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Norman Foste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Norman Foste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7月2日

地標與怪物? —Sage, Gateshead












今日發覺自己都有好長的時間沒有寫關於Newcastle Norman Foster的建築,今日不如寫一下FosterNewcastle 唯一的建築物。這座建築物的特色和重要性和其它Foster 建築物的重要性都相對地低,但是這個建築物和其它Foster的作品都有一個公通點,必定是地標。

Sage位于Newcastle Gateshead 之間River tyne的旁邊,雖然大部份人都認為這建築物屬Newcastle的建築,但是由於當經過Tyne river之後便屬Gateshead的區域,因此這建築屬Gateshead的建築。

Sage 共有三個主要的大型空間,第一個是1600人的音樂廳、第二個是400人的劇場、第三個是排練室/多用途活動室,在功能上是沒有太大的特殊性。但是在地理位置上是相當優良,因為在River Tyne 兩岸都沒有很多大型的建築,大部份都只是一些3-4層高的建築物,唯一比較大型的建築物便只是當地的法院和Baltic centre 的藝術館,再者由於Sage類近Tyne Bridge,所以當火車一到達Newcastle 之後便馬上看到Sage

因此Sage在地理上是很優越的, 不過Sage的特別之處當然是其外型,這個波浪外型的概念是沿自菊石,他們利用這個一層一層向外擴展的彎曲外形來作為基礎,並包圍了三個不同大小的主功能區,然後向海的一邊便是連接了三個主功能區的前廳。由於波浪形屋頂的高位是設在前廳的上處所以特高的樓底加上無敵的河境,確實有一種很強的空間感。
老實說,Sage 這建築是我一所挺有記憶的一所建築,因為小弟學生時代便已觀看這大廈的興建,而且小弟的第一所服務的建築師樓亦是在這建築物的對岸,因此我其中的一個暑假每天都是見證這建築的興建過程。

起初的時侯,很期待這建築的峻工,因為這建築是先建好室內的三個大廳之後,才建造這個支架最後才裝上屋頂的玻璃和鋁板。當年的我還未太懂得3D電腦技術,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計算每一塊鋁板的大少和彎曲度,但在10多年後的今日,由於建築界已大規模地推行了3D電腦應用,而且Parametric 的形狀對很多新一代的學生來說已不是一件新奇的事情,所以這建築物在10多年後的今日已失去了當年的風彩。

又或者可以說,當人的心境愈不同,對事情的追求亦愈不同。10多年前,還是非常無知的我對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好奇,而且當年我是未能掌握parametric形狀的3D技術,所以對這種波浪形的建築是興奮。但是當人愈大,而自己的經驗和技術都比昔日的我有一點進步之後,便會覺得這種建築感覺不一樣,覺得比較花巧,華而不實。

平心而論,Foster在這現有環境的情況下已經是處理得很好,就算時至今日這建築物還是一座複雜的建築物,但是很多施工隊都可以征服這類型的建築物,如大家熟悉的鳥巢、春繭、甚至新建的琛圳機場都已是Parametric 的大廈。

因此,正如我當年的老師的評語一樣:這種建築會很容易帶給你一種新鮮感,而且在設計比賽中很容易勝出,因為外形奪目,而且容易成為地標,但是當燦爛過後,便會感到無味。
記起我當年的老師,大都不喜歡Foster的建築,起初我們一眾同學都認為他們是眼紅Foster的成功,又或者太過守舊只繼續崇戀Le CorbusierRichard Meier 等上一代建築師的作品。但是若經過年月的洗禮,Le Corbusier 的建築在數十年後還是成為經典,建築物本身就算減除名師手筆的特殊因素之外,仍有其自身的欣賞價值。

Foster 的建築確實在建築技術上有很高的成就,外形確實吸引,其建築事務所更是相當成功的企業(甚至可以說是業界內最成功的企業之一),但是很多作品如Sage一樣。起初是Iconic的建築,但是時代一過,觀眾已看厭了,便再沒有這種深度再讓人去細味這建築物,再寫下去都只是「大跨度」、「高技術」「地標性」等賣點,然後再是一個循環。

我記起有人在建築論壇上曾經劣評過Foster的設計,特別是當他贏得香港郵碼頭項目之後,他們的評語是「Foster的建築是刻意在每個城市中都留下他的印記,特別就一定特別,情況就有如一隻狗所到之處都泡下一些尿,務求建立自己的根據地」。

