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9月10日

有深度的建築 - Jubliee Church, Rome

今日首先向大家說一句對不起,剛剛開展了新的工作,現在很多事情都需要重新適應,所以寫文化速度比正常情況慢了很多,希望大家見諒。

今日為大家介紹一座在羅馬的教堂,就是一座很有深度的建築。之前當我介紹廣州歌劇院時,曾和大家討論過可謂有深度的建築,一座建築物的美與醜就可能好主觀,但是好與壞是否可以很客觀呢?

一座建築物能否滿足它的功能和解決原有的問題,就可以說是達到了基本的要求,亦可以說是實用但又如何算是一座有深度的建築呢?

這座教堂是位于羅馬離市中心大約30分鐘火車車程的位置,是由美國建築師所設計,他的理念很簡單,就是利用3個帆形的牆來作為標記,使這教堂能夠從四四方方的建築群中鶴立雞群。

這教堂分為2部份,中央的大堂為主教堂,右邊為神職人員辦公室,左邊為小型的教堂,相信主要是用作兒童彌撒之用,兩個教堂之間是神父的小型辦公室。

這教堂最大的特色是陽光,教堂的屋頂是設有向北的天窗,這樣可以讓陽光間接射入教堂的本堂,但由於天窗是向北的關系,這便可以避免夏天過熱的陽光直接射進室內。記起當日參觀時,中午的氣溫高達35度,但是室內的溫度可以不太靠空調都能達至怡人的情況,而室內的陽光再加上以白色為主調的室內空間,確實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這建築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室內與室外的空間連成一起,它的外牆上分為兩個主要部份,正方的一端為神職人員的空間,彎彎曲曲的一端教堂部份,這樣便能從外型上清楚地看出公用和私用的空間,3層的帆型外牆代表3個不同的入口。

第一個入口是主堂的入口,第二個是神父的入口,第三個是小禮堂的入口,層次鮮明。由於這3個帆型空間的出現令外立面在不同的角度都有所不同,亦同樣地令外與內的空間都有多層次的變化。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觀看教堂的外觀,都會有不同的變化。
若回到最初的一個議題,何謂有深度的建築呢?這教堂相信是一個好例關,無論它在外型上、顏色上和室內空間處都設計得相當美觀,而且在功能上亦能滿足需要,並巧妙地運用顏色和外型上的設計來制造出與四周建築群的不同,一座美觀而實用的建築是一座有深度的建築。

若果要參觀這教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從羅馬最大車站terminini的最低層乘線至Toree spaccata站,然後再步行最少30分鐘,沿塗是沒有行人路,在34度高溫下就只有盡情地暴曬。

另外,記得一點,這教堂和其他羅馬教堂一樣,對參觀者的衣著有嚴格的規定,最低限度是t shirt,長褲,任何背心、短褲、露腰、露背的服飾都禁止進入,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旅客被禁止進入教堂內參觀。

另外,若宗教儀式進行時是禁止拍照,所以參觀前最好查一下官方網頁,不過一般的儀式都在週日累早上進行。

夢想中的辦公室 – 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當大家看到以上的圖片可能會懷疑這是一間Design studio看似豪宅多一點香港的Design studio多數是在觀唐、鰂魚涌一帶的工業大廈. 香港的則樓大部份都是在鰂魚涌和灣仔一帶的商業或工業大廈,能夠租用甲級寫子樓的香港則樓, 應該只有最大的兩至三間則樓.

Renzo Piano 他真的不會難為他自己和他的伙計他們選擇Design studio都選址在地中海旁的一個小島之上.從圖中所見studio面對的海便是地中海附近是意大利其中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區這座依山而建的Design studio便是Renzo Piano的總部.

 

眾所都知地中海的天氣是世界上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其次便是Califonia. Renzo Piano選擇這地區作為他的心戰室便是希望自己和他的伙計能夠在舒適的環境下劃則而這studio是他自己設計和興建的設計的理念是希望讓陽光盡量射進studio各部份而大部份同事每天都能面對地中海的風景下上班盡量發揮創意這其實是完全附合心理學當人在舒適的環境下創意思維會特別高.

 

由於這Studio是在世界自然遺產區附近所以Renzo Piano用了木和磚作為主要的材料目的是希望盡量配合自然環境的顏色. 另外,儘管地中海是非常溫和但這studio的設計有如一座大溫室一樣所以在屋頂上的玻璃作了部份處理讓部份陽光反射至室外盡量令室內的溫度保持一個正常的水平而照明方面盡量使用太陽光, 非常舒服. 每層studio都有一個小型的室外花園讓員工可以到室外鬆一鬆或抽口煙.

 

講到這裡大家心中都同意香港一定不可能有這樣的studio, 香港一定不會有老闆會為同事如此花費建造這樣的studio, 英國都一樣據我所知在英國會自己設計和興建自己的則樓應該只有Norman Foster的則樓將來實會向大家介紹因為我曾到過這處很多次.

