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西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西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9月11日

西九文化競賽方案(3)

今日終於來到這題目的最後一篇,亦會正正式式剖析各方案。各方案好像很複雜,但其實要了解其核心思想則一點也不難。

Foster + Partner:

Foster 的方案是一直沿用他成名的設計技良,亦可以說是他30多年來的賣點。自1983年以來,他都是在賣同類型的建築設計 —Mega structure (大跨度的結構) + Iconic object(奇特的外觀) + Environmental system (環保的系統).
1)      HSBC總行 = 巨型的衣架結構 + 奇特的外立面 + 反光板
2)      香港機場 = 巨型圓拱型的結構 + 多個組合的圓形屋頂 + 有自然光的天窗
3)      大英博物館 = 大跨度的屋頂 + 流線型的巨型天窗 + 自然光的廣場
4)      第一輪勝出的西九規劃方案 = 大跨度的圓拱型結構 + 巨型天幕 + 因天幕而美化的空間
5)      今次的西九規劃方案 = 升起了的道路網絡 + 巨型公園 + 大型綠化和環保的設施
 其實如果大家熟悉Foster 的作品的話,就會發現他今次的方案就是把紐約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 倫敦的凱德公園(Hyde Park) 放在香港,然後再加入他們在Abu Dhabi所設計無煙城的概念放在一起,這樣便成了他們的作品。
 Foster方案 =「中央公園」 + 「無煙城」。
 如果大家有看他們介紹的影片的話,你會看出他們所用的字眼「偉大」、「注入」、「缺乏」、「轟動」、「世界上最好」、「神奇的磁石」。他們除了氣焰極盛之外,而且一直以來的策略是利用巨型的東西來創造出新的景象,上一次他們使用了巨型天幕來作為招來,今次由於不能重施故技,便唯有使用巨型綠化來為這個城市帶來震撼,這亦是Foster一直以來的習慣,在他所到之處都會留下他的跡影,大家會一看便知道這是他的建築,有他的statement。


Rem koolhas 的方案:
 簡單來說,就是Mental mapping (印象剪影) ,他把香港特別的文化剪下並放進入內,例如:香港的街道、園田、村莊,但同時又把外國的文化如劇場表演 + 街頭表演 + 藝術展覽都放進去。
 因為他認為香港最特別的地方是能夠保留固有本質,但同時又可以吸收外來的文化。換另一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又或者更實際地說「不論中學,還是西學,只要是有用的,便要學」。
 Rem koolhas把香港不同有趣的地方分成不同的功能區,然後再加上外國有趣的文化,而制造出一個中、西文化匯聚的博覽館,在這裡你可以同時感受到中、西文化匯聚的一個區域,其實某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Sim city,一個世界的縮影。

嚴迅奇的方案:
 這方案分為3層次,沿海的綠化帶 + 文化帶 +城市帶,規劃的理念其實就相對地簡單,借用《清明上河圖》的意景來帶出不同人物的生活空間,讓不同層次的人和事都可以發生在這個空間之中。他的設計不是炫耀幾個地標或幾個巨大的空間。表面上他的設計好像沒有什麼注目的東西,但是其實就好像出現了最實際的東西。書畫中有一個技巧叫做「留白」,讓觀眾和讀者去聯想出結局出來,情況就有如金庸先生的「雪山飛狐」中的結局一樣,故意「留白」,讓讀者去思考胡一刀在最後一刀上的抉擇。
 嚴迅奇的方案就好像有這樣的味道,讓未來的用家去創造/填補規劃上未完成的部份。現實地,建築師根本不能夠在規劃上仔細限定個別將會發生的事情。他的方案是把一大塊的土地分拆成細小的社區,利用不同大、小的社區網絡來帶動不同文化的活動。
講至這裡,我個人來評審三個入圍方案:

1)   提供合適和合比例的設施

由第一篇開始,我對M+博物館的需要是相當懷疑,建一個大型的展覽場館來展覽什麼呢?香港根本沒有珍寶,就算有珍寶都是借回來的,但是其他博物館為何要借給你呢?
但是,三個方案都未能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表演場地,香港亦沒有國際級的劇團,有叫座力的表演者和團體都相當有限,能有能力舉辦數萬人的演唱會的歌星/紅星都不出50人,而且香港亦有類似的大型表演場地,這又是否真的需要巨型的表演場地嗎?
因此,我個人認為Foster方案所建議的表演場館就確實過於巨大,超出了香港所需要的比例,而我個人而言則比較喜歡嚴迅奇和Rem koolhas這種開放式的劇場方案,讓表現更能雅俗共償。
2)   切合香港「本土文化」的需要

