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12日

活化建築 - 日本篇


寫了接近一個月的活化建築終於來到最後一篇相信亦是最容易寫的一篇因為大家應該很熟悉今次介紹的地方 - 高山和五箇山.
五箇山是位于富山縣南礪市這種日本小屋稱為合掌造(合掌造り)另外在岐阜縣大野郡白川村 (飛驒地區白川鄉)都可以找到這種建築. 合掌造13世紀初平氏家族在源平合戰戰敗後遁入深山,為了禦寒並躲避追兵而建造的,目前保存下來的建築物大約是在江戶時代中後期興建的。
這一帶的合掌村原本被規劃為水霸地帶但隨著不斷的抗爭這些建築在1995年被列入為世界文化遺產,現在便是日本中部的熱門旅遊地方.
因為冬天的景色就像在童話故事中情境一般,被喻為「冬日的童話村」。近來因取材自白川鄉的動畫《暮蟬悲鳴時》播出大受好評後,逐漸廣為人知。
合掌造的特色是以茅草覆蓋的屋頂,呈人字型的屋頂如同雙手合十一般,於是就被稱為「合掌」。合掌造為木造建築物,在興建的過程中完全不用釘子,但仍然十分牢固。合掌造的屋頂十分陡峭,這是使積雪容易滑落不會堆積,以避免冬季的大雪將屋頂壓垮(類似歐洲的建築)。合掌造每隔三、四十年就必須更換老朽的屋頂茅草。更換茅草需要大量人力,故每次有哪一家人的屋頂需要翻修,全村的人就會同心協力一起完成,這種合作方式稱為「結」(ゆい)。
記起我3年前參觀五箇山我是從太太的外家由親戚開車送我們到這裡因為我太太就是土生土長的富山人到我太太這一代就已經很少人下田幹活但我外父雖然不是農民但退休後間中都會下田所以這一帶的居民對氣候的變化都比城市人敏感因此,當我太太的親戚一到五箇山便馬上擔心下一年的收盛因為五箇山在一般情況會下2米雪而當年只有300mm,對於世代務農的富山人來說就是一個很嚴重的警告對一個來自香港的人來說已是泠入骨的地帶.
富山縣有種東西是特別有名第一是魚生因為近海所以特別新鮮第二是白米因為四周都有米田而且是全日本產量最高的縣市第三便是清酒因為白米特別高質素而且用雪山的雪水來釀酒所以特別有名絕無值得一試因為三種東西在香港是買不到的.
至於日本岐阜縣北部的高山市,就是有名的「飛驒的小京都」因為這裡完全保留了江戶時代建的町家這裡一帶的三町古街商店都是兩旁全是兩層高的木平房。在這古街中來往你會不難發現有人力車經過而且是穿著古時的服裝。每間古代的商店各有特色,這裡有名的手信就是高山名物さるぼぼ(Sarubobo) 和飛驒牛肉.
講回建築活化這一個例子又代表什麼呢這裡一帶的政府和居民共同保留了他們的生活和文化除了硬件 -建築物之外連軟件 -人類的生活都得到保留現在的五箇山仍有農民在這裡耕作高山市的三町商業街自古時便是小商戶聚集的商業街這一種原汁原味的100%保育政策慢慢地變成吸引國內外遊客的熱點儘管時代不斷變遷這些區域雖然由簡樸的農村變成旅遊熱點但核心模式仍是不變所以這樣才吸引外地人遠渡而來參觀.
講起人力車香港以前都有人力車記起在舊天星碼頭一帶以往還有一些伯伯為旅客拉人力車但這樣的一些小情懷都在這個大都會中失去了.
現在的香港愈來愈由一個小漁村變成國際大都會但代價便是要失去原汁原味的香港情懷昔日香港中西夾雜的獨有文化傳統小商戶和大百貨公司並存的日子好像慢慢失去了大家是否由多元社會變成單一化社會呢其實大家是否願意失去了香港人的身份而變成地球人呢?

