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28日

螺旋的空間 —紐約的Guggenheim Museum



首先,真的要對大家講一句對不起,因為這個週末搬家的關系,而新屋還未能連接上網,所以刊登這一篇的日子比原定計劃推遲了很多。
今日終於有機會安安定定坐下來,寫這一篇答應大家已久的文章。
在講Guggenheim Museum之前,先帶出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如果大家一直追看敝blog的話,大家可能發現我一直都是以一個模式來為大家解釋各種建築物。
我多數是先導出建築師面對的問題,然後是他的解決方法。
因為............ 所以............
因此,我介紹過的設計都是針對它的結果能否解決需要面對的問題,每一個設計重點都是有它的理由,我認為這樣比較理性和客觀。
但是,今日開始就為大家帶來幾座另類的建築物,這幾名建築師不是以解決問題為重點,而是純粹以藝術創作為出發,表達他們心中如何看這個世界,又或者如何看待一個設計。
紐約的Guggenheim Museum是美國大師Frank Lloyd Wright比較晚期的作品,當時他已經是78歲,理應只會做一些比較守舊的設計,但這一次他再打破了舊有的模式,包括他自己的成名絕技—Planar。早前我曾介紹過他的Falling water住宅,他是利用橫向和直向原素來製造出不同的空間,詳情:優秀建築系列—Fallingwater
他今次再一次打破所有昔日的博物館的模式:
1)      他認為展覽空間不再是一層一層的,可以是垂直連貫。
2)      遊客不一定是要先進入一個展廳之後,再進入另一個展廳,遊客可以一口氣從地下的展廳跑進最高層的展廳。
3)      博物館的通道和展覽空間不一定是分開的,可以合一。
4)      遊客的視線和景深不一定只限於展廳之內,可以有多種的空間。
紐約的Guggenheim Museum的主要展廳是成一個螺旋的空間,旋轉的圓周是上一層比下一層逐漸放大。而行人通道亦成一個螺旋連貫了所有的層數,遊客可以從頂層一口氣跑至頂層,而展品是放在行人通道旁,所以這博物館的展覽空間和行人通道是連合在一起,而各層的展覽空間亦是連合在一起,這樣的空間組織在1943年是相當前衛。
至於陽光,除了從屋頂天井射進室內之外,還在每層的空間射進室內,所以博物館外表來看是一層一層圓型陀螺一樣。
另外,博物館除螺旋的空間之外,還在旁設有基本橫向性的展覽空間,這是用作放置大型展品之用。
我們大學時老師教授我們必須要與四週環境融洽,了解四週環境的情況。這博物館好像違反了這個原則,因為它是位於89街,鄰近中央公園,在紐約最美麗的空間旁一座建築物,在室內竟然完全看不到中央公園,但是從來都沒有人會從這角度來挑戰這設計。
下會講另一座很爭議性的Guggenheim Museum

