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28日

電影中的建築 – Sleeping with the enemy (與敵同眠)


今日開一個新的環節電影中的建築在電影世界裡的建築通常都只是佈景的一部份但總有一些例外我記起我初讀建築的時候經常有人問我你最喜歡的建築是那一座大廈這亦是入學面試時必問的問題,我便用我慣常的Model answer 回答總不會失禮但每當我反問對方時他們的Dream house是那一座時很多時他們的答案是Sleeping with the enemy中的大宅, 而家慈都一樣喜歡.

 

Sleeping with the enemy1991年的電影當年還是看LD的年代家慈在那時期很喜歡觀看Julia Roberts的電影Sleeping with the enemy之外, 還有Dying young, Pretty woman而近日我無意中在Blockbuster找到這DVD便馬上決定重溫一次當年的Julia Roberts真的是艷壓群芳劇中很多時她都好像沒有化妝以素顏示人, 但這才顯得她的平和、純潔的人物角色.

 

我曾花了一些時間來找尋這大宅的資料但由於這已是17年前的電影, 所以始終難於搜尋有關資料大家有沒有進一步的資料?

 

講起建築,很多人喜歡這Dream house的原因是因為這座大宅四周都有無敵海景, 而室內的佈置簡潔而華麗以白色為主調的家居更希望特顯人類對家純潔的希望, 但在電影中這個家絕不純潔.我相信當時的導演是刻意把這Dream House佈置成簡單、平實的空間藉此對比電影中人物的不平凡的生活. 若果單從外表看來Dream House的住客應該很快樂很懂得享受生活但其實丈夫有嚴重的情緒問題經常對妻子的虐打所以無論這大宅有多漂亮根本不會有人希望和她生活.

正可能因為這麼大的對比所以很多人都對這大宅有很深刻的印象而且他們都認為假若我能住在這大宅的話我的家人絕不會這樣對我因為喜歡這大宅的人多數是女性的.

我太太以前沒有看過這套電影在看這電影之前我對她說, 看完這電影你會更加欣賞我因為我從來沒有打過她.

經常有香港男仕問我日本藉的太太是否很溫柔日本女仕否很小鳥依人我在家中是否很大男人?

我的答案是日本女仕要發脾氣時一樣可以很狠但她們罵老公的手法是暗寸而不是發爛所以大家可能以為日本女仕是很溫柔, 世間上又怎會有老婆不罵老公日本藉的太太只是用日文或英文罵而不是用中文而已.

至於大男人我相信是中國人對日本人的誤解日本人的家庭主要是男主外女主內, 所以家務必定由太太負責但其實家中的決定絕大部份是由太太決定儘管我觀察太太的長輩親戚男人在家中並沒有尊權只是不做家務.

香港的女性給日本人的印象是比較大脾氣,因為香港女性的反應是比較直接, 當遇到不同意的情況會馬上講出來, 又或者用身體語言來表達,所以給予外人的感覺相對日本人而言是比較大脾氣.而日本女性很多時是使用暗寸的方法脾氣一樣有只是從外表看不出但暗地裡會從千方百面向你圍攻直至四面楚歌全軍覆沒為止所以大聲不代表她沒禮貌細聲不代表她不兇狠.

不過有一個好處當日本女性向你進行首輪進攻時你便要馬上迎戰, 否則後果自負, 但你可以在脾氣發至極點前先行處理減少傷亡.

 

中國四大名園—拙政園(高低起伏篇)


蘇州花園看起來好像雜亂無章,沒有層次,亦與西方園林的中軸線規劃截然不同,但其實是有一定的纙輯。

疏與密
在拙政園內建築物的位置除了是根據人視野上的觀感來設計之外,還是刻意調整建築物之間的密度,並沒有如四合院般,大部份的建築物之間都有類似的距離。但蘇州園林的設計就是刻意利用建築物之間的間距來調節視野上的層次,亦同時修正視野上的景深,令空間比例變得豐富。
園林中的假山、石頭和樹木都是同樣以疏與密的方式來調整位置,同樣是希望為借助景深上的對比來營造空間上的強烈對比。所以,蘇州的園林永遠是給人時而緊迫,時而開朗的強烈對比。