2013年5月4日

活化建築 - 德國篇


這兩個星期我不斷為大家介紹活化建築的例子昨日寫了一個令到大家都覺得很震撼的例子Royal Ontario museum.  今日就講一個在德國很成功活化建築的例子.
這個系列由一開始講過皇家遊艇會和喜帖街等街道的例子, 之後便過英國的換肉不換皮的建築例子, 上一篇便是加入新的原素令舊有部份都活化的例子, 但大家會否發現很多活化建築的例子都是博物館, 是否其他功能的建築便不能活化呢?
首先, 舊有的建築當然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而且亦是都市中的大型古董, 所以用作博物館是非常合理地配合有關主題, 而且博物館的空間要求比較靈活, 所以不會因原有結構上的限制而有太多的制約.  另外, 最重要的是博物館不會有商業原素, 所以不用考慮有關發展密度和投資回報等問題, 因為絕大部份的博物館都不能夠像大英博物館一樣做到收支平衡.
當大家看到今日介紹這例子時, 大家會認為這建築現在是什麼功能? 以往是什麼功能呢?
發電廠的舊貌
這大廈以往是一座發電站 - Central station, 現在是一座熟食中心, 即是大排檔. 大排檔的位置原是發電廠的辦公位置.  在右邊原是發電機組的空間, 現在是一間中級餐廳, 這餐廳在晚上有時會改成為演唱會或Disco. 這大廈是位于德國的一個小城鎮- Darmstadt, 而這裡有20%人口是大學的學生,所以對年青人的活動設施需求是不少的, 而這裡的表演有很多都是由學生安排表演的.
在香港,    熟食中心是不可能和一些中價餐廳並存, 但這裡由於舊建築的高樓底便給引了租戶的垂青, 而且特高的樓底亦為餐廳帶來不少陽光, 所以挺受歡迎. 再者, 大排檔除了是迎合學生市場之外, 還提供多元化的選擇, 大排檔之內包括泰國菜、越南菜、德國菜、意大利、美國熱狗、麥當勞和露天茶坐的coffee shop. 由於內在的衛生程度不錯, 而且光線充足所以挺舒服.
中級餐廳
大排檔的入口
由於舊大樓分東西兩座, 而且各自有一個入口, 所以想進入大排檔的人流不會和中價餐廳的人流混雜, 所以舊大樓的原先設計便意無意中變得很適合現在的使用.
現在香港的衛生署已向大排檔下禁發令, 大排檔將會在不久的將來消失於香港之中, 如要繼續經營的話, 便必須以餐廳的模式來經營. 雖然我們明白衛生署是希望改善有關食肆的衛生情況,但德國這例子便證明只要管理和制度合理的話, 便可以有良好的衛生環境. 甚至中、底檔的餐廳可以並存, 請問這是制造就業、還是制造失業呢? 舊有的建築得到活化之餘, 人民的生活是否同樣活化呢?
可能有人認為外國的飲食不如中國人般大油大煙但這裡同樣有越南和泰國菜, 同樣是又抄又炸, 只是Central station的抽風系統比較多一點和好一點.
舊建築的活化是否如某些人所說, 必須燒銀子來維持? 情況好像未必.

2013年5月3日

活化建築-加拿大



Michael Lee 


講了接近200篇blog,都好像未曾講過加拿大的建築,今日就嘗試借用加拿大的例子來講一講活化建築。
昨日引用了英國換肉不換皮的建築,今日不如講一個加建新皮的建築。

這一坐是位于toronto的Royal ontario museum,而新建的部份稱為michael lee chin crystal, michael lee 是一位有中國和牙買家血統的加拿藉華人捐了3千萬加元來興建的博物館擴建工程,這次是由Daniel libeskind設計的。

今次我是第二次介紹Daniel libeskind的設計,Daniel libeskind是解構主義者,解構主義簡單來說是三尖八角的建築主義,其實正經一點就是不以一個原整實體來表現,即是不會以一個或數個正長方形、正圓形等基礎幾何形狀來作為外型,而是由一些不規則的幾何形狀組合而成的建築。

今次Daniel libeskind更是盡情地用不同的幾何形狀組合整個外形,他根本完全漠視舊有部份的建築。只在Toronto最大的博物館加入風馬牛不相合的怪物作為擴建部份,Daniel libeskind是很抗拒和舊建築融合的設計理念,而選擇了為舊建築帶來全新一面。

他的處理手法就是不會妨古亦不復古,因為每個建築會代表他的時代,舊的已過去,我們需要尊重歷史但不代表重複前人的步伐來作一些類似的建築,新的建築當然要反應現代的氣色,而且設計的大忌就是模仿或抄襲別人的設計,要與眾不同才算是特色的設計,最重要就是如果沒有新的面貌又怎會反映舊的重要和獨特之處呢?