大鵬展趐的建築—Milwaukee Art Museum



當我還在倫敦工作時,很多香港的舊同事曾問我,歐洲的客戶是否給予建築師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讓建築師隨心所欲地作自己的創作。實況又未必是如此,一般來說都是一些大師級的建築師樓才有能力與業主討價還價,不過綜觀而論歐洲的業主確實比香港的業主開放一點。
今日與大家討論的建築案例相信同樣是因為建築師是大師級的身份才可以說服業主接受這個設計,Milwaukee Art Museum是位于美國中北部密爾沃基灣旁的一座美術館,成立的原因就是因為市內欠缺大型的展覽場地,然後在2001年由西班牙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 負責重建。現在新的美術館的設計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以一個大型的空間作為主入口,然後用一條鋼索橋連接主幹道和主入口。進入主入口之後,便是一個4-5層高的中庭,從中庭望出的自然全是密爾沃基灣的全景色。進入中庭之後,便會進入又長又闊的展覽空間,大跨度的空間則是靠每條像骨骼一樣的鋼結構來支撐。
整座博物館的最大賣點不是內部的展品或是內部的裝修,反而就是外牆上的隔陽板,這塊太陽板不是固定在外牆之上,而是可以旋轉的。當太陽光猛烈的時候,太陽板會降下來,務求減少陽光進入室內的強度,相反在陽光微弱或晚上時,太陽板便會升起讓更多的陽光可以進入室內,令室內的氣氛更好。當太陽板升降時,便有如大鵬展趐的建築物一樣。
Santiago CalatravaNorman Foster的最大不同,就是他不會大力地使用電腦科技來完成設計。如果是Foster的話,他就必定會利用電腦來計算大廈的受熱程度,從而調節太陽板升降的角色,然後用熱能控制和採光控制作為他們的最大賣點。不過,Galatrava則比較浪漫,他多數是追求視覺上的震撼度,利用一些不同線條上的組合來建造一個很強透視度的空間,他一般的設計都會把視覺上的消失點設在很遠的地方,令室內空間的對比變得更強烈。另外,他的設計多數會如這座的博物館一樣,必定會在其中一個位置(多數是主入口) 處建造一個超乎人類比例的空間,讓感受到一個平常不會感受巨大的空間。
從這一個例子來看,建築師確實很需要名氣來支持他的設計,Calatrava如果不是有大師級的身份,又怎可能說服博物館來接受這個建設費和維修費同樣高昂的隔陽板。雖然這是整座博物館的最大賣點,但是成效始終成疑,所以要有新奇的創作,就不得不考慮自身的身份和地位。