平心而論,這樣的評語確實太過刻薄,但是他們設計的重點確實是令每個建築物都是「地標性」的建築,這樣的設計理念是對是錯,就留待大家來討論。

2013年5月18日

從不平凡中做出平凡的建築 - 大英博物館(3)


Norman Foster 的Great Court 除了視線上帶來美感外, 他的大型玻璃天窗把陽光帶進室內而把熱量隔在室外,令室內空間的溫度更為合適. 天窗的玻璃是三層的中空玻璃, 它能把空氣中的40%的陽光熱量反射, 而玻璃中間亦夾有圓點網令30%陽光不能通過, 使室內的陽光強度得以控制.
Norman Foster認為Great Court應有一翻新氣象, 他把室內的外牆塗上新的顏料, 令室內空間看起來更光鮮, 不過, 這便引來一眾評論家的狠評, 他們批評Foster破壞了原有建築的顏色, 建築物的顏色代表他的時代和歷史, 而英國更是Arts & Craft Movement的發源地之一. Arts & Craft Movement簡單來說是建築物的材料應反影當地建築的色彩和風格.Foster為外牆塗上新的顏料就完全破壞原有英國石材的顏色, 破壞了他的歷史價值. 最後博物館要擦走牆上新的顏料, 但有部份不能擦走, 情況很怪,如上圖示.
另外, 他們也批評Foster的圓拱形天窗沒有考慮到黃金比的問題, 如不用魚眼鏡,人的視線是根本看不到他在3D圖時所說的效果.
其實Norman和這些評論家一直有一些芥蒂, 在英國讀大學時很少聽到教授引用Norman Foster的建築來作教材, 儘管引用都只是引用他的細部設計(Detail design) 或科技設計(Technical design). 因為Foster 的公司是世界少有的則樓能輕易掌握3-D curve的Detail design, 能夠有人材能準確計算3-D curve每一塊玻璃的X、Y、Z座標,另外他們亦有自己的工程師來計算整個大廈的受熱情度. 不論你同意他的設計與否,在這領域上他們是在歐洲的第一位,亦站在世界領導的地位.
2007年冬天至2008年春天, 我公司和Foster有一個project合作, 每星期都和他公司的同事會面, 雖然不是很愉快的經歷, 我感受到他們很想每一個設計都是創新的設計, 能成為新的地標. 但那些評論家一直認為建築物應和四周環境協調, 建築物是都市的一部份不能獨善其身. 誰對誰錯, 由大家分曉.

從不平凡中做出平凡的建築 - 大英博物館(2)


鑑於有blog友希望我講多一些Norman Foster 的設計, 我便一定會提及大英博物館的Great Court, 這是Noramn Foster 最成功而且難最高的建築物, 絕對是劃時代的建築.
如果大家不善忘的話, 我在介紹荷蘭Wozoco時的標題是”從平凡做出不平凡”, 但為什麼今次我以”從不平凡做出平凡”? 我是在玩文字遊戲?
絕對不是! Norman Foster真的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十分複雜的問題.
第一: 大英博物館在2000年前時遇到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數以百萬的人潮.
第二: 由於大英博物館缺乏通道, 所以很多展覽的空間都用作通道, 這樣令很多展品只能存倉.
第三: 大英博物館四邊都是展廳, 中心是博物館的Reading room, Reading room 原先是用作臨時儲存室, 當Natural history Museum成立後, 博物館能有更大的空間, 而把這個儲存室變作有Reading room, Reading room存有100萬本珍藏的書籍, 當中包括英皇左治三世的65,000本私人藏書. 儘管有如此珍貴的藏書, 但由於Reading room與主體分離, 亦被一個大的室外花園包圍, 所以使用者不多.
今次Norman Foster 為這比賽設計時, 限制相當大,又不能擴大大英博物館面積, 又不能增加層數, 更不能破壞主體建築因為是法定古蹟.
他的設計理念其實相當簡單, 就是用一個巨大的玻璃天窗覆蓋整個室外花園, 這樣Reading room便會與主體建築連接, 而整個新的室內廣場便成為通行空間這樣博物館便可有更大的展覽空間, 更多的展品便可重見天日.
這樣Reading room便成為整個Courtyard中最重的建築物, Reading room的參觀人數亦開始大增.
但問題是要支撐一個這麼大的廣場必須有柱, 如要柱就必須要打樁, 但大英博物館是古蹟的關系絕對不能打樁,如何是好?
Norman Foster用的方法其實很簡單, 就是拱門結構, Norman Foster貴為大師怎會用典型的拱門結構, 他用的是多種3D – Curve 的拱門結構. 這樣令整個天窗令整個空間看起來更特別, 但亦不會破壞現有主體建築的重要性, 不會喧賓奪主.相反令整個建築群更為統一,空間變得更為實用. Norman Foster 只是加了一個玻璃上蓋便可以解決大英博物館過往百多年令人頭痛的問題.
這一石三鳥的方法最大的壞處就是建築成本超級昂貴, 如果是3D - Curve的玻璃的話每一塊玻璃便需要從工廠訂造. Norman Foster帶領的團隊想出一個絕妙的方法就是用三角形的玻璃, 他們把整個大玻璃屋頂由相同大小的三角形玻璃從不同角度拼合出來, 這樣便不用每一塊玻璃都需要訂造, 而整個天窗的結構便以結構框架(Space Frame) 方式設計, 情況就好像一個彎曲了的鐵絲網一樣, 好處是結構部件可以變得很幼, 令玻璃屋頂看起來更輕巧.
在英國做建築最令人害怕的事或可以說是令人討厭的事,就是遇到一些建築評論家(Architecural Critic), 無論你怎麼樣努力做下去, 他們也會找到批評你的地方,Norman Foster需然貴為爵士, 他正確的名字是Sir Norman Foster或Lord Norman Foster, 但這些評論家一樣沒有就這方案口下留情, 明天待續.

