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都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都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18日

垂直都市—Tokyo Millennium tower


 
上一會為大家介紹了移動的都市,今會為大家帶來一個垂直的都市。對一般人而言,一個都市多數都是橫向性地發展,一座大廈多數都是單一功能或只配以多一個附屬功能,例如整座大廈是住宅,便全為住宅,是辦公樓便定義為辦公樓,只會在首數層才用作商場。其實,很少城市如香港一樣會大規模地出現一種商住兩用大廈,又或者一座大廈是兼備辦公樓和酒店功能的一種混合模式,因為很少城市會如香港一樣如此高密度和大規模地向高空發展。但是,有沒有想過可否將一個城市的各功能都放在同一大廈之內,無論住所、工作、娛樂、教育、醫療和運動都可以在同一大廈之內發生,人類可以只需生活在同一大廈之內便可以滿足生活上的需要。
換句話說,一個人現居住在50樓,早上到80樓處上班,中午時到20樓處用膳,之後再回到80樓處上班,然後在下班後到30樓處建身、做運動,之後再到7樓和朋友聊天、喝酒,最後才回到50樓休息,一天的生活便在同一座大廈之內發生,
人已發展到不用乘車來生活,而改用乘電梯來往返居所。這不單可以大幅減少汽車的廢氣,而且減少汽車對道路上的要求,並且大幅減少人類花在交通上的時間,完全是另一套的生活模式。
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很瘋狂,但現實地英國的Norman Foster早在1989年已開始準備這樣的計劃,他設計了一座840m高的超級摩天大廈,總共180層。這大廈可讓60,000人同時生活,而且當然是配備一切商業、住宅、酒店、教育、娛樂等功能。
由於電梯是需要運送大量人流,大廈內的電梯已演變成垂直的輕鐵一樣,同一時間可以運送160人,而且乘電梯有如乘輕鐵一樣需要付款。
(給予大家一個參考性的指標,香港的IFC II的高度是414m,一間中學的總人數大約是1000人。換句話說,Millennium Tower的高度是IFC II的兩倍有多,而且可以容納60間中學的學生。)
由於這大廈是設在東京灣以外大約2公里以外的空間,所以是會遇到颱風和地震的威脅,因此整座大廈的外型如圓椎體一樣,而底部差不多有如一個標準運動場般巨大。
其實這項目在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幾乎在90年代開始興建,但最後由於建築成本接近1千億日元 (60億港元),由於成本過於巨大,最後令發展商Obayashi Corporation 放棄興建。
但是其實世界上還有很多人設計800m以上的超級摩天大廈,甚至3218m高的摩天大廈— X-Seed 4000 
,但是成事的項目就只有杜拜的哈利法塔—828m

下會將會是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 (Burj Khalifa)

Foster官方網頁:

咖啡厅与都市设计文化

與城市網絡結合的商場—Bullring(1)


新Bullring 商場
伯明翰原有街道
 舊Bullring 商場
發現原來大家對外國的商場都有一些興趣的話,今日就不如繼續為大家介紹外國的商場。今日為大家帶來是伯明翰市的Bullring商場,這商場是位于伯明翰市的中心與主要的商業街道、火車站、長途巴士站和唐人街,這可以說是與伯明翰市內所有的重要的商業原素連接,地點可說是極度優秀。
2003年開幕之前,Bullring原址仍是一個在1960年代發展的美式商場,即是整個商場完全密封,整個商場是沒有陽光,商場通道並不是與現有的城市道路網絡連接。因為美國人到商場購物多數都是從家中開車至商場,因此商場通道的規劃都是根據商鋪的組合而作出調整,甚少考慮與四周道路網絡上的配合。所以舊Bullring商場的商業通道只是通過隧道和天橋連接,而它們主要的顧客都是開車到來,因此這商場是設了500個停車位給顧客。
由於美式商場的顧客只會停在室內活動,情況有如拉斯維加斯的賭場一樣,所以舊Bullring商場的外立面只是混凝土實牆,因為發展商認為所有的投資都是要集中在室內的購物通道之內,而不是在外牆,因此舊Bullring商場是第一代設有空調的英國商場,並且為了提高格調還播放了古典音樂。
不過這樣的設計根本不能令舊Bullring成功,反而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因為商場本身只有140間商店,根本不能夠提供多元化的購物選擇給予客戶,再者這商場的位置是位于市中心的購物區,因此顧客是可以在市中心附近有不同的選擇,所以舊Bullring不能如孤島一樣與四周的街道脫離。美國的商場是可以獨立地生存是因為商場與商場之間的距離較遠,在300m步行范圍之內是沒有太多的競爭對手,因此孤立的模式是可以生存。
但是舊Bullring商場對伯明翰市來說,根本就如外星人的怪物一樣,完全阻礙市中心的連接。另外,由於商場的主入口多數是天橋和隧道,因此主入口聚集了很多露宿者,他們,多數都會隨街大、小二便(在白天都一樣如此),因此Bullring商場的情況是相當骯髒,而且隧道一直是英國罪惡的溫床,所以Bullring商場長期以來都是虧損。

在招租率長期低企的情況下,Bullring商場在1990年代尾終於來一個大翻天,由英國Benoy Architect負責拆卸整個舊商場並重新設計,(Benoy亦是負責設計香港ElementAPMI-square和上海IFC商場的建築師。)
他們的設計理念是重新把商場連接市中心的各部份,首先把商場分為東、西翼,讓商場的中軸線連接火車站和伯明翰主要的商業街道—New street,並且連接了市內的重要地標—St. Martin church。因為在舊Bullring商場建設前,市中心確實是有一條連接New streetSt. Martin church的步行街,但由舊Bullring商場是完全密封關系而封閉了。
除了重新置回步行街之外,東、西翼的V型購物通道亦同樣使用作公共通道。因為整個地盤是在斜坡之上,火車站與St. Martin church之間的層差大約為12m,所以市民除了可以通過中軸線上的步行街至另一端時,亦可以從3樓的通道經扶梯至低層,並經過St. Martin church至伯明翰的唐人街,這樣便大大增加了市中心內的連貫性並大幅地提高了商場的人流。
下會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