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18日

色彩繽紛的劇院—The Lowry


今日繼續為大家介紹另一座曼切斯特市(Manchester) 的建築,這座劇院是位于上一次介紹的Imperial war museum的對面,亦即是與曼聯主場只有一河之隔,都是Slaford 區域內的地標建築之一,每年都被用作當地著名節目X-factorBritish got talent的面試場地。
這座劇院是由Michael Wilford在1997年設計,設計風格與Imperial war Museum的風格很相似,同樣都是選擇現代化、金屬化的手法,外牆都是採用鈦金屬,從河旁遠處看來都看似是同一系列的建築,都算是解構主意的產物。
不過,這劇院佈局就相比Imperial war museum來說就相當有系統,劇院的主入口是類近一個商場的出口,而主入口就設計成像船一樣,相當強烈。當進入之後便自然是大堂,然後觀眾可分左、右兩邊的行人通道至進入大劇院的低座或經樓梯至大劇院的高座。再沿左、右兩邊的行人通道步行便會到達小劇院和實驗劇場的入口,在行人通道的盡頭是餐廳,這餐廳和行人通道都是可看到河岸兩旁的景色,整個佈局是相當之有秩序。
這劇院最大的特色亦可能是最大的缺點就是顏色上的處理,這劇院內部分為3個大區域—紫色、綠色和紅色,紫色代表是大劇院的空間,綠色代表是中型劇場,紅色代表是實驗性劇場,通往上層的樓梯為燈色,可謂相當繽紛奪目。理論上,由於各功能區的顏色是清晰可見,不同劇場的觀眾可以清晰地進入不同的劇場,但是由於顏色太過繽紛奪目,便引來守舊的建築派的狠評,其中一位便是我的大學教授,認為這是不倫不類之作。
他們認為大紅、大綠等顏色都是只會用在警告的標語或廣告標語之上,一點的強烈顏色便能突出顏色的效應,容易讓人注意到標語上的重要訊息,因此絕不可以用在建築物的主題之上,因為過多的強烈顏色就只會使其變得混亂反而更不清晰。
最嚴重的是,劇院主要是在晚上演出的,而劇院的外牆會射出不同的燈光,黃、藍、紫色的燈光都有,這樣便令整個劇院的色調變得更為複雜,無論室外、室內都是充滿了多種奪目的顏色,超級耀眼。
在現實的層面來說,在不同的功能區塗上不同的顏色亦未嘗不可,但是過多的奪目顏色確實使人混亂,未能清晰地指出各劇院主入口的位置所在,據我所知到場的觀眾都需要小心留意才知道入口的位置。我個人認為如果各功能區的主要色調較為平淡,而入口為強烈的顏色的話,反而可以發揮顏色的功效。

