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8日
King’s cross station –Platform 93/4 (2)
大家可能會問King’s cross station除了是英國最繁忙的車站, 究竟有什麼特處? 為何會如此重要呢?
King’s cross station在1852年開幕, 這建築正正是英國工業革命的見證. King’s cross station是世界第一代的建築使用鋼鐵結構, 亦是世界第一代使用機械來建造的建築物之一,如沒有機械的幫助是很難建造這麼大跨度的建築. 你可看到King’s cross station的柱是磚柱而屋頂的圓拱形的結構, 因為當時的鋼鐵技術還未完全普及, 而且鋼鐵成本並不便宜而且混凝土還未普及使用.
大家可以看到King’s cross station使用雙向性圓拱形的結構來建造更大的跨度, 這即是構向結構是圓拱形, 垂直的結構也是圓拱形, 這其實是沿用從哥德式教堂的結構理念. 由於哥德式教堂的組合非常複雜而且有很長遠的歷史和深遠的影響, 如無意外我下星期會介紹哥德式教堂, 到時會詳加討論現在就此簡單講述.
雖然英國有很多舊的火車站如Charing cross, London bridge, Paddington等車站,它們也是第一代英國工業革命的建築, 但都是比較後期一點的建築而且部份已發展至全用鋼為結構的建築, 而且比King’s cross station新一點的車站都開始用Truss(框架結構). 而只有King’s cross station是仍只用圓拱形和三角結構, 這是比較舊一代的技術, 所以King’s cross station是現在與古代之間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因此它得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因為King’s cross station如此繁忙亦具有如此重要歷史價值,所以它曾成為愛爾蘭公和軍在1973年的襲擊目標, 只是1.4kg的爆炸品便導致6人重傷, 多人受傷的情況. 而大家都知道2005年在倫敦發生的恐佈襲擊都有在King’s cross station的地鐵站發生, 整個倫敦襲擊導致700人死亡.
倫敦奧運在4年後舉行, King’s cross station肯定是恐佈襲擊的高危目標, 因為只要10kg的炸藥便可以炸斷3-5條的磚柱, 這可以令大部份King’s cross station的屋頂倒下來, 造成大量人命傷亡. 而且只要King’s cross station一個站停下來, 與King’s cross相連的St. Pancras(Euro star的新終點站) 都會一樣停下來, 這足以令整個倫敦的交通網絡癱瘓. 記起我同事憶述2005年倫敦的情況, 他們在襲擊後要步行5小時才能回家, 部份同事更要在公司過夜, 當日整個倫敦在一舜間變為死城.
總之平安是福,希望大家安然度過每一天.
King’s cross station –Platform 93/4 (1)
近日公司很忙, 每天回家後都很疲倦, 所以很難有時間寫blog. 今日寫的是倫敦King’s cross station, 其實這篇blog是為答謝我第100位訂閱者 - Trix而寫的. King’s cross station是英國最繁忙的車站, 這處有6條地鐵線和多條通往英國北部特別是蘇格蘭一帶的主要火車線.
King’s cross station最為人熟悉的事, 相信是在電影Harry porter中,各學生需要從King’s cross station的Platform 93/4 乘Hogwarts Express回校上課. 電影中的Platform 93/4 是位于Platform 9與Platform 10之間的大柱的神秘入口,而Platform 9-10是位于King’s cross station的主要大樓中.
不過這些都是錯的, 第一: Platform 9與Platform 10不是位于King’s cross station的主要大樓中, 而是在主要大樓旁的附屬platform. 第二: Platform 9與Platform 10之間是沒有柱, 所以不能如電影中學生需衝過石柱才能進入. 在電影中所拍攝的地方其實是Platform 4與Platform 5之間的柱. 其實整個King’s cross station的主要大樓中是只有Platform 4與Platform 5之間是有石柱的.
不過當Harry porter電影在2001年大賣後, King’s cross station都加設Platform 93/4的牌在離Platform 9-11不遠的石牆上. 早前更有加設Hogwarts Express在這道牆之上, 不過除後拆除了但Platform 93/4的牌仍留至今天.
另外, 在電影中曾拍攝King’s cross station的外牆, 不過這其實是旁邊St. Pancras station的外牆, 因為St. Pancras station的外牆比較具備古英國建築特色. 作者J.W. Rowling在2001年接受訪問時說過, 她可能把附近的Euston station與King’s cross station混淆, 所以才誤以為Platform 9-11是在King’s cross station的主要大樓中.
