未必是要自己的球隊出線,而是要成為正選球員,因為日本高中是三年制的,所以理論上一生人最多只可參加6次甲子園大賽,不過一般的一年級新生都只可作後備(個別優秀的選手除外),而三年級生就多數為高考而奮鬥,所以一般選手一生人都只有1-2次機會參加全國大賽。

由於機會難得外,所有的選手自然盡全力。除了在學期內苦練之外,還會在暑假和任何長假期之內勤奮地練習,某程度上各選手是從今年大賽結束後便開始準備明年的比賽,準備功夫絕不少於一般的職業賽。

有付出就自然有收成,甲子園的賽事不是單全國直播,而且省政府亦會為出線的選手打氣,並在學校和選手家前安放鼓勵的字句:「祝願xx選手在甲子園獲勝!」。因此如果你是甲子園的選手就自然成為該校的明星,亦大受女同學們歡迎。再者,如果你在甲子園中表演出色的話,就不單有無限的光榮,還可以進身日本或美國的職棒聯賽,成為萬人敬仰的天皇巨星。

由於甲子園無論在短期或長期都有可觀的回報,所以日本當局都對選手有一定程度上的規管,如果該隊的球員犯了錯誤如抽煙、喝酒、打架等事情,該隊便可能今年不能參賽,甚至下一年也不能參賽。由於一生人可參賽的機會極少,所以如果任何犯錯的球員就自然會成為眾矢之的,永遠不能在同學面前抬頭做人。因此,球員會互相監管對方的行為,以免影響今年和未來幾年甲子園的參賽資格。無形中甲子園的賽事便成為教育年青一代的有效工具之一,因為無論品格、德行、紀律以至團隊精神都總會因為這比賽的關系而得以訓練,而各成員亦會因為這個比賽而成為刎頸之交。

除甲子園之外,類同的處理手法都會出現在其他體育項目之中,因此日本的漫畫很多時都會以高校的全國大賽來作為背景,因為高中的全國大賽往往都是他們人生最美好的回憶,一群熱血青年為了一個夢想而奮鬥,所以這類型的漫畫往往都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從這個例子中看到,甲子園雖然只是一個球場,是一個死物,但是它代表了一份精神、代表了一個夢想,某程度上代表了對年輕人無形的訓練。這可說是建築物背後的意義往往比自身的意義還要大得多。

日本傳統的葬禮







如果大家曾看過日本的得獎電影—「禮儀師之奏嗚曲」的話,大家可能會對日本人的葬禮有一點認知。不過,今次我就確實親眼看見整個過程,感受確實很不同。

日本人的葬禮與中國人的葬禮最大的分別在於是後人與先人的遺體會有很親密的接觸。首先,當先人在醫院過世後,家人會把遺體帶回家,但我相信遺體是經過一些防腐的處理,並在遺體旁放至乾冰,遺體停放的位置就必然是茶室,禮儀師會在茶室中的tokonoma佈置一番,並且會為旁邊的佛像點燈。遺體一般會放置在家中2-3日,然後和尚會在出殯前一天到死者的家中頌經,之後禮儀師會到場為死者換上壽衣,但是眾子孫會為親手為 先人清潔部份身體。禮儀師主要的工作是要為先人換上衣服但同時不讓遺體展現於眾人面前。

之後便是蓋棺儀式,禮儀師會預先把一塊大白布放在遺體之下,然後由眾子孫就利用大白布把遺體並放入棺木之中,之後便為先人獻上鮮花並蓋棺。一般在香港的葬禮都是由殯儀館的職員負責把遺體送上/放下靈車,但是在日本就全是由眾子孫來抬棺材,不會假手於外人 (但亦不會由女人經手,只有男人參與)。當靈車到達靈堂之後,便自然會放至靈堂之中。日本的靈堂與中國人的靈堂分別不大,遺照當然是放在正中央,左右兩邊都是花牌,不過就一定要左、右對稱,即是一個人的花牌會在靈堂左右兩邊出現,為了整潔起見因此只有指定人仕才會送花,不會像中國人般親友們都隨心地送上鮮花。
日本人的葬禮如中國人同樣地分兩天舉行,出殯前一晚親友們會一同到達,可能由於該地是農村的關系,村民大都會集齊後並乘坐村代表準備的車至靈堂。