像堡壘一樣的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 North, Manchester


近日因搬家的事情把我弄得一頭煙,終於有時間安靜下來。
之前有網友說他將會到英國的曼切斯特市(Manchester) 處留學,希望我介紹一下Manchester的建築。今日便為大家帶來Daniel Libeskind 設計的Imperial war museum,這是英國第三座的Imperial war museumManchester這一座是最新的一座,於2002年開幕的,亦是最細規模的一座。
這博物館的地點是在Salford Quay,類近曼聯足球隊的主場—Old Trafford stadium(奧脫福球場),這處原址為曼切斯特市內的工業重鎮,在1940Manchester Blitz 的一場戰役中被納粹德軍嚴重轟炸,在多年之後便陸續發展成高尚住宅區,亦因曼聯主場的帶動亦發展成旅遊區,而政府亦決定在這處選址興建帝國戰爭博物館。
至於Danile libeskind絕對是奉行解構主義的設計風格,出名是好看不好用,三尖八角,東一塊西一塊。不過,相比他在加拿大設計的Royal ontario museum來說,這座
Imperial war museum相對而言是收斂了一點,而且實用程度亦高了一點。
他的設計理念是很難理解,在博物館的入口有解釋他設計的文字和圖象,他的意念是啟發自地球有不同的版塊,戰爭將不同的領略重新整合,而他亦把不同的版塊重新整合,便形成這個博物館。坦白說,我花了一些時間都明白地球版塊和這博物館的關系,亦不明白他組合的方式和地球的關系,總之我清楚明白他的一句說話:「I  just want to make this building be interesting. (我只希望把這建築變得有趣。)
可能因為這樣,這座博物館的規劃可謂沒有什麼纙輯可言,博物館的入口設在博物館的黑暗一角,而且極度細小,只是一道雙扇門的空間,根本不能夠應付每年40萬以上的人流空間。進入之後,便是一個完全沒用的空間,跟著便看到右邊的一個紀念品商鋪和洗手間,旅客需要經樓梯步行至首層的展覽空間。在一樓的展覽空間則接近完全沒有規劃,沒有預定的參觀路線,空間分序,規劃有如百貨店一樣,讓旅客隨意轉動不同的空間。
這樣對博物館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博物館便接近不能在人流上作出控制。一般大型的博物館可能會在展館的出入口上作出調節,令人流路線盡量控制在單循環之內,又或者可以在展品的位置上作出調整,多數是將一級的展品設在預定的區域,無形中制造出預定的人流路線。
Imperial war museum這例子來說,無論在出入口和展品調控上都失去了這個功能,不過由於這博物館規模不大,所以混亂情況不算嚴重。
除了人流路線上,博物館的外形亦引來不少評擊,Danile libeskind可以說是完全漠視建築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這博物館是位于曼切斯特市內最美麗的河畔,但整座建築物接近完全看不到河畔的景色。彎彎曲曲的外型雖然特別,不過外殼的鈦金屬因為彎曲度的不同,全部都需要訂造,而且在施工上亦經常出錯,最嚴重的是重金屬的外殼令人感到是一座堡壘,冷冰冰一樣的感覺。
  

與城市網絡結合的商場—Bullring(2)