明天詳講King’s cross station的主要大樓中的建築設計.
從不平凡中做出平凡的建築 - 大英博物館(3)
Norman Foster 的Great Court 除了視線上帶來美感外, 他的大型玻璃天窗把陽光帶進室內而把熱量隔在室外,令室內空間的溫度更為合適. 天窗的玻璃是三層的中空玻璃, 它能把空氣中的40%的陽光熱量反射, 而玻璃中間亦夾有圓點網令30%陽光不能通過, 使室內的陽光強度得以控制.
Norman Foster認為Great Court應有一翻新氣象, 他把室內的外牆塗上新的顏料, 令室內空間看起來更光鮮, 不過, 這便引來一眾評論家的狠評, 他們批評Foster破壞了原有建築的顏色, 建築物的顏色代表他的時代和歷史, 而英國更是Arts & Craft Movement的發源地之一. Arts & Craft Movement簡單來說是建築物的材料應反影當地建築的色彩和風格.而Foster為外牆塗上新的顏料就完全破壞原有英國石材的顏色, 破壞了他的歷史價值. 最後博物館要擦走牆上新的顏料, 但有部份不能擦走, 情況很怪,如上圖示.
另外, 他們也批評Foster的圓拱形天窗沒有考慮到黃金比的問題, 如不用魚眼鏡,人的視線是根本看不到他在3D圖時所說的效果.
其實Norman和這些評論家一直有一些芥蒂, 在英國讀大學時很少聽到教授引用Norman Foster的建築來作教材, 儘管引用都只是引用他的細部設計(Detail design) 或科技設計(Technical design). 因為Foster 的公司是世界少有的則樓能輕易掌握3-D curve的Detail design, 能夠有人材能準確計算3-D curve每一塊玻璃的X、Y、Z座標,另外他們亦有自己的工程師來計算整個大廈的受熱情度. 不論你同意他的設計與否,在這領域上他們是在歐洲的第一位,亦站在世界領導的地位.
在2007年冬天至2008年春天, 我公司和Foster有一個project合作, 每星期都和他公司的同事會面, 雖然不是很愉快的經歷, 但我感受到他們很想每一個設計都是創新的設計, 能成為新的地標. 但那些評論家一直認為建築物應和四周環境協調, 建築物是都市的一部份不能獨善其身. 誰對誰錯, 由大家分曉.
從不平凡中做出平凡的建築 - 大英博物館(2)
鑑於有blog友希望我講多一些Norman Foster 的設計, 我便一定會提及大英博物館的Great Court, 這是Noramn Foster 最成功而且難度最高的建築物, 絕對是劃時代的建築.
如果大家不善忘的話, 我在介紹荷蘭Wozoco時的標題是”從平凡做出不平凡”, 但為什麼今次我以”從不平凡做出平凡”? 我是在玩文字遊戲?
絕對不是! Norman Foster真的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十分複雜的問題.
第一: 大英博物館在2000年前時遇到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數以百萬的人潮.
第二: 由於大英博物館缺乏通道, 所以很多展覽的空間都用作通道, 這樣令很多展品只能存倉.
第三: 大英博物館四邊都是展廳, 中心是博物館的Reading room, Reading room 原先是用作臨時儲存室, 當Natural history Museum成立後, 博物館能有更大的空間, 而把這個儲存室變作有Reading room, 這Reading room存有100萬本珍藏的書籍, 當中包括英皇左治三世的65,000本私人藏書. 儘管有如此珍貴的藏書, 但由於Reading room與主體分離, 亦被一個大的室外花園包圍, 所以使用者不多.
今次Norman Foster 為這比賽設計時, 限制相當大,又不能擴大大英博物館面積, 又不能增加層數, 更不能破壞主體建築因為是法定古蹟.
他的設計理念其實相當簡單, 就是用一個巨大的玻璃天窗覆蓋整個室外花園, 這樣Reading room便會與主體建築連接, 而整個新的室內廣場便成為通行空間這樣博物館便可有更大的展覽空間, 更多的展品便可重見天日.
這樣Reading room便成為整個Courtyard中最重的建築物, 而Reading room的參觀人數亦開始大增.
但問題是要支撐一個這麼大的廣場必須有柱, 如要柱就必須要打樁, 但大英博物館是古蹟的關系絕對不能打樁,如何是好?
