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樓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樓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9月11日

市場的力量



香港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香港的住宅是奇妙地不按常規。在其他國家熱賣的樓盤多數都是因為其地理位置、景觀、四周環境和交通配套等因素來得到大眾的垂青,而致勝之道往往在於其間格和建築設計。
這些因素當然是一個樓盤的成功關鍵,而且是市民置業考慮的條件。不過在香港就出現奇怪的現象,發展商往往以高實用率和高投資回報、高升值潛力來作為賣點。反而樓宇的舒適度、採光度、通風度往往是次要的資訊,甚至隻字不提。因為市場的重點不在這裡。
 坦白說,香港的住宅價格屬世界前列的地位,在中國內更是最貴的城市,但質素確實往往是與「人」為敵。
從常理來說,舒適的住宅是盡量通風,但為何香港的住宅永遠是中央有定窗,而左、右兩邊才有可開啟的窗戶,設計的目的是希望盡量減少窗框,以免影響對外的景觀,雖然這樣的設計已能滿足香港建築法例可開啟窗戶面積不少於實用面積的1/16或1/10的要求。但是法例只代表人類對通風度的最低要求,不等如這個標準已是一個舒適的居所。
更甚的是,香港現在流行在高級住宅處使用玻璃幕牆,這不單不會影響室內對外的景觀,而且更進一步提升格調,更重要是玻璃幕牆這300mm的空間是不計算入建築面積,但可以用作銷售面積之用。因此,這樣的做法愈來愈流行。雖然玻璃幕牆都可設可開啟的窗戶,但是一般發展商的想法都認為住在這些豪宅的人大都會用空設為主。不過,用了千萬元來買一個有海景的豪宅,但竟然在自己的睡房處享受不到海風,這確實是荒謬之極。房間是我的,我想用空調時便用空調,我想開窗便開窗,為何硬要我非用空調不可呢?
另外,現在環保露台、工作平台、的窗台都是不用計算入建築面積,但可以計算入銷售面積之中,所以有些發展商為了賺取更多的豁免面積而不惜一切地把睡房、廚房的面積壓細,務求盡量增加單位數目,從而賺取更多的免費的面積,因此把整個樓盤變成不合常理的豆腐樓。這些豆腐樓連負責的建築師都覺得是「生仔無xx」的圖則,就算他們多番反對,發展商都會深信這是會被市場接受。
雖然這些豆腐樓是合法的,但是建築法例只反映出一個最低的要求,並不等如這是一個合理的設計。我永遠都不明白香港人為何會如此注重實用率,到底是你的居所環境重要,還是你賺多一尺、半尺重要。
就算你賺多一些尺數,但如果樓宇的通風和採光有問題,你的睡眠質素、甚至你的健康就可能會被影響,賺了錢,但沒命享,又有何用呢?
其實,發展商不會只看錢,而完全漠視人的需要。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如果是商業大廈、酒店或者商場等長遠營運的建築,他們都會仔細考慮人流、車流等東西,而且空間的高度、闊度、光亮度、空調溫度還有嚴格的要求。
這些雖然都是商業樓、發展商都會把商業回報作為重要的考慮因素,但是總不失以人為本的精神。
因為如果設計未如人意的話,市場就不會接受,這就自然影響他們的商業回報,他們就自然會向現實低頭,做一些受市場歡迎的設計。舉一個現實的例子,香港曾經出現鑽石型的客廳,目的是希望避免樓宇之間對望的情況,但是由於客廳三尖八角,極不好用,因此被市場離棄,亦因此在歷史的舞台中消失了。市場的力量才是最大的力量,這亦是發展商的陰囊。
現今香港很多人都在反地產霸權,但其實只要發展商正正經經地做生意,市民不會無理地反對。正如apple一樣長期佔據市場領導的地位,只要是他們正常地做生意,產品是切合客人的需要,他們的產品每天都有客戶在爭相購買,apple賺大錢是合情合理,而沒有客戶會仇恨apple的成功。
 發展商的存在是為了賺錢,只要是正正經經地賺錢是沒有問題。要改變發展商最有效的方法其實不是靠政府的監管,而是從市場來調節。

愚蠢的香港業主

原本想偷懶多一天,但是近日收到很多網友的電郵是關於香港將軍澳地皮以高價成交,這是否代表發展商看好樓市,他們值得考慮將軍澳區的樓盤呢?
我的答案如下:
1)      一個產品的價格只在乎兩個因素—供應和需求。當供應少而需求多的時候,價格才會上升。現在有發展商買入新地皮來發展,就代表供應增加,除非將軍澳區對樓宇的需求增加,否則價值應該下跌。
香港的樓市一直上升的主要原因不是香港的居住人口不斷上升,而是一群抄家不斷地互相接貨,並互相推高樓價,無形中令樓宇的需求不斷地增加,又或者可以說成將原本供應給市民居住的樓宇變作抄賣工具,變相令供應給用家市場的樓宇減少,因而導致樓價上升。
如果用常理來想,一個地區如果有新的樓盤推出的話,變相買家有更多選擇,所以現有的樓盤將會更難找到新的買家。另外,新推出的樓盤多數是比舊樓盤新穎和漂亮,現有的舊樓盤的競爭力就自然下降,除非舊樓盤有它的個人之處,否則誰會花同樣的價錢買一個舊樓盤而不買一個新樓盤。

2)      無論發展商以任何價錢買地,都不代表他們看好該區的樓市,而是他們看好這地皮的發展價值。新的地皮可以賣$7000一平方尺,並不代表你的樓盤有相同/類似的價值。
同樣的道理,在過去一年,香港出現了很多超豪氣的買家,他們可以一億元來一個細單位。但這不代表你的樓盤同樣是價值一億元,除非你找到一個買家願意出一億元來買你的單位,否則一億元只是你的期望價值,而不是你的市場價值,因為你的單位以這樣高的價格是未必有市場。

3)      其實香港人永遠忘記了一個很重要的重一點,樓宇的價格是在乎居住的質素。除了道路網絡之外,居住的環境是直接影響你的健康,而是不是尺價/實用率。實用率高1-2%不會令你長命一點,但如果通風度、採光度和噪音度絕對可以影響你的睡眠質素,甚至令你短命一點。
如果該區有新工程就自然會又打樁、又挖地,噪音和空氣質素就自然會變差,居住環境是會上升還是下降呢?
最重要的一點,在這樣如此高地價的情況下,物業的發展就自然是大規模和向高空發展,新的樓盤就自然是屏風樓,這樣對現有該區居民的健康是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如果一個單位又不通風,又不採光,這是一個高價值的樓盤,還是低價值的樓盤呢?

總結來說,一個小區如果有新樓盤就自然增加該區的供應,而且會為該區的居住環境帶來負面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樓價應該是下降,而不是上升。
現在上升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一批人認為發展商看好未來樓市,所以價格會上升。但這樣好像是用一個謬誤來說服自己相信一個謊言。
如果香港人繼續一廂情願地互相推高樓價,然後制造一個泡沫,當樓宇格價完全超過合理負擔能力之後,市場就自然沒有再有新買家來接貨。在泡沫爆破的一刻,就出現一大批「負資產」的苦業主,然後將一生的積蓄輸給銀行。
值得嗎?
可以的話,請把拙文傳給身邊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