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劇院設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劇院設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7月2日

地標與怪物? —Sage, Gateshead












今日發覺自己都有好長的時間沒有寫關於Newcastle Norman Foster的建築,今日不如寫一下FosterNewcastle 唯一的建築物。這座建築物的特色和重要性和其它Foster 建築物的重要性都相對地低,但是這個建築物和其它Foster的作品都有一個公通點,必定是地標。

Sage位于Newcastle Gateshead 之間River tyne的旁邊,雖然大部份人都認為這建築物屬Newcastle的建築,但是由於當經過Tyne river之後便屬Gateshead的區域,因此這建築屬Gateshead的建築。

Sage 共有三個主要的大型空間,第一個是1600人的音樂廳、第二個是400人的劇場、第三個是排練室/多用途活動室,在功能上是沒有太大的特殊性。但是在地理位置上是相當優良,因為在River Tyne 兩岸都沒有很多大型的建築,大部份都只是一些3-4層高的建築物,唯一比較大型的建築物便只是當地的法院和Baltic centre 的藝術館,再者由於Sage類近Tyne Bridge,所以當火車一到達Newcastle 之後便馬上看到Sage

因此Sage在地理上是很優越的, 不過Sage的特別之處當然是其外型,這個波浪外型的概念是沿自菊石,他們利用這個一層一層向外擴展的彎曲外形來作為基礎,並包圍了三個不同大小的主功能區,然後向海的一邊便是連接了三個主功能區的前廳。由於波浪形屋頂的高位是設在前廳的上處所以特高的樓底加上無敵的河境,確實有一種很強的空間感。
老實說,Sage 這建築是我一所挺有記憶的一所建築,因為小弟學生時代便已觀看這大廈的興建,而且小弟的第一所服務的建築師樓亦是在這建築物的對岸,因此我其中的一個暑假每天都是見證這建築的興建過程。

起初的時侯,很期待這建築的峻工,因為這建築是先建好室內的三個大廳之後,才建造這個支架最後才裝上屋頂的玻璃和鋁板。當年的我還未太懂得3D電腦技術,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計算每一塊鋁板的大少和彎曲度,但在10多年後的今日,由於建築界已大規模地推行了3D電腦應用,而且Parametric 的形狀對很多新一代的學生來說已不是一件新奇的事情,所以這建築物在10多年後的今日已失去了當年的風彩。

又或者可以說,當人的心境愈不同,對事情的追求亦愈不同。10多年前,還是非常無知的我對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好奇,而且當年我是未能掌握parametric形狀的3D技術,所以對這種波浪形的建築是興奮。但是當人愈大,而自己的經驗和技術都比昔日的我有一點進步之後,便會覺得這種建築感覺不一樣,覺得比較花巧,華而不實。

平心而論,Foster在這現有環境的情況下已經是處理得很好,就算時至今日這建築物還是一座複雜的建築物,但是很多施工隊都可以征服這類型的建築物,如大家熟悉的鳥巢、春繭、甚至新建的琛圳機場都已是Parametric 的大廈。

因此,正如我當年的老師的評語一樣:這種建築會很容易帶給你一種新鮮感,而且在設計比賽中很容易勝出,因為外形奪目,而且容易成為地標,但是當燦爛過後,便會感到無味。
記起我當年的老師,大都不喜歡Foster的建築,起初我們一眾同學都認為他們是眼紅Foster的成功,又或者太過守舊只繼續崇戀Le CorbusierRichard Meier 等上一代建築師的作品。但是若經過年月的洗禮,Le Corbusier 的建築在數十年後還是成為經典,建築物本身就算減除名師手筆的特殊因素之外,仍有其自身的欣賞價值。

Foster 的建築確實在建築技術上有很高的成就,外形確實吸引,其建築事務所更是相當成功的企業(甚至可以說是業界內最成功的企業之一),但是很多作品如Sage一樣。起初是Iconic的建築,但是時代一過,觀眾已看厭了,便再沒有這種深度再讓人去細味這建築物,再寫下去都只是「大跨度」、「高技術」「地標性」等賣點,然後再是一個循環。