第一個晚上就沒有什麼特別,都只是由和尚頌經,唸佛,之後便會遺體便會送至靈堂旁邊的一個茶室,該處會用來招待參與葬禮的客人。奇怪的是眾親友是會在遺體旁邊一同用膳,甚至一同喝酒,因為他們認為酒都是從植物製造出來的,所以就不會違反首7天只可吃素的禁忌。

在香港的「守夜」只是家屬在靈堂設靈一個晚上便成,但日本人則是由男子孫在靈堂通宵守候。若果要中國人在殯儀館過夜的話就確實相當驚嚇,因此茶室就設置就相當舒適,而且設置了洗手間和浴室,好讓子孫通宵守候。

到了第二天早上,便是出殯的日子,負責帶孝的長子和忘妻都會改換上白色的和服與守夜時全黑的西服/和服有所不同,而各親友都會準時到達,跟著便是由和尚頌經,為先人獻花,然後送上靈車。扶靈、蓋棺、抬棺等儀式都是由子孫負責,同樣不會假手於外人。當靈車送至火葬場之後,便自然由親友作最後的送別。中國人的火葬是會把遺體燒成骨灰,而日本人只會把遺體燒成骨頭,所以當遺體從火爐出來後是可以看到整個人體的骸骨,這個步驟還未最驚嚇。之後便是執骨的步驟,這個過程是由各親屬用長筷子逐一把先人的骸骨放至骨灰之中,放置的步驟就自然是從腳開始,逐一放置直至最後的天靈蓋的一塊骨。

之後,先人的遺照和骸骨會再次放回家中直至49天之後才下葬,而直系親屬會在頭七之後才可以破戒吃葷。
總結來說,日本人與中國人的葬禮最大分別在於與遺體的接觸,由守夜、出殯直至火化整個過程,親屬的參與度很高,而且會在靈堂、靈車之前拍照留念,情況確實與中國人的傳統很不同。

上下連結的屋頂──Osanbashi Yokohama terminal








日本的產品一向以精細見稱,無論他們的汽車、家電、影音甚至作他們的食品都非常精細,在任何工藝上都創作出一種「道」如「茶道」、「劍道」、「插花道」、「摺紙道」。就是因為這種無限仔細化的精神,所以日本的產品都能夠為客人帶來信心。

上、下合一的屋頂
橫濱港碼頭這建築都充份可以表演出這種極度仔細的精神,這碼頭雖然是由英國的建築師樓—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FOA)所設計的,但同樣充份表達出日本人精細的一面。FOA的設計理念是很簡單,就是這碼頭的低層是停車場,中層是旅客大堂和宴會廳,頂層是天台花園全部都連接起來。最重要的是,屋頂並不是與旅客大堂分開,相反是單純地用樓梯和電梯連接的,而是利用不同的斜面來連接。

天台花園其實是有6條通道連接下層,當中4條是連接旅客大堂,另外兩條是連接海景餐廳和宴會廳。這4條通道是成一條斜坡慢慢下降至旅客大堂這一層,然後再慢慢上升回天台花園的一層。另外,在中央的位置亦有兩個斜坡是直接連接至宴會廳。由於每條坡道是彎彎曲曲地伸展至下一層,所以在屋頂上便形成不同高度的小山坡。建築師最巧妙地是利用了這些小山坡來分隔了3種不同的人流,第一種是乘船的人,第二種是宴會廳的人,第三種是一般參觀屋頂平台的人。

一般來說,乘船的人會從首層直接進入主入口,而宴會廳的客人會步行至屋頂的第二個大山坡然後步行下去,又或者會直接駕車至碼頭的另一端的宴會廳入口。至於最後一種的人流則可以緩緩地沿著碼頭的四周,並欣賞橫濱港的最色。表面上不同的層數是連結在一起,但某程度上是利用這些不同摺合的板塊來分隔不同的人流,亦可說是「空間是連合,但人流是分開的。」


簡單的理念,複雜的施工
要建造上上落落的斜坡並不是十分特別的事情,但是要建造彎彎曲曲的斜坡便絕不簡單。這樣便令。而且這屋頂是有6個不同的斜坡,斜坡與斜坡之間的接合就很難處理,因為很難把不同的斜度的斜坡接合起來,所以屋頂這平面就是一個接複了多次的板塊。
在概念層面上是沒有問題,但如果要施工的話,便需要做出多張仔細的施工圖,否則在地盤便會很容易出錯,甚至承建商不懂得如何施工。
根據書中的描述,日本協辦的建築師做了接近1000張的施工圖,單是總切面圖都有45張,但在香港的一般情況通常都只有4-5張,極其量都只有10多張。

