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18日

埃及金字塔(4)


金字塔的石材有三種: 內部是淡紅色的石灰石, 中間框架的石材是比較準確的石灰石, 表面是吐白拉的白灰岩, 全是由尼羅河開採再用船運至工地. 在採石場, 工人用銅製的工具或是用岩石球的工具來切割石材切割的方法是先擊出裂縫, 並在裂縫中插入木榫, 澆灌膨脹木榫使石材分開, 但白灰岩太硬不能用這方法開採, 便要用火燒插入後的木榫並馬上澆冷水,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使石材分開. 大如法老皇的寢室頂石也是用這方法來開採, 寢室頂石是30英尺 x 17英尺 x 19英尺, 重400噸(400,000kg)白灰岩,圖示.
金字塔的石磚不是水平方式一層一層建上, 金字塔的內核心是以75度向內傾, 愈向外的石磚的斜度愈小, 這樣便可以使金字塔自其穩固,所以金字塔在沒有柱和樑的情況下, 在沙漠中經歷3000年, 石磚與石磚之間的距離連卡片也放不進精確度簡直不可思議, 石磚與石磚之間的斜度如何控制, 不同斜度石磚如何只用人手切割,至現在也是一個謎.

2013年5月17日

充滿希望的開始, 充滿失望的結束. 貝聿銘的北京香山飯店(3)


第一個惡夢: 貝聿銘完成設計後, 開始製造建築模型, 北京當時原沒有建築模型製作公司, 貝聿銘需要在紐約製作一個重220磅的模型, 並從紐約帶至北京但領導人們對這清優簡潔的方案沒有太大的反應, 但基於是貝聿銘的設計所以欣然接受.
當開始動工時, 貝聿銘希望選用帶有中國味道的灰色磚, 但北京市內的磚大都在文革中被毀, 儘管能找到磚窯但沒有人懂得燒這種磚. 最後幾經波折後, 才找到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師傅為貝聿銘燒磚.
另外, 由於當時沒有任何建材供應商,飯店花園中的石頭不知如何購置, 最後, 貝聿銘從一本旅遊簡介看到南方某處有類似的石頭.最後, 政府能從1500里外把這230噸石頭運到北京. 至於工程管理簡直一塌糊塗, 鹹淡水喉接錯, 天花油漆還未完成, 地毯已做好, 混凝土車還進場時, 大堂地磚已做好. 施工過程錯漏百出, 儘管貝聿銘在哈佛大學時的學生親自到場監工,但施工水平還是強差人意, 原本是200人完成的工程但用上3000人還是一篇糊塗帳. 在開幕前的一刻, 貝聿銘和他從事建築設計的兩名孩子亦要如工人般親自到場清潔飯店各處, 最後,香山飯店在強差人意的情況下勉強完成, 最低限度表面上沒有大問題. 因此,貝聿銘中國大陸工程,今日的香山飯店已作次翻新, 情況應有所改善.
後記, 為何中國會變成如此不濟, 文革發生了甚麼事, 是天災是人禍? 給大家一些參考數值:
四川地震: 死亡人數10萬
唐山大地震: 死亡人數24.6萬
南京大屠殺: 死亡人數30萬
8年抗日戰爭: 中方死亡人數3000萬包括南京大屠殺
太平天國: 死亡人數2000萬, 但中國人口在十四年內戰4.1億降至3.5億.
國共內戰: 長達28年死亡人數無法估計
文化大革命: 因文革直接死亡人數700萬, 在文革中的三年大飢荒死亡人數4000萬
十年文革所有學校停課, 圖書館被毀, 藝術家、老師、智識份子被迫害, 人民財產被沒收.道路、古蹟、文物和房屋無限量被毀.
當我們狠評日本沒有面對歷史的同時我們應否在中國歷史書加入六四天安門、文化大革命、國共內戰等史實.天災永不及人禍

充滿希望的開始, 充滿失望的結束. 貝聿銘的北京香山飯店(2)


香山飯店的格局是四合院的現代化格局, 貝聿銘從新把天、地、人融合的理念放入香山飯店.何謂天、地、人融合, 天是時間亦即是四季, 地是建築物, 人是人倫.在四合院中的中庭可知四季景色的變化正所謂生有時, 覓有時; 聚有時,分有時, 每逢時節, 四合院中的各人便集合在一起. 四合院中的房間是依輩份來安排, 長幼有序, 主客有序, 主僕有序.
香山飯店的大堂是中庭式設計以表現天、地、人連合的空間讓陽光能充份填滿整個空間但為了滿足對室內溫度的控制所以亦加了玻璃天窗, 不過讓這中國色的建築看起來有點怪.另外,酒店所有房間都能夠與樹林相鄰, 並融合自然之中, 建築和園林互相融合,讓室內外的空間與自然互相呼應, 反應陰陽五行互相相和的特性 這亦是中國園林的一大特點這與歐洲的幾百畝大草園不同,內外空間分明, 建築物為視覺上的主體, 園林是用來加強建築物的透視度. 香山飯店的窗口和通道口都採用蘇州花園色的圓洞、花形洞來框景並造成更大的空間對比亦能特顯室內外盆景的重要性.
在設計上貝聿銘可算成功地把四合院和蘇州園林的個別特色融合並現代化, 但貝聿銘的惡夢現在才開始. 待續.