建築師與建築師的火拼—Meyerson symphony hall


世間上有一句俗語:「一山不能藏二虎」,同樣地在一個工程內不可以有兩個主建築師。
在美國達拉斯的Meyerson symphony hall是由貝聿銘設計的,但大業主為了避免發生像紐約林肯中心的失敗例子(這音樂廳因音效其差的關系,而被迫把整個大樓拆毀重建。所以,在設計初期便同時招聘了音效建築師—Russell Johnson來參與設計,他是出身耶魯大學建築系的,之後再在音效設計方面處進修。今次他同樣是直接由大業主Meyerson招聘的,地位與貝聿銘同級,兩人都需要直接向大業主交代設計成果,這亦代表大業主不單只要求一座視覺上美麗的建築物,還要一座音效上出色的音樂廳。
Russell Johnson把演奏廳成又長又窄的長方盒,座位成典型的馬蹄型。為了做到出色的隔音效果,便用了雙層的混凝土作為屋頂的結構,這樣便可以防止飛機的噪音影響表演的效果。然後音樂廳的前廳則包圍了整個演奏廳,這樣便可以進一步提昇隔音的效果。
不過,貝聿銘又怎會滿足於一個四方盒的設計,他經常被人批評只會用三角形設計,今次他便會運用更多種不同的幾何圖案來設計,而且這個地盤亦未必適合用三角形,因此今次便用了圓形。另外,因為整個演奏廳和後台都設計成長方形,如果把兩部份垂直併起來便有如T字型,十分奇怪。因此貝聿銘刻意把演奏廳斜放在地盤之上,與後台成一個斜角,慶幸這只是演奏廳,不會有演員轉台、走位等工作,否則這樣斜放的安排必定為演員、工作人員帶來無限的不便。
貝聿銘特別地沒有只用一個圓形來設計,而是用了兩個圓形,大廳低層是一個大圓形、高處是一個小圓形,所以外立面上便形成一個好像圓椎體的形狀。在這項目不適合引用貝聿銘常用的中庭處理手法,但同樣保留了陽光的元素,讓圓椎體的部份全是玻璃,令陽光充滿了整個前廳的空間,更特別地由於前廳成一個雙層的圓形,所以當你不停地步進演奏廳時,人的視點亦同樣不斷地改變,再加上陽光在每天之內的變化,室內的空間亦隨之然地變化。
不過,問題就出現在演奏廳的室內設計之上,貝聿銘希望在舞台前安放兩枝大柱,用作加強視角上的效果,但Russell Johnson則認為這兩枝柱會制造不必要的回音反回舞台,因而反對,但最後貝聿銘勝。
另外,貝聿銘希望舞台上用地毯,讓人多一份溫暖的感覺,但由於地毯會吸走部份樂聲,所以Russell Johnson反對,這一次貝聿銘敗。
之後,Russell Johnson希望高座坐位的底部只是混凝土,天花完全沒有裝飾,盡量保留回音的效果,但是貝聿銘反對,最後便在混凝土上加了一層薄薄的膜來裝飾,但又不會破壞室內的音質,這一次貝聿銘勝。
最大的一爭論點,就是天花上的反音板,這塊反音板是幫助聲波傳至演奏廳的後端,所以相當重要,但是Russell Johnson的設計就有如一條從天花垂出來的舌頭一樣,貝聿銘更形容Russell Johnson為只有耳朵沒有眼睛,二人的紛爭不斷升溫。
無奈地由於Russell Johnson和貝聿銘的地位是相同的,二人的爭論不絕,本地的傳媒更形容為哈佛(貝聿銘)與耶魯(Russell Johnson)之爭,二人的爭吵更經常要大業主來平息,差一點兩人更幾乎同時被大業主開除。大業主Meyerson更坦言:  “I banged their heads together until I heard a sound I liked” (我把二人的頭都壓下來,直至我聽到滿意的答案
最後,這塊反音板修改為可移動的用木和鋼做的反音板,事情才平息。
更大的問題是,貝聿銘希望在前廳和外牆用更高一級的石材—石灰石(Limestone) ,原來的設計只是用磚的,但是貝聿銘暗地裡把相關的圖紙畫成石灰石一樣,並不斷地遊說業主接受,因為在陽光下limestone更能帶出溫暖的感覺。原本業主已下定決心對貝聿銘說「不」,但當他看見透視圖和模型之後,便欣然被貝聿銘打動並簽下支票。
不過最大的問題,在1980年代出現了石油危機,令美國的物價大幅地提升,而這項目當時受到影響,而且貝聿銘不斷地提升對材料的要求,工程估價由原來的49百萬美元,大幅增至81百萬美元。
如果增幅不是這麼多的話,Meyerson都願意一人負擔這些額外的開支,但是超支實在太大,所以需要另尋辦法。在一般情況下,建築師都會因應預算的要求而修改設計,所謂「看錢吃飯」。不過,貝聿銘選擇的是幫助業主找尋新的投資者,逐一拜訪城中的富豪,逐一找到足夠的資金來興建這音樂廳。
最後工程順利完成,在開幕夜,傳媒繼續追問關於Russell Johnson和貝聿銘二人紛爭的問題,但貝聿銘回答說:為何你們只追問我們在項目中20%分歧的地方,為何不追問我們有80%相同的地方呢?
這一個大體的答案,令業主和一眾設計人員都愉快地過了一晚。
這個故事證明建築師除了要懂得設計外,還需要學懂更多的事情。

反轉了的船—Yale Hockey stadium



今日就找到一個新的題目—耶魯大學冰球場,這個球場從外表看起來已很特別了,因為屋頂就好像一個反轉了的船底,而且結構上更是像船底一樣。建造的方法就是先建造屋頂的主要結構柱,然後再加上屋脊。之後鋼纜便連接四周的牆身,做好模後便加入混凝土,因混凝土的重力令鋼纜拉緊,結構亦變得穩定,屋頂亦因此形成自然下墮的形態,所以整個冰球場的屋頂便不需要任何的柱和樑作支持。
這個屋頂簡單而且特別,最重要是提高了它的功能,因為特高的樓底容許球隊可以掛上他的旗幟,而不用影響觀眾的視線。建築師精妙地利用了結構上的特性,來減少了結構部件,亦令室內和室外都有了一個特別的外形和空間。
至於坐位方面的安排,觀眾是需要從入口處緩緩步至坐位的最高層之後,才進入各層的坐位,雖然這並不是什麼特別的設計,但是巧妙地令觀眾從不同的視點來欣賞這空間,這高高低低的坡道再配合圓形的空間,實在很有氣勢。
明天將是回應網友關於香港可持續都市生活空間的研究報告。

