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28日

像安全套的建築—Torre Agbar




“It looks like a condom! (看似一個安全套)” 這是我大學老師第一句話來描述這座建築物。
Toree Agbar是巴賽隆拿第三高的建築物,它是由法國大師Jean Nouvel 設計。由於 Agbar 是巴賽隆拿市的供水公司,所以他的設計理念是希望這建築和水有關系,因此他決定把這建築物看似是”噴泉”一樣。再加上在地盤四周都是低層的建築,所以這座33層高的大樓絕對可以標奇立異,確實如”噴泉”一樣站立在城市之內。
為了要營造一個像水一樣的外牆,Jean Nouvel 放棄了常規的玻璃幕牆的手法,他除了用雙層玻璃幕牆(double skin) 之外,在最外層的玻璃不是如一般的密封式的玻璃幕牆一樣,而是半開放式的玻璃。我曾經和不少同行討論這個玻璃幕牆,到底這樣的設計有什麼好處呢? 又有什麼功用呢?但到現在還沒有肯定的答案。
不過,我相信Jean Nouvel 把最外層的玻璃幕牆設計成這樣便是希望盡量把玻璃設計成細小部件,令玻璃幕牆的框架盡量變得細小,這樣便可以把整個幕牆看似一個畫面來看。而且這大廈的外牆燈光不是設在外牆之上,而是在第一層與第二層的幕牆之間,這便令燈光效果看似是從大廈內散出來,而不是如其他大廈一樣從表面上射出來,因此這大廈在晚間看來,的確很像一條光柱一樣,相當奪目。

Gherkin
至於這大廈的外形就一直是被人狠評,因為這大廈和Norman Foster在倫敦設計的30, St Mary axe (Gherkin) 的外型和大小都相當接近,只是外牆顏色和燈光效果就不同,而且每層樓板的空間設計亦有所不同,所以才沒有引起抄襲的疑問。
不過,很多人如我大學的老師一樣都評擊這大廈的外型大醜陋,亦容易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聯想,看似“安全套”? “水樽”? “手指”?
總之就無論如何就沒有人認為是“噴泉” ,大家又覺得如何呢?
 又或者它比較適合安全套公司使用呢?

Facebook 上的相薄:

沒有內、外區分的建築—Barcelona Pavilion


















在巴賽隆拿市之內,除了Gaudi 的建築之外,還有一座相當經典的建築物—Barcelona Pavilion。它是在1928-1929年由德國建築大師—Mies Van der Rohe為1929年巴賽隆拿世博而設計的德國館,它的理念是要表達出德國的新一面,但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無論財力和國力都有限,所以Mies 需要在一年之內以低成本完成德國館。
他的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把整座建築物簡化至極點, 首先,整座展館是沒有任何商業的原素,其實就只有結構而已。 大廈只有極少的柱和樑, 主要的支持點是室內的間格牆來承受。最特別的一點, 整座建築物是接近沒有內、外的區分,旅客可以自然地進出室內和室外的空間。內與外的分別則只由5道結構牆來分格,把一切簡約至極點。這些間格牆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如室外是用麻石、外牆是用綠色的雲石、室內是啡色的雲石和玻璃,他只利用了材料上的差異來突顯室內、外空間的區分,並表達出不同的層次。
大家可能會懷疑這一座小小的展館,為何在建築史上會留下如此重要的地位?為何無一個建築系的學生都必須研究這座建築物呢?
因為這建築物是第一代完全打破了內、外觀念的建築,以往的建築模式多數是利用實牆來區分內與外、私人與公眾的空間,參觀的路線都會是特定的。但這建築物則是完全自由流動,當我進入之後,便會到達一個大廳,然後便會越過一道牆到達小屋盡頭的小水池,之後便可經過一至兩道牆到後花園再到達室外的大泳池。不過,其實在室內的大廳同樣是可以看到室外的大泳池,進入這大廈就感覺有如進入一個涼亭一樣,沒有內、外和主次的分別,在當年則絕對是破舊立新之作。
這展館在1930年已經拆毀了,但在1986年則在原址復建,現在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盡量和當年近似的。由於這建築是小規模的,而且相當簡單,因此一般旅客未必會發現它,儘管它是位于巴賽主要遊客區—Montjuic水池旁。不過,如果不是特別希望到室內參觀的話,其實可以在外牆遠觀一下便成,因為在大水池旁的空間差不多都是全開放式的,所以遠觀是可以的,但若果要進入的話就要付5歐羅。
不過,大家都可能見過這建築物的一樣東西—Barcelona chair,這椅子都是專為這展覽而設計的,但這椅子在各地的傢俱店都有出售,大家請留意一下。