 

總之這樣的studio真是難以至信的經典.

 

這兩天倫敦開始下雪70年來首次10月時下雪其實倫敦很多年沒有下雪, 今年的天氣非常反常大自然已給予我們警號, 好好愛護地球雖然倫敦的雪相比Newcastle的雪只是小毛見大毛但倫敦的屋不是如Newcastle般保溫手指開始聽話,所以今天簡短一點,明天繼續.

從黑暗走到光明 - 歌德式教堂(Duomo) (3)

今日續講歌德式教堂之前大家可以歡迎到我網友Martin的網址參觀他曾到訪廣州最大的教堂, 這亦是歌德式教堂而當中的照片更能解釋歌德式教堂的室內空間的精髓.

http://hk.myblog.yahoo.com/martinodigesu/article?mid=7988&suc=1

http://hk.myblog.yahoo.com/martinodigesu/article?mid=7987

 

繼續講教堂的結構我早前都提及過圓拱形結構可以擴大跨度的空間, 但詳情是什麼呢?我嘗試簡單一點向大家介紹圓拱形的結構就是需要柱墩向內推以維持結構的平衡, 要解決這問題可以把鋼纜嵌入柱墩之中並把兩邊的柱拉緊防止柱墩向外傾, 但當時的工匠為求美觀和減少視覺上的阻礙, 便在每個圓拱形結構外加飛扶壁來穩定結構向內推的力量, 所以歌德式教堂的外牆柱墩是最粗的.

穹稜拱頂

 

至於屋頂, 這通常是歐洲古教堂建築最令人頭痛的事情因為一塊這麼大的橫向空間如何支撐在意大利的聖伯多祿大教堂的屋頂便用了超過10年時間來研究如何建造這麼大的屋頂.而歌德式教堂的屋頂就相對簡單而且比較容易興建這亦是歌德式教堂在歐洲普及的主要原因.

歌德式教堂的屋頂使用的是穹稜拱頂的結構(Groined vault), 即是兩個圓柱狀拱頂彼此相交屋頂的重量便由四邊支撐並把重量歸至四邊的柱子之上. 這便形成一個單元歌德式教堂的屋頂便是由這個單元不斷組合而成的所以相對而言是比較簡單而且比較容易興建

圖中,綠色的窗是算一層Arch, 黃色的窗是算二層Arch,紅色的窗是算三層Arch.

 

至於窗的佈置除了和聖經故事有關外, 當然考慮了結構的需要當時的工匠以為在一個大空間之中加入多些小圓拱形結構(Arch)便可以把重量分散, 但其實重量已分散至外邊的柱了,所以在力學上應不用加入這些小Arch. 但這種的序列雖然是有一點簡單問題複雜化但的確令歌德式教堂的窗變得相當工整, 亦變成歌德式教堂的特色之一.

詳講教堂結構之後再講一些題外話天主教的教堂和基督教的教堂的不同其實很明顯第一:天主教的教堂通常都設有聖母瑪利亞的聖像, 儘管不在教堂之內但都會設有聖母瑪利亞的聖像在花園之中相反基督教是不會敬拜聖母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他們不認為瑪利亞是永遠的童貞女耶穌是從童貞女瑪利亞處出生的, 但耶穌出生之後瑪利亞還有和她的丈夫生下一些兒女所以耶穌可以說是有兄弟.

隨著Da Vinci code一書出版後更引來有人認為耶穌是有子女的. 不過, 這些答案我便不得而知.

第二天主教的教堂內的十字架通常是有耶穌的人像在內而耶穌像之上是有一塊牌, 這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罪狀 –“猶太人的君王”, 這罪狀是用希伯來、羅馬、希臘文而寫的基督教的十字架通常是只是十字架簡單的模樣當然有例外但這是一般的情況.

以上兩點如有錯漏, 請各位指正.

另外以下這一點亦可能是受Da Vinci code一書的影響而出現的是關於以色列, 在瑪竇福音(天主教釋名)/瑪太福音 (基督教釋名) 中提及關於耶穌的審訊. 當耶穌被審訊時正值是瑜越節在這節期羅馬人會隨眾人的意願釋放一個囚犯當巡撫彼拉多問群眾 你們希望釋放殺人犯-巴拉巴還是耶穌?” 眾人的回答是巴拉巴,並要求釘死耶穌跟著彼拉多便在當中洗手表示這件事與我無關並說: 流這義人的血, 罪不在我, 你們承擔吧!” 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

就因這句話以色列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多宗教衝突、種族仇殺、戰亂、自殺式的襲擊的國家有人意味說: 這是神給予猶太人的懲罰.

這言論的錯與對, 便無從考證.

明天將講一些特別一點的話題.