死物比生物更重要 – Yale rare book library


Gutenburg bible

美國耶魯大學是舉世聞名的學院前美國總統 – Bill ClintonGeorge Bush父子名建築師Norman FosterRichard Rogers 都是畢業於這大學。在這個New York市郊的大學校園裡是有不少著名的建築。
最著名便是這座Rare book library, 它的設計理念很簡單就是把珍貴的藏書放在中間的玻璃盒之內, 當然就而只有準許的人仕才能夠進入。而且只可在這裡閱讀並抄寫筆記藏書閣之外便是一個很大三層高的空間讓學生休息地方。
整座圖書館最大的特點就是外牆是被薄薄的白雲石包圍著所以當陽光充足時陽光會從薄薄的白雲石中透出來十分華麗。這圖書館稱為Rare book library, 就當然是收藏極度珍貴的藏書,包括美國1601年之前的書籍和1851年之前的報紙其中最珍貴就是人類首本用活字印刷的聖經Gutenburg bible.
就是因為藏書是極為珍貴除了保安嚴密之外連消防系統都需要有特別的安排。普通大廈的消防系統, 就是當發生火警時便觸動警鐘自動噴淋系統便會開始噴水來滅火或至少降低火場的溫度.
另外大家都知道火災殺人最多的並不是火而是濃煙. 所以現代的大廈都會設有排煙系統來抽走濃煙但是當一個室內的空間不斷抽走空氣而火焰同時不斷燃燒室內空氣的話在火場內的人便可能因為得不到足夠的空氣而呼吸困難甚至發生悲劇.
因此一般的排煙系統除了會抽走濃煙之外還會補會空氣通常補風量是抽風量的1.5(這一點我不肯定). 由於補風量是多過抽風量這樣便可以為火場內的人提供足夠的空氣來逃生.
不過, Rare book library情況就不同因為這裡的藏書實在太珍貴.  因此這裡是不可以用自動噴淋系統來滅火因為水會破壞珍貴的藏書而且這些書籍多數都是用ink來寫的所以一遇水便會化開.
因此這裡的消防系統就是當火警發生時排煙系統會急速地抽走室內的空氣並補回氮氣(Nitrogen). 這樣便可以令室內的氧氣在短時間之內減少而氮氣由於是低活躍度和不會燃燒的氣體所以不會破壞書籍亦同時可滅火。
但問題在這裡閱讀和工作的人呢他們可能不能夠在短時間之內離開火場而氧氣亦可能在短時間之內被抽走他們便很可能因為缺氧而死亡.
正因為此這大廈在1969年興建時曾受到這裡的學生大力反對但最後都順利完工而最重要是這裡從來都沒有發生火災.
不過這大廈的安全設計理念是認為書比人還要珍貴.

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 (Burj Khalifa)



上一會介紹了一座840m高的垂直都市,今會便是為大家介紹現時世界上最高的大廈—哈利法塔,它的總高度是828m,總共160層高,並擁有以下的世界紀錄。
世界最高的大廈
世界最高的結構
世界最高的單一結構
世界最多層數的大廈
世界最高的電梯
世界最快的電梯—時速64km/hr
世界最高的暸望台
世界最高的遊泳池
世界最高的清真寺
混凝土泵至最高層數的世界紀錄