與死亡同行—Igualada Cemetery


鑑於近日準備搬家的關系,所以沒有時間寫太多文章,但我都會盡量堅持寫下去。之前有網友希望我討論一下暮地的設計,今日我便為大家帶來巴賽隆拿市郊的Igualada Cemetery ,這是由西班牙建築師Eric Miralles設計的。
西班牙的人口密度雖然比亞洲地方為低,但同樣都會出現墓地短缺的情況,因此這墓地需要重建來提供足夠的空間,因此在1984年通過設計比賽來選出建築師負責重建項目。
可能因為西方人的葬禮比較簡單,沒有如中國人「入土為安」的概念,亦比較少中國人的忌諱,所以重建墓園是簡單得多。因為當地人的棺木未必一定是安放入土地的,可能是放入垂直的混凝土架的,情況就好像骨灰一樣,但當地人的墓地可以說是棺材龕。因此無當重建時,便把棺材拉開並移至新的土地,不像中國人需要挖地般大工程。
由於這墓地是依山而建的,Eric Miralles便用一條V斜坡把山坡的高低層連接,並把各棺材龕沿V型斜坡兩旁安放,特別的一點是棺材龕並不是一座獨立的建築,而是插入山坡之中,成為山坡的一部份,又或者可以說是護土牆的一部份,不過設計原意是希望先人成為自然的一部份。這樣當旅客沿山坡而下,便頓然變成與各先人同行,某程度上Eric Miralles都引入了中國人「入土為安」的理念
在斜坡的底部是一個圓形的小廣場,該處主要是家族墓園,個別家族會購入墓室讓先人集體葬在這處,但是這部份據聞還未完全建成,因此個別墓室還未使用,所以旅客可以入內參觀。Eric Miralles刻意將陽光作為這些墓室裡的主要元素,讓陽光通過灰灰黑黑的混凝土的天窗透入,讓人感到極樂世界的感覺。
小弟雖然未有機會到此一遊,但通過各朋友的描述之後,他們都說這墓地確實真的令人感到死亡之後,再到極樂的感覺,十分強烈,因此這墓地亦成為當地的旅遊景點。
不過,最諷刺的是Eric Miralles完成這設計的數年後,便成為這墓地的用家,享年45歲,他的棺木是安葬在這幕地的一角。

平平淡淡的建築—MACBA










小弟在此都為大家介紹過不同的建築,無論是花枝招展的,還是簡約為上的都為大家介紹過,各種不同的大風格都有它的利弊,今日為大家介紹的建築確實又是另一種不同的風格。
這一座建築物是位于巴賽隆拿市中心的一座美術館,它是由美國建築師—Richard Meier 所設計,我都曾經營介紹過他在羅馬設計的教堂和博物館,這兩座建築都確實反映了他的設計和風格和原則,他一向堅持簡單就是美,一直堅持只使用白色作為建築物的主色,再配以不同顏色的玻璃和燈光來營造不同的氣氛。
他雖然會大量使用冷色的材料,但是他很多時都會選用黃色或其他暖色的燈光來制造一個溫暖的氣氛。另外,他雖然只選用白色作為建築物的主色,但是他亦會選擇用白色鋁板或白色混凝土來區別「平滑」與「粗糙」部份,有時他亦會在外牆上選用黃色的大理石或石灰石,這樣便進一步增強「平滑」與「粗糙」的對比。

以這建築物為例,它的規劃和外型很簡單,亦相當「平淡」。建築物分為兩個部份:公眾通道和展覽空間,由於展覽空間不能有陽光,所以全屬室內公眾空間,而公眾通道則是有天窗,讓陽光可以進入通道之中。因此整個佈局則變得相當簡單,向大街的一邊便是美術館內的通道,向後街而且沒有陽光則一邊則是展覽空間。在通道之內,他亦繼續沿用他一貫的手法,在多層的通道空間之中加入幾條的大斜坡,讓人們可以慢慢感受不同樓層的變化,亦同時可以觀看室外的景色。
理論上,美術館其實不需要這一條巨大的斜坡來連接各層,無論樓梯、電梯或扶梯不單可以滿足垂直運輸的要求,而且亦可以大大削減對室內空間的要求。不過,對一座不是人流太多、而且相對地細規模的美術館來說,這樣的安排又確實是最低廉的成本來解決不同人仕對的垂直交通的要求。
Richard Meier 的建築往往給予人的感覺是很簡單,但又不是如日本人所盛行的簡約主意 (Minimalism),日本人所追求的是把各部件盡量簡化,甚至把各部件合併在一起,把一切的事情簡化至極點,但同時在細部上花上大量的精力,讓一切的接合都變得完美無。
Richard Meier 的設計則是另一個選擇,他沒有刻意去簡化建築的各部件,只是在裝飾上用相當簡單的方式來處理,室內、外沒有花巧的顏色,亦沒有特別的油漆和批盪,就是用最簡單的白色油漆來貫切整個建築物。
他的設計表面上沒有特別的東西,亦沒有什麼特別的賣點,但是就好像饅頭一樣,平平淡淡,但是好味之處就在乎它的平凡與簡單。