高低起伏
之前網友—遊友怪魔曾提及關於高低起伏的問題,園林中的高低起伏並不只是代表園林中有高和低的建築物,而是有不同層次的高低建築群。建築物的高度是根據四周的環境和前後的建築物來決定,務求把背景、遠景和前景的建築物都營成一個對比與層次,令人有一個很大的空間感覺但其實建築物之間的距離並不是很大。
因此欣賞蘇州園林並不是感受園林內一望無制的花草園林,反而是欣賞這種前後對比、視覺對比上的層次。而且蘇州園林的建築物都是用作遊山玩水、琴棋書畫、聽歌的功能,所以可以較為零碎甚至可以說是混亂,因為設計是以視覺效果為主。
有些書本曾說過蘇州的園林是根據陰陽五行的法則來設計,地屬陽,水池屬陰,因此地的面積與水池的面積是成一個很接近的比例,但有些園林就好像未必是根據這個比例,而且未必是包含金、木、水、火、土的原素。
但有一點就肯定的是園林的設計就一定體會出「園」字的意義,大的「口」代表一塊地,在這塊地內有「土」代表建築物、有「口」來代表有湖、另外有花。據我所知,「園」就好像是漢字中的「會意」字。

中國四大名園 - 拙政園 (框景和借景篇)


蘇州園林的最大的特色就莫過於「框景」的設計,在園林中經常會看到一些圓形或四方形的洞或窗,大家都可能認為只是中國園林的特色而已,並沒有太大的功能。
其實這些洞或窗才是整個園林的精髓,因為這些預留出來的空間便是規范了你的視野,亦同時控制了你的視點和焦點,這亦同時控制了你的視覺上的圖像,因此當你旅遊園林時便會感到好像看到一張一張圖畫一樣。而園林中多數的焦點都是另一座建築物或是一些山石,令整個空間變得有層次。在拙政園中最有名的便是扇頁亭,因為在這裡可以四邊看到拙政園不同的景象。
另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制造空間上的對比,由於有這樣的框架便制造出了景深,所以前景和後景都出現了比較,當人從一個內園進入到另一個內園時,你會先從框景中看到焦點中的建築物,然後經過框架之後便可盡覽整個內園。
即是先從窺視一個園林,然後再曠視整個園林,然後再窺視下一個園林。人的視覺上便會時大時細地看見不同的空間。因此,雖然蘇州的園林並不是佔很大的面積,但是因為空間和視覺上的不停對比便給人一個很大的空間感覺,亦給予人一個豐富的遊程體驗。
至於借景,就相對簡單。設計的理念就是借用四周比較高的建築物作為景觀的一部份,園林的設計是融合四周不同的建築物作為遠景,而園林較低的建築物作為前景,所以便形成高低錯落的對比,而且亦在視覺上感到較大的空間對比。
明天將會是規劃篇。

中國四大名園 - 拙政園 (路徑篇)



忙了1個星期,終於完成全書所有的排版和圖像工作,現在只餘下封面設計和小量修正便完成所有出書的工作,之後便是交由編輯再校對有關細節便成,今日終可安心坐下來寫關於蘇州園林的blog。
拙政園是中國四大名園之一,與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和蘇州的留園齊名,不過始終是以頤和園為首。
拙政園始建於明朝,由王献臣所興建,曾多次易手而規模亦不斷擴建。之後曾在康熙年間被充供, 但最後都物歸原主。但在太平天國期間這處曾改為忠王—李秀成的府第,之後再次落入民間的手上。
拙政園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名園,亦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原因是它具備了蘇州花園的特色,而且規模亦是蘇州花園中最大的一個,當然就遠遠都比不上帝皇園林的規模。
蘇州花園的最大特色就是路徑混亂,當你進入花園之中是非常容易迷路。因為花園內的路徑九曲十三彎,而且是一個循環的路徑連接另一個循環的路徑。所以當你轉了兩、三個彎之後便會很容易迷失,最嚴重是整個園林沒有任何的中軸線,亦沒有任何主建築。所以,東南西北四處都有類同的景色,更加令人迷失。
迷失就是蘇州花園的最大特色,因為是要令人忘卻外間的煩惱,令自己融入花草樹林之中,而且蘇州園林的佔地面積很少,拙政園已是相當稀有的大面積,佔地62畝(約25萬平方米) ,一般的園林都是在10畝之內。
九曲十三彎的路徑是希望讓人慢慢感受花園和四時之變化,因此拙政園的一大特色就是在聽雨軒處聽雨。在路徑上是可以容許隨時停下來細看荷花池、水池的百態,亦可隨處聽琴、聽歌、吟詩、作對,享受人生。
而蘇州園林的一大特色就是出口是相當隱蔽,如非刻意找尋是找不到的。大家可能會問,為何會設計得如此混亂? 到底有什麼目的呢? 生活起來不是很不方便嗎?
蘇州的園林多是在官場失意人仕的退居地,他們都多已是家財萬卷,富甲一方,根本不需要為五斗米而勞心,而拙政園是來自“拙者之政” 的意思,暗喻失意官場的達官貴人。
現在的蘇州都仍然保留歸隱田居的風味,這處的生活節奏的確比大城市慢得多,空氣和陽光都有明顯改善。不得不提的是,著名的江蘇美人實在名不虛傳。
其他關於蘇州花園的特色如框境、借境和層次等因素,將會在下一兩篇陸續為大家介紹。