從書中看到,這些日本的建築師甚至要帶睡袋回公司,通宵達旦地工作,雖然日本的工作時數是出名的驚人,但因為這屋頂的接口點實在太多,而且只要一個錯,便很可能需要重新再做多張圖。

奇特的結構
這建築同樣是和其他大型建築一樣,都是希望做到大跨度的結構特別是旅客大堂和宴會廳,為了室內空間沒有柱,所以採用的結構方法就相當特別,就是摺合式的結構(Folding structure)。

摺合式的結構就是好像一張白紙摺合後便會因為重量分散,所以一張白紙可以承受比這張紙重200-300倍重量的物件。
這碼頭便是使用摺合式的結構來支撐,屋頂和樓板便好像是被摺合的白紙支持著。這種結構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實際層面就好像未曾見過,小弟相信這次是首次的創舉。

這樣的結構系統是相當複雜,無論設計和施工都有很大的難度。因為,每個結構單元都是一個金字塔形的單元,而且是不規則的。所以,只有一個部件錯位的話,便可能連累整個結構的水平,甚至穩定性。
因此,如果要做到如此大型的摺合式結構和平滑的彎曲屋頂,便必須要極度精細的施工和詳細的準備,從此可以體會到日本人仔細和精巧的一面。

陽光與混凝土結合的教堂—St. Mary cathedral, Tokyo


早前小弟曾到東京遊玩數天,便有幸參觀到由日本建築教父—丹下建三(Kenzo Tange)所興建的。這座教堂始建於1899年,原為哥德方式的建築,但這座教堂在二次大戰時被炸毀,所以在年由丹下建三負責重建。
如果大家有一直追逐敝blog的話,應記起丹下建三是天材級的建築師,他自小的學業成績是非常良好,差不多所有學科都以滿分來完成,而他對日本建築界所作的影響更是相當深遠。
若以今次的案例來說,他可以算是第一代的日本建築師從西方國家引入先進的建築技術,來建造一些不規則的形狀。因為日本的傳統建築和工藝技術都甚少用上不規則的形狀、一般情況下都是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葉形等基本的幾何圖形,因為這些都是人類容易計算和控制的,因此不規則的形狀則是相當難控制和建造。

不過,丹下建三今次他聰明地利用四角三角形來組合一個不規則的形狀,這座教堂的平面是由個三角形來組成,但是各三角形不是垂直地升高而形成一個三角柱體,屋頂反而是向上斜,情況就有如典型的斜屋頂。另外,屋頂的頂部不是統一的,屋頂向外四邊的頂處,所以屋頂便會變得相當不同,這樣對施工來說就造成相當大的難道,因為要利用一個變形了的平面上來連接另一個變形的平面,而且接合的斜度是不一的,在沒有電腦的年代是很難準確地完成。

另外在一般情況下,屋脊是最受成的地方,但是此教堂為了使人感受到陽光的與神連成一氣的感覺,在四邊的屋脊上都是天窗,只有小部份是結構的支點,這樣亦大大增加了建設的難道。而最困難、亦是最厲害的一點,就是此教堂的屋頂內部是完全沒有任何裝飾品,只使用清水混凝土。丹下建三此舉就等如要向施工單位宣戰,「你們要超級精準地來完成此項目。」因為一般情況下,在一些混凝土的接合處總會出現一些不平滑的接合點,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會使用吊頂,因為這不單可以包含所有不平滑的地方,而所有的消防噴淋、空調管道亦可以包含在內,但是St. Mary cathedral 就完全放棄了這個做法。

教堂屋頂的外形不單複雜,並且要把所有的接合完全地展露出來,更加要非常平滑建出來,否則不能夠成為整個室內空間最重要的元素。若是現代的話,就必定會先利用電腦準確地定出每個折面的大小和標高,然後在工場利用預制件的方式,把各部份逐一地倒模出來,最後才在現場處接合。不過,在沒有電腦的年代的話,建造的方法就應該是預先在現場定出標高,然後再把各預制件接合起來,由於屋頂的接合面複雜而且需要平滑,所以在現場接合的師傅則必須精確地修正各微細部份,萬一其中一件出錯的話,另外幾件的接合面便會大大不同,出錯的夾縫便會明顯地展現在整個屋頂之上。

