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伊東豊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伊東豊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18日

似盒不似盒的建築 -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我相信大家都想不到這一座建築物的功能是Coffee shop ,這是在2002年由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Toyo Ito)在倫敦的海德公園(Hyde park)為Serpentine Gallery而設計的實驗性建築。這類型的建築會在海德公園展出一年之後便會拆走,或者賣給其他地方。

今年的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亦將會再次由日本的建築師負責,今次的設計者是Kazuyo Sejima & Ryue Nishizawa 


講回這座咖啡廳,它設計的特點是整座建築沒有柱,完全是靠外牆的鋼支架來支持,而這個鋼支架亦同時形成了屋頂,一氣呵成。整個支架好像完全沒有層次,亦沒有但是其實這正是精妙所在。Toyo Ito就是利用這不規側中的結構創造出不同的空洞,而這些空洞就是咖啡廳的入口和天窗,開洞的位置看似很隨意,但是完全經過細心計劃,如何在中央的位置加設天窗,讓陽光射進最黑暗的位置。
至於四邊牆的開洞就更特別,開洞的位置除了是咖啡廳的出入口之外,還是觀看公園景觀的位置,雖然未必如蘇州園林般如此精妙,亦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但是都實在經過一番功夫,這亦是當我在2002年時參觀這建築物最佩服的地方。
簡單來說,這建築物是把結構、牆、屋頂、出入口和天窗各部份都融合在同一個部件上,盡量將它簡化,雖然只是一個四方盒,但就在簡單的層面中創造出無窮的變化,這絕對是大師級之作。
如果Toyo Ito不是深明建築各部件的特性的話,相信很難如此融會貫通地在平凡的外型中創做出不平凡的空間。
明天繼續講Toyo ito 的建築。

2013年5月12日

多功能柱子的建築 - Sendai Mediatheque 圖書館



Sendai Mediatheque  2-1, Kasuga-machi, Aoba-ku
Sendai-shi 980-0821
Japan
上會講完伊東豊(Toyo Ito) 其中一個傑出之作,今日我想講一講他早期一點的作品,這亦是我最喜歡他的作品—Sendai Mediatheque,這圖書館的特別之處當然不是其四方盒的外型,而是伊東豊巧妙地令柱子空間的功能提升了。
柱和電梯聽起來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但是伊東豊想了一個非常具創意、亦很實用的方法,就是把柱子和電梯結合在一起。即是在電梯糟的外圍空間之中還加入了不同大小的鋼柱。這些鋼柱便是整座大廈的結構柱,因此整座圖書館的柱和電梯空間都減少了,從而大大提高室內空間的靈活度。
除了電梯會放在這些鋼柱之中還包括消防樓梯,鋼柱與電梯/樓梯之間的空間亦同樣用作採光的空間。換句話說,這些柱的空間便是結構、交通、和採光的空間,伊東豊便精妙地把不同的建築部件融合在同一部件之中,這樣便令一個平凡四方盒的圖書館變得相當具創意,亦同樣令功能得到提升。
伊東豊的設計精妙之處,往往都是在於他如何簡化建築部件,或令不同的部件融為一體,因此令室內空間變得靈活。他未必如安藤忠雄般把建築物極量地簡化,令建築部件減少,從而達至清和靜的感覺。但是伊東豊的設計重點未必在於感覺,反而注重如何改善建築部件的組合從令功能得到提升。
因此,我覺得伊東豊的建築更能達至實用而美觀的境界,充份看出他精通各建築部件的特性,融會貫通地運用和簡化。
如果大家一直有閱讀我blog的話,我都會強調建築師除了要知道設計之外,還需要學習法規、工程、科技、環保、經濟、歷史、文化和管理,融會貫通各種知識才會創造出新的境界。
雖然生有涯,學海無涯,儘管窮一生之力去追求一種學問都只能得其皮毛,更何況要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方能集各家之大成,這非一人之力可達。但是每種知識都會和其它的知識有一定程度上的關連,今日所學的一點東西,便可能和別的知識有所關連,假以時日知識便可以相輔相成,伊東豊便是一個好例子

2013年4月28日

大師奇怪之作 — Vivo city





首先,多謝很多網友為我推介小弟的拙作,因為如我這樣的新手是不會被安排展覽在最好的位置,最好的位置都留給明星和其他有較高知名度的作者,所以推廣方面還是靠自己做比較有效。
講回正題,這星期一連介紹了兩個伊東豊雄(Toyo ito) 的上佳的作品,其實他還有一個出色的作品是在東京表參三道的Tod’s building, 但是這大廈已在拙作有所介紹,因此在這裡不可先作介紹,否則便違反了版權。
因此,取而代之便是Toyo Ito 最大型的建築項目—Vivo city, 相信很多人都到過這座新加坡最大的商場,而我亦在2008年初公幹曾到此一遊,但就大失所望。
這商場的設計是啟發自四周海水的波浪,而每一區的商店便如島嶼一樣,大大少少地分佈在不同的位置。而外牆就設計如波浪一樣,一塊一塊彎曲的白色鋁板令商場變得相當特別。
但是對我而言,這些鋁板正是敗筆所在,因為這些鋁板沒有特別的功能,對這建築物而言是可有可無的部件,無論這些鋁板是直是彎,都對這建築沒有特別的正或負面的影響。而且這些鋁板需要不少支架來支持,而這些支架不時需要向外撐開才能支持如此大的鋁板。這樣便令外牆有不少如蜘蛛腳一樣的鋼支架,十分奇怪。
為了一個不一定需要的部件而製造如此多的額外部件,並破壞了商場本身的整體性和簡潔,對我而言是與伊東豊雄化繁為簡的哲學完全違背,相反有一點看起來是畫蛇添足的感覺。我相信是因為這項目規模太大,實在很難化繁為簡地設計,而且部件不少,室內功能區域亦很多,所以很難做到「簡潔」的地步,但是伊東豊雄又好像想保留他的標誌性的設計手筆,所以刻意加了這些鋁板。
不過如果這彎彎曲曲的鋁板不是裝飾的話,而是外牆的一部份的話,情況可能不同。即是外牆和地板同樣是彎彎曲曲,這些鋁板是用來包含這些彎曲的空間,就會令這些鋁板變得有意義,因為已成為外牆的一部份而不再只是裝飾品。如果鋁板是外牆的一部份,鋁板上的洞便是採光或通風的部份,因此亦可避免現在為了開洞而開洞的奇怪情況。
至於實用程度就沒有大問題,空間感都很好,只是嫌自然光不足,不過可能是因為新加坡天氣過熱的關系。
大家又覺得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