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月因為要準備新書和考試,所以敞blog停頓了一段時間,今日終於可以從新分配時間來寫新文章。
今日這一篇文章其實是我一直都很希望寫的文章,因為這建築的設計確實超越了它原有的效果。表面上, 在上海世博的丹麥館好像只是一個平凡的螺旋型三層高的建築,建築師表面上是只利用一個螺旋的人流路線來為旅客帶來一個體驗, 並且引入了歌本哈根的地標―美人魚作為賣點。但其實他的概念重點未必在於此,根據BIG建築師樓老闆—Bjarke Ingels在TED大會內的解釋,當他們比較丹麥和上海的不同,發現上海原來在30年前是以單車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但近年上海的道路大幅增加了汽車的數目,令到部份道路已開始不容許汽車進入。
在丹麥則進行相反的改變,政府在歌本哈根等城市陸續開始重新引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政府更免費為市民提供單車作代步之用,務求減少汽車對市內道路的壓力和空氣的污染。
因此,他們便希望藉著這個機會重新為上海引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概念,這個概念其實亦配合了上海2010年世博的主題—城市, 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為了理行這個概念,他們為大會提供了1000部單車,這除了可以讓旅客利用單車參觀這展館之外,亦同時可以乘單車參觀世博園內其它展館。 不過根據我的記憶中, 好像展館內的單車是不能在展館外使用。
隨了單車之外,他們還希望把丹麥的海水帶來上海,因為歌本哈根的海水很清潔,居民都可以在海港處游泳,所以便在展館的中央設立水池。不過,大家可能懷疑為何丹麥建築師會如此浪費地把丹麥的水送到中國,但是這其實是環保的做法,因為很多從中國到丹麥的貨船都需要在回程前補入丹麥的海水,因為貨船下貨後的重量大為減輕,所以需要補入海水令船的重量維持一個水平, 因此他們便順水推舟,借水一用。
不過,這建築最重要的重點是螺旋式的單車軌道,由於整個路徑成雙螺旋的方式來組合因此令到人流路線和建築空間形成了「虛與實」的組合。如果引用建築理論的「Solid and Void(虛與實)」,這個展館的實體形成了建築物的外形,但是層與層之間的空間成為了單車使用者的空間或等侯空間,這建築物無論「實」與「虛」體的元素不單連成一體,並且成為建築物具重要意義的元素,這是與其它一般建築的實體與空間的疏離關系,大大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