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3日

活化建築-加拿大



Michael Lee 


講了接近200篇blog,都好像未曾講過加拿大的建築,今日就嘗試借用加拿大的例子來講一講活化建築。
昨日引用了英國換肉不換皮的建築,今日不如講一個加建新皮的建築。

這一坐是位于toronto的Royal ontario museum,而新建的部份稱為michael lee chin crystal, michael lee 是一位有中國和牙買家血統的加拿藉華人捐了3千萬加元來興建的博物館擴建工程,這次是由Daniel libeskind設計的。

今次我是第二次介紹Daniel libeskind的設計,Daniel libeskind是解構主義者,解構主義簡單來說是三尖八角的建築主義,其實正經一點就是不以一個原整實體來表現,即是不會以一個或數個正長方形、正圓形等基礎幾何形狀來作為外型,而是由一些不規則的幾何形狀組合而成的建築。

今次Daniel libeskind更是盡情地用不同的幾何形狀組合整個外形,他根本完全漠視舊有部份的建築。只在Toronto最大的博物館加入風馬牛不相合的怪物作為擴建部份,Daniel libeskind是很抗拒和舊建築融合的設計理念,而選擇了為舊建築帶來全新一面。

他的處理手法就是不會妨古亦不復古,因為每個建築會代表他的時代,舊的已過去,我們需要尊重歷史但不代表重複前人的步伐來作一些類似的建築,新的建築當然要反應現代的氣色,而且設計的大忌就是模仿或抄襲別人的設計,要與眾不同才算是特色的設計,最重要就是如果沒有新的面貌又怎會反映舊的重要和獨特之處呢?

大家又有何想法呢?

明天將是德國的活化建築。

2013年5月2日

活化建築- 英國篇



接連講了不少關於香港的活化建築, 今次不如講一講英國的建築. 英國在保育上的確比香港下更多的功夫, 除了經典的例子 - 大英博物館和Tate Modern 之外, 其實整個都市裡都有不少保育的例子, 以下這一個便是我公司對面的一個項目。
這個是一座很少型的商廈發展, 應該相信原是一座維多利亞式的建築, 明顯地因為舊式建築的結構和防火的水平未必能夠達到現在的要求, 所以便需要重建整個結構部份 但英國的Planning law未必容許把整個大樓重建, 而為了保存街景的景觀便需要把外牆保留, 而把室內的結構部份拆卸並重建。
這個重建項目便是先把外牆的磚牆和地板分開, 並加上一個臨時支架作保護, 之後便開始拆卸有關內部, 並用現代的方式重建之後的地板和擴建的部份 最後便用一些工字鐵來加強舊外牆的結構, 這種換肉不換皮的保育政策, 在英國是挺流行.
因為英國的新發展項目未必可以如香港一樣大比例超出原有的發展規模, 所以需要保留原先的發展規模范圍之內 至於香港的城市規劃是由城規會決定, 發展規模都是有所限制, 而大家聽過的城市規劃大網圖(Outline zoning  plan)便是俗語所稱的發展藍圖。
Outline zoning  plan是有法律效力, 如果發展商不同意的話可以向城規會申請有關發展現模, 這便是行內常說的Section 16申請 當然需要還需要根據地契和建築法律來發展有關項目. 以往更改發展規模多數是考慮土地功能、四周交通的配套和日照(Sun shadow)的問題, 之後便是補地價的問題, 通常都不會太難過關, 但現在保育環保的聲音響起來了, 情況有一點不同。
在英國的物業發展很多時都需要通過公眾資訊 (public consultation), 萬一當地居民不同意的話很可能會令發展項目拖遲, 我在家中都經常收到local council的文件是邀請我參加公眾資訊會議, 因為我家附近便是2012奧運主場館, 所以有不少發展項目。
到底這一種換肉不換皮是一種保育良方是否能夠平衡保育和發展的需要? 就留給大家思考一下。
另外到底有公眾資訊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大家亦不妨思考一下

2013年5月1日

活化建築 –(三棟屋博物館、海防博物館、和昌大押、彎仔街市篇)