講到底,要建造一個複雜的屋頂都只是錢和時間的問題,但是丹下建三為何要建造這樣外型的建築呢? 概念其實很簡單,就是讓陽光通過黑黑沉沉的屋頂來到主堂,然後斜斜的屋頂就好像神的手一樣包圍著大家,無形中令大家忘卻世間的煩惱並靜靜感受到神的愛。

設計理念雖然簡單,但是你又有沒有這個勇氣來挑戰這個設計,要在歷史上留名,就必須承受一些風險,所謂「富貴險中求。」

後記:這幾張室內的照片是極度珍貴的照片,因為教堂是不容許任何的拍攝,但當日我幸運地得到其中一名教友的批准才可以拍攝這幾張照片,但是別的職員在我拍攝後便馬上停止,所以這樣的機會是可謂可一不可再。

懂得變身的大廈—Tower of Wind, Yokohama




近期好像都為大家介紹一些很簡單的建築,今日為大家的建築就比之前更簡單,甚至可以說是我過往三年來所介紹過的建築物之中最簡單的一座。因為這建築物沒有特別的外型,亦沒有任何複雜的線條,因為由底至頂都只是一個圓柱體。另外,它外牆的物料亦只有一種,就是銀色的金屬鋁板,並沒有其他。這建築連帶它的功能都異常簡單,因為它只是一個水箱,所以整個建築物是沒有窗戶和其他特別的東西。
這座建築物高21m,是一個空調機組的水塔,用來儲存冷卻系統所用的水,所以在60年代興建時,整個水塔只是用混凝土來興建,完全沒有任何裝飾。不過在1986年時,業主希望把這個水塔裝飾得好一點,因此找來10名的建築師/設計師來設計,最後伊東豐雄(Toyo ito)憑一個很簡單的概念便勝出了這個設計,並且讓他在歷史上留名。
他的設計其實很簡單,但效果是十分驚人。他在水塔的外牆上加裝了兩層的金屬鋁板,兩層的鋁板用鋼框來連接混凝土部份,所以當陽光照射在金屬板時,大家便只看到這建築物好像是金屬的圓柱體一樣。不過在晚上,燈光會從兩層的金屬鋁板之間照射起來形成「光柱」一樣的效果,而且由於鋁板不是全密封的,所以燈光可以從結構的圓框部份上射出來,讓整個水塔看起來更像「光環」一樣的效果,再加上不同顏色的燈光效果,令整個水塔看起來更有不同的形貌。
伊東豐雄就是憑這兩塊鋁板和燈光效果便為一座灰灰黑黑的水塔帶來新的「三種」面貌,簡單而且有效。我曾經介紹過伊東豐雄最厲害的一點,就是他深深地明白到建築各部件的功能,他可以融匯貫通所有的知識來設計,他可以把電梯和結構部份融合,又或者可以把橫向和縱向的結構結合起來,今次他更加深深地明白光學的原理。因為人可以看到物件的原因是光線照射在該物件之上,而光線從物件反射出來之後,光線被人眼所吸收,人腦才會認出該物件。
因此伊東豐雄明白只要將光源控制在建築物的層面,便有不同的效果。在白天,太陽光就自然在建築物的外面,但在晚上人為的燈光便會是唯一的光源,所以只要把燈光控制在建築物的外牆之內,便可以在晚上讓最外層的鋁板視覺上的消失了,有如超人變身一樣。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理念和簡單的細部便為伊東豐雄名成利就,成為日本現代建築大師之一。

日本8.9震災教我們的事


日本8.9震災教我們的事
註:以下全部來自轉載
地震發生之後,我將電視頻道鎖定NHK,網路則在Yahoo Japan與Twitter。因為follow了不少日本推友,所以這幾個小時以來,我見識到日本人對震災的態度,也看到NHK示範了所謂媒體的高度與專業,雖然日本首相頻頻走馬換將,但是整個政府體系在震災過程當中的按部就班,實在教會我們很多事情。
NHK即時呈現的空拍畫面,冷靜而詳實提醒海嘯的正確訊息,即使某些主播跟記者的聲音有些顫抖,但是他們知道包括災區民眾跟全球日本人都很注意這些消息,他們必須鎮定,因為這是最重要的訊息來源。所以沒有災民呼天喊地的畫面,沒有記者跑去災區大呼小叫的搞笑,但是對於訊息傳遞,政府政策發佈,甚至每隔幾分鐘就提醒觀眾注意安全,NHK真是個讓人欽佩的媒體。我猜,他們一定做過很多準備,面對災難,他們要呈現怎樣的報導方式,要確實傳遞訊息,卻不能讓閱聽大眾陷入焦慮,也就是加深所謂的「創傷症候群」。