大家又有何想法呢?

明天將是德國的活化建築。

2013年5月2日

活化建築- 英國篇



接連講了不少關於香港的活化建築, 今次不如講一講英國的建築. 英國在保育上的確比香港下更多的功夫, 除了經典的例子 - 大英博物館和Tate Modern 之外, 其實整個都市裡都有不少保育的例子, 以下這一個便是我公司對面的一個項目。
這個是一座很少型的商廈發展, 應該相信原是一座維多利亞式的建築, 明顯地因為舊式建築的結構和防火的水平未必能夠達到現在的要求, 所以便需要重建整個結構部份 但英國的Planning law未必容許把整個大樓重建, 而為了保存街景的景觀便需要把外牆保留, 而把室內的結構部份拆卸並重建。
這個重建項目便是先把外牆的磚牆和地板分開, 並加上一個臨時支架作保護, 之後便開始拆卸有關內部, 並用現代的方式重建之後的地板和擴建的部份 最後便用一些工字鐵來加強舊外牆的結構, 這種換肉不換皮的保育政策, 在英國是挺流行.
因為英國的新發展項目未必可以如香港一樣大比例超出原有的發展規模, 所以需要保留原先的發展規模范圍之內 至於香港的城市規劃是由城規會決定, 發展規模都是有所限制, 而大家聽過的城市規劃大網圖(Outline zoning  plan)便是俗語所稱的發展藍圖。
Outline zoning  plan是有法律效力, 如果發展商不同意的話可以向城規會申請有關發展現模, 這便是行內常說的Section 16申請 當然需要還需要根據地契和建築法律來發展有關項目. 以往更改發展規模多數是考慮土地功能、四周交通的配套和日照(Sun shadow)的問題, 之後便是補地價的問題, 通常都不會太難過關, 但現在保育環保的聲音響起來了, 情況有一點不同。
在英國的物業發展很多時都需要通過公眾資訊 (public consultation), 萬一當地居民不同意的話很可能會令發展項目拖遲, 我在家中都經常收到local council的文件是邀請我參加公眾資訊會議, 因為我家附近便是2012奧運主場館, 所以有不少發展項目。
到底這一種換肉不換皮是一種保育良方是否能夠平衡保育和發展的需要? 就留給大家思考一下。
另外到底有公眾資訊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呢大家亦不妨思考一下

2013年5月1日

活化建築 –(三棟屋博物館、海防博物館、和昌大押、彎仔街市篇)



上一回講到香港的街道, 今日不如講一講香港活化建築的例子, 講到活化建築的經典例子便一定需要講荃彎的三棟屋博物館, 三棟屋博物館是陳氏家族在乾隆年間開始興建, 之後經過多次的重建和加建, 但圍村仍然保留這個中軸線,兩邊設有前中後三個廳堂,每個廳堂的主樑稱為「棟」,所以稱為「三棟屋」。
1981年, 由於港府開始發展荃彎時無意地發現了三棟屋,並因其圍村特色和珍貴的歷史遺跡,在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而當時港大建築系教授、現任建築界立法會議員- 劉秀成教授倡議將這一條典型的客家圍村,重修為民族博物館後,在1987年供公眾人士參觀。
  
海防博物館
另外, 一個很優秀的例子就是筲箕灣的海防博物館, 博物館原是具百年歷史的舊鯉魚門炮台 由於鯉魚門地區控制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位居軍事要衝, 所以英軍早於1844年便在水道南岸的西灣地區修築兵營但闢作士兵營房、彈藥庫、炮彈裝配室及煤倉等設施就在1885年才興建。
這座炮台在1941128日,日軍入侵香港時曾發揮重要的作用, 英軍曾多次阻止日軍從對岸的魔鬼山渡海登陸。但由於雙方實力懸殊,炮台最後於1219日被攻陷。戰後,炮台已失去防衛作用,但仍被英軍用作訓練基地,至1987年始全部撤走.
這座香港二次大戰的活教室在1993年被建築處重新發展成海防博物館,  現在的中央展廳就是在當年的堡壘中央的露天廣場上加一個Tensile fabric 屋頂, 其他的展廳就是當年的士兵營房或彈藥庫 所以, 整座大樓都因為新的功能便得而保留。