上一回講到香港的街道, 今日不如講一講香港活化建築的例子, 講到活化建築的經典例子便一定需要講荃彎的三棟屋博物館, 三棟屋博物館是陳氏家族在乾隆年間開始興建, 之後經過多次的重建和加建, 但圍村仍然保留這個中軸線,兩邊設有前中後三個廳堂,每個廳堂的主樑稱為「棟」,所以稱為「三棟屋」。
1981年, 由於港府開始發展荃彎時無意地發現了三棟屋,並因其圍村特色和珍貴的歷史遺跡,在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而當時港大建築系教授、現任建築界立法會議員- 劉秀成教授倡議將這一條典型的客家圍村,重修為民族博物館後,在1987年供公眾人士參觀。
  
海防博物館
另外, 一個很優秀的例子就是筲箕灣的海防博物館, 博物館原是具百年歷史的舊鯉魚門炮台 由於鯉魚門地區控制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位居軍事要衝, 所以英軍早於1844年便在水道南岸的西灣地區修築兵營但闢作士兵營房、彈藥庫、炮彈裝配室及煤倉等設施就在1885年才興建。
這座炮台在1941128日,日軍入侵香港時曾發揮重要的作用, 英軍曾多次阻止日軍從對岸的魔鬼山渡海登陸。但由於雙方實力懸殊,炮台最後於1219日被攻陷。戰後,炮台已失去防衛作用,但仍被英軍用作訓練基地,至1987年始全部撤走.
這座香港二次大戰的活教室在1993年被建築處重新發展成海防博物館,  現在的中央展廳就是在當年的堡壘中央的露天廣場上加一個Tensile fabric 屋頂, 其他的展廳就是當年的士兵營房或彈藥庫 所以, 整座大樓都因為新的功能便得而保留。


另一個更深入民心的例子就是彎仔的和昌大押, 和昌大押就是典型的廣州式騎樓唐樓, 這座大廈由大押商羅氏家族在1966年購入,但這座建築物已在莊士敦道66號已有逾百年歷史的。
這種樓下地鋪、 樓上住宅的唐樓乃是十九世紀在中國南方城鎮甚為常見的建築模式, 連同和昌大押的四座唐樓一同在2004年左右被重建, 現在已改為高級餐廳. 由於唐樓的結構還是良好所以只需加入洗手間便可, 因為這幾座唐樓都是用馬桶需要找人倒夜香.
講到彎仔就必須要講彎仔街市和中環街市都是Bauhaus的建築風格, 遲一點我會嘗試詳講Bauhaus的建築風格 彎仔街市原是屬於彎仔太源街的重建項目之一, 第一期的重建項目便已經發展為尚墝峰 但由於民間很多團體的抗爭所以有關計劃就暫時停止, 但如果萬一取消有關計劃的話, 市建局便需要向發展商賠償有關的損失, 金額是數以千萬元來計算。
接連講了四座香港的舊的建築, 大家可能會問究竟我想講什麼呢?
為何大家都對摩天大廈覺得反感? 對一些舊有建築情有獨鐘? 是否古代的建築師比現在的建築工師出色呢? 所以, 大家就反對有關的發展計劃?
首先, 我認為舊的建築不是比新建築出色, 現實地講這些舊建築根本不能再延續它們現代功能上的需求, 就算有洗手間和空調, 你會否願意住在三棟屋? 或和昌大押般的唐樓?
這些建築為何會給人一些特別的印象就是因為建築的比例是比較接近黃金比, 我早前就曾經詳細講過黃金比的系數, 在此不作重覆。
就是因為這些建築是比較合乎黃金比的關系, 所以比較適合人類眼球的角度, 於是就更容易在大家的心中記錄下來, 相反現代的摩天大廈根本就超出人類視線角度的範圍, 所以在感覺上與人的關系比較疏離。
另一點當然是情感的問題, 彎仔街市的高樓底, 自然通風的設計都仍然能夠滿足現代的功能上的要求, 但現實的是究竟有多少現代人會選擇在街市購物而不在超市呢? 現代人的生活模式是不斷在改變, 對空間的要求亦不斷在改, 舊有的建築同樣需要與時並進, 不過人類始終會懷念昔日的時光, 這亦可以說是第五度空間。
三度空間就是長、闊、高(X,Y,Z), 根據相對論來說, 第四度空間就是時間. 有些人說第五度空間就可以說是人類的情感和記憶。
都市發展並不是一種罪行摩天大廈的出現並不是一種錯誤建築物是需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配合功能上的需求大家需要知道建築是包括商業層面的原素如果物業發展得不到回報的話,就不會吸引人來投資 如果只是用純情感的角度來討論保育計劃就未免過於主觀, 社會的土地都是公共的資源, 如果只為保留而保留的話, 就很可能浪費社會的資源來保留一些大型垃圾。
舊有的建築不是不作保育而是如何為舊建築帶來新的使命因此這個系列是名為活化建築而不是保育建築 所以對我個人而言, 我是非常喜歡海防博物館和和昌大押的新面貌, 三棟屋不是不喜歡, 只是展品而言欠一點吸引力。
至於網友問我關於彎仔街市的看法, 我認為是現在的大廈的結構是很良好, 可以重新的找一個新的用途, 一些小型商場或大型食肆應該是可以考慮, 但到底大家會否願意用數以千萬元來作為這樣的代價?