玩水的建築 —Blur building


今日原本會答應為大家再介紹Jean Nouvel 的建築,但是今日突然想起一起一座世博的展館建築,所以今日先寫一下。
這一座看似一堆「雲」的建築是2002年瑞士世博的其中一個展館,它是由紐約的建築師Diller & Scofidio所設計的,他們的設計理念是將當地的環境完全融入這座大廈,不單要令旅客可以看到當地的環境,還要親身感受到當地的環境。
由於這建築是類近當地著名的淡水湖— Lake Neuchatel,所以他們決定把整座建築物放在湖上,然後把湖水泵上,並從外牆上13,000個噴出,這些湖水經微小的噴口便會變成小水珠,而且這建築物是離開湖面大約65尺左右,因此從遠處來看這建築物就有如「一堆雲」。而且特別地當大風吹過這建築之後便會使建築變成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成為「雲霧中的建築」,然後當風吹走雲霧之後才會再次看到建築物本身的模樣,之後再來一次循環,因此這建築物的模樣是視乎天氣的變化而不斷地改變。
這建築物最大的特點不是你可以看到「昇」起了的湖水,旅客甚至可以親身感到了這些湖水,因為當進入這大廈之後便會經過螺旋的通道到達頂層,讓自己完全被雲霧包圍,簡直像是升了仙一樣,又或者像孫悟空一樣。當經過屋頂的露台之後,便會到達室內的展館和酒吧,你可以從雲霧中看到外邊的世界,相信這樣的經歷只有降傘人員才有機會感受到。
大家可能會問如果在雲霧中會否迷路呢?又或者會否容易碰到別人呢?
首先,這建築物的路徑是單循環的,所以應該不會迷路。至於,視野的問題就是建築師他們刻意創造出的效果,他們希望創造出迷失了自己存在的空間感覺,因為參觀時大會安排了雨衣給旅客,除了不想雲霧弄濕了旅客的衣裳,並且大家都變得一式一樣,同時在雲霧中都看不見對方。
雖然最後大會可能因為成本的問題,而沒有為旅客安排雨衣,但是參觀這處確實把人帶進了迷失的空間。
不過無論如何,如此瘋狂地「玩水」的建築確實是小見的實驗性建築。

「公享」的建築—Rolex 學習中心



最近因為地盤出了一些問題,所以暫停了寫blog一段長時間,今日終於可以抽出時間來寫新的文章。
今日為大家介紹是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在瑞士的設計,這一座建築物是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校園內的學習中心。這個學習中心的功能是為學生提供圖書館、多功能廳、辦公室和咖啡廳的設施。
整個設計概念是「公享」,因為現代的都市好像是通過建築物來劃分不同的領域,建築往往就好像都市中的一道圍牆把私人和公共空間分開,在建築物範圍內是特定人仕的活動空間,建築物就無形中好像是把人類階級化。豪宅、甲級商廈、五星級大酒店就好像把社會不同的階層分隔開來,但是這一所作為自修用途的教學大樓是否應該不同的處理呢?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希望把拿走因建築物而產生的「領域」,反正這大廈都是大學校園內的其中一座大廈,所以可以選擇以開放式的設計。設計的重點是希望在首層盡量增加公用的公共空間,而不是以慣用的手法利用建築物來區分教學大樓和公共空間,所以部份空間是升起了好讓公眾可以進入大廈的範圍之內享受公共空間。這些空間雖然是規劃成公共空間,但是有一大部份空間是在建築物首層之下,所以長期沒有陽光,又或者空間的淨高不足,因此很多空間無形中都成為浪費了的空間。
這大廈的外型好像是芝士一樣,在同一個空間內有「實」有「虛」,陽光和空氣可以通過「虛」的空間穿透了不同的實心部份,這令不同的室內空間都被室外空間所包圍,因此在室內活動的人不會感覺被封閉,與世隔絕一樣。由於這大廈容許公共空間穿透了大廈的不同部份,令到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融合在一起,而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同樣都融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這大廈的室內佈局採用了開放式設計,室內差不多沒有牆,不同的功能區就好像沒有區分,情況有如薄餅上的配菜一樣,隨意地佈置。這種開放式的組合確實打破了傳統的大廈的佈局,取消了以牆來分隔各功能區,但是由於路線太過開放,所以確實異常混亂並且容易重複,而且為了要營造升起的效果,室內的走道便無形地多了很多室內坡道,而這些坡道亦未必適合作室內的活動,某程度上這些坡道確實浪費了很多實用空間,不過幸好這大廈的主要使用者大都是大學的學生,因此總能避免嚴重問題。
至於結構,這建築物雖然只是單層高的建築物,但是由於中間部份是升高了的,這部份的結構便有如拱橋一樣,而這拱橋還需支持屋頂的柱子,所以這部份的構造絕不便宜,但是為了讓一個理念得到實行就必須要付出一些代價,幸好這座大廈是得到大財團的贊助,否則這便會變成沒有拱橋的全平的單層建築。

友情連結:

http://www.hongkongcard.com/columnist_article.php?id=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