另一個更深入民心的例子就是彎仔的和昌大押, 和昌大押就是典型的廣州式騎樓唐樓, 這座大廈由大押商羅氏家族在1966年購入,但這座建築物已在莊士敦道66號已有逾百年歷史的。
這種樓下地鋪、 樓上住宅的唐樓乃是十九世紀在中國南方城鎮甚為常見的建築模式, 連同和昌大押的四座唐樓一同在2004年左右被重建, 現在已改為高級餐廳. 由於唐樓的結構還是良好所以只需加入洗手間便可, 因為這幾座唐樓都是用馬桶需要找人倒夜香.
講到彎仔就必須要講彎仔街市和中環街市都是Bauhaus的建築風格, 遲一點我會嘗試詳講Bauhaus的建築風格 彎仔街市原是屬於彎仔太源街的重建項目之一, 第一期的重建項目便已經發展為尚墝峰 但由於民間很多團體的抗爭所以有關計劃就暫時停止, 但如果萬一取消有關計劃的話, 市建局便需要向發展商賠償有關的損失, 金額是數以千萬元來計算。
接連講了四座香港的舊的建築, 大家可能會問究竟我想講什麼呢?
為何大家都對摩天大廈覺得反感? 對一些舊有建築情有獨鐘? 是否古代的建築師比現在的建築工師出色呢? 所以, 大家就反對有關的發展計劃?
首先, 我認為舊的建築不是比新建築出色, 現實地講這些舊建築根本不能再延續它們現代功能上的需求, 就算有洗手間和空調, 你會否願意住在三棟屋? 或和昌大押般的唐樓?
這些建築為何會給人一些特別的印象就是因為建築的比例是比較接近黃金比, 我早前就曾經詳細講過黃金比的系數, 在此不作重覆。
就是因為這些建築是比較合乎黃金比的關系, 所以比較適合人類眼球的角度, 於是就更容易在大家的心中記錄下來, 相反現代的摩天大廈根本就超出人類視線角度的範圍, 所以在感覺上與人的關系比較疏離。
另一點當然是情感的問題, 彎仔街市的高樓底, 自然通風的設計都仍然能夠滿足現代的功能上的要求, 但現實的是究竟有多少現代人會選擇在街市購物而不在超市呢? 現代人的生活模式是不斷在改變, 對空間的要求亦不斷在改, 舊有的建築同樣需要與時並進, 不過人類始終會懷念昔日的時光, 這亦可以說是第五度空間。
三度空間就是長、闊、高(X,Y,Z), 根據相對論來說, 第四度空間就是時間. 有些人說第五度空間就可以說是人類的情感和記憶。
都市發展並不是一種罪行摩天大廈的出現並不是一種錯誤建築物是需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配合功能上的需求大家需要知道建築是包括商業層面的原素如果物業發展得不到回報的話,就不會吸引人來投資 如果只是用純情感的角度來討論保育計劃就未免過於主觀, 社會的土地都是公共的資源, 如果只為保留而保留的話, 就很可能浪費社會的資源來保留一些大型垃圾。
舊有的建築不是不作保育而是如何為舊建築帶來新的使命因此這個系列是名為活化建築而不是保育建築 所以對我個人而言, 我是非常喜歡海防博物館和和昌大押的新面貌, 三棟屋不是不喜歡, 只是展品而言欠一點吸引力。
至於網友問我關於彎仔街市的看法, 我認為是現在的大廈的結構是很良好, 可以重新的找一個新的用途, 一些小型商場或大型食肆應該是可以考慮, 但到底大家會否願意用數以千萬元來作為這樣的代價?

