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17日

充滿希望的開始, 充滿失望的結束. 貝聿銘的北京香山飯店(1)


時光一轉, 我們便轉到1979年的北京, 當年貝聿銘已離開中國多年並已入藉美國, 他亦已經在美國打出名堂, 已列入大師級的項列, 但貝聿銘在中國還未曾建過任何建築物.在1974年,貝聿銘以美國建築師學會成員的身份到訪北京並作文化交流. 這次是自中美乒乓外交後,首次有美國建築師到訪中國作文化交流, 亦是貝聿銘自1935年出國留學後首次回國.
今次回國後, 貝聿銘立即被邀請在北京演講關於建築和都市設計, 而在1978年貝聿銘再被邀請到訪北京, 今次由國家高層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他, 接見他的目的就是希望貝聿銘能在北京市中心建一所旗艦酒店, 因為在文化大革命時大部份的賓館和酒店都被破壞, 隨著改革開放的需要,北京希望兩年內建100,000間酒店房, 而希望貝聿銘能負責最重要的一間.
貝聿銘一口答應但地點不在北京市中心因為他認為以紫禁城為中心的北京城不可有摩天大廈,避免破壞北京城的格局, (如無記錯的話:現今北京市的規劃亦以紫禁城為中心的1公里範圍不可有超過20層高的摩天大廈)
最後,貝聿銘選擇在北京香山公園旁建一所具備300個房間的酒店, 並取其名香山飯店,貝聿銘選擇香山的原因是在其香山這個北京著名的風景旅遊區是沒有任何高級酒店. 另外, 貝聿銘是希望這酒店能夠融合自然之中, 正所謂天、地、人的融合.
不要忘記時代的背景,文革後的中國,中國除人多地多外就只剩下4000多年的文化歷史, 但若不懂得利用這文化寶藏便等同沒有, 所以,今次貝聿銘借這題目來研究中國建築的現代化,而他亦罕有地全力參與這項目的任何細節, 一般而言, 貝聿銘只定下一些大設計方向並交由他的合顆人和同事繼續設計, 他只會定期參與討論. 今次貝聿銘每隔數小時便與同事討論設計, 可見其熱情, 背後的推動力莫過於希望為中國人在衰權辱國多年後曾回一口氣. 待續.

中國人民的夢 - 水立方篇(2)


續上會, 為方便連接各部件, 工程師設計了使用連接球(Node)來連接各鋼部件(frame member), 但始終工程進度很慢, 一定不能在08年前完成. 在某一天特然數位燒焊師傅一同討論如何提高進度時, 便想出一個驚人的創舉, 他們建議先把Node 和frame member先在地上連接,然後便運上大樓連接其他部件, 每次燒焊都只用調教一個frame member. 情況好像先把frame member與Node連接成火柴枝一樣, 燒焊時方尾接圓尾, 每次只用調節一個frame member的角度, 不用像先前一樣用一個node point來同時連接三個frame member, 並需同時調較三個frame member.
此舉便把工程進度大幅提高三倍,300燒焊工人同時開工, 高峰期可以每天可完成200個構件,相對以往每天數十條, 的確大大改善了.
最令人驚訝是, 用這樣的燒焊方式令屋頂的中央部份只下沉81mm, 比設計時預計下沉240mm, 有大大的改善. 這不單可以確保外形成正方形, 而且亦可防績水的問題, 因為整個水立方的屋頂是沒有水坑只有一些少的排水管.
要解決隔音的問題的責任落在清華大學身上, 一般的ETFE最多只做三層, 通常只做一層但水立方為解決隔音的問題做了四層來隔聲, 如只做一層的話, 當下雨時室內好像萬人打鼓一樣, 做了四層雖然有所改善但來自結構震動的聲音(Structural bounding)仍是很難解決, 清華大學設計了一系列的吸震器來解決Structural bounding這問題, 當清華完成這設計連廠商都來抄襲我們的設計, 因為直至現在發明這物料的廠商根本沒有這技術解決這問題.
最後的問題是光的問題,ETFE是高透光度的物料, 它可以令水立方90%時間都用自然光但ETFE同樣是高反光的物料, 所以天黑的時候如開燈的話很難控制反光效果, 對運動員、觀眾和電視直播都是一件壞事. 解決的方法是不解決, 水立方室內只用像太陽光線的太陽燈, 然後讓光線四處反射, 營造自然環境四周有自然光的效果, 燈的位置和強度當然經過精密設計, 但理念是很簡單.
外牆的燈光效果當然是用紅、藍、綠三個LED燈造成的, 所以只要調節紅、藍、綠的比例便可以製造不同的效果, 但問題是光線不只是從ETFE射出室外亦同時射進室內所以跳水台背後加了一道牆來阻隔光線.
水立方和鳥巢開創了不少工程上的先河, 亦成了很多人的實驗室. 中國人為了科技奧運、環保奧運這一句話便不知付上了多少的人力物力,總之京奧所開創出來的技術永遠都會造福後世.