哈利法塔雖然都達到了800m以上,但是基本的設計如普通大廈沒有很大的分別,只是一座超巨型的綜合性大樓,人類都需要不時離開這座大廈才可以生活。不像Millennium Tower一樣,銳意改變人類生活的模式,讓一個城市必需的部份都放在一座大廈之內,讓人類只需在一座大廈之內便可以生活。
話雖如此,哈利法塔確實為垂直都市作了重要的一步。
結構
 在哈利法塔建造之前,很少人都會研究中東800m以上的風力,更何況世界第二高的結構—Warsaw radio mast都只是
646m,加拿大的CN tower 都只是553m,因此在興建時曾放出汽球來搜集數據,而這實驗對整個設計作了重要的改變。
一般的大廈是只會進行5次以內的風洞測試,但哈利法塔的情況實在太特殊,工程師作了40次風洞測試來了解風力對結構的影響,才能進一步確認結構上的安全。
為了穩定整個結構,整座大樓上細、下大,這樣可以令大廈在強風吹襲之下,擺動情況可以減少。但其實這是最不合受乎經濟效益的做法,因為大廈的層數是愈高愈貴。而且無論層數的高低,都需要一它數目的消防梯、電梯、機房和洗手間,所以如果高層的空間太少的話,實用率會很低,而很難收回成本,因此香港的摩天大廈的頂層只會比低層略為細少一點,極少數的例子如中銀大廈一樣,高層只是低層的4分之1的面積。
平面
一般的多層商業大廈都會把電梯放在中央,辦公空間則盡量四四方方,只有少數的例子如中環廣場、中銀大廈(三角形平面)和合和中心(圓形平面)。再者,務求使室內空間變得實用,四邊的空間都會盡量連接,這使每層辦公室有更大的靈活度來調整的大少。
但是在哈利法塔的例子中則是Y型的平面,Y型平面的多層大廈在香港是很常見的類型,但都只限於政府房屋,因為在政府每層單位的大少已決定了,單位是不會組合或分隔,所以Y型的平面是完全沒有問題。
這大廈建築師—SOM選擇的Y型的平面的原因是希望這大廈的單位可以盡覽波斯灣的景色,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景觀,而且在結構上亦相對地穩定。
不過對哈利法塔的情況來說,就好像不太適合,因為這大廈除了包括酒店、豪宅之外,還在高層設有辦公室、健身室、會議室、清真寺等,所以Y型的平面好像未能滿足橫向空間的需求和應有的靈活度。
而且可能這大廈在結構上有很大的要求,在每一個房間之間由很粗的結構牆來分隔,這代表每個單位的間格已經定下來,如果將來由住宅改變作商業用途的可能性很低。
但是,哈利法塔有12層是酒店、70層是住宅、其餘大部份是辦公室。從這樣的比例來說,很令人懷疑此項目的招租和銷售情況,何時才能在杜拜消化這樣大的一級豪宅供應呢?
消防/電梯
萬一發生火警,根本不可能要求住客跑160層樓梯才逃至地下,所以在每隔25層便有一個逃生層讓住客逃至該層來等待消防的救援。
由於這大廈都是採用一般處理手法,所以當火警時,電梯會自動回到首層,務求不會再有新增的人仕進入大廈,而且亦避免火頭可以通過電梯糟漫延至其他層數,情況就有如香港最慘烈的火災—嘉利大廈一樣。
至於消防員則是從首層進入消防梯(通常是用作送貨梯) ,然後通往各層。而消防梯的要求多數是需要1分鐘之內能夠通往各層,所以哈利法塔的消防梯是全世界最高速—時速64km/hr。其實時速64km/hr是一個很低的速度,一般在街上的車都能夠達到這個速度,但是要在1分鐘內由靜止加速至64km/hr,然後再急速地減速至0km/hr。在短時間有如此急速的改變,對人體的壓力其實一點也不小。
哈利法塔預計同一時間會有35,000人同一時間使用,所以工程師早期是希望是使用3層電梯,但最後都只是使用雙層電梯。雙層電梯就是兩層的電梯在同一時間行走,住客可以同時在1樓和2樓進入電梯,並通往其他層數。(香港新鴻基大廈便是使用雙層電梯。)
哈利法塔為了減少電梯佔用的面積,都自然有轉電梯的需要,但是為了滿足載客量,這大廈都需要設備57部電梯。