從黑暗走到光明 - 歌德式教堂(Duomo) (2)

本堂
廂堂
廂堂
近日公司很忙,昨日加班加至12時才下班,所以沒有時間看書.因此寫不到下一篇blog,講起歌德式教堂的特色其實挺簡單, 歌德式教堂的平面是十字形, 但到底和耶穌被釘十字架有關與否就不得而知.
歌德式教堂的正中心是本堂, 本堂的正中心便是無數新娘希望進入的紅地的通道,本堂兩則是廂堂, 十字交區便是神父進行彌撒的地方, 十字交區之後便是頌經席和迴廊.
大家可能發現為何教堂的柱子是十字形, 其實亦未必和宗教理由有關, 主要原因是歌德式教堂的結構是以雙向性圓拱形結構, 因為教堂的材料主要是, 而Limestone是受壓力高但拉力差的材料,所以Limestone是適合用作做柱而不適合用作做樑的材料. 在過還未發明鋼筋水泥之前, Limestone相對於木和磚, 是比較適合建造大跨度的材料.
本堂的跨度是大約45英尺, 是一個完正是的圓拱形空間, 廂堂則是兩個半圓拱形空間, 個半圓拱形空間跨度是大約20-30英尺.
為了特顯本堂的特別性,所以通常本堂的高度是廂堂的一倍, 耶穌的神像通常都高放在本堂的高位,讓人感到耶穌在天堂上的感覺.
上一次講到歌德式教堂與羅馬方式教堂的分別主要在於陽光, 歌德式教堂的窗不一定是很大但非常講究, 一般的窗是通常畫有不同的聖經故事, 陽光會經過教這些畫滿圖案的窗才進入室, 讓信徒感受到陽光的同時,同樣借助陽光感受到神的愛和暖,而室內的陽光亦不會很強烈.
很多教堂的窗都是畫有四部福音中耶穌由最後的餐, 為門徒洗腳,預言猶大出賣他, 預言伯多祿(天主教譯名)/比得(基督教譯名)三次不認他,耶穌接受審訊, 被羅馬兵鞭打,背十字架上山,三次倒下,釘死十字架,三天後復活, 門徒開始傳教,成立教會的整個過程.通常是個窗畫一個故事, ,這些窗都會在復活節用作拜苦路之用. 但在Duomo所畫的並不只是四部福音中的故事.
另外,陽光是分三個層次射入室,第一和第二個層次是陽光從廂堂的第一個和第二個半圓拱形空間上的窗射入, 第三個層次是陽光從本堂上的窗射入, 所以,通常耶穌像的空間是最光的. 歌德式教堂左右兩邊三個層次的陽光,營造出六個層次的陽光上的演變. 所以,陽光可以是歌德式教堂最重要的部份.以上的圖看起來比較黑,但其實現況是比較光的只是照片效果的問題.
不過,順帶一提,十字架是羅馬人最殘酷的罰,大釘會釘穿罪犯手臂的兩條前臂骨之間和之間,目的是令罪犯在因體重關系而把自已身體下墮並把雙手提高時. 橫隔膜便會被拉高,在這情況下,肺部會不能吸入空氣心. 所以罪犯需要用力把自已有身體拉高才能呼吸, 如是者罪犯會因體力盡, 無法呼吸的情況下慢慢折磨而死.
明天繼續

從黑暗走到光明 - 歌德式教堂(Duomo)

 

其實應該一早向大家介紹 Duomo, 因為早前暑假時曾到訪米蘭而米蘭市內最重要的建築是Duomo, 因為它是位于市中心的正中心而且是最大型的建築物借這建築來講述歌德式教堂是非常合適的例子.

 

我相信大家都從旅遊節目中都曾聽過歌德式教堂這名詞, 但大家會否奇怪為何歐洲的教堂老是歌德式是否中世紀的歐洲人只懂得複制歌德式教堂?

 

中世紀的歐洲人不是只懂得複製歌德式教堂而是經常複製歌德式教堂歌德式教堂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快速而廣泛地被複製的建築模式歌德式建築始於12世紀的法國, 一開始時只希望對羅馬式的教堂進行一些修正但這模式在13世紀開始不斷地發展. 1130-1230年間單是在巴黎附近的范圍內共建了25座教堂, 而在1180-1270, 即路易7-9世統治的90年內,法國境內共建了80座歌德式教堂和500歌德式修道院. 到路易9世時歌德式建築更漫延至英國、西班牙、德國、比利時等地, 直捲了所有基督教/天主教的國家只是米蘭南部和希臘受到阻礙, 但其普及的程度仍是無可比美.