Foster方案所提出的「無煙城」概念是沒有問題,但是香港又是否需要一個Central park 呢?香港80%的土地是郊野公園,所以市民需要到郊野一遊的話,確實一點也不難,而且近在咫尺
雖然我相信這是規劃設計比賽上的要求,這亦反映香港政府害怕被人罵他們建屏風樓、不環保,所以要大規模地綠化,因為綠化是不會有人罵的,但是香港是否真的需要一個大型的「都市綠州」嗎?
因此我個人而言,Foster 的方案以「綠化」作為賣點確實欠了一些深度。
另外,小弟認為香港的藝術表演者/團體最需要的是中、小型的表演場地和低廉的推廣平台,因為他們大部份都是中、低成本的製作,可以大規模地招攬觀眾的能力有限,而且中、小型的表演者是供不應求,特別是鬧市之中的場地。所以,嚴迅奇和Rem koolhas方案所建議的小型/實驗性的表演場地確實比較適合香港的需要。不過,嚴迅奇方案中由街道所營造出來的非正式表演場地/街頭表現的空間,就能活化整個空間,因為香港確實欠缺讓草根級別的劇團來演出的地方。

3)   能反映香港「本土文化」

「文化」根本就是人的生活,文化根本是借不來、買不來的,就算你向西安借兵馬俑來展覽,這都是西安的展覽,香港根本沒有東西來展覽。
同樣道理應用在表演藝術之上,如果我們邀請外國劇團來演出,這都是外國的表演。
因此,Rem koolhas所建議像中、西文化匯合區的方案就確實未能合用。因為如果要欣賞外國的文化,為何不直接到外國參觀呢? 同樣道理,如果要欣賞香港的街道文化的話,為何不直接到旺角等地去參觀呢? 為何要一個Sim City呢?
再加上,西邊的建築群與東邊的建築群有一段過百米的距離,當中有一個巨大的公園連接,表面上是美觀,但實際上香港人是不會隨意露天步行100多米。在規劃上,確實是欠了點準成。
講到底,我個人比較喜歡嚴迅奇的方案,因為整個方案是相對地以「人」的比例來規劃,以街道來連貫整個社區,用社區網絡來建造生活區。最重要是相對地可以讓未來用家來發揮的空間,但這亦是比較難勝出的致命傷。雖然整個規劃相對地仔細,而且合附香港的需要和比例,但是沒有一個清晰的賣點。
Foster方案的賣點 : 無煙城
Rem koolhas方案的賣點 : Sim city
嚴迅奇方案賣點 : 街道結合出來的生活動力區
嚴迅奇方案的賣點相對地薄弱,所以比較難打動政府高官/市民,因為話說回頭,政府都未能清楚地說出整個西九文化區的「定位」和「目標」!!!!!
為何香港要西九文化區?
推動藝術和文化? 那一門「藝術」? 那一種「文化」?  
音樂、戲劇、服裝、化妝、話劇、美術、漫畫、插花,還是潮流文化?
西九文化區會幫助「藝術」和「文化」的發展嗎?
會幫助多少個團體?  各團體的比重如何? 未來5年、10年的計劃又如何呢?
這些基礎的問題,到現在還是未能清楚地回答,所以「留白」的方案確實最適合香港。
 但是,政府是需要一個有賣點的方案來說服市民支持一個大型工程。

西九文化競賽方案(2)

今日原本想開始分析各入圍方案的好與壞,但是我認為應該先要定下一些準則,否則東有東說、西有西說,如果不是在同一個準則上來評論的話,就是一個永無休止的辯論,因此事前必須Apple to apple


今次的題目是香港的西九文化區規劃比賽,但是什麼是香港的文化呢?又或者什麼是西九的文化呢究竟香港需要什麼東西來延續自身的文化呢?