Norman Foster用的方法其實很簡單, 就是拱門結構, 但Norman Foster貴為大師怎會用典型的拱門結構, 他用的是多種3D – Curve 的拱門結構. 這樣令整個天窗令整個空間看起來更特別, 但亦不會破壞現有主體建築的重要性, 不會喧賓奪主.相反令整個建築群更為統一,空間變得更為實用. Norman Foster 只是加了一個玻璃上蓋便可以解決大英博物館過往百多年令人頭痛的問題.
這一石三鳥的方法最大的壞處就是建築成本超級昂貴, 如果是3D - Curve的玻璃的話每一塊玻璃便需要從工廠訂造. 而Norman Foster帶領的團隊想出一個絕妙的方法就是用三角形的玻璃, 他們把整個大玻璃屋頂由相同大小的三角形玻璃從不同角度拼合出來, 這樣便不用每一塊玻璃都需要訂造, 而整個天窗的結構便以結構框架(Space Frame) 方式設計, 情況就好像一個彎曲了的鐵絲網一樣, 好處是結構部件可以變得很幼, 令玻璃屋頂看起來更輕巧.
在英國做建築最令人害怕的事或可以說是令人討厭的事,就是遇到一些建築評論家(Architecural Critic), 無論你怎麼樣努力做下去, 他們也會找到批評你的地方,Norman Foster需然貴為爵士, 他正確的名字是Sir Norman Foster或Lord Norman Foster, 但這些評論家一樣沒有就這方案口下留情, 明天待續.
從不平凡中做出平凡的建築 - 大英博物館(1)
Rosertta stone
木乃伊
5000多年前的乾屍.
3000年前的乾屍
今日向大家介紹是倫敦著名的建築 - 大英博物館(Bristish Museum), 相信很多人遊經倫敦都會到此地一遊.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亦是世界上最多人參觀的博物館之一, 每年有超過600萬人次參觀, 當中一千三百萬件收藏品可以說全部都是無價寶, 人類歷史文明的見證.
大英博物館的成立是由Sir Hans Sloane在1753年願意捐出他個人71,000的收藏品和書籍給予公眾, 因之而成立. 大英博物館在1759年便在現址成立, 博物館曾作多次擴建, 當中最重要的是在1885年政府收購了四周69間房屋, 令博物館擴展至今日的規模,1887年在倫敦的西部成立Natural History Museum收藏了博物館的史前生物的標本, 另外在1997年新的British library成立後, 收藏了大部份博物館的書籍, 跟著便是在2000年的Great court extension.
眾所週知, 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品多數是從戰爭中拿回來. 當中最重要是埃及得回來的Rosertta stone和木乃伊, 單是木乃伊已有44件, 其中最燭目的是5000多年前和3000年前的乾屍.Rosertta stone相信是世界唯一刻有三種不同古語言的石頭. 當中包括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書和古希臘語,就是藉著這石頭解破了埃及象形文字的結構.
青銅器
青花瓷
廣州大鐘
至於中國館的展品多數是在八國聯軍攻至北京, 英軍從圓明園的寶庫奪回來, 當中單是一件乾隆年間的青花瓷已是$3-4千萬, 更何況博物館收藏了宋元兩代的青花瓷, 過百件的青花瓷都保存良好,價值不菲.