充滿希望的開始, 充滿失望的結束. 貝聿銘的北京香山飯店(1)


時光一轉, 我們便轉到1979年的北京, 當年貝聿銘已離開中國多年並已入藉美國, 他亦已經在美國打出名堂, 已列入大師級的項列, 但貝聿銘在中國還未曾建過任何建築物.在1974年,貝聿銘以美國建築師學會成員的身份到訪北京並作文化交流. 這次是自中美乒乓外交後,首次有美國建築師到訪中國作文化交流, 亦是貝聿銘自1935年出國留學後首次回國.
今次回國後, 貝聿銘立即被邀請在北京演講關於建築和都市設計, 而在1978年貝聿銘再被邀請到訪北京, 今次由國家高層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他, 接見他的目的就是希望貝聿銘能在北京市中心建一所旗艦酒店, 因為在文化大革命時大部份的賓館和酒店都被破壞, 隨著改革開放的需要,北京希望兩年內建100,000間酒店房, 而希望貝聿銘能負責最重要的一間.
貝聿銘一口答應但地點不在北京市中心因為他認為以紫禁城為中心的北京城不可有摩天大廈,避免破壞北京城的格局, (如無記錯的話:現今北京市的規劃亦以紫禁城為中心的1公里範圍不可有超過20層高的摩天大廈)
最後,貝聿銘選擇在北京香山公園旁建一所具備300個房間的酒店, 並取其名香山飯店,貝聿銘選擇香山的原因是在其香山這個北京著名的風景旅遊區是沒有任何高級酒店. 另外, 貝聿銘是希望這酒店能夠融合自然之中, 正所謂天、地、人的融合.
不要忘記時代的背景,文革後的中國,中國除人多地多外就只剩下4000多年的文化歷史, 但若不懂得利用這文化寶藏便等同沒有, 所以,今次貝聿銘借這題目來研究中國建築的現代化,而他亦罕有地全力參與這項目的任何細節, 一般而言, 貝聿銘只定下一些大設計方向並交由他的合顆人和同事繼續設計, 他只會定期參與討論. 今次貝聿銘每隔數小時便與同事討論設計, 可見其熱情, 背後的推動力莫過於希望為中國人在衰權辱國多年後曾回一口氣. 待續.

2013年5月12日

曲線教育—甲子園






這一篇其實是我一直以來很想寫的一篇,只是經常忘記了。在過往幾年來,我都為大家介紹了不同的建築,但今日介紹的一篇則比較特別,因為這是講述建築與教育的關系。在正常情況下,相信世界上都只有學校、圖書館才可以說是與教育扯上關系的建築,但今日為大家帶來的則是一座球場。

雖然棒球在中國不是流行的運動,但大家總有機會如動漫了畫中得知「甲子園」的名字。甲子園無論如何特別,都只是一個棒球場,為何可以與教育扯上關系呢?

阪神甲子園球場除了是日本職棒阪神虎隊的主之外,還是每年舉行春季甲子園大賽:全名「選拔高等學校野球大夏季甲子園大賽:全名「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的球場。這兩個比賽可以說是全日本的高中男生夢寐以求的比賽,因為如果要參加這個比賽就先必須在該縣勝出,縣內的比賽當然是需要過五關斬六將。在一般正常情況下,一個縣只有一個代表,而只有東京、大阪和北海道則有可能會有超過一個代表隊。當成為縣代表之後,便成為49隊參賽隊伍之一,然後再以淘汰制來選出冠軍。(不過,春季的比賽不是由比賽選出代表隊,而是根據過往一年的表現來選出代表隊,而且只有32支隊伍參賽。)

要參與甲子園大賽最困難的事情未必是要自己的球隊出線,而是要成為正選球員,因為日本高中是三年制的,所以理論上一生人最多只可參加6次甲子園大賽,不過一般的一年級新生都只可作後備(個別優秀的選手除外),而三年級生就多數為高考而奮鬥,所以一般選手一生人都只有1-2次機會參加全國大賽。

由於機會難得外,所有的選手自然盡全力。除了在學期內苦練之外,還會在暑假和任何長假期之內勤奮地練習,某程度上各選手是從今年大賽結束後便開始準備明年的比賽,準備功夫絕不少於一般的職業賽。