首相出面召開記者會,交代了,「冷靜地行動」。官房長官過了一段時間也出面,非常有效率的交代了政府正在做什麼事情,發生什麼狀況,然後提醒百姓應該要如何互相幫忙,如何注意安全,措辭簡潔清楚,沒有太多官腔,看得出來是真的掌握狀況,而不是由幕僚撰寫的無關痛癢的稿子。

twitter上面更讓人驚訝,一些藝人、職棒球員因為follow他們的推友數都在數萬人,所以他們就成為retweet訊息最有力的轉運站(日本推友會加註「擴散希望」)。日本人平常對於地震的演練確實很紮實,有過地震經驗的推友開始提醒,出外避難之前要先關閉電力與瓦斯,孕婦避難要注意什麼,要將壓在建築物下方的傷者拖出來之前要注意什麼,還有日本推友熱心提醒台灣推友,逃生包要準備什麼。

日本推友互相提醒,一定要在路上避難過程當中協助那些不會說日文的外國人,即使只會說「Hello~OK?」都是最大的幫忙。或是特別要照料高齡者與婦女,鄰居有獨居者也要記得去敲門。某些仙台店家開始發推,今晚免費提供咖哩飯。接近下班時間,東京通勤族因為鐵道停駛的關係無法返家,路上交通也嚴重塞車,入夜之後氣溫下降,靠近各車站的大學陸續開放講堂與校內大型集會所供無法返家的上班族過夜,接著旅館也陸續加入,包括橫濱Arena與武道館也透過推特公告加入避難所行列,某些靠近車站的商務旅館也開始提供免費住房,最讓人欽佩的是,不管是學校還是各種體育設施,都備妥千人毛毯與食物,這是平日準備的結果,絕不是倉促應急。

譬如
Google也開始提供各地避難所的地圖,NTT開放災區公用電話無料使用,各大通信包括NTT、KDDI、SoftBank都提供報平安與災情通報的留言版,還有google也很快成立尋人與報平安的網頁。大型電器量飯店Bic Camera提供免費手機充電服務,還有Suntory在2005年就在各地設置這種遇到緊急狀況時可以免費提供飲水的自動販賣機

8.9級強震,日本人教會我們什麼是面對天災該有的謙卑與準備,冷靜與行動力。不管是政府機關、自衛隊、媒體,還是一般百姓,所謂的推友,宅男等等。

--------------------------------------------------------------------------------
日本突遭8.9級特大地震,在向日本人祝福的同時,我不得不說,從這件天災中,我學習了不少...地震之後,日本三得利公司宣布所有販售機將免費供應,只要按鍵即出飲料!日本的711和全家全部免费提供食品和饮水!還有下面的圖,我深深地被震撼了...這就是國家形象,不需要神馬會,日本雖然受災,日本人卻給世人上了一課