中國人民的夢 - 水立方篇(1)


講起水立方, 當然是建築工程科技的另一大創舉, 我之前都有介紹過京奧的規劃, 鳥巢是圓,水立方是正方形, 正所謂天圓地方, 一陰一陽的理念.
水立方有17,000個坐位, 但在奧運後便減至6000個坐位以減低維修成本. 近日當大家收看比賽時都知道水立方是有一個遊泳池、一個跳水池. 水立方最大的特點當然是外牆, 設計的理念是當然是H20, 水份子組織成的比賽空間. 如要製造這樣的屋頂就只可用ETFE一種物料, 因為只有ETFE才可造到不規則的圖案而只需要很幼的結構支架. 而加上設計的理念是希望整個場館在日間時是接近全用自然光照明, ETFE正好能提供高透光度而隔熱度強的屋頂物料, 這正好配合環保奧運的主題.
如大家有看我在英國EDEN project和之前鳥巢的blog, 便會知道ETFE的特性. 儘管ETFE只是玻璃的1%重量, 但沒柱沒樑而117m的跨度的情況下, 仍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Eden project的跨度都只是50-60m而且是圓拱形的結構, 相對水立方而言是比較簡單, 而且一個正方形的全ETFE結構在世界從未發生過.
照常理,如要有117m的橫跨度的話,應用圓拱形結構. 但今次因為要挑戰技術上的極限, 負責這工程的澳洲PTW建築師和Arup結構工程師使用了如峰巢的六角形結構, 因為峰巢的結構是全世界最堅固、最輕的結構之一. 而水立方的結構框架比Eden project明顯加強, 但問題是整個水立方是成不規則的六角形圖案, 所以不能先在工廠製作預制件然後到現場安裝.
單是屋頂便有數萬個連接點, 整個水立方的構件總數近30,000個, 而構件與構件之間的距離不能錯, 否則便影響其他六角形構件. 所以每天只能連接數十條構件, 工程師2006時說按現在的進度至2010年還未能完成. 最後如何解決呢?
另外, 我在Eden project提及過,ETFE最大的壞處之一是低隔聲效能所以室外的汽車噪音問題和下雨時的聲浪又如何解決呢? 明天分解.

中國人民的夢 - 鳥巢篇(2)