2013年4月30日

活化建築 – (喜帖街、雀仔街、波鞋街、衣布街和花墟篇)



喜帖街
上一會開始講了第一篇關於保育的文章, 今日再講一些更加切身的話題 - 喜帖街、雀仔街、波鞋街、衣布街和花墟篇相信都是香港有名的街道, 雖然部份已經消失了或重置到新的地方,今日我嘗試逐一為大家分析有關問題.
首先我先申報利益, 我是曾經參加過H15喜帖街一帶的規劃設計, 雖然我公司最後好像沒有參與到後階段的設計, 但個中的故事我知道一點.
發展喜帖街時遇到的問題和一般市區重建遇到的問題一樣, 這條街道是一個沒有刻意經過規劃但自然組成的一個社區群組, 如果重建這一區會令現在的商戶很難在別一個地方重建同樣的社區網絡 昔日的喜帖街商戶現在雖然在彎仔一帶重新開業但很難重新發展昔日的叫座力和吸引力這些商戶雖然同行如敵國, 但他們其實是相互支持, 除了是成行成市的氣氛之外, 還包括商戶之間的互相交易, 當中的關系是千絲萬縷, 如果斷開個別群組就等同破壞這個群組的凝聚力。
但問題是喜帖街樓上的住宅由於日久失修, 結構和設施都十分殘舊, 對樓上的居民來說可以說是相當不理想的居住環境 喜帖街一帶的建築不像皇后和天星, 因為皇后和天星都有定期維修而且不論結構和功能上還可以滿足現代的需求, 所以保留價值是相當高。
當年我重新參觀每一座H15一帶的建築時, 樓上的居住的環境實在殘破不堪,完全不能附合現在的消防法律, 而且大部份樓宇都是混凝土結構, 所以若要清拆就必須整底大樓拆掉, 就算局部拆掉都只是象徵式地保留。
所以, 喜帖街一帶的建築在現實的層面是很難保存, 至於商戶就更加難保存, 如果工程展開, 左邊打樁、右邊挖地, 又大塵又多沙, 是根本不能夠繼續經營, 所以遷出是唯一的辦法。
最重要重建工程是希望能夠收支平衡, 所以拆毀舊樓的土地之後就一定會建多層大廈,街鋪就一定不會是現在的租金水平, 否則重建工程不能收支平衡 所以, 原有的居民和商戶是很難以同樣的生活水平在這裡繼續生活。
對於居民和商戶來說如果不能夠在繼續生活就必須有足夠的賠償讓他們能夠在同區繼續現有的生活質素, 但在市區重建局來說就自然希望把收地的時間和成本盡量降低, 當中的角力就可想然之。
雖然現在已經定出同區7年租金的賠償方案, 但同區租金的定義實在可以有很大的差別, 就算賠償是合理的價格但居民和商戶是很難以同等的價錢買或租回同等大少的單位或商鋪, 因為重建地區是舊區所以租金當然是比較便宜, 新區的價值自然有所差別。
喜帖街
所以, 居民和商戶自然很難重新再次建立他們的社區綱絡, 分分鐘鐘需要離開這個社區 因此他們的抗議力量自然很大, 再加上議員的推波撞瀾, 自然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回響 當年我曾經參過一次議員舉辦的H15居民大會, 我雖然只是隔岸觀火, 但看見居民的反對情緒真是很高漲。
我明白他們的期望但同時我亦知道市區重建局的難度, 因為如果賠償金額再提高的話, 就必須增加銷售面積或銷售金額 如果再進一步增加銷售面積就等如增加多一座屏風樓, 我不排除市建局有為發展商著想, 但發展商是為賺錢而存在世上的機構, 如果達不到預期的利潤 (通常是30%純利), 為何要參與發展呢?
所以對我來說, 重建是很難避免破壞現在的社區網絡, 就算刻意重置都未必可以保留原有的風采。
衣布街
西港城
例如衣布街, 衣布街的原置是中環的新紀元廣場一帶, 現在重置到西港城, 雖然可以說是原區安置但人流和客路已經有很大的差別 記起在2002年, 當年我放暑假回港參觀西港城時, 發現衣布街的商戶發生抗爭行動, 事緣政府希望在西港城再度作出翻新, 調整有關商戶因此不希望再與衣布街的商戶續租 對這些夕陽行業的商戶來說就等如強迫他們失業, 在言談之間商戶向我說, 他們這裡的商店都至少有20-30年歷史, 他們都已用了一生人的時間在這行業發展,如果連這小小的商鋪都保不住的話, 就會永遠失業, 現在的衣布街的商戶都是互相支持下久而殘存, 若相比昔日的在衣布街時的生意, 現在的生意只是10%-20%.年代的轉變當然是一個因素, 但最大的影響就是遷離衣布街之後, 再重置到西港城期間都有1-2年時間, 期間流失了不少原有的客戶, 而且客戶的購物習慣亦失去了. 他們都明白年代的轉變會改變人的購物習慣但是搬入西港城的確削弱了昔日街道店鋪的氣氛, 吸引力自然大減. 現在的遊客都少了很多, 以往都總有一些遊客都會慕名而來並且順道光顧一下, 現在已失去了街道的氣氛。
雀仔街
另一個例子就是雀仔街, 雀仔街舊址在朗豪坊, 現在重置在花墟旁的雀仔公園, 可能都是重新調整在公園的街鋪之內, 所以吸引力仍有不少但規模仍是相差太遠。