未來無炭城市—Masdar carbon Neutral city


  
上一會介紹了一個構想的浮台城市,但這個概念城市還在一個概念階段,但今日將會為大家介紹一個比較真實的概念城市。
這個無炭城市由英國著名建築師—Norman Foster設計的,是位於阿布達比(Abu Dhabi) 市郊的地方,連接阿布達比機場和多個大型的規劃項目如Yas islandRaha Beach等項目。整個項目佔地6平方公里,即大約半個香港島的面積或整個故宮連同北、中、南海公園的面積。整個城市的人口只有50,000人,但整個項目的做價到220億美元,做價與整個香港機場項目相近。若以每個單位來計算,這項目極可能是最高成本的住宅項目。
這項目當然包含商業、娛樂、教育、醫療、住宅、文化、教育等多種設施的衛星城市,但這項目的焦點自然不是它的做價和規模,而是它在能源和廢物上的處理。
這項目設立大型的風力發電、地熱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的設施,這些設施的發電量足以滿足50,000人口的要求。為了盡量加強太陽能發電的效益,整個項目以東北至西南的中軸線,務求減少太陽黑影來降低太陽能的發電效能,而且每塊太陽能發電都可以調節因太陽角度上的不同而作出調整。
整個項目的建築都盡量採用自然通風和自然採光,盡量減少對能源的要求,盡量利用自然通風來令大廈降溫。整個項目內是完全沒有汽車的,只有火車、單軌火車和電動汽車(像高球車般的電動車,務求令整個項目變得無二氧化炭的空間。
為了進一步減少人類對能源上的需求,每個小區都設有各種基本設施,住客可以在200m的步行範圍內找到工作、娛樂、文化等設施,這完全打破了現代人的生活模式,一般人都需要乘車上班和上學,就算要購物都很可能需要到達另一區,所以對能源的需要不少。但Foster提出這個200m步行生活圈,就是要減少人類花在交通上所需要的時間和能源。就算住客萬一需要離開這小區,都是盡量依靠電動化火車和汽車來連接,完全不用汽油等不能循環的石化能源。
至於廢物方面,有機廢物自然會被循環再用作肥田料,無機廢料都會經過慮化處理來循環再用。至於污水處理就更加厲害,污水會經過納米的過慮器,令世上最細的細菌、污染物都隔絕了,所以就算從廁所排出的污水都可以一經過慮之後,便可以飲用,這樣便可以大幅減少80%的用水。
大家請不要忘記阿布達比是位于沙漠地帶,所有食水都是來自海水化淡廠,因此耗能量驚人,再加上很多沙漠地帶同時在白天需要降溫、晚上需要保溫的情況,如果能夠令建築物同時做出保溫和降溫的話,確實是一大突破。
現在世界上還未能出現完全零炭的小區,如果這個城市真的能做到完全零炭的城市的話,絕對是人類生活模式上的極大創舉。
這項目現在還在設計階段,而且是Foster & Partners 在經濟下滑時的主要收入來源,現在這項目好像還是如常進行,大家可能有機會見到這個完全不計成本的環保城市。

令人咋舌的建築 - Mohhamd tower


我這星期在網上無意找這個大廈的圖片,我讓各位同事看這大廈時,大家都咋舌,中東真是無奇不有.我真不知如何寫,今天就此別過.

未來水世界 (The water world)/ 絕望真相(The Inconvenient truth)