首先多謝網友post了Youtube上關於鳥巢的影片, 令我得到更多補充資料來轉告大家. 續上回, 鳥巢的結構分兩部份,坐位是由凝土支撐, 而梯級形坐位部份是由預制件方式組合上去, 情況好像Lego一樣一塊一塊組織上去, 令工程進度得以加快. 現在的坐位是成35度往上斜, 奧組委曾擔心斜度太高容易造成危險, 但如果坐位是成30度的話便會令整個場館向外擴大14m, 令山頂位的觀眾更難看清賽事, 亦大幅增加建築成本和時間, 所以最後保留原來方案.
整個屋頂看起來是雜亂無章, 但其實有把結構部件分成主、中、次三個層次,要建造整個屋頂, 先打樁然後建起垂直的主要部件, 跟著是建造一個臨時支架, 用來承抬鳥巢內環的結構部份. 下一步是連接垂直主部件和內環框架, 之後是加上其他橫向部件. 建造過程最難是移除臨時支架, 因為當支架移除後, 整個內環部份會向下垂. 如果左右、前後兩邊下垂程度不一的話, 可以令屋頂失平衡導致倒塌. 所以工程師在臨時支架與內環之間加了一個油壓支架,來調節屋頂下垂的程度. 單是移除臨時支架這步驟便用了48小時.
如大家有翻看我之前介紹過ETFE特性時, 大家會知道它的好處是又輕又隔熱, 而陽光可以通過但熱量通不過, 但ETFE的耐火性很低, 只要打火機的熱量便可以燒穿ETFE, 不過就不會把火焰繼續漫延. 但開幕禮有這麼多的煙花便馬上燒穿整個屋頂?
所以, 開幕禮時的煙花的角度是特別調較過, 而煙花的高度是比較高, 務求令煙火在空氣中已完全熄滅才降在ETFE之上.
但大家會發現一幕是煙花沿著內環短距離發放, 這不是會把ETFE燒穿的嗎?為求這效果,內環使用的是PTFE.PTFE的耐火性比較高而且可以用作大型投影的屏幕, 所以李寧點聖火的一刻便有大型動畫作背景.
講起聖火, 大家有否留意到我上一篇說過, 熱力可以令鋼的硬度減少, 儘管這些鋼是特別為鳥巢研制出來的高純度鋼, 但在連續16日有火燃點的情況下, 一樣難逃宿命,如何是好呢?方法其實很簡單, 火炬的位置在屋頂之上,結構是獨立的而且是用凝土建造, 這樣便可以避免聖火的熱力影響結構的安全.
最後不得不題, 建造鳥巢時有10名工人犧牲了, 因為鳥巢的特別外形不能建造太多臨時工作架, 工人要險只用安全帶在鳥巢的屋頂上工作, 請大家為慶祝開幕禮成功的同時,不要忘記鳥巢是用中國人的性命換回來的.

中國人民的夢 - 鳥巢篇(1)


由於我身在英國, 奧運開幕禮不能看現場直播, 只能看錄影. 當看完4小時錄影後, 真的很感動. 老實講, 英國傳媒一直集中報導京奧的負面新聞, 例如北京的污染、人權問題、反奧運動、搶聖火和恐怖襲擊等新聞, 相反一些正面的報導是相對較少.
以我的偏見,可能英國是下一屆奧運的主辦國, 所以希望自己感覺良好. 如你問我, 我深信英奧一定比京奧更難成功舉辦. 因為我的家就只離英奧主場館10分鐘路程, 英奧主場館四周的配套很難說服世人是適合奧運使用, 因為5分鐘的單車車程, 駕車要用15分鐘才可完成, 如車多的話更要20分鐘.
最重要是英國人不會像中國人一樣全力支持奧運, 相反英奧主場館四周是印度、回教徒和外國人(包括我在內) 的聚居地, 成功與否留待4年後分曉.
但當大家看到昨日的開幕禮, 英國傳媒都一致好評, 這個用萬金堆出來的開幕禮的確令人感到中國人盡心盡力地、不惜一切代價做好這場表演,除四川救災外, 中國人很長時間沒有如此同心做一件事. 這開幕禮將大家的焦點放回奧運體育比賽項目上多於連帶政治關系上.
至於俗稱鳥巢的北京國家體育場絕對是建築史上的創舉. 鳥巢是由瑞士著名建築師Herzog & de Meuron設計, Herzog & de Meuron曾在2000年奪得建築界最高榮譽-Pritzker Prize, 亦曾負責德國世界杯主場館-Allianz stadium.
鳥巢的結構分兩部份, 共91,000個永久座位是用凝土支撐(在奧運期間座位加至110,000個), 而屋頂則由14,000噸鋼鐵交差組織而成, 這樣使整個屋頂不用柱和樑作支撐,這亦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度的單一鋼結構. 設計理念是每一個結構部件互相緊扣在一些互相支持, 正如中國人互相緊扣起來支持奧運.鳥巢原先方案是有一個可以開合的屋頂在中央, 但為了減少屋頂的載重和結構部件之間的接合點取消了這開合式屋頂,改為全露天場館.
除減少屋頂的載重外,最大的好處其實是在消防系統上的簡化. 因為全室內場館的話,雖要設立大量的抽煙喉管和抽煙系統, 為避免火災時濃煙積聚而造成傷亡. 第二, 鋼結構最大的弱點是受熱情況下會變軟, 造成倒塌的危險. 所以一般鋼結構都會在外層塗上隔熱油或噴上凝土, 如全室內的話, 危險性更高. 從圖上看, 他們應該在結構上設有自動噴淋系統,令火災時降低結構受熱的程度.
為進一步減少屋頂的載重, 他們特意選用ETFE作為屋頂的材料, 因為ETFE只是玻璃的1%重量.以上各樣的處理減少3億元的建造費亦節省2,000噸鋼鐵.
到這裡我先來一個小休因為如要了解鳥巢和水立方的設計, 就必須了解ETFE和PTFE兩種物料的特性, 而我在英國系列中的Eden project 和 Millennium dome 作了介紹, 我在此不作重複, 希望大家重看我以往的blog, 否則很難理解以下關於京奧的建築.