畫龍點睛的建築—Clarke Quay





上一會介紹過新加坡的Vivo city,小弟的愚見則認為這些鋁板則是畫蛇添足之舉,今會我則講一個畫龍點晴之作。
相信如果大家旅遊新加坡時就必定會到Clarke quay 這邊酒吧區處消遣,大家都會覺得這個酒吧區最大的特點就是這些一大塊透明雨, 不單附有時代感而且還相當實用。這些雨除了可以在下雨天為行人遮雨之外,在夏天則可阻隔部份太陽光的熱力,但又不會令行人通道變得黑暗,到底這些雨是什麼物料呢?
它就是近年大名頂頂的ETFE, 亦即是水立方和Eden project 的物料。因為ETFE 很輕,而且隔熱度高便可以阻隔太陽光的部份熱量,從而令室內空間變得涼快,而且在白天的時候亦可以提供足夠的陽光。最重要是這雨設計仍然容許部份通風口,這樣便可以令這裡仍然是自然通風而完全不用空調。
新加坡的天氣是變化不定,時而下雨,時而陽光普照,而且夏天天氣相當潮濕和炎熱,因此這樣的設計便解決這個公共空間最大的問題—溫度。由於這裡的溫度變得更宜人,使用率自然提高,而且酒吧最重要的元素便是氣氛,因為氣氛才使人開懷暢飲。就是這樣一個設計令空間變得更適合人使用,同時令功能得而提升, 實在是畫龍點晴之作。
後記:

上一次我到這地方時正值是新加坡正準備首次F1賽車,而且是在晚間進行,因此新加坡政府便需要動用大量金錢來修正道路和提高燈光效果,來確保賽道的安全。

 

因為當車手以時速200km以上行駛時,如果賽道上有任何沙石打中車手的話,便有如子彈一樣打向車手,絕對足以殺死車手。例如:以故的著名車手—Ayrton Senna 都是因為有一塊零件脫落從他右眼打穿他的頭顱,才導致他的車禍,最後導致頭骨爆裂而死。

 

因此,新加坡政府便用萬金來準備這場賽車,我的表弟是在新加坡工作的,當時他對我說強勢政府和弱勢政府的分別就是如此。任何政策就算小如clarke quay 的雨,甚至大如F1賽車都可以順利進行。

 