2013年4月30日

活化建築 – (喜帖街、雀仔街、波鞋街、衣布街和花墟篇)



喜帖街
上一會開始講了第一篇關於保育的文章, 今日再講一些更加切身的話題 - 喜帖街、雀仔街、波鞋街、衣布街和花墟篇相信都是香港有名的街道, 雖然部份已經消失了或重置到新的地方,今日我嘗試逐一為大家分析有關問題.
首先我先申報利益, 我是曾經參加過H15喜帖街一帶的規劃設計, 雖然我公司最後好像沒有參與到後階段的設計, 但個中的故事我知道一點.
發展喜帖街時遇到的問題和一般市區重建遇到的問題一樣, 這條街道是一個沒有刻意經過規劃但自然組成的一個社區群組, 如果重建這一區會令現在的商戶很難在別一個地方重建同樣的社區網絡 昔日的喜帖街商戶現在雖然在彎仔一帶重新開業但很難重新發展昔日的叫座力和吸引力這些商戶雖然同行如敵國, 但他們其實是相互支持, 除了是成行成市的氣氛之外, 還包括商戶之間的互相交易, 當中的關系是千絲萬縷, 如果斷開個別群組就等同破壞這個群組的凝聚力。
但問題是喜帖街樓上的住宅由於日久失修, 結構和設施都十分殘舊, 對樓上的居民來說可以說是相當不理想的居住環境 喜帖街一帶的建築不像皇后和天星, 因為皇后和天星都有定期維修而且不論結構和功能上還可以滿足現代的需求, 所以保留價值是相當高。
當年我重新參觀每一座H15一帶的建築時, 樓上的居住的環境實在殘破不堪,完全不能附合現在的消防法律, 而且大部份樓宇都是混凝土結構, 所以若要清拆就必須整底大樓拆掉, 就算局部拆掉都只是象徵式地保留。
所以, 喜帖街一帶的建築在現實的層面是很難保存, 至於商戶就更加難保存, 如果工程展開, 左邊打樁、右邊挖地, 又大塵又多沙, 是根本不能夠繼續經營, 所以遷出是唯一的辦法。
最重要重建工程是希望能夠收支平衡, 所以拆毀舊樓的土地之後就一定會建多層大廈,街鋪就一定不會是現在的租金水平, 否則重建工程不能收支平衡 所以, 原有的居民和商戶是很難以同樣的生活水平在這裡繼續生活。
對於居民和商戶來說如果不能夠在繼續生活就必須有足夠的賠償讓他們能夠在同區繼續現有的生活質素, 但在市區重建局來說就自然希望把收地的時間和成本盡量降低, 當中的角力就可想然之。
雖然現在已經定出同區7年租金的賠償方案, 但同區租金的定義實在可以有很大的差別, 就算賠償是合理的價格但居民和商戶是很難以同等的價錢買或租回同等大少的單位或商鋪, 因為重建地區是舊區所以租金當然是比較便宜, 新區的價值自然有所差別。
喜帖街
所以, 居民和商戶自然很難重新再次建立他們的社區綱絡, 分分鐘鐘需要離開這個社區 因此他們的抗議力量自然很大, 再加上議員的推波撞瀾, 自然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回響 當年我曾經參過一次議員舉辦的H15居民大會, 我雖然只是隔岸觀火, 但看見居民的反對情緒真是很高漲。
我明白他們的期望但同時我亦知道市區重建局的難度, 因為如果賠償金額再提高的話, 就必須增加銷售面積或銷售金額 如果再進一步增加銷售面積就等如增加多一座屏風樓, 我不排除市建局有為發展商著想, 但發展商是為賺錢而存在世上的機構, 如果達不到預期的利潤 (通常是30%純利), 為何要參與發展呢?
所以對我來說, 重建是很難避免破壞現在的社區網絡, 就算刻意重置都未必可以保留原有的風采。
衣布街
西港城
例如衣布街, 衣布街的原置是中環的新紀元廣場一帶, 現在重置到西港城, 雖然可以說是原區安置但人流和客路已經有很大的差別 記起在2002年, 當年我放暑假回港參觀西港城時, 發現衣布街的商戶發生抗爭行動, 事緣政府希望在西港城再度作出翻新, 調整有關商戶因此不希望再與衣布街的商戶續租 對這些夕陽行業的商戶來說就等如強迫他們失業, 在言談之間商戶向我說, 他們這裡的商店都至少有20-30年歷史, 他們都已用了一生人的時間在這行業發展,如果連這小小的商鋪都保不住的話, 就會永遠失業, 現在的衣布街的商戶都是互相支持下久而殘存, 若相比昔日的在衣布街時的生意, 現在的生意只是10%-20%.年代的轉變當然是一個因素, 但最大的影響就是遷離衣布街之後, 再重置到西港城期間都有1-2年時間, 期間流失了不少原有的客戶, 而且客戶的購物習慣亦失去了. 他們都明白年代的轉變會改變人的購物習慣但是搬入西港城的確削弱了昔日街道店鋪的氣氛, 吸引力自然大減. 現在的遊客都少了很多, 以往都總有一些遊客都會慕名而來並且順道光顧一下, 現在已失去了街道的氣氛。
雀仔街
另一個例子就是雀仔街, 雀仔街舊址在朗豪坊, 現在重置在花墟旁的雀仔公園, 可能都是重新調整在公園的街鋪之內, 所以吸引力仍有不少但規模仍是相差太遠。