中國人民的夢 - 京奧規劃篇


當大家一同欣賞京奧開幕禮時, 大家都很希望中國能成功舉辦奧運, 之前在聖火傳遞時都發生很多不愉快的事件, 希望在比賽期間能順順利利舉行賽事, 讓旅客有一個愉快的回憶.
講起京奧的建築, 大家都很留意鳥巢、水立方等主場館但大家又有否留意京奧的規劃. 奧運會從來都是大白象的工程, 史上只有美國阿特蘭大奧運是能收支平衡. 連在1976年舉行Montreal 奧運, Montreal市政府到今天還未清還興建奧運場館時所得的.
其實興建場館不用太多的費用, 政府最大的開支在於擴建道路、基礎設施、機場和鐵路等配套設施, 正所謂觸一發動全身.
另外, 大筆的費用用在比賽後的場館維修因為, 很多場館在奧運後使用率甚低, 例如香港如不是舉辦馬術比賽的話, 何來一個如此大型的馬術比賽場地. 這一大堆空置的場館很容易令政府流血不止, 拆卸它亦很浪費, 有長期空置.
今次京奧的規劃真的看出中國政府辦奧運的決心, 首先, 中國政府將各種場館分為三類需要新建的永久場館、需要擴建現有的場館和需要新建的臨時場館新建和擴建的場館多數在奧運後會用作國家級的運動項目或大學的運動設施. 這些設施多數是中國的強項體育項目, 相反臨時場館多數是中國比較少人參與的項目如沙灘排球、曲棍球等項目,所以座位都是臨時座位.
大家都知道鳥巢和水立方等新建的永久場館是位于北京三環與四環之間的奧林匹克公園之內,整個公園由BOSTON的日藉規劃師Sasaki設計, 設計理念以北京的子午線為中軸線左是水立方,右是鳥巢, 一陰一陽水立方以北是進行體操比賽的國家體育館和臨時場館之一-劍擊館鳥巢以北是選手村整個奧林匹克公園以一條龍形的湖連接至公園的北部的射箭和曲棍球場兩個臨時場館, 和新建的一個綱球場館規劃的理念是令場館背有靠山好像故宮一樣原來的設計,龍形湖的尾部是連接南部的奧體中心體育館. 關於子午線中軸, 我在故宮建城篇已提及, 我在此不再重複.
今次奧運的場館規劃考慮到在比賽後的使用情況, 所以盡量配合北京市內大學的發展, 當中8個場館是在8所不同的大學之內, 讓場館在比賽之後被大學使用. 而這些場館所舉行的賽事如乒乓球、跆拳道、柔道、舉重等室內項目, 所以場館設計上的要求較為簡單, 場館空間上的彈性亦相當大, 適合大學將來使用.
這樣除能確保場館之後的使用之外, 亦有效分散人流, 避免奧林匹克公園一帶的人流過度集中,對交通造成沉重的壓力明天講鳥巢

中國最重要的建築 - 故宮博物館(清代篇)