對我個人而言,文化就是人的生活,而香港人的生活就是香港的文化。至於西九的文化就是一種平凡的文化,亦可以說是「街道的文化」。在香港、甚至世界各地,很少地方可以如旺角一樣出現這麼多的特色街道,旺角包含了花墟、女人街、金魚街、波鞋街、模型街(廣華醫院一帶、氣槍街(廣華醫院一帶) 電器街(西洋菜南街) 、金魚街、雀仔街、汽車維修街(麥花臣球場一帶、建材街(砵蘭街) 、色情街(砵蘭街) ,特別地還有很多特色的商場如專賣相機、音響、男士西裝、電話、電腦、電玩、玩具、女裝、化妝品、精品的小型商場,另外還有無數的食街、小商店。


 在香港只有旺角一個地方是同時擁有如此多的特色景點和街道,無論富或貧,外地人還是本地人,你都會選擇到此處購物、消費,因為一切關於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的事情都應有盡有。最特別地,旺角是把不同的階層的人都聚在一起,而且是放在同一層面之上。無論是你家財萬貫、還是家徒四壁,買花最方便、最多選擇的地方始終都是旺角。例如在花墟之內,這個空間把有錢人和平凡人的距離都拉近了,大家都是在同一個層面處購物,差別大幅地減少。


而旺角亦有另一個特別之處,它是會自我輸入(Self-input)、自我組織(Self-organize)、自我輸出(Self-output) 的一個空間,情況亦好像是麻雀的系統一樣。四方八面的人會來到這個地方,然後不同程度地分流,之後便到達不同的功能區,雖然各功能區是完全不同,但是可以共同在一起,亦自然地整合,互不影響。


講到這裡,究竟旺角和西九文化區有什麼關系呢? 西九文化區全長大約1000m,情況就如從油麻地至太子。換句話說,西九文化區接近足夠把整個旺角進去,所以我認為西九文化區如果是主打「文化」的話,就應該善用這塊土地來展現我們的文化—「街道文化」。現在波鞋街重建,很多舊有的商戶都無奈地需要離開旺角,他們雖然得到相關的賠償,但是離開後如何重建波鞋街呢? 如何重建香港的街頭文化的一部份呢?


如果政府一直說,要推動「本土文化」、建造「集體回憶」、「保育」,西九文化區是否有一個空間來重建我們珍惜的「本土文化」呢 ?


雖然把波鞋街搬至西九文化區,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做法,把波鞋街設在豪宅區旁可能是錯誤的做法,但是如果不嘗試一些新的事情的話,我們便隨舊有的模式把土地分拆成各細小的地皮,然後拍賣,建豪宅、建商場、建酒店,可需辦一個如此大型的設計比賽呢?


講至這裡,我個人來評審三個入圍方案的準則:

 


1)      提供合適和合比例的設施

 

2)      切合香港「本土文化」的需要

 

3)      能反映香港「本土文化」

 

下會將會詳細剖析各方案的好與壞。

西九文化競賽方案(1)


今日終於理行了我對同事/香港電台的朋友的承諾,和大家討論一下三個西九文化競賽方案。

話說回頭,西九文化又再一次重新規劃,之前的三個財團方案花了至少數百萬元的方案都完全廢掉,浪費之極絕對可以寫入世界建築史之內,這又一再引證香港政府的失職,一幅如此高價值的土地為何會如此空置10多年來「曬太陽」呢?

今次三個方案放棄了先前的巨型天幕設計,亦大規模地減少了表現場地和展覽館的數目,這確實是一件好事,因為香港不如北京、南京、西安一樣,有大量的歷史文物作展覽之用,而且這些一大堆的水墨館、藝術館等東西都只會是燒銀紙的項目,因為根本不會有足夠的展品來吸引足夠的觀眾來達至收支平衡。

小弟有幸曾經參觀過中國、日本、英國、德國、美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俄羅斯、新加坡等地的博物館/藝術館,加起來至少有100個,所以今次口出狂言地對博物館/藝術館的成功列出以下的條件:

 

1) 地點/歷史背景:

作為一個遊客,如果你到訪埃及的話,無論你喜愛歷史、文化與否,你一定會參觀金字塔,因為這確實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建設,亦是當地的一個地標。金字塔已等如了開羅、甚至埃及整個國家。因此,無論金字塔的地點是遠、是近,全球的遊客都會慕名而來,到些一遊。

同樣的情況都發生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館一樣,香港雖然沒有如此珍貴的文物建築,但是總有一些文化遺產,例如: 李小龍故居改建成李小龍博物館便是一個好例子。

2)      展品質素

倫敦最出名的博物館/藝術館分別是大英博物館/國立藝術館,兩處雖然都在市中心,但是它們能成為世界一級的場館就是它們有出名的展品,大英博物館有Rosetta stone/木乃伊和中國的女史箴圖,國立藝術館有Da Vinci(達文西), Picasso(畢家索)和芃高的向日葵,每一幅名畫都是無價寶, 單是芃高的向日葵已價值US $53,900,000達文西的畫更是無法想像的價值。