環保的建築/ 事與願違的建築 – Great London authority (2)




地下展廳
會議廳

會議廳之上的旋轉樓梯


今日繼續為大家講Great London authority,上會講到這建築是事與願違的建築。為何? 今會分解.
首先, Foster 在空間設計時將會議廳放在2樓,首層是完全空的,除了入口大堂和通往樓的會議廳和地庫展廳的斜坡外連地板都沒有。
樓的會議廳會議廳之上有一個層高的空間,而這空間是由一條旋轉樓梯連接至頂層的員工餐廳的,這條樓梯亦可以通往各層的辦公室。
設計的目的是希望可以讓會議廳有一個美麗的河景和寧靜的環境,另外,市議會希望會議是可以對外開放於公眾,進一步營做open government的形象所以會議廳是設有觀眾席而所有層數的辦公室都可從旋轉樓梯處看到部份員工的工作讓參觀者可以更了解市政府的運作,而這旋轉樓梯亦希望鼓勵員工使用樓梯通往各層從而減少用電梯。
這樣的構想在理論層面是可行的,但是為避免多餘的聲浪影響會議的進行旋轉樓梯在會議期間是封閉的.由於會議是經常進行的於是便形成人盡量避免使用樓梯的慣性,所以在這裡上班的人多數都是很少用樓梯。
但是這樓梯設在大樓的正中心部份,而且面對河景所以如果這樓梯是很少人用的話便相當浪費不過這真是一個突破因為一般建築師在開則時都會把會議廳放在比較隱蔽的地方,因為一般會議廳需要較好的隔音效果而且未必需要有陽光至於市長和其他重要官員的辦公室就放近河邊其他員工就會依職級來安排座位.
Great London authority的會議廳的設計絕對是革命性, 因為很少會議廳可以有這樣大的空間,但音效的確是一個大問題昨日我登出了 Great London authority的切面圖, 這是原先設計的圖像但之後發現了這樣的蛋形空間會令聲波反彈至會議廳, 在這裡講話的人可能根本完全不能聽到別人和自己的說話於是 Foster和一眾工程師將上層的蛋形空間改變成層疊式的蛋形空間這才可以讓聲波傳至頂層所以這空間是非常傳聲的於是更少人使用這樓梯.
在我讀大學時曾有一位在 Foster任職的電腦技術員來到我的大學講解如何用電腦設計這大廈他們是先做好這大廈的外形然後再計算大廈的受熱程度再更改外形之後便計算會議廳和蛋形空間音效問題並再作調整跟著再根據層高切出樓板的空間和面積再計算旋轉樓梯的級數和轉向.
最後是計算玻璃幕牆上每一塊的玻璃我之前在大英博物館講過用三角形的玻璃來制造3D curve的玻璃幕牆是比較低成本的因為可以同一大少的玻璃來制造這幕牆減少訂做異數件的數目.
Great London authority的會議廳和蛋形空間是用三角形的玻璃但為求制造自然通風的效果就需要用長方形玻璃來作為可開啟的窗戶但每一塊需要特別訂做而當時這一位的電腦技術員就展示如何利用電腦準確計算每一塊的玻璃的大少和彎度10年前來說是非常高的技術而這技術以往只是用在畫船和飛機上在建築上使用是甚少的. 但近年開始有Architectural computing 的學科出現計算3D curve技術變得相當簡化而軟件方面亦變得相當容易使用很多學生都開始懂得如何使用不過, Foster 在這方面還是在英國有著領導的地位.
但有一點不能不講的是這大廈在環保層面上是相當先進但大廈的側面還好大廈的正面就十分奇怪而且在這裡上班的人並不是經常開啟工作間的玻璃來做成自然對流的作用因此這建築物在英國不是有太崇高的地位.
總結一句這大廈是希望用家盡量用樓梯上落但可惜反而減少人用樓梯上落另外雖然用了很多時間設計玻璃幕牆來希望用家開窗做成自然通風但用家一般都為免麻煩而沒有開啟.
大家說這是不是事與願違的建築?
另外同時請到我Facebook 參觀其他的照片.
http://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04858330374.190912.845400374&type=3