當我為故宮作資料搜集時, 發現一些頗有趣的東西, 請大家觀看.
當我們讀中史時, 朝代的覆亡多數是皇上沈迷享樂, 疏於政事. 但我認為清代的覆亡是有別於此, 清代每一個皇上都很用功讀書, 勤於朝政. 連慈禧太后都參不多每天上朝 ,為何清代會如此不濟?
有人說是鴉片的問題, 相信是部份原因, 英國由19世紀初期便開始經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輸入鴉片, 導致中國人體質虛弱, 大量白銀流出中國. 不過, 清代每一個皇上嘗試禁煙, 在道光年間, 道光帝更付予林則除大權燒鴉片, 所以才引發改變香港命運的鴉片戰爭,才導致禁煙效果不理想
有人說是貪官的禍害, 單是乾隆年間和坤的家產, 便是清朝十年的收入的總和, 貪污的情況是如此的恐怖.和坤雖然曾是中國歷史以來最有錢的人, 不過下場一樣被人抄家, 錢都回歸國有.
其中一個原因, 相信和皇上的壽命有關, 請看下表:
努尔哈赤在位10年,登基57歲,駕67歲
皇太極在位16年,登基35歲,駕51
顺治帝在位17,登基6歲,駕23歲
康熙在位61年,登基8歲,駕69歲
雍正帝在位12年,登基時45歲,駕57歲
乾隆帝在位64年,登基24歲,駕崩時88歲
嘉慶在位25,登基30歲,駕崩時55
道光在位30,登基38歲,駕崩時68
咸豐在位11,登基19歲,駕崩時30
同治帝在位13,登基6歲,駕崩時19歲
光緒帝在位34,登基3歲,駕崩時37歲
宣統在位3,登基2歲,駕崩時61歲
從上表可見, 從道光帝之後, 皇上都很早駕崩, 幼子登位; 所以清朝的權力都在慈禧太后的身上, 雖然慈禧精於權術, 但始終注重她本身的個人威望多於國家的需要,所以她可用北洋水師的軍費來作頤和園的修葺費. 而國家的管治都依賴一個沒有接受過太多教育的人身上, 所以國力大不如前.
康熙、顺治都是年登位, 不過國家的權力都分在數位顧命大臣身上, 所以國家的管治都是由熟識國家的人來運作. 再加上康熙天資過人, 二十多歲便平定三蕃, 之後解決水利的問題,所以康熙年間是中國歷史以來的強勢之一.
不過, 慈禧的參與的時代都只是清末的事, 為何清朝在乾隆末年便開始積弱? 是否與乾隆三次下江南有關? 相信不是完全沒有關系, 不過相信不是主因.
清朝積弱主因相信是在於科舉, 如大家有看我第一篇介紹故宮的blog時, 我曾提及科舉是清朝能成功統治中國的原因, 但為何亦是覆亡的原因?
我認為覆亡原因是八股文的出現,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在鄉試及會試皆以四書的內容命題,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語氣闡述經義,「代聖人立言」,只能用八股文作答,而八股文有很多格式上的要求,極為講究形式.明清時期科舉亦只要求因循前人的思想,以華麗詞藻作出合乎格式的漂亮文章,近乎文字遊戲. 所以, 讀書人只識四書五經,其他以外的知識,統統都成了「雜學」.
經典的例子是梁啟超, 他十二歲便入學成為秀才,十七歲中舉人,簡直是神童. 但梁啟超遇見康有為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竅不通, 中舉後自認「帖括之外不知有所謂經史也」,反而要拜老秀才康有為為師。
相反,康有為雖出身書香世家,家中有萬卷書樓,年少已熟讀經史子集古今典籍, 到十六歲成為秀才, 但要到三十六歲才成為舉人, 然後近四十多歲才中會元, 到四十多歲才高中進士.
由於所有的讀書人都被迂腐的八股文所朿縳, 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之中,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都失意於科場,最後連文學創作也停滯不前. 這是有別於唐宋年間的科舉, 唐宋八大家都是進士出身, 民間各方面的傑出人物都能從科舉中提拔, 例如宋朝時的王安石, 本身出身科舉,當他王安石在任宰相時,目光之遠大簡直超越當時的年代, 他曾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把帖經、墨義和詩賦等考試都取消了,改為以經義(解釋經書)、論(對時局的評論)和策(提出解決時弊的辦法)作為考試內容,為求提高考生的處事和分析能力. 不過.蘇軾、歐陽修等人對該項改革提出了強烈的抗議。朱熹更罵王安石為「敗國殄民」、「學術不正」.
從此可見, 科舉考試內容的朿縳令明清的中國社會變得因循自封、人材的奴化. 曾經有人將「八股文」與「鴉片」、「纏足」並列為荼毒中國人的三大害。中國的國力怎可以不變弱.
當我收集科舉時發現一個相信很多人都誤會的事情明代的唐伯虎的確是才子, 簡直是天才,他十六歲中秀才,十九歲中解元, 二十一歲參加會試; 當年的考試其中一份卷由程敏政出卷的當年只有唐伯虎和徐經兩人答對而程敏政一早已知道唐伯虎的名字, 相信今年的會元非唐伯虎莫屬, 而唐伯虎極可能中狀元, 因為只要擊敗徐經他便可以在二十四歲成為最年輕連中三元的狀元. 但唐伯虎在會試後, 口出狂言, 說他一定中會元, 所以當時的考官查卷,發現只有兩人答對, 便把程敏政、唐伯虎和徐經三人拿下, 最後徐經受不下迫供, 便承認向程敏政行賄, 因此唐伯虎不得再參加考試. 而唐伯虎之後回江南生活, 但他沒有9個太太, 只有3個. 當中不包括秋香,秋香亦不是華府的僕人, 而是當時的明妓. 唐伯虎被稱為風流才子是因為作品描寫古今仕女生活和歷史故事而得來的. 唐伯虎點秋香只是故事而已.