 
好像很長時間沒有和大家講電影中的建築今期講未來水世界中的水上之城記起這是1995年的電影當時是歷史以來最昂貴的電影之後這紀錄才被珍珠港(Pearl harbour) 打破.
電影一開首便講述Kevin costner 乘船到一個海上之城作交易他到這裡交易的目的是希望用泥土來交換一些食水但當他離開時他被要求和一名年青女子交配因為在這個人工島上人口很少所以通常是近親通婚, 導致令孩兒疾病纏身,不能正常成長Kevin costner被拒絕最後被發現他是進化人即是有魚鰓的人類所以他可以在水中呼吸因此他被島中的追殺.
人工島的出現是因為兩極的冰村完全溶化令水位大幅上升陸地被埋沒人類沒有原有的陸地來生活, 需要建造人工島來生活當時雖然還有石油但只有海盜才有石油一般人主要的能源是依賴風力和人力種植和循環再用的地方都是十分近衛生環境很差食水和食物是一個大問題電影中的Kevin costner由於有魚鰓所以可以深深潛水到昔日的海底城市然後拿一些現有的珍寶來交換食物.
到底我們將來會否這樣地生活答案是可能的.
根據戈爾(Al Gore) 的絕望真相(The Inconvenient truth) ,大家都可能會有同樣的想法,相信大家都可能在Youtube上看過有人反擊絕望真相中的論點但戈爾所說的絕對是一個現實雖然理據未必完全100%真實但他所說的絕對代表部份現實.
當中的節錄包括:
1)    當兩極的冰塊完全溶解, 令水位大幅上升20雖然未有証據證實水位可以上升20,水位肯定會上升而低水位地帶如上海、荷蘭等北歐地區、部份南中國、New YorkCalifonia等地方都可以成為水底之城.
2)    全球的氣溫在2005年到達人類歷史以來最高的一年成因是因為溫室氣體急升令大氣層的厚度增加地球的熱量不能射出大空而反射到地球.
3)    當地球的氣溫不斷增加冰塊溶解的速度增快兩極的冰塊其實是好像是地球的大鏡一樣, 將太陽光的熱量反射出大空, 但當部份冰塊溶解後反射功能減少令氣溫不斷上升,冰塊溶解的速度是以幾何級數增快在電影中曾談及過南極在近年溶解出來的冰塊比New York Manhattan 還要大.
4)    在海洋裡有一個海洋水流循環(Ocean conveyor), 這是平衡全球氣溫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海洋的熱水會從高處把海水帶至低處令氣溫保持平衡這個Ocean conveyor是由大平洋流至大西洋即是經過全球. 在電影中, 戈爾指出如果兩極的冰塊繼續溶化冰水可能令Ocean conveyor減慢什至停止這便可能使全球氣溫急速反常什至進入冰河時期. 雖然有人大力反對這論點但我還是讓大家參考一下.
5)    太陽的熱力令水變水蒸氣水蒸氣結集變成雨水由於氣溫上升這過程變得更強這便可能令部份地方出現水災部份地方出現旱災.
6)    颱風是由於結聚海洋的氣溫而形成熱帶氣旋所以,當氣溫不斷上升颱風和龍卷風的威力會自然增強對人類的威脅自然增強.
電影中還包括很多論點我沒有一一節錄只列出一些重點出來希望大家有機會重看這部電影雖然很多觀點未必100%完全正確但參考價值什高而且如果要學習演說的技巧這是必然之算.
大家會問我作為小市民如何可以環保是否只是減少使用電燈、空調便足夠其實還有很多方法而且很簡單.
明天我將會向大家介紹環保家居DIY其實另一個角度是向大家提供買樓和裝修的Tips為了這一個題目我作了很長時間的資料收集希望大家會喜歡.
後記現在美國三大車廠 - FordGMChrysler都可能面對破產的危機原因是他們生產的大油缸的汽車不能出售令他們的財政方面出現嚴重的問題相反Toyota出產的環保車(Hybrid car) 就大賣美國三大車廠為何會如此無知其實是George Bush在位8年時廢除了Clinton時代的環保政策對大油缸的汽車進行補貼對石油企業亦進行各種優惠間接鼓勵市民用油但由於油價不斷上升大油缸的汽車不再被市場接受因而令汽車公司出現今日的困局.不過石油企業因為油價不斷上升而賺大錢原油價格曾經直迫150美元一桶現在是大約50美元一桶.
大家都可能知道, George Bush的家族與德州的石油家族關系密切, George Bush的競選經費很多都是來自石油企業箇中關系我就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