建築師的戰爭—黑川紀章和安藤忠雄


黑川紀章

石原慎太

安藤忠雄
上幾星期剛剛公報下一屆奧運由巴西里約熱奈盧奪得主辦權,而東京亦是其中的一個參賽城市,雖然聲望方面未能如其他城市般浩大,但是背後包含了一場很特別關於建築師的戰爭。
在2007年,東京市長的選舉是由當時的現任市長石原慎太和共生新黨的黑川紀章競逐。
黑川紀章除了是一名政治家之外,亦是一名相當有名的建築師,他是畢業於京都大學和東京大學等著名學院,在東京大學時更是跟從日本建築教父—丹下建三學習,正所謂出身建築界的名門望族。他亦是少有的日本建築師能在世界各地都有他的設計,他的作品包括在法國新凱旋門的一座辦公室,荷蘭的凡高博物館,他在建築界名氣相當巨大。
在他的競選政綱包括一個極具爭議性的建議—日本遷都,雖然這並不是一個新的議題,他的老師—丹下建三亦有提出類似的建議。遷都的情況就好像美國的華盛頓和紐約一樣,一個是政治中心,一個是經濟中心。目的是令過度擠迫,過多人口的東京,變得較為低密度一點。再加上東京公共交通網絡亦超出了它的戴客量的上限多時,市民每天經常要用2小時以上的時間來往返住所,因此黑川紀章認為遷都是有效地將東京的密度分流的做法。
表面上這建議是只為民生方面的問題,但是其實是與政治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如果將中央政府的主要機構遷離東京,亦即是將政治相關的核心部份遷至新的地方。這便有如將很多政治和商業網絡有一個重大的調整,甚至重新再調配。因為日本政界收取了商界和工業界的大量政治獻金,而政客會在各區興建大量基建,又或者在政策上對某企業進行傾斜性的調整。例如:日本現在向環保汽車進行了大規模的稅務優惠,並且只針對性對某幾型號提出大型優惠,因此豐田的其中一個型號的環保車便隨即大賣。另外,我們在日本經常可以看到有很多公路和展覽館都使用率其低,這是因為很多都是政治報答的工程。
至於東京競逐2016奧運會在表面上的建議看似很簡單,但其實是石原慎太的一個很重大的政治動作。因為他的競選政綱是建議將全國的力量集中發展在東京,務求進一步有效地管治建築國家,而舉世辦奧運不單可以向世界宣傳東京,亦可以對東京各部份進行翻新,打造一個全新的東京。
不過,全國人民都知道石原慎太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將全國的力量集中在他的手上,因為他是一個相當好權的人,而且舉辦奧運可以是他在政績上寫下光輝的一頁,最重要的是可以在各種大型基建工程中收取豐厚的政治獻金。
為了達到目的,他還邀請日本建築界大師安藤忠雄負責為東京奧運進行規劃,此舉令黑川紀章很不是味兒,因為他是出身傳統建築名校的高材生,而安藤忠雄就根本未曾讀過大學,讓東京交給安藤忠雄這樣的人來設計,對黑川紀章來說是很大的震撼,於是東京都知事選舉便間接成為兩名建築大師的戰爭。
黑川紀章和安藤忠雄當年都不斷地在電視、電台演講,在不同的網站都刊登他們的構想,他們甚至參與一些清談節目,來增加自己在公眾的聲望和支持度。因為無論那一方成功都極可能把自己在歷史上留名,甚至可以說是改變了日本的命運,所以雙方都全力以赴。這件事當然在網上亦引發不少評論,有人認為黑川紀章的建議是多此一舉,勞民傷財。亦有人認為安藤忠雄不能規劃東京奧運,因為他的大型建築多數都是比較混亂,總體規劃一直是安藤忠雄的弱項。相信雙方政黨都派出網上打手來攻擊對方,雖然此事已成過去,但這些討論亦在網上流傳。
這場戰爭相當有趣,因為一個建築師的建議是將東京的地位降低,令密度減少,而另一方是將東京的地位提升,並大興土木地進行翻新工程。這場選舉當年在日本社會上有不少回響,因為東京市長一職長期由自民黨的人擔任,而自民黨控制了日本經濟的一個要塞,很多經濟政策和網絡都直接或間接地控制在自民黨手中,因此如果石原慎太落敗,便可能打散了不少自民黨的網絡,政治影響力都會隨之而減少。
在2007年2月,石原慎太成功連任,黑川紀章以大比數落敗。石原慎太豪氣地在電視上說:「建築家不能成為政治家。」,而2016年東京奧運競逐工程亦隨之而展開,黑川紀章不單在競選中慘敗而回,他亦在2007年10月過身,遷都的建議亦開始被人遺忘。
雖然東京最後有參與2016年奧運申辦權,但是日本各界都知道這只是石原慎太為自己而做的面子工程,而且亦希望在退休前借奧運這機會來發一次大財。因此,日本市民對東京奧運的支持度只有45-50%,所以自然申請失敗,不過不少網民都深信石原慎太都在這過程中收了一些油水,總算不會是空手而回。