有如此的珍品坐鎮,博物館就自然會成功。連帶附近較小型的博物館都可以因此而分一杯羹。相比德國柏林的Museum island(博物館島) ,雖然有5個博物館聚合在一起,同樣都有出色的展品如埃及妖后的頭象,但是相比之下就確實失色得多,因此遊客人數和博物館的知名度就確實有明顯的分別。

 

 

3) 建築設計


坦白說,絕少建築師的設計是具有普羅性的叫座力,當中只有西班牙的Anthonio Gaudi才有如此的魅力,世界各地的遊客會為欣賞他的建築設計而到訪巴塞隆拿,就算連Le CorbusierFrank Lloyd wrightNorman Foster、貝聿銘、丹下建三和安藤忠雄等大師都只有個別的建築設計是具強大的叫座力,而且亦多數只能吸引設計行業的從業員,對普羅市民就確實欠一點吸引力。

如果用以上三個條件來評審西九文化區原先的博物館規劃,以至最新M+博物館,都可注定是失敗的機會甚高


第一地點/歷史背景


 場館的地點雖然方便,但是新建的場館完全沒有任何的歷史背景和因素,該處的景觀亦未必是不能取代的景點。新場館只可以為旅客帶來短暫的新鮮感,但熱潮一過便會被人遺忘。而且M+博物館亦未必能成為香港的地標,西九文化區能否成為旅客必到的景點,就確實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第二展品


香港本身沒有任何具份量的展品,更沒有件何珍寶,否則香港現有的博物館又怎會如此冷清,旅客到香港就根本不會考慮參觀博物館,因為確實沒有什麼必看的東西。現在M+博物館的規模與大英博物館相若,但是展品的質素就肯定有嚴重的差距,就算國內的博物館願意送出部份珍品給香港作鎮館之寶,但這又是否代表足夠嗎?

一件珍品不單只是其本身的價值,而是包含了其叫座力,一個博物館有一件珍品的話,就代表有沿沿不絕的旅客收入,試問那一個國家/城市會借出/送出珍品給香港M+博物館作展覽呢就算有人會這樣做,都只會是暫時性。


第三: 建築設計


就算M+博物館邀請全球最好的名師來設計,但是又是否代表可以保證博物館有吸引力呢?普羅市民會為了一個大師的設計而到此一遊嗎?


最後,我想問一個問題,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成員會參觀博物館/藝術館嗎?


2013年5月18日

變、變、變 – Tate modern (絕對值得香港學習的例子)


 

 

今日這篇blog是為答謝我第50個訂閱者 – Dr. Koala而寫的由於她是在博物館工作的所以希望我寫一些博物館的建築. 另外,我另一個網友Yokky, 她將會到倫敦旅遊希望我為她介紹一點有趣的地方. 今次我便借花敬佛, 順便把這篇blog文起送給她.

 

近日我開始和大家討論香港文化的問題昨日我亦用了JM Tjibaou culture centre,來解釋文化與建築的關系今次我再舉多一個活化歷史建築的具體例子.

 

其實當我介紹倫敦的千禧大橋曾經略略提過Tate Modern, 它是位于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的南邊河的對面便是全世界第二大的教堂 St.Paul’s cathedral, 查理斯皇子和 Princess Diana 1981年便是在St.Paul’s cathedral舉行婚禮.

 

請同時參考:

同一個名字不同的命運- 倫敦的千禧大橋和紐卡素的千禧大橋(1)

 

Tate modern原先是Bankside power station, 1947年開始興建, 52年投產, 81年停產.2000年由Herzog & de Meuron負責改建成現代美術館讓全世界的藝術家主要是歐洲的藝術家展出他們的作品大家可能對Herzog & de Meuron的名字好像很熟悉我好像曾經提過他們很多次, Herzog & de Meuron便是負責京奧鳥巢的著名瑞士建築師而他們正在為中區警署建築群的重建工程作設計.

 

由於Bankside power station是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的標致性建築所以當Herzog & de Meuron不能拆卸原有的大廈各主要部份外牆更是重點保護的部份所以他們只能對內部空間進行改造他們第一步便是把內裡的發電機組拿走這空間便用作入口大堂和放置大型展品.

由於他們希望遊客一進入這美術館便是進入這個四層高的空間於是他們便把原先向北的主入口改為副入口另外在西邊加建一個主入口但是西入口與西邊的路徑有數米的層差於是他們便加上一條長長的斜坡連接美術館的最低層和外邊的路徑.