建築遊記-英國 環保的建築/ 事與願違的建築 – Great London authority (1)




今日講一座環保設計建築的實例,  這一座玻璃蛋是倫敦市政府的辦公室位于泰吾士河南邊鄰近著名景點Tower bridge. 這一座建築是由著名建築師 – Norman Foster設計的我亦曾多次介紹過Norman Foster的建築其實我並不想太過集中講Foster的建築因為我先前已講過他所設計的香港機場、Commerez bank、大英博物館和千禧橋但若要我立時想起一個Self shading的例子就未必想得起而且我剛剛在5月時曾參觀過這大廈所以便順便寫多一篇之後便開始講維港兩岸的建築.
首先從外形著手, Foster所選用的做法是令整個大廈成雞蛋形狀這便可以比一般四四方方的大廈減少受熱面而且由於高層受熱/失溫面多所以高層的面積減少下層面積增多因此這大廈是上細下大的而且上層的樓板是向南傾這樣高層的空間便形成一個斜面來阻擋從南方射來的夏天太陽光線但在冬天時由於陽光的角度比較低所以冬天的陽光可以射進室內就是這樣一個外形上的考慮這大廈在夏天時便可以減少因陽光而產生額外的熱力,另外在冬天時借助陽光的熱力來溫暖室內減少對暖氣的需求一個設計上的考慮便同時減少泠/暖氣的用電量.
大家可能會問雖然高層的空間便會為樓下阻擋陽光而很熱無錯所以這大廈在高層加了太陽能發電板第一:發電第二:隔光據我所知這太陽能發電板是後加的.
另外講到通風每層的窗是可以開啟的但只是有開啟的窗不可做成有效的對流所以每層的地板都有氣孔將從室外吸至室內並經窗口流出從而做成對流玻璃幕牆的商業大廈都會有提供鮮風的設施而這大廈再進一步利用自然對流的作用來減少對鮮風的需求亦幫助大廈失溫.
但這方法亦不能夠完全取代泠氣空調系統有分水泠和氣泠Great London authority的空調系統是水泠的而水是從四周地下水處抽來的並且用作水泠的空調系統然後這些水泠後的水用作沖廁用然後這些污水會沿污水管去到空調系統的四周將空調系統的溫度再進一步降低當然入水和出水是分開但水管的溫度會經過水管的外則而交換溫度,所以這大廈的用電量比正常的大廈小25%, 用水量也因使用地下水的關系而有所減少.
當然空調系統的的水不會全是來自地下水否則四周的大廈可以因為地下水的減少令泥土漲力減少而下沉但這地盤是在河邊水位甚高所以可以有此可能使用地下水.
從這例子可以看到建築師設計一座環保建築是從第一筆已開始考慮環保的問題而不是做好了一個設計然後東一塊、西一塊來想環保建築建築師永遠是站在環保線上的最前線.
這大廈已做到了環保的要求為何會說成事與願違的建築明天分解.
另外同時請到我Facebook 參觀其他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