波鞋街
花墟
現在花墟和波鞋街重新發展, 現在的商戶都難免面對喜帖街商戶的問題, 希望下場不會如喜帖街一樣消失於歷史之中, 因為香港特色的本土文化就是街道的文化, 而且成行成市的特色街道文化, 世界其他地方都未必有香港這樣多的特色街道, 相似的就好像是荷蘭的花墟、日本的築地魚市場、東京的秋葉原, 但香港的特色街道雖未至於獨一無二但實在是一絕。

2013年4月29日

活化建築 – 舊皇家遊艇會篇


近日經常在想如何把這個blog內容變得多元化又或者如何找一些新的切入點來講建築其實寫建築物可以說很容易亦可以說很難 因為設計所有建築物時都是其於一些假設設計落成後才知道結果所以要評論一個建築物的好與壞就取決建成的結果會否達到原先設計的理念,所以要講一座建築物其實很簡單而且直接不過這種方法是很乏味的 因為建築物永遠是死,人才是生的再美麗的建築物都需要人來使用才能夠把建築物變得活著”, 否則只是一件龐大的垃圾在地球之上。
今日就來一個新嘗試講一講建築物活化這亦是網友-  Rice 建議的題目今日是我首次開一個題目是貫穿中、西、日建築而且今次篇幅可能會是繼環保家居之外最長一次系列看看效果如何?
保育問題近年在香港成為熱話自從天星、皇后的大規模保育行動之後, H15喜帖街、彎仔街市、和昌大押、舊中區警署都是深入民心的保育話題但究竟香港應否要保護這些舊建築?如果要保育的話應如何是好呢?
首先借用維港遊時的資料,  電氣道中的前政府物料供應處旁的一座英式建築亦即是Newton Hotel 對面的一座舊建築這原是舊皇家遊艇會的會所 這一座建築物是List II (二級保護文物) , 政府為了保存這座建築物用數百萬元翻新和維修但工程在2002年左右已完成但這建築物一直用作政府的存倉甚至空置 雖然以往有計劃把這座建築物改為博物館或Cafe之類的功能但可能油街的發展計劃還未完全落實所以一直維持現狀不過更加諷刺的是皇后碼頭是一級保護文物即是最高級別的保育政策但政府竟然親手拆毀了它。
舊皇家遊艇會的例子其實好像帶出了一個問題保育建築物就必須為這建築物帶來新的功能,正如一開始的說法建築物是死的人才是生的一座建築物如果不能付合現在的需要這座建築物只是一座很大的垃圾。
我認為保育建築不能太過浪漫需要付合現在社會的需要我們不能因為情感上認為帶有香港歷史味道的建築便必須保留拆毀了它便是一種罪行始終要以社會的實際需要為優先考慮.情況就有如填海一樣填海不一定是錯最重要這工程會否達到原先定下的目標如果工程的目標只是發大財而漠視環保、歷史、文化需要的話工程的效果當然會未如理想。
講到底無論任何工程和建築都應該是為改善人類的生活而出發的保育舊有的建築都同樣應該是以這為目標。
後記:
曾經聽聞有人說: “ 阿爺不喜歡香港殖民地色彩的建築所以香港政府對保育一事並不放在心上