上會提及Bullring重置了步行街之外,還在St. Martin church范圍處大幅地提供了公共空間,作為多用途活動空間之外,還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因為在伯明翰的市中心內是只有Town Hall廣場一個大型的公共空間,但Town Hall廣場則只是一個空地,而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因此,Bullring除了提供公共空間才活動推廣、慶祝節日之外,還在廣場四周設立了餐廳、咖啡廳等設施,令該處的空間變得更為熱鬧,而且無形中把St. Martin church的地位提高了,因為舊Bullring的密封式設計令市民根本看不到St. Martin church的位置。
另外,Bullring在商場通道設計上亦下了一番功夫,首先在購物通道上完全採用了玻璃天窗,令旅客感到雖在室內,但感覺就好像是在室外行街的感覺,行人通道上充滿了陽光,而且在商場最高層是雙層高的空間,因此空間感更變得廣闊。而這商場則沒有東方特色的大中庭,取而代之是一連串的中、小型中庭,因為英國的商場未必如亞州的商場一樣,需要大型的中庭作活動推廣之用,反而是需要中、小型的空間給推廣攤位之用,但這樣的安排反而令大部份的行人通道充滿了更多的陽光,令購物氣氛變得更舒服。
商場的租金加管理費多數是比街鋪為貴,而且部份租客需要把部份的收入交給大業主作為租金。因此,商場必須要有高的人流和合適的消費群才能吸引租戶的垂青,但在高租金的情況下,就多數只有大品牌才願意花較貴的租金來開鋪。
因此,設計200間店以上的大型商場,就最害怕是給予顧客單一化的感覺,因為商場內的店鋪很多時都會是連鎖店,所以店鋪較難吸引客戶,所以經營商場的藝術確實在招租之上。
不過,Bullring在設計上就作了一個很特別的設計,就是完全容許店鋪設計自己的店面,所以這裡的商店都完全不同特色和風格,連顏色材料都不同,給予人感覺就確實如普通街鋪無疑,再加上地板完全採用黃色的沙磚(Sandstone) ,在陽光的照射下就更加帶出一份溫和的感覺,完全沒有典型商場「爆光」的效果,感覺確實如在陽光下步行購物一樣,只是街道比較   闊和清潔。
至於保溫和受熱的問題,由於伯明翰是英國中部附近以地帶,所以夏天時的溫度不會太高,所以商場只需完全打開大門來吸取自然風,並加以普通鮮風供應便足夠,根本不大需要空調。在冬天,由於天窗確實失溫驚人,所以無論用大量的空調都會感到寒冷,所以設計上只把室溫大約控制在22度左右,室內溫度只是相對地和暖,但仍是需要穿上寒衣。不過,由於室內沒有風的關系,所以22度的室內氣溫確實已經足夠。
唯一擔心的是白鴿糞便的問題,英國的白鴿就有如「飛天老鼠」一樣,四周隨地放「金」,亦整亂垃圾來找食物,令整個都市變得相當骯髒,但無奈英國人愛護動物有加,不會暴殺動物,甚至有人會定時餵飼白鴿,因此都市中的白鴿是只有增多沒有減少。因此當Bullring落成後,就確實令人擔心白鴿糞會為這個天窗帶來清潔的煩惱,但幸好可能這屋頂上不適宜白鴿居住,所以就沒有這問題。
不過,Bullring商場在設計上確實出了一個錯誤,因為商場的各主入口原是用了特別設計的拉門。在營業時間內,拉門是可以完全被收起的,但亦可以拉出來作普通推門之用,在晚上則如普通的門一樣銷起來。但是由於這拉門太重的關系,而且亦由一些未受訓練的人仕來開關,所以這道門經常損壞,最後發展商再沒有把這些門收起,只用作普通的推門一樣。
至於爭議性最大的一點就是發展商應否在這項目上容許租戶有如此大的自主權,甚至容許租戶可自行找建築師設計百貨店,所以Selfridges 百貨店整部份包括外牆和室內都是由另一名建築師—Future system設計的,因此這部份不單與商場其他部份不同,簡直風馬牛不相及,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建築群的怪瘤一樣。因為整座百貨店的外牆都是由金屬圓碟組成的,而且外型是彎彎曲曲的,與Bullring商場以直線為主的外型完全不同。再者,百貨店是完全密封的,這亦與Bullring商場局部設有窗戶和天窗的感覺,截然不同。
這個例子就帶出了建築最特別的一點—「融洽」,如果平心而論Selfridge百貨店的設計,確實沒有大問題,要標奇立異,與眾不同,則不是罪過。Bullring的外立面確實比較平實、簡單,這亦不是錯誤的,但如果兩者碰起來,則確實超級奇怪,亦令整個設計分數大減。
有人亦形容Selfridges 百貨店看似是「陽具」、「芝士」,總之說是全英最醜陋的建築,不過亦有人認為是很新穎的設計,爭議聲始終不絕。

與城市網絡結合的商場—Bullring(1)