 

大家可能會問為何羅馬式教堂不能在歐洲普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文化背景影響在中古世紀時代的教徒, 特別在黑暗時代的教徒經常在恐懼和黑暗中渴望得到上帝的來臨而歌德式教堂比起羅馬式教堂是比較開放和光明, 而教堂內可以感受得到陽光, 而柔和的光線代表著上帝對人類的愛. 這一種意識形態正代表當時的歐洲希望擺脫黑暗時代的影子, 所以歌德式教堂大受歡迎.

 

另一點是歌德式教堂相比羅馬式教堂是比較容易興建而且規模可以有更大的彈性, 而教堂內的雕塑和結構更莊嚴和巨大, 並反應了俗世的財物充分滿足宗教目的繁榮景象.而法國的皇室就透過新的社會組織力量來積累出奢華的景象, 並不斷地侵蝕封建貴族的優勢並將大權集中於王朝, 從而完全控制了整個法國, 而其他的歐洲的國家亦借助基督教講求仁愛、包容、愛人如己的精神來增加國家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得到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幫助下歌德式教堂在歐洲各國迅速地漫延.至於香港有沒有歌德式教堂? 答案是有的, 堅道明愛天主教總堂便是歌德式教堂, 我記憶中香港還有其他教堂是歌德式, 大家又知不知道?

 

明天詳細歌德式教堂的格式、結構和空間.

天堂與地獄就在一線間 - Theatre Scala (La Scala)(2)

有成也有敗, 多名歌手如已故三大男高音歌手之一的Luciano PavarottiMaria Callas亦是在Theatre Scala殿定大師級地位, 我今個月初到訪米蘭時, 正是Maria Callas逝世三十週年, 所以Theatre Scala相連的Museum Scala除展出Theatre Scala一些珍貴展品外還特意為紀念Maria Callas而設的展覽會. 從這展覽會得知, 儘管Maria Callas已是歌劇界的傳奇人物, 但每當Maria Callas在Theatre Scala綵排時都全力去唱, 這是有別於其他歌手.為了保護聲線,綵排時只會留力去唱, 但在Theatre Scala只容許完美的表演者在這完美的舞台上表演.
Pavarotti之外, 另外,兩名三大男高音歌手Plácido Domingo 和 José Carreras都曾在這處表演, 由於Theatre Scala有如此地位, 它亦是350部歌劇的首演場地, 為求名清史.

當我參觀Theatre Scala正值綵排”The Gambler” 是一些較為現代的表演相信Theatre Scala除古典歌劇外還有一些現代劇. 另外, 管絃樂和樂器演奏亦有此演出, 同樣要接受天堂與地獄的審判. 最後,Theatre Scala亦包括演藝學院和圖書館圖書館更藏了8冊不同文字的戲劇藝術典籍和劇本為培訓下一代新人接受官式的審判.

天堂與地獄就在一線間 - Theatre Scala (La Scala)(1)

鑑於有blog友提議我介紹一些劇院和一些表演場地, 今次特意介紹意大利米蘭市的Theatre Scala (La Scala)斯卡拉大劇院 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歌劇院, 可容納3000人在1778年正式開幕, 歌劇院坐位分三類低座, 包廂和高座, 包廂坐位編佈成U形. 這是有別于演藝學院和文化中心的歌劇院, 演藝學院歌劇院分低、中、高座, 包廂只佔小數而坐位編佈成扇形. 因為在演藝學院和文化中心上演的表演都是有戲劇、舞蹈和演戲原素如Cats, Phantom of the opera、Chicago等. 所以, 觀眾除歌唱部分外,都希望看到表演者的表情和動作因此坐位編佈成扇形.
至於, Theatre Scala所上演的表演都只是以歌唱部分為主, 音效為首要的考慮, 長而窄的空間最令室內音效達致最好的效果因為左右兩則的坐位與表演者的距離能縮至最近, 亦令室內回音降至最低. 但在舞台兩則包廂坐位的角度是最壞因為最小有三分一的舞台是看不到.
Theatre Scala前身是Theatre Ducale但在1776年一場大火中被毀, 而興建Theatre Scala的經費主要來自出售包廂坐位而來, 所以, 包廂坐位都被擁有者個別裝修, 而中座則全是包廂. Theatre Scala在二次大戰中被毀在1946年重建, 之後亦作多次翻新.
Theatre Scala為何會在歌劇界有如此的重要性, 皆因來自一群極高要求的觀眾. Theatre Scala高座的坐位稱為loggione, 雖然這些觀眾經濟能力較少, 但對歌劇要求的簡直瘋狂, 例如2006年, 男高音歌手Roberto Alagna在演出時失準便馬上被喝倒采並要求中場換人 任何表演者男高音歌手Carlo Bergonzi在Theatre Scala上犯了錯, 儘管事隔多年後,觀眾還會記得他們當年的錯誤並他們在出場時喝倒采, 所以, 每當任何表演者在Theatre Scala上犯了錯,永不能回來此處. 因此,Theatre Scala對任何表演者都是一場賭博, 天堂與地獄就在一線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