但我想問一句上海的黃埔江、山東的德國建築、天津的五大文化道區的歐色建築都是因為滿清打敗仗而被迫開放港口從而出現的建築 這些建築都是記錄了中國最醜陋的一段歷史,但中國當地的政府是盡力保留有關建築並希望為這些建築物帶來新的功能連天津市的市長都是住在五大道文化區內的歐式建築 如果阿爺真的不喜歡殖民地色彩的建築的話為何不把這些見證醜陋歷史的建築通通拆毀呢?

2013年4月28日

龍與鳳的建築—安徽廣電中心





在中國有很多具中國特色的建築物,亦有不少人嘗試把中國建築現代化。不過,今次為大家帶來另一類具中國味道的建築安徽廣電中心。這座電視大樓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新政務中心的地段,總建築面積達385,165sqm, 但佔地面積只是163,005sqm,因此此項目的容積率只是2.26(參考數字:香港的商廈容積率大約是15,國內的公建項目的容積率大約都是5-6)
這些數字代表了什麼呢? 這代表了此項目以非常低的密度來發展。

不過,由於此項目的佔地面積很大,所以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同時以橫向的方式來發展並同時製造全合肥最高的建築物。安徽廣電中心分為南、北本兩座大樓,北邊的大樓為較矮10層高的媒體中心和廣播大樓。

南側的大樓為配合功能上的要求,所以分為高座與低座,高座為電視台的行政大樓和觀光塔,而低座為新聞中心、演播廳、會議中心。建築師樓—NDA – new design architecture為了避免整個建築群分為數座大樓,所以刻意把高低座連成一起,並且利用了龍型的佈局來連接縱向與橫向的空間。

NDA的概念是把行政和辦公空間盡量集中高座,因此行政大樓變成為42層高、全合肥市最高的大樓,從高座一直慢慢延伸至低座,而每個空間亦隨著空間的需求而逐漸拉闊,這樣便把低座變成為高座的尾部,佈局便有如飛翔中的龍一樣。而北座的規模雖然不是如南座般龐大,但是佈局亦都是類同,形態有如鳳凰一樣,因此整個建築群有如龍鳳呈祥一樣。

「飛龍在天」、「龍鳳呈祥」雖然好聽,但是大家如果不是仔細看過設計師的構想圖之後,就根本不能夠看到任麼龍與鳳。如果整個設計的目的只為在合肥市內製造一座新地標的話,就相信已能夠滿足設計要求,因為我曾到這區很多次,彎彎曲曲的外形再加上其高度在遠遠的一方已經非常特出,但是龍與鳳的概念就確實很難想象出來。

平心而論,這項目成功的先決條件是市政府容許這項目在超大型的土地上以低密度的方式來發展,所以才可以讓建築師如此靈活地自由創作。再者,規劃局亦刻意調低四週建築物的高度,因而令這建築物可以更進一步鶴立雞群,試問如果在土地資源緊缺的城市裡,又是否可以如此方式來發展呢?