新Bullring 商場
伯明翰原有街道
 舊Bullring 商場
發現原來大家對外國的商場都有一些興趣的話,今日就不如繼續為大家介紹外國的商場。今日為大家帶來是伯明翰市的Bullring商場,這商場是位于伯明翰市的中心與主要的商業街道、火車站、長途巴士站和唐人街,這可以說是與伯明翰市內所有的重要的商業原素連接,地點可說是極度優秀。
2003年開幕之前,Bullring原址仍是一個在1960年代發展的美式商場,即是整個商場完全密封,整個商場是沒有陽光,商場通道並不是與現有的城市道路網絡連接。因為美國人到商場購物多數都是從家中開車至商場,因此商場通道的規劃都是根據商鋪的組合而作出調整,甚少考慮與四周道路網絡上的配合。所以舊Bullring商場的商業通道只是通過隧道和天橋連接,而它們主要的顧客都是開車到來,因此這商場是設了500個停車位給顧客。
由於美式商場的顧客只會停在室內活動,情況有如拉斯維加斯的賭場一樣,所以舊Bullring商場的外立面只是混凝土實牆,因為發展商認為所有的投資都是要集中在室內的購物通道之內,而不是在外牆,因此舊Bullring商場是第一代設有空調的英國商場,並且為了提高格調還播放了古典音樂。
不過這樣的設計根本不能令舊Bullring成功,反而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因為商場本身只有140間商店,根本不能夠提供多元化的購物選擇給予客戶,再者這商場的位置是位于市中心的購物區,因此顧客是可以在市中心附近有不同的選擇,所以舊Bullring不能如孤島一樣與四周的街道脫離。美國的商場是可以獨立地生存是因為商場與商場之間的距離較遠,在300m步行范圍之內是沒有太多的競爭對手,因此孤立的模式是可以生存。
但是舊Bullring商場對伯明翰市來說,根本就如外星人的怪物一樣,完全阻礙市中心的連接。另外,由於商場的主入口多數是天橋和隧道,因此主入口聚集了很多露宿者,他們,多數都會隨街大、小二便(在白天都一樣如此),因此Bullring商場的情況是相當骯髒,而且隧道一直是英國罪惡的溫床,所以Bullring商場長期以來都是虧損。

在招租率長期低企的情況下,Bullring商場在1990年代尾終於來一個大翻天,由英國Benoy Architect負責拆卸整個舊商場並重新設計,(Benoy亦是負責設計香港ElementAPMI-square和上海IFC商場的建築師。)
他們的設計理念是重新把商場連接市中心的各部份,首先把商場分為東、西翼,讓商場的中軸線連接火車站和伯明翰主要的商業街道—New street,並且連接了市內的重要地標—St. Martin church。因為在舊Bullring商場建設前,市中心確實是有一條連接New streetSt. Martin church的步行街,但由舊Bullring商場是完全密封關系而封閉了。
除了重新置回步行街之外,東、西翼的V型購物通道亦同樣使用作公共通道。因為整個地盤是在斜坡之上,火車站與St. Martin church之間的層差大約為12m,所以市民除了可以通過中軸線上的步行街至另一端時,亦可以從3樓的通道經扶梯至低層,並經過St. Martin church至伯明翰的唐人街,這樣便大大增加了市中心內的連貫性並大幅地提高了商場的人流。
下會繼續。

埃及金字塔(4)


金字塔的石材有三種: 內部是淡紅色的石灰石, 中間框架的石材是比較準確的石灰石, 表面是吐白拉的白灰岩, 全是由尼羅河開採再用船運至工地. 在採石場, 工人用銅製的工具或是用岩石球的工具來切割石材切割的方法是先擊出裂縫, 並在裂縫中插入木榫, 澆灌膨脹木榫使石材分開, 但白灰岩太硬不能用這方法開採, 便要用火燒插入後的木榫並馬上澆冷水,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使石材分開. 大如法老皇的寢室頂石也是用這方法來開採, 寢室頂石是30英尺 x 17英尺 x 19英尺, 重400噸(400,000kg)白灰岩,圖示.
金字塔的石磚不是水平方式一層一層建上, 金字塔的內核心是以75度向內傾, 愈向外的石磚的斜度愈小, 這樣便可以使金字塔自其穩固,所以金字塔在沒有柱和樑的情況下, 在沙漠中經歷3000年, 石磚與石磚之間的距離連卡片也放不進精確度簡直不可思議, 石磚與石磚之間的斜度如何控制, 不同斜度石磚如何只用人手切割,至現在也是一個謎.