中國館當中的無價寶就是大約2000多年前東周年間的青銅器,東周年間即戰國七雄年代, 即秦始皇還未一統中國的時代, 這青銅器的歷史還比兵馬俑長. 連清末年間在廣州拿回來的大鐘,都只是放在後門樓梯. 你便可以想象大英博物館的珍品是如此驚人
一座不知為何而建的建築—Urbis
近日連續打大仗,下星期更有一場硬仗要面對,所以真是沒有時間看書,今日就簡單一點來為大家介紹一個景點。
一直以來都有介紹英國的建築,但是都好像未曾介紹過Manchester的建築,在Manchester最有名的建築就自然是曼聯主場—奧脫福球場,但是市中心有一座建築物是相當有名。因為這建築物是曼城市政府的一個大白象工程,是為了慶祝千禧年而興建的一座多用途大廈。
建築師Ian Simpson在接到這任務時,市政府沒有任何仔細的要求,只希望市中心內有一個多用途的展覽空間,而且四周都是一個比較大的空間,這建築物可以說是單獨的設計,不需要考慮太多關於現況四周的環境,因此這建築物可以說是給予建築師「自由發揮」的作品,簡單來說是為了有新建築而有新建築。
他的做法可以說是製造一個單循環人流路線的展覽空間,當旅客進入大廈之後便會經過一條走廊到達售票處,在這處最大的特點是電梯,因為這電梯是斜向地上升的。
大多數的旅客都會選擇乘電梯至第六層,然後一層一層慢慢沿樓梯至首層。這博物館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在高層的展廳中俯望低層的展廳,由於展廳的面積是由下而上地收細,所以便無形中做成縱橫交錯的效果。
另外,這大廈的頂層是一所頂級餐廳,在這餐廳裡是可以盡覽Manchester市中心的景色,在這大廈開幕初期是由一所法國餐廳—Le mon,當年還成為全英最佳餐廳,但可惜近年已改為另一所英式餐廳,質素已大幅下降,但收費則沒有太大的下調,所叫坐力大減。
由於這大廈的設計初期是完全沒有規劃這大廈的用途,所以室內空間的設置是沒有經過功能上的考慮,因此出現了以下的情況:
1樓: 商店、演講廳、售票處、Manchester的小型電台和餐廳的單獨入口
2樓 - 6樓: 展覽廳,但每一層的展覽內容和主題是完全沒有關系,可以是6樓是時裝展、 5樓是漫畫展,異常混亂。
7-8樓: 酒吧和餐廳
由於現在的展覽是完全沒有主題,而且現在的空間只是隨意讓不同的展覽在這裡展出,一時可以是藝術展覽,一時是商業展覽,這實在難以吸引旅客到這處參觀,所以市政府曾經建議把英國的足球博物館遷至這裡,反正曼城是足球重鎮,但這建議最後由於財務安排而暫時停止。
至於建築創作方面,如果單論外型可以說是有如一坐雕塑品,特別在晚上更會亮起燈光確實是頗漂亮。在設計上唯一失敗的地方就是玻璃幕牆上的設計,因為建築師使用了局部的磨砂玻璃,目的是希望減少室內空間在太陽光上的受熱程度,但是就是這些磨砂玻璃完全破壞了從室內望向四周的景觀,拍照的效果亦很差,確實是失敗的地方。
總結來說,一座大廈的設計需要在功能、美感、人流控制和細部等都有合當的處理,才算成功,所以成功的設計是很難出現的。
Facebook 上的相薄
隱藏了的擴建—Ashmolean Museum
上一會介紹了牛津大學的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今會介紹另一個牛津大學的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Ashmolean Museum 始建於1683年,最早期的展品是由Elias Ashmole捐贈的,而這博物館由啟用至今都是同時用作教學和公開展覽之用。博物館的研究員同時是牛津大學的職員,所以博物館的收藏品和活動等工作是盡量配合大學的學位課程和相關的研究工作。例如,博物館現準備增加它們關於醫學的收藏品,因為大學希望博物館能為醫科生提供古代醫藥的教學展覽。
在2009年,由獎券基金提供6千1百萬英磅來為博物館作翻新和擴建工程,但是這建築物已有超過200年歷史,舊大樓部份已一早被列為一級保護文物和法定古跡,所以翻新工程主要是拆卸舊大樓的後半部份,並在這處加建新的展覽和教學空間,而舊大樓的前半部份則完整地保留。
雖然舊大樓部份已被保留下來,但是新建部份不能超過原有部份的高度,否則會破壞了原有大樓的外觀,亦破壞了牛津市中心內舊式英國小鎮的風味。因此,建築師—Rick Mather 採用了很簡單,但非常聰明的做法來處理這問題。
由於舊大樓是採用舊有的建築模式,樓底是特高的,所以新大樓的部份是在每層之間加入一個夾層,這樣便不單可以大幅增加展覽空間而新建部份又不會超過原有高度,最重要是從博物館的外觀不容易發現新舊大樓的不同,盡量保留牛津英式小鎮的味道。
這種夾層的做法不單能有效地提高展覽面積,而且建築師挑空了局部的空間,並把大型展品設在雙層高的展區。因此旅客除了可以從低角度來欣賞大型展品之外,還可以在夾層處以高角度來欣賞展品。再者,這裡的樓梯不是一層疊在一層,而是一層一層向外推的,所以愈高層的樓梯處,便有愈大的空間,這樣便增加了旅客的觀賞視線,令視野角度更大。
這博物館另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陽光,這處的垂直通道完全是有陽光照射的,這不單是用來引導旅客至上一層,而且希望為行人通道提供基本陽光,並用來對比室內展區的陽光效果。因為各展區則沒有陽光,完全依靠電燈來營造不同的燈光效果,而可以避免展品受陽光的紫外光影響而脫色。
