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發覺自己都有好長的時間沒有寫關於Newcastle 或Norman Foster的建築,今日不如寫一下Foster在Newcastle 唯一的建築物。這座建築物的特色和重要性和其它Foster
建築物的重要性都相對地低,但是這個建築物和其它Foster的作品都有一個公通點,必定是地標。
Sage位于Newcastle 和Gateshead 之間River tyne的旁邊,雖然大部份人都認為這建築物屬Newcastle的建築,但是由於當經過Tyne river之後便屬Gateshead的區域,因此這建築屬Gateshead的建築。
Sage 共有三個主要的大型空間,第一個是1600人的音樂廳、第二個是400人的劇場、第三個是排練室/多用途活動室,在功能上是沒有太大的特殊性。但是在地理位置上是相當優良,因為在River Tyne 兩岸都沒有很多大型的建築,大部份都只是一些3-4層高的建築物,唯一比較大型的建築物便只是當地的法院和Baltic centre 的藝術館,再者由於Sage類近Tyne Bridge,所以當火車一到達Newcastle 之後便馬上看到Sage。
因此Sage在地理上是很優越的, 不過Sage的特別之處當然是其外型,這個波浪外型的概念是沿自菊石,他們利用這個一層一層向外擴展的彎曲外形來作為基礎,並包圍了三個不同大小的主功能區,然後向海的一邊便是連接了三個主功能區的前廳。由於波浪形屋頂的高位是設在前廳的上處所以特高的樓底加上無敵的河境,確實有一種很強的空間感。
老實說,Sage 這建築是我一所挺有記憶的一所建築,因為小弟學生時代便已觀看這大廈的興建,而且小弟的第一所服務的建築師樓亦是在這建築物的對岸,因此我其中的一個暑假每天都是見證這建築的興建過程。
起初的時侯,很期待這建築的峻工,因為這建築是先建好室內的三個大廳之後,才建造這個支架最後才裝上屋頂的玻璃和鋁板。當年的我還未太懂得3D電腦技術,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計算每一塊鋁板的大少和彎曲度,但在10多年後的今日,由於建築界已大規模地推行了3D電腦應用,而且Parametric 的形狀對很多新一代的學生來說已不是一件新奇的事情,所以這建築物在10多年後的今日已失去了當年的風彩。
又或者可以說,當人的心境愈不同,對事情的追求亦愈不同。10多年前,還是非常無知的我對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好奇,而且當年我是未能掌握parametric形狀的3D技術,所以對這種波浪形的建築是興奮。但是當人愈大,而自己的經驗和技術都比昔日的我有一點進步之後,便會覺得這種建築感覺不一樣,覺得比較花巧,華而不實。
平心而論,Foster在這現有環境的情況下已經是處理得很好,就算時至今日這建築物還是一座複雜的建築物,但是很多施工隊都可以征服這類型的建築物,如大家熟悉的鳥巢、春繭、甚至新建的琛圳機場都已是Parametric 的大廈。
因此,正如我當年的老師的評語一樣:這種建築會很容易帶給你一種新鮮感,而且在設計比賽中很容易勝出,因為外形奪目,而且容易成為地標,但是當燦爛過後,便會感到無味。
記起我當年的老師,大都不喜歡Foster的建築,起初我們一眾同學都認為他們是眼紅Foster的成功,又或者太過守舊只繼續崇戀Le
Corbusier、Richard Meier 等上一代建築師的作品。但是若經過年月的洗禮,Le Corbusier 的建築在數十年後還是成為經典,建築物本身就算減除名師手筆的特殊因素之外,仍有其自身的欣賞價值。
Foster 的建築確實在建築技術上有很高的成就,外形確實吸引,其建築事務所更是相當成功的企業(甚至可以說是業界內最成功的企業之一),但是很多作品如Sage一樣。起初是Iconic的建築,但是時代一過,觀眾已看厭了,便再沒有這種深度再讓人去細味這建築物,再寫下去都只是「大跨度」、「高技術」「地標性」等賣點,然後再是一個循環。
我記起有人在建築論壇上曾經劣評過Foster的設計,特別是當他贏得香港郵碼頭項目之後,他們的評語是「Foster的建築是刻意在每個城市中都留下他的印記,特別就一定特別,情況就有如一隻狗所到之處都泡下一些尿,務求建立自己的根據地」。
平心而論,這樣的評語確實太過刻薄,但是他們設計的重點確實是令每個建築物都是「地標性」的建築,這樣的設計理念是對是錯,就留待大家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