埃及金字塔(3)


首先, 由於已知道AB之間的磚數目便能找出AB之間的一半距離, 然後, 再從這一點, 劃一條90度垂直的線至CD, 複在其餘三邊進行, 便可從這些線的交匯點, 便可找能O, 再劃一條線連接ACBD, 便可反複測試O精確性.
由於,度是滾輪轉動次數的正倍數所以,埃及人便假設
金字塔的高度是(滾輪直徑 x  滾輪轉動的次數) 3倍或是4倍.
好像很複雜, 其實很簡單, 如圖示:
滾輪圓周 = π x滾輪直徑 = π x D (D代表滾輪直徑)
金字塔的底部一半邊長 = 滾輪圓周 滾輪轉動次數 = π x D x n
(n代表滾輪轉動次數)
金字塔的高度 =滾輪直徑 x  滾輪轉動的次數 x 3或是4 = 3nD或是4nD.
所以, Tan α  = 4nD /  π n D
      Tan α  = 4/  π
          α  = 51.85
或是
Tan α  = 3nD /  π n D
      Tan α  = 3/  π
          α  = 43.68
從這樣的方法由於知道滾輪圓周與磚長、闊、高度的關系, 古埃及人便可以不用量角器和不知道π的數值也可以精確造出金字塔的底邊與高度.
金字塔沒有柱和樑的情況下, 如何沙漠中經歷3000年? 磚長、闊、高度又如何控制?下會分解. 希望我沒有把金字塔說得太深奧, 我已盡量簡化希望各位給予我意見.

埃及金字塔(2)


講起金字塔的精確, 有一點不能不提, 就是它四邊底部的水平誤差只是0.5誤差率是1:18000, 誤差率驚人的低. 不要忘記在沙漠如何抓到一塊平地?

首先,埃及人未必如古希臘人知道π 的數值, 但一定知道知道圓周與直徑的關系, 所以古埃及人先製造一個滾輪來量度磚的長、闊、高, 而磚的長、闊、高是以滾輪轉動次數的正倍數,亦即是滾輪圓周的正倍數,這樣便可以有同等大小的磚.
所以, 每邊的相等的話, 底部的四長度便會相等.

如圖示, 當AB的磚BC, BCCD, CDDA的話, 這便是正方.
然後, AB與BC之間放同樣的磚, 便可確保AB與CD是平衡. 同樣方法用在BC與DA之間.
第二, AB與BC之間的距離平均分成數份, 再挖水道, 並放同樣公升的水, 再測試其水平並再作修正, 便可確保四邊底部的水平相等. 所有, 水的測量工程一定要在清晨和黃昏的時份, 否則份會在午間時被蒸發, 晚上會結, 否則測量的結果有很大的誤差, 也不想浪費食, 沙漠中水比金還要珍貴.

埃及金字塔(1)


數天前曾介紹過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 今會不如介紹埃及的金字塔. 現今尚存約80座金字塔,最大的一座是Khufu金字塔, 單邊長度756英尺(230米), 佔地面積13英畝(52,900平方米), 足可放入整個九龍站Element商場. 建造這樣的金字塔需要230萬塊磚, 每一塊磚重2.5噸(2500kg), 整個金字塔重650萬噸. 每個金字塔需時約27年建造.
所周知, 金字塔是法老皇的墳墓, 但為何法老皇要這麼大的墳墓, 因為古埃及人相信法老皇死後會變成太陽神, 為了要讓法老皇死後仍能好好生活, 就需要大規模地供應其所需, 而屍體亦保存下來.
金字塔最驚人是其建築的精確性它的底部四邊長度誤差只是8誤差率是1:1134. 底部的四個90度角的誤差只是3.5,  誤差率是1:1500,  底部四邊至頂點的角度只是5.5,誤差率是1:4000.
我敢說香港現在沒有一座建築有如此精確, 3000年前,沒有電腦, 水平測量儀, 紅外線,連圓規都沒有的年代, 如何建出如此精確的金字塔? 下會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