有付出就自然有收成,甲子園的賽事不是單全國直播,而且省政府亦會為出線的選手打氣,並在學校和選手家前安放鼓勵的字句:「祝願xx選手在甲子園獲勝!」。因此如果你是甲子園的選手就自然成為該校的明星,亦大受女同學們歡迎。再者,如果你在甲子園中表演出色的話,就不單有無限的光榮,還可以進身日本或美國的職棒聯賽,成為萬人敬仰的天皇巨星。

由於甲子園無論在短期或長期都有可觀的回報,所以日本當局都對選手有一定程度上的規管,如果該隊的球員犯了錯誤如抽煙、喝酒、打架等事情,該隊便可能今年不能參賽,甚至下一年也不能參賽。由於一生人可參賽的機會極少,所以如果任何犯錯的球員就自然會成為眾矢之的,永遠不能在同學面前抬頭做人。因此,球員會互相監管對方的行為,以免影響今年和未來幾年甲子園的參賽資格。無形中甲子園的賽事便成為教育年青一代的有效工具之一,因為無論品格、德行、紀律以至團隊精神都總會因為這比賽的關系而得以訓練,而各成員亦會因為這個比賽而成為刎頸之交。

除甲子園之外,類同的處理手法都會出現在其他體育項目之中,因此日本的漫畫很多時都會以高校的全國大賽來作為背景,因為高中的全國大賽往往都是他們人生最美好的回憶,一群熱血青年為了一個夢想而奮鬥,所以這類型的漫畫往往都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從這個例子中看到,甲子園雖然只是一個球場,是一個死物,但是它代表了一份精神、代表了一個夢想,某程度上代表了對年輕人無形的訓練。這可說是建築物背後的意義往往比自身的意義還要大得多。

2013年4月28日

「公享」的建築—Rolex 學習中心



最近因為地盤出了一些問題,所以暫停了寫blog一段長時間,今日終於可以抽出時間來寫新的文章。
今日為大家介紹是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在瑞士的設計,這一座建築物是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校園內的學習中心。這個學習中心的功能是為學生提供圖書館、多功能廳、辦公室和咖啡廳的設施。
整個設計概念是「公享」,因為現代的都市好像是通過建築物來劃分不同的領域,建築往往就好像都市中的一道圍牆把私人和公共空間分開,在建築物範圍內是特定人仕的活動空間,建築物就無形中好像是把人類階級化。豪宅、甲級商廈、五星級大酒店就好像把社會不同的階層分隔開來,但是這一所作為自修用途的教學大樓是否應該不同的處理呢?
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希望把拿走因建築物而產生的「領域」,反正這大廈都是大學校園內的其中一座大廈,所以可以選擇以開放式的設計。設計的重點是希望在首層盡量增加公用的公共空間,而不是以慣用的手法利用建築物來區分教學大樓和公共空間,所以部份空間是升起了好讓公眾可以進入大廈的範圍之內享受公共空間。這些空間雖然是規劃成公共空間,但是有一大部份空間是在建築物首層之下,所以長期沒有陽光,又或者空間的淨高不足,因此很多空間無形中都成為浪費了的空間。
這大廈的外型好像是芝士一樣,在同一個空間內有「實」有「虛」,陽光和空氣可以通過「虛」的空間穿透了不同的實心部份,這令不同的室內空間都被室外空間所包圍,因此在室內活動的人不會感覺被封閉,與世隔絕一樣。由於這大廈容許公共空間穿透了大廈的不同部份,令到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融合在一起,而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同樣都融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這大廈的室內佈局採用了開放式設計,室內差不多沒有牆,不同的功能區就好像沒有區分,情況有如薄餅上的配菜一樣,隨意地佈置。這種開放式的組合確實打破了傳統的大廈的佈局,取消了以牆來分隔各功能區,但是由於路線太過開放,所以確實異常混亂並且容易重複,而且為了要營造升起的效果,室內的走道便無形地多了很多室內坡道,而這些坡道亦未必適合作室內的活動,某程度上這些坡道確實浪費了很多實用空間,不過幸好這大廈的主要使用者大都是大學的學生,因此總能避免嚴重問題。
至於結構,這建築物雖然只是單層高的建築物,但是由於中間部份是升高了的,這部份的結構便有如拱橋一樣,而這拱橋還需支持屋頂的柱子,所以這部份的構造絕不便宜,但是為了讓一個理念得到實行就必須要付出一些代價,幸好這座大廈是得到大財團的贊助,否則這便會變成沒有拱橋的全平的單層建築。

友情連結:

http://www.hongkongcard.com/columnist_article.php?id=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