波鞋街
花墟
現在花墟和波鞋街重新發展, 現在的商戶都難免面對喜帖街商戶的問題, 希望下場不會如喜帖街一樣消失於歷史之中, 因為香港特色的本土文化就是街道的文化, 而且成行成市的特色街道文化, 世界其他地方都未必有香港這樣多的特色街道, 相似的就好像是荷蘭的花墟、日本的築地魚市場、東京的秋葉原, 但香港的特色街道雖未至於獨一無二但實在是一絕。

2013年4月29日

活化建築 – 舊皇家遊艇會篇


近日經常在想如何把這個blog內容變得多元化又或者如何找一些新的切入點來講建築其實寫建築物可以說很容易亦可以說很難 因為設計所有建築物時都是其於一些假設設計落成後才知道結果所以要評論一個建築物的好與壞就取決建成的結果會否達到原先設計的理念,所以要講一座建築物其實很簡單而且直接不過這種方法是很乏味的 因為建築物永遠是死,人才是生的再美麗的建築物都需要人來使用才能夠把建築物變得活著”, 否則只是一件龐大的垃圾在地球之上。
今日就來一個新嘗試講一講建築物活化這亦是網友-  Rice 建議的題目今日是我首次開一個題目是貫穿中、西、日建築而且今次篇幅可能會是繼環保家居之外最長一次系列看看效果如何?
保育問題近年在香港成為熱話自從天星、皇后的大規模保育行動之後, H15喜帖街、彎仔街市、和昌大押、舊中區警署都是深入民心的保育話題但究竟香港應否要保護這些舊建築?如果要保育的話應如何是好呢?
首先借用維港遊時的資料,  電氣道中的前政府物料供應處旁的一座英式建築亦即是Newton Hotel 對面的一座舊建築這原是舊皇家遊艇會的會所 這一座建築物是List II (二級保護文物) , 政府為了保存這座建築物用數百萬元翻新和維修但工程在2002年左右已完成但這建築物一直用作政府的存倉甚至空置 雖然以往有計劃把這座建築物改為博物館或Cafe之類的功能但可能油街的發展計劃還未完全落實所以一直維持現狀不過更加諷刺的是皇后碼頭是一級保護文物即是最高級別的保育政策但政府竟然親手拆毀了它。
舊皇家遊艇會的例子其實好像帶出了一個問題保育建築物就必須為這建築物帶來新的功能,正如一開始的說法建築物是死的人才是生的一座建築物如果不能付合現在的需要這座建築物只是一座很大的垃圾。
我認為保育建築不能太過浪漫需要付合現在社會的需要我們不能因為情感上認為帶有香港歷史味道的建築便必須保留拆毀了它便是一種罪行始終要以社會的實際需要為優先考慮.情況就有如填海一樣填海不一定是錯最重要這工程會否達到原先定下的目標如果工程的目標只是發大財而漠視環保、歷史、文化需要的話工程的效果當然會未如理想。
講到底無論任何工程和建築都應該是為改善人類的生活而出發的保育舊有的建築都同樣應該是以這為目標。
後記:
曾經聽聞有人說: “ 阿爺不喜歡香港殖民地色彩的建築所以香港政府對保育一事並不放在心上
但我想問一句上海的黃埔江、山東的德國建築、天津的五大文化道區的歐色建築都是因為滿清打敗仗而被迫開放港口從而出現的建築 這些建築都是記錄了中國最醜陋的一段歷史,但中國當地的政府是盡力保留有關建築並希望為這些建築物帶來新的功能連天津市的市長都是住在五大道文化區內的歐式建築 如果阿爺真的不喜歡殖民地色彩的建築的話為何不把這些見證醜陋歷史的建築通通拆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