Sears tower (電梯篇)


今日來到Sears tower的最後一篇, 之前講過電梯槽設計可以說是摩天大廈設計中用最多時間的一部份, 為何?
原因是電梯的配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設計大廈早期時, 機電工程師 /屋宇設備工程師會設算這大廈大約需要多少部電梯. 電梯的多少便當然取決於大廈的層數和面積, 另一點便是電梯的速度, 工程師會計算一部電梯需要停頓的層數, 並假設電梯會停頓的次數, 需要多少時間來跑完這座大廈.
在一般情況下, 工程師都希望把等電梯的時間控制在1分鐘之內, 有時會設定在2分鐘之內. 因此有部份電梯就只跑高層、有一些就只跑低層, 目的就是希望減少停頓的層數來控制等電梯的時間. 因為萬一停頓層數大多的話, 便需要更多的電梯來滿足需求, 但大多電梯除了減少實用面積之外, 當然還增加了成本. 請不要少看一部電梯的成本, 一部普通的電梯都需要過100萬元, 如果是高速電梯或觀光電梯就更不止這個數目.
所以, 建築師和工程師便盡量把電梯的數目調整至合理的水平, 亦盡量安排電梯的排法, 如果設計出來同一區電梯是需要4部電梯平排的話, 便很容易對用家錯失電梯, 又或者是3部、3部對排的話, 亦會對用家做成困擾. 所以,近年開始流行用電腦派梯的按制系統, 就好像太古坊一帶的商廈都是用這系統, 為的是希望集中同一層的用家在同一部電梯來減少停頓的層數, 藉此減少電梯的數目, 在理論上好像可行但好像不太受用家歡迎.
萬一在設計後期收到大租戶的要求, 希望在大廈加設獨立的電梯大堂並要求部份電梯為私用電梯的話, 就更是大災難. 聽起來好像很簡單, 但如果有關佈局並未附合大租戶的要求,  就差不多要重新排過所有的電梯並重新計算有關的時間, 雖然工程部萬不願意, 但租務部的一句話” 有錢的人是最大的” 便令所有人都投降.
講到電梯就必須要講消防梯, 消防梯的要求是需要在1分鐘之內能夠把消防員送至大廈所有層數之中的其中一層, 儘管如Sears tower 或上海國金的超級摩天大廈都有同樣的要求, 所以大關的電梯都很快. 在台北101大樓的電梯是每一分鐘行540m, 所以時速可達60km/hr. 大家可能以為60km/hr不是一個很大的速度, 普通在街上的汽車都不止這個速度, 不過大家要考慮一部電梯是在靜止的狀態下, 短時間加速至60km/hr, 亦在短時間之內減速至靜止狀態, 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要做到這樣除了要強勁的馬達和減速器之外, 還需要人類能夠承受的壓力.
F (force力) = M (mass -質量 ) x A(acceleration- 加速度)
力量和加速度(或減速度) 成一個正比, 。情況有如一個人在車上, 短時間之內加速至一個高速,亦在短時間之內停車. 他便會在加速時先彈後至椅背, 然後再在停車時向前彈.
講完上升還未講下降, 如果急速下降的話, 就很可能坐跳樓機般下降, 現實情況下當然可以做到很高速的電梯 , 汽車的引擎都可以在幾十秒之內由零加速至100km/hr, 電梯當然可以, 只是Human comfort.
所以, 建築師很多工作的時間都用在安排電梯、走火梯和電線管道的位置, 當然是盡量用最少的地方便最好, 因為可以增加銷售面積.
講到底, 消防梯在那裡? 消防梯就是大廈的送貨梯所以通常安排在消防門之後目的是讓消防員在地達火場前還有一個安全的空間準備救人亦避免火焰沿電梯槽漫延至其他層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