中國最重要的建築 - 故宮博物館(建築佈局篇)


上回提及紫禁城是有中軸線的設計, 但奇怪的是這中軸線不是完全對正南北軸線, 根據我收集回來的資料, 紫禁城的中軸線是對正子午線. 不過, 子午線不是與經線一樣南北垂直嗎?大家知不知道答案?
當你一走進天安門之內,便會看到端門, 端門之後是午門, 午門之後便是紫禁城的核心部份,東是鑾儀衛所、地和庫房、國史館等地方, 西是內務府的設施如慎刑司、會計司、廣儲司等地方. 大家常聽到”拉出午門斬首, 但我在新浪網找到的資料,午門只明代"廷杖"(即重打屁股)之地, 當然有大臣被當場打死, 所以才有此誤解. 斬首從沒有在在午門發生, 避免冤魂聚集.
為何要在午門作廷杖用刑之地? 我沒有找到真正的答案, 相信主要是不希望在禁宮內用,而且U形廣場方便示眾, 午門亦鄰近刑部.
午門的正中口, 只有皇上才可用, 皇后在大婚時可經過這門一次, 而殿試頭三名 狀元、榜眼、探花亦可經過這門一次.
在中軸線上最重要的建築物便是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是進行典禮的地方, 例如登基、大婚、命將出征、元旦、冬至、萬歲(大壽) 等重要日子, 全朝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 中和殿是皇上大朝前休息的地方. 保和殿是殿試進行的地方. 所以在太和殿旁是御膳總房和南三房用作準備宴會之用.
前三宮之後是後三宮, 乾清宮在雍正前是皇上的寢宮, 皇后在坤寧宮,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這代表皇上希望天清、地寧的意願. 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是文泰殿是用來存放玉璽的地方.在後三宮中軸線兩則, 便是東六宮和西六宮, 這都是皇上妃妾的居所. 東六宮和西六宮的佈局都是平衡子午線兩旁的空間.
從雍正開始皇上的寢宮才改為養心殿即遷離了中軸線, 所以皇后都要在東六宮和西六宮之間居住, 慈禧在咸豐年間便住在西六宮的儲秀宮. 而乾清宮便成為皇上會見大巨, 聽政、批閱奏章的地方, 亦用作停放皇上靈柩的地方.
養心殿在中軸線的西則東則是毓慶宮即皇上十歲前的居所. 養心殿旁是慈寧宮, 這是太后的地方, 而整個紫禁城的東北處是寧壽宮是乾隆當太上皇時所見的宮殿.
其實清朝的皇帝是十分用功讀書, 連溥儀在清末時還請來自蘇格蘭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教育溥儀英文、數學、世界歷史、地理等知識, 但為何清朝會由乾隆時的世界第一強國, 變成被列強瓜分的弱國? 明天分解.

中國最重要的建築 - 故宮博物館(建城篇)