我記起有人在建築論壇上曾經劣評過Foster的設計,特別是當他贏得香港郵碼頭項目之後,他們的評語是「Foster的建築是刻意在每個城市中都留下他的印記,特別就一定特別,情況就有如一隻狗所到之處都泡下一些尿,務求建立自己的根據地」。

平心而論,這樣的評語確實太過刻薄,但是他們設計的重點確實是令每個建築物都是「地標性」的建築,這樣的設計理念是對是錯,就留待大家來討論。

2013年5月17日

幾經風雨的建築-北京國家大劇院(2)


為希望大家更能明白什麼是Reverberation time, 從上圖看A的時間比B的時間短, 所以從B線傳送的聲波會比A線傳送的聲波較遲到達, 這時間差就是Reverberation time.
講起劇院設計, 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坐位編排, 國家大劇院有3個表演場地-演奏廳、歌劇院和戲劇院. 演奏廳由於不用佈景的關系, 所以是四面台. 歌劇院採用扇形排法, 戲劇院採用圓形排法這都是有別於我之前介紹意大利Theatre scala的U形排法,3種排法有何分別?
以歌唱為主的歌劇會採用U形排法因為長而窄的空間是較容易控制Reverberation time而歌手會完全不用咪, 所以全劇院的音樂都只是由歌手和樂隊發出, 比較容易控制音效, 但U形排法令部份觀眾會看不見30%-50%的舞台.
扇形排法的好處是因為兩則坐位與舞台成一個較大的角度, 所以比較少機會看到演員的背面.當演員是面對面則向舞台時, 舞台左右兩則的坐位會看不到其中一個演員的面部表情, 所以演員們多數不會垂直則向舞台, 會選擇八字型站法. 但扇形排法的壞處是觀眾要轉頸看戲.
圓形排法就相反扇形排法的好、壞處, 坐位會盡量與舞台垂直但有較高的機會看不到其中一個演員的背面.
講回劇院的建築師是來自法國的Paul Andreu, Paul Andreu的成名作是巴黎的  戴高樂機場.大家會奇怪一個機場建築師為何會為一個如此重要的劇院設計? 大家可從以上過千字的文章都知道設計劇院是非常專門的知識,那豈不是要一個心臟科醫生為腦外科病人施手術!
Paul Andreu當時是通過國際設計比賽贏得這項目, 他的設計方案是把3個表演場地放在中間,然後用一超級大的金屬蛋包在其中, 這樣整個金屬外殼便為表演場地提供良好隔聲效果, 另外, 金屬蛋被一個大水池包圍, 令其地位變得更重要亦更遠離四周的交通, 當然最大的特色就是入口在水池之下.
不過這方案一出台時, 舉世嘩然. 這個金屬蛋完全破壞了天安門廣場一帶的共產色彩的建築,另外亦破壞了紫禁城的中國式建築. 論建築比例完全不附合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的比例.
再者, 入口在這麼大的水池之下如何防水? 香港機場在黑雨時都漏水, 更何況長期在水池之下? 還有北京的冬天很泠, 在零下10多度的氣溫下水池如何不結冰?
大家都知道北京的污染很嚴重, 亦有沙塵暴, 這麼大的金屬蛋如何清潔?
最致命的問題, Paul Andreu的成名絕技就是用了圓拱的金屬外殼作為戴高樂機場的屋頂, 整個機場這麼大的空間,當中沒有柱和樑,是非常新的設計.但是戴高樂機場在2005年的其中一部份擴建部份倒塌下來. 國家大劇院也是用同樣的設計, 所以一眾工程師都心驚膽跳下工作.因為如大廈倒塌下來, 負責簽名的工程師和建築師都要接受法庭審訊, 如發現專業失當, 是刑事罪行, 要坐監留案底.
Paul Andreu由於不是中國註建築師, 所以他只是Design Architect, 所有法律由一眾中國工程師和建築師負全責.
據我所知,以上我所說的一大堆問題, Paul Andreu好像沒有一套完全合理的答案, 所以這項目曾一度擱置, 但奈何這方案是由江澤民主席親自挑選, 一眾工程師都又驚又喜又怒地設計這工程. 明天分解如何解決這一大堆的問題.