因為牛津是屬於比較內陸的地方,所以冬天是比較寒冷,所以建築師除了被增加空間之外,還被博物館要求提高的室內的保溫情況,以減少能源上的開支。建築師首先利用陽光來增加室內溫度,並且室內的物料盡量採用白色油漆,務求令陽光反射,但地板則用木地板,在黃燈的照射下更能帶出和暖的感覺。
再者,在新建部份的博物館是盡量把洗手間和儲物室設在四周,好讓行人通道和展覽區是設在中心部份,這不單可以減少窗戶的數目,而且可以盡量幫助大廈保溫,因此全座博物館只有一條樓梯是有窗,因為這個窗是向南的,陽光可以從這處直射至室內。
一光一暗的博物館—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Pitt rivers museum
近年有很多旅客因為希望一到哈利波特的拍攝場地而到訪牛津大學,但其實牛津大學還有很多理想的景點。
今日為大家帶來的景點就是牛津大學的Oxford university Museum,Oxford university museum位于牛津市的中心地帶,鄰近牛津大學公園。整座博物館共分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是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第二部份則是Pitt rivers Museum, 第三部份是教學大樓和實驗室,但現在都泛指整個建築群則稱為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Oxford university Museum始建於1855年,第一期興建的部份是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初期是用作 化學、天文、病理、動物學等教學之用,之後在1884年擴建了Pitt rivers museum部份,這處展覽的首20,000件標本全是由Augustus Pitt Rivers上將捐出牛津大學的。到1978年,各學院開始遷離第一部份的空間,並展出不同的恐龍標本,正式成為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現在只餘下地下的演講廳作教學之用。到2004年,牛津大學獲得基金捐助370萬英磅來擴建教學大樓和實驗室。
Pitt rivers museum雖然可以說是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擴建部份,但設計風格則完全不同。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新歌德式建築,結構盡量採用圓拱門來支撐,但特別地屋頂全是由玻璃組成,讓陽光可以盡情地射進室內。這樣的做法是相當少見,因為博物館多數會盡量避免有太多陽光射進展覽區,因為陽光中的紫外線容易破壞展品的顏色,而且建築師都希望在各展區可以利用燈光來營造不同的氣氛。
但在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情況則不同,因為這裡的展品全部都是恐龍標本,而且全部都加了保護劑,所以不怕陽光的影響。這部份的博物館反而因陽光的關係而令人感到舒暢,每當陽光照射在黃色的石材上,往往給予人溫暖的感覺。再者,由於屋頂是玻璃的關係,令人感到整個展區是在室外的空間,而且由於屋頂的結構是圓拱門的關係,使人感到頓然開朗。
不過,Pitt rivers museum部份則採出完全不同的做法,屋頂不單全是實的,而且整個展區完全沒有陽光,連窗戶都沒有一個,可以說是一個黑房。但奇怪地,整個展區的燈光都只是簡單地用普通燈光來照明,與一般博物館刻意用射燈來營造不同氣氛的手法截然不同。最特別的是,Pitt rivers museum是沒有入口,所以每當旅客從進入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部份進入Pitt rivers museum部份時,便立即會在視覺上有很明顯的對比。
筆者自問都曾參觀過世界各地不少的博物館或美術館,但從來未曾見過同一個博物館會製造出一個完全光、而另一個完全黑的展館,在光線上有如此大的對比。
最後有一點不能不提,Oxford university Museum在世界科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它是世界其中一個最出色的史前生物博物館之外,而且它是達爾文在1860年宣布「進化論」的地方,當時牛津的大主教強烈指責達爾文挑戰神的權威,因聖經的第一章—創世紀中說,神是用泥土做成了男人,再拿了男人的一根骨頭就變成了女人,所以根本沒有理由可以說人是由猿猴演變出來的,當時主教更挑戰達爾文,「你的祖父或是你的祖母是由猴子變出來的。」
雖然,這場討論最後沒有成果,但這場討論完全改變了世界生物學的發展,而這一座博物館就永遠記載了這一段經典的歷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