眾所周知, 京城是始於元代開始建城, 為何蒙古人要選北京作為首都, 而明清兩代亦會以此處作為國都, 而不用古時的長安(即現今的西安) 和洛陽. 另一點更奇怪是為何清代的皇室會以明代的宮殿作為自己的宮殿? 貪大吉利是?
北京原稱為薊城,在戰國的時代,燕國成立並定都稱為薊城, 所以北京亦稱為燕都或燕京. 到了宋朝, 遼把燕京定為四大都之一, 之後金擊敗遼定都燕京, 是為金中都.100百年後, 蒙古人一統中國, 決定延續金、遼過百年的傳統, 續以北京為政治中心, 改名為元大都並開始建立北京城.
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定都南京,是因為這是他龍興之地。後來因為南京北低南高,他認為風水不佳,曾考慮遷都長安與洛陽。可是二定已殘破,再者漕運不便,更因為沙漠化關係可闢之地已大為減少,所以遲遲未有遷都之舉。
當徐達攻入元大都後, 把元大都改名為北平. 明初時, 明軍一方面為求防範逃到蒙古草原的元順帝的反攻, 同時亦貪圖元大都的基礎設施, 所以決定仍以北平為首都. 因為北平在元朝時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工程, 蒙古人在元大都加設漕運系統和金水河, 漕運系統解決了元大都與南方之間的運輸, 而金水河改善了宮殿內的用水系統. 在短時間內, 明軍難以選擇另一個比北平更合適的地方作為首都.
到明成祖時, 為了有效抵抗蒙古人的來犯, 以首都控北方是防止蒙古人南侵最大效之方法之一, 並決定繼續用北平作為首都, 並把北平改為北京.
明成祖雖然把整個元朝的宮殿拆卸, 但明皇城仍是保留元朝的中軸線設計,但整個北京皇城向南移1公里, 正因為此, 所以特意加設南海以平衡皇城的南移, 所以南海其實是人工湖, 這樣便形成今日的京城.
京城的范圍,南是承天門, 現稱天安門,即長安街, 北是地安門即地安大街, 東是東安門即東黃城根街, 西是西安門即黃城根街或南海一帶.
到了清代, 滿人都願意以北京為首都, 其實北京原為金中都, 所以對他們以然, 只是用回祖先的首都. 而當時的明宮基本上是被李自成全部焚毀, 只有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 所以他們要完全重建紫禁城, 因此皇太極不介意使用紫禁城為他的宮殿. 現在的紫禁城主要是康熙至乾隆年間所建.
滿人完全吸收了蒙古人失敗的教訓, 如外族統治漢族的話, 首先, 減低漢人對滿人的仇恨,所以自皇太極開始用滿族人自居, 放棄了女真族的名字, 國號由金改為清. 為求淡化宋代時侵華金人的色彩. 第二, 在政制上重用漢人並專重漢人的歷史和文化, 所以你可看到現在的故宮中有滿文和漢文的門牌. 清代所有皇帝都學漢字, 因此有康熙大辭典的出現.
在紫禁城的建設完全保留了明宮的基本佈局, 保留了中軸線的設計, 地安門-> 景山-> 神武門-> 乾清宮->三大殿-> 午門-> 端門->天安門, 重建的建築都只是改了名稱沒有改變的位置, 例如承天門改名為天安門, 萬歲山改名為景山, 太液池改名為北、中、南海等.
特別是紫禁城沒有改名, 紫禁城又名「紫金城」或「宮城」,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紫微星屬土,在五方屬中,古人相信紫微星位於蒼穹的中心。紫禁城位於北京的中心,同時又是國家權力的中心,因而得名.
清代皇帝其中一樣的德政就是宗教自由, 滿人信奉薩滿教, 所以御城河東建了薩滿教堂子,但蒙古人信奉喇嘛教, 所以在雨花閣安放喇嘛佛堂菩薩佛像數尊. 而乾隆皇帝是篤信藏傳佛教, 所以重華宮有乾隆信仰佛堂. 另外, 亦為來自新疆維吾爾族的香妃建寶月樓作回教寺,到後來天主教的傳入, 在蚕池口建了天主教堂. 正所謂民之所好, 好之; 民之所惡, 惡之.
滿代能成為統治中國最長時間的外族, 最重要的原因是完全接受了明代的科舉制度, 第一科舉給予所有人一個公平的機會, 令所有漢人都有出頭的機會. 而科舉的考試內容都是來自儒家學說的四書五經等書籍, 儘管是武科舉都要學習儒家思想,這樣忠君為國的思想都牢牢地記在全中國最聰明和最好打的人心中, 令清朝的政權能安定下來. 如大家有看上篇blog都知道科舉成功非用上一生的努力不可試問一個考科舉的年青人怎會不發奇想地提出做反?
有部份資料關於天安門和滿族的前身我在介紹天安門廣場和七七盧溝橋時已提及過, 所以在此不再重複, 如第一次看我的blog朋友煩請翻看之前北京系列的blog.
明天將是故宮的建築佈局和故宮的博物的由來.
另外, 多謝Manfung兄提供額外資料令此文內容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