幾經風雨的建築-北京國家大劇院(1)


由於香港話劇團的黃建東先生剛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 亦有網友希望我多講一些北京的建築, 今次就順理成章講北京國家大劇院.
首先, 我希望大家知道設計劇院是非常專門的知識, 在香港沒有一所則樓膽敢自居自己是劇院設計的專家. 因為, 一般的建築師都是訓練從空間或外形兩方面開始設計, 但劇院是由音效和視線開始著手. 音效和視線都是無形的東西, 兩方面都很難掌握.
講起劇院設計就勾起我的血淚史, 我大學畢業功課就是設計一個650人的劇院和一個200人的實驗劇場. 當時真的想不到會是如此因難, 到復活節我們的studio還有半組同學包括我在內都只是完成20-30%的設計, 其他studio的同學已完成70-80%,每天都被教授罵至反肚, 最後我全靠中華同學會各成員合力幫助才能在60小時內力挽狂瀾, 中國人始終是人多好辦事.
究竟有多難, 首先劇院的要求有別於演奏廳, 演奏廳只有音樂部份,但話劇或舞台劇是有舞蹈、歌唱和戲劇部份. 所以演員的面部表情是表演重要的一部份, 所以設計方面都必須考慮觀眾與演員之間的距離, 如視線角度太小, 觀眾可能會看不到演員的部份動作, 所以有經驗的舞台總監都會避免演員在一些死位上演出,這樣便直接影響演員的走位.
整個劇院就以包廂坐位為最差, 其次是山頂位和首兩行坐位. 因為包廂可能看不到左邊或右邊30%的舞台, 山頂位和首兩行坐位可能看不到舞台的後半部份.出色的劇院設計都應要避免這些情況, 所以劇院坐位深度都限制在25m之內, 為求讓觀眾能看到演員的面部表情. 如果劇院深度太大的話, 從遠的角度看是看不清演員的面部表情, 還會使演員與演員之間的距離變得太少, 連演員的形體動作都受影響. 如克意把演員與演員之間的距離加大的話, 會影響演員之間的交流.
至於音效就更難, 人歌唱時的聲頻與時的說話聲頻是不同的, 樂器的聲頻與人的聲頻就更加不同. 所以建築師必須考慮聲波散布的問題, 其實大家都嘗試過一些會堂的音響在某些坐位的音量太大, 某些坐位的音量太小, 就是聲波散布的不平均問題.
另外, 更大的問題是回音, 因為人的聲波除會直接傳至觀眾外, 還會從劇院四週的牆反彈回來.但如果出現直接音與回音有時間差(Reverberation time)的話, 觀眾便會聽到前後聲. 所以,建築師必須控制Reverberation time的時間, 不過, 適合人說話時的Reverberation time是0.7- 1.0秒,但適合樂器的Reverberation time是1.8- 2.2秒. 這樣如何是好?
建築師多數會控制Reverberation time在1.8秒, 因為人歌唱時的Reverberation time是1.3- 1.8秒, 如該劇是演戲為主便調節天花的反音板以更改Reverberation time.
我畢業功課其中一部份是計算, 高、中、低座, 前後各排座位的Reverberation time. 我們一眾同學當然計不成, 所以我便提出全組同學只做高、中、低座的其中一行座位的Reverberation time, 當教授問起時便輕輕帶過, 快刀斬亂麻, 教授都給我們的”集體創作”所感動, 事實証明團結就是力量.
不過有一點, 大家會否留意, 如果座位太多,層數便會增加, 這樣便會令空間增大而導致Reverberation time更難控制, 所以劇院最好是控制在1000個座位以內, 特別是歌舞劇如Phantom of the opera、Cats、Chicago等, 歌唱和舞蹈都同樣重要時, 而音樂更是由樂團現場演奏的話, 太大的劇院很難令視線和音效兩全其美.
講了過千字都未講建築設計, 其實今天為了這篇blog,我特意發e-mail連絡曾參與這項目的其中一名工程師, 因為這劇院興建時我正在北京跑江湖, 同時亦和這些項目的工程師一同合作,對他們來說這是又喜又悲又怒的工程. 明天繼續, 有空請同時參觀黃建東先生的blog,並多謝他借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