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大師奇怪之作 — Vivo city





首先,多謝很多網友為我推介小弟的拙作,因為如我這樣的新手是不會被安排展覽在最好的位置,最好的位置都留給明星和其他有較高知名度的作者,所以推廣方面還是靠自己做比較有效。
講回正題,這星期一連介紹了兩個伊東豊雄(Toyo ito) 的上佳的作品,其實他還有一個出色的作品是在東京表參三道的Tod’s building, 但是這大廈已在拙作有所介紹,因此在這裡不可先作介紹,否則便違反了版權。
因此,取而代之便是Toyo Ito 最大型的建築項目—Vivo city, 相信很多人都到過這座新加坡最大的商場,而我亦在2008年初公幹曾到此一遊,但就大失所望。
這商場的設計是啟發自四周海水的波浪,而每一區的商店便如島嶼一樣,大大少少地分佈在不同的位置。而外牆就設計如波浪一樣,一塊一塊彎曲的白色鋁板令商場變得相當特別。
但是對我而言,這些鋁板正是敗筆所在,因為這些鋁板沒有特別的功能,對這建築物而言是可有可無的部件,無論這些鋁板是直是彎,都對這建築沒有特別的正或負面的影響。而且這些鋁板需要不少支架來支持,而這些支架不時需要向外撐開才能支持如此大的鋁板。這樣便令外牆有不少如蜘蛛腳一樣的鋼支架,十分奇怪。
為了一個不一定需要的部件而製造如此多的額外部件,並破壞了商場本身的整體性和簡潔,對我而言是與伊東豊雄化繁為簡的哲學完全違背,相反有一點看起來是畫蛇添足的感覺。我相信是因為這項目規模太大,實在很難化繁為簡地設計,而且部件不少,室內功能區域亦很多,所以很難做到「簡潔」的地步,但是伊東豊雄又好像想保留他的標誌性的設計手筆,所以刻意加了這些鋁板。
不過如果這彎彎曲曲的鋁板不是裝飾的話,而是外牆的一部份的話,情況可能不同。即是外牆和地板同樣是彎彎曲曲,這些鋁板是用來包含這些彎曲的空間,就會令這些鋁板變得有意義,因為已成為外牆的一部份而不再只是裝飾品。如果鋁板是外牆的一部份,鋁板上的洞便是採光或通風的部份,因此亦可避免現在為了開洞而開洞的奇怪情況。
至於實用程度就沒有大問題,空間感都很好,只是嫌自然光不足,不過可能是因為新加坡天氣過熱的關系。
大家又覺得如何呢?

優秀住宅系列—Casa Mila




講到住宅設計就必定需要講Antoni Gaudi的Casa Mila,這名西班牙的建築師所創造的建築除了精美之外,還帶給人無數的驚喜,而他的作品一直都是巴賽隆拿市的標記。很多行外人都很可能會因為參觀Gaudi的設計而到訪巴賽隆拿,現實地歷史沒有多少位建築師有如此吸引力。
Gaudi 雖然創造了很多出色的建築設計,但是他在大學沒有太多出色的表現,最特別的是他沒有跟隨當年的建築潮流,如歌德式、巴洛克式等,反而自成一格地把建築物視為藝術品一樣,務求做到多變化的外型。
今次講的住宅建築是Casa Mila,它的外牆接近沒有一條直線, 連結構柱都不是直線的(窗框除外)。在整條街道都是以直線為主的典型歐式建築群中,Casa Mila的確可是說是鶴立雞群,一個完全彎彎曲曲地站立在巴賽隆拿市的轉角街道上,奇突至極點。
這大廈是興建在1905-1910年,當時還未開始使用混凝土,機械上的使用還是相當有限。Casa Mila的外牆主要都是石材,打磨方面更應該主要是用人手來操作,Gaudi視這建築物如一座大型的雕塑,慢工出細貨。Gaudi 就是這樣的一個建築師,一生作品不多,但是每一個作品都是經典之作。因為現世間根本不可能找到這樣的機會容許一個建築師用數年時間慢慢把一座大廈的外牆打磨至圓滑,連屋頂的通風管道都設計成一個軍人面具般的模樣。
Casa Mila 雖然面積不大, 但在中央都是有一個小小的天井,所以通風度和採光度都不俗。整座大廈在天井中才找到直線的牆和柱。Casa Mila 可以說是Gaudi比較簡單而清晰的建築,其他的作品更是雜亂無章,不過亂中有序,這亦是Gaudi最令人佩服的地方,亦令其他人不能抄襲他設計風格的原因, 

優秀住宅系列—Casa Balto



終於來到我香港之旅的最後階段, 星期六我將會回到英國繼續我的靜修之旅,希望可以盡快完成我未完成的目標.
講回優秀住宅系列, 上回講完Casa Mila, 今回繼續講一講Gaudi的設計 Casa Balto.
這一座建築相比Casa Mila就更為花巧, Gaudi 把大廈露台設計成面具一樣, 窗框設計成人頭骨一樣, 但是窗高度其實是根據室內採光情況而決定. 至於外牆佈滿了不同顏色和大小的玻璃和石頭, 顏色和圖案好像很隨意設計的, 但是Gaudi都精心把這些石頭安排位置, 務求設計中設計永遠是亂中有序,序中有亂.  這亦是Gaudi成名一個主要原因,  往往在混亂中找出不同層次和圖案, 看似是雜亂無章但其實是精心之選.