雖然可能有很多人忘記這一場的戰爭,但是絕對發人深醒。

建築師殺人事件薄




今日我想講一講關於日本建築界的事情,日本的政界出名貪污嚴重,而建築界亦有同樣的情況。
事緣是2005年千葉縣的一場4級地震中,其中一座大廈搖晃得特別厲害,大廈的住客還以為是5-6級的地震,但原來只有4級地震。於是當局和居民開始懷疑大廈結構上的安全情況,經驗證之後,發現原來大廈的結構只能承受彌克特制5級的地震,耐震度遠遠未能達至7級地震的要求,因此國土交通省開始對負責的一級建築師姉齒秀作出調查。
發現原來姉齒秀偽造結構計算書上做假,向當局申請的圖紙是附合《建築基準法的要求,但實際在地盤施工的圖紙就只達到50%的要求。跟著當局不斷地搜查姉齒秀的項目,之後被揭發總共有21座大廈是遠遠未能達至耐震度的要求,最差的情況更只有26%
在一個全年都有地震的國家,建築結構的耐震度是首要的事項,而5級的地震對日本來說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姉齒秀所設計的豆腐樓就很可能在5級地震中倒塌,因此多座大廈需要被封閉和拆卸。
跟著在2005年的11姉齒秀接受國土交通省的閉門聽證會,並被吊銷一級建築師執照姉齒秀次雖然以身心疲乏的理由沒有參與執審訊,但他指出他所設計的大廈的耐震度都還可以接受,但開發商再進一步減少結構柱和牆的厚度,才導致如此的後果。 
最後,姉齒秀當然被,負責建設的木村建設亦有兩名員工被捕,木村建設亦因這事而被破產。
姉齒秀的其中一個主要客戶森田設計事務所總經理森田信秀畏罪自,而另一個開發商Huser總經理—小嶋進亦因出售了不合規格結構的公寓大樓而被捕。另外,姉齒秀的太太亦受不了輿論的壓力而自殺身亡。
當事情暴光之後,日本市民都懷疑為何姉齒秀和另外4人可以如此無法無天地結構上偷工減料,而且相關的樓宇是可以出售於公眾,到底當局為何沒有作出任何驗證,因為日本當局在1999年放寬了限制容許更多合資格的民間機構來檢查抗震報告書,以往是必須由建築主管部門辦理,因此才出現這樣的事情。
至於整個事件中的受害人—豆腐大廈的小業主和豆腐酒店的投資者都各自組織起來追討賠償,最後由於多間相關企業破產的關系,政府只為20多座住宅的小業主作出賠償,但酒店的投資者就唯有眼白白地看著酒店被拆卸,而得不到任何賠償。

多功能柱子的建築 - Sendai Mediatheque 圖書館



Sendai Mediatheque  2-1, Kasuga-machi, Aoba-ku
Sendai-shi 980-0821
Japan
上會講完伊東豊(Toyo Ito) 其中一個傑出之作,今日我想講一講他早期一點的作品,這亦是我最喜歡他的作品—Sendai Mediatheque,這圖書館的特別之處當然不是其四方盒的外型,而是伊東豊巧妙地令柱子空間的功能提升了。
柱和電梯聽起來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但是伊東豊想了一個非常具創意、亦很實用的方法,就是把柱子和電梯結合在一起。即是在電梯糟的外圍空間之中還加入了不同大小的鋼柱。這些鋼柱便是整座大廈的結構柱,因此整座圖書館的柱和電梯空間都減少了,從而大大提高室內空間的靈活度。
除了電梯會放在這些鋼柱之中還包括消防樓梯,鋼柱與電梯/樓梯之間的空間亦同樣用作採光的空間。換句話說,這些柱的空間便是結構、交通、和採光的空間,伊東豊便精妙地把不同的建築部件融合在同一部件之中,這樣便令一個平凡四方盒的圖書館變得相當具創意,亦同樣令功能得到提升。
伊東豊的設計精妙之處,往往都是在於他如何簡化建築部件,或令不同的部件融為一體,因此令室內空間變得靈活。他未必如安藤忠雄般把建築物極量地簡化,令建築部件減少,從而達至清和靜的感覺。但是伊東豊的設計重點未必在於感覺,反而注重如何改善建築部件的組合從令功能得到提升。
因此,我覺得伊東豊的建築更能達至實用而美觀的境界,充份看出他精通各建築部件的特性,融會貫通地運用和簡化。
如果大家一直有閱讀我blog的話,我都會強調建築師除了要知道設計之外,還需要學習法規、工程、科技、環保、經濟、歷史、文化和管理,融會貫通各種知識才會創造出新的境界。
雖然生有涯,學海無涯,儘管窮一生之力去追求一種學問都只能得其皮毛,更何況要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方能集各家之大成,這非一人之力可達。但是每種知識都會和其它的知識有一定程度上的關連,今日所學的一點東西,便可能和別的知識有所關連,假以時日知識便可以相輔相成,伊東豊便是一個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