 

順理成章地把人流最多的元素售票處和書店放在這大大的入口大堂兩旁這便令人減少擁擠的感覺,亦可以保留原先發電機組空間的特色.2樓便是副入口和餐廳原先為發電機組的工作台現在改建為進行藝術教育的多用途空間.

 

3-5樓原為發電廠工作人員的工作空間現在改為不同的展廳為了加入電梯和扶手電梯, 所以局部的樓板被拆卸發電廠密不透風的外牆正適合藝術館的需求因為了要保存藝術品的顏色和光澤藝術館對室內的陽光強度、溫度、濕度都有嚴格的控制一個密不透風的外牆便是最適合的選擇.

 

 

 

但是這藝術館位于全倫敦最美麗的位置 -泰晤士河旁邊所以他們保留原有發電廠的小窗讓小部份的空間可以看到泰晤士河但展品不會被這些陽光射到並得到適當的保護另外,Herzog & de Meuron加建了兩層這兩層分別是餐廳和會員俱樂部最高部份兩層的玻璃位置便是新加建的空間在這個長220m 的餐廳可以一覽泰晤士河兩旁的景色記起最初啟用時, 4樓和5樓的露台是可以讓公眾使用當時很多學生在這處寫生但現在好像因為展品的安排暫時封閉.

 

Herzog & de Meuron就是這樣簡單的處理手法便可以重新把舊有的建築帶來新的面貌而且不對現有的外觀做成破壞而當地的歷史見證亦得到保存下來並且把這舊建築的實用價值大大提高相信這是非常值得香港學習如何保育古舊建築的例子.

 

Tate modern是現時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現代美術館經常有學生來這裡上美術堂, 我大學時都有2-3次在這裡上堂第一次是學習改裝舊有建築之後是學習現代藝術.

 

為了寫這篇blog, 我上星期特意再到這裡一次這處和以往一樣經常有很多中、小學生來這裡上課老師不只是帶他們來這裡參觀而是會從旁為他們解釋藝術家的創作理念這是與香港的遊學團有很大情度的不同至於一般市民亦可以跟隨駐場的導遊向大家解釋各個展品的理念.

 

無論現代藝術、古代的藝術或古典音樂都是需要得到別人的導讀才懂得欣賞若果只是看一看聽一聽是不可能全部明白創作者背後的真意相反對普羅大眾而言就好像一些漠明奇妙的東西試問大家又懂不懂得欣賞Picasso的印象派畫風、張大千先生的山水畫莫札得和貝多芬的音樂大家都聽過但又明不白背後的理念如果沒有老師的解釋我們又如何懂得李白和杜甫的詩詞嗎?

 

我記起2000年一位藝術系教授在香港電台的節目吐苦水訴說香港市民不會到藝術館欣賞藝術創作只會賺錢這可能是一個現象但我深信香港市民不會去欣賞藝術創作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去欣賞情況就有如香港人不懂得欣賞建築所以不會去欣賞建築於是便只會欣賞建築為他們帶來的財富.

 

這亦是我寫了132blog12萬多字後的感覺如果我們把一些繁複的學術議題簡化並重新包裝很多市民都喜歡欣賞大家的創作我們一眾創作人的心血不會只是銀行帳戶上的數字,或者只是浪費空間和時間而賺不到錢的無聊之作,只要個切入點適合的話便可以引發公眾的共鳴.

 

現在西九重新起動但我仍是對這項目的理念非常懷疑因為到現時為止我都不清楚政府發展文化藝術的仔細計劃建了一個藝術館便可以有藝術嗎?

香港己經建了紅磡體育館很多年香港人是否擁有良好的體育文化嗎興建藝術館也好、演奏廳也好但如果沒有合適的表現或展覽而市民亦不懂得欣賞這些藝術活動的話, 就肯定會失敗我深信市民是希望了解多元化的藝術創作但要找到合適的渠道不可以簡單地把外國的文化帶來便期望市民欣賞.

如果沒有長遠發展藝術計劃的話不如正正經經作一個地產發展項目便算反正香港庫房的收入很大部份都是來自賣地地產發展項目不是罪惡根本沒有需要用文藝發展來包裝一個地產發展項目而現在的香港是急切需要一個如此大型的文藝發展項目嗎?

 

作為建築界的我我當然希望西九上馬因為如果香港不建房我們何來有飯吃我從來都說我是一個真小人而不是一個偽君子但我非常反對浪費資源發展一個明知是失敗的計劃,不如做一個目標清晰的賺錢項目一樣可以帶來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