好像沒有人知道Casa Balto設計背後理念是什麼, 但是Gaudi設計東西就好像典型藝術家設計東西一樣, 什麼事情都是隨心而發. 雖然Casa Balto外型很特別,但是這樣設計是沒有特別功能.
不過, 我為何會把Casa Balto列為優秀住宅之列, 因為這大廈的住客很多都是音樂人,所以當一些住客在露台奏起音樂時,其他的住客都會不時和其他樂手合奏. 因此, 這大廈露台便頓然變成演奏廳, 而且不時有樂手會到街上指揮各樂手合奏, 可能這處住客大多是古典樂曲樂手, 所以他們都能夠在短時間內合作.
我相信這大廈設計原意都是希望創造出奇特外型, 未必包含音樂原素, 但是無形中因為住客的關係而令這建築變得更為豐富.
雖然現在的住客可能未必如往日一樣,有這麼多住客是音樂家, 但是相信這大廈所創造出來空間永遠成為巴賽隆拿市的經典.

像雕塑一樣的建築—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上一會講完紐約的Guggenheim Museum,今會介紹西班牙的Guggenheim Museum
這一座博物館比紐約的一座更具爭議性,因為這建築物更加違反了很多建築學的基本原則。
如果設計一座公共的建築物多數都會要求:
1)      人流動線清晰、易明,因為很多用家都是第一次使用這大廈
2)      方向感清晰,當遊客進入主入口之後,便清楚知道第一個展館,然後便自動明白另一個展館。
3)      展館的空間具靈活性,因為展覽的內容經常會改變,展品的大小都會隨之而改變,所以展覽空間需要有整合和分隔的功能來配合不同的展覽。
但是這一座博物館就接近完全違反以上的原則,第一展覽空間是分開成各個不同的小區,當旅客進入博物館之後,便會看見5個不同的展區,旅客不清楚是進入那一個空間,而且各空間並不連接,所以會出現很多盡頭路,人流動線絕不暢順。
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何這博物館會在建築界如此有名呢又為何這大廈的建築師—Frank Gehry會成為大師呢?
原因就是他算是第一代推行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 的建築師,而這博物館更是這主義的代表作,這建築物的外型接近完全沒有直線,完全是由多種曲線組成,而外型不同的部份是由多個不規則的型狀組合,至於組合的邏輯和理由是找不到的。形狀更不是由基本的幾何形狀如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所有的形狀都只不規則的圖案,因為Frank Gehry認為大自然根本很少出現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形狀,各種大自然的東西都是由多種幾何形狀組成的,人體都不會出現一個正圓形的空間,眼球都是由多個圓形組成的,所以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都是數學上的形狀,而不是大自然的形狀,而他只是把自然的美學帶進建築而已。
Frank Gehry視建築如藝術品一樣,借建築來表達他如何看這個世界、如何對待設計,務求創造出視覺上新的效果,相反建築物的功能都放在次要,因為雕塑品是不一定有其特別的功能,可能只為美學而存在,而Frank Gehry就是把建築物視為雕塑品一樣,甚至可以算是他的玩具。整座建築物的設計是完全沒有邏輯和原則,純粹是建築師內心的反映,just do what he like.
很多人批評他為何這博物館會如此奇形怪狀,又或者為何一座臨海的建築會完全看不到海呢但是他漠視這一切的東西,做他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當世界上每一個人一看到這建築物之後,便永遠都會深深記下這建築物帶來的視覺效果。
到底設計是否必定要完全以其功能為出發點,又或者是否必須要作為設計的最重要一點呢這便是由大家思考的問題。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官方網頁: http://www.guggenheim-bilbao.es/?idioma=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