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4月28日

美麗與實用結合的公園—Park Guell




右邊是Gaudi 的故居(現用作博物館), 左邊是紀念品售賣店



到巴塞隆拿遊覽就必定要參觀Anthoni Gaudi的Park Guell, 這一個世界文化遺產的公園不單是歷史悠久之外,而且是創意和實用兼備的公園。
對很多人而言,Gaudi是一個天才、甚至有人稱為鬼才的建築師,因為他的設計除了美麗之外,而且是異常特別。根本可以說是世界上很難找到另一個人像他一樣這般瘋狂地設計,他在設計上完全盡情地展開自己藝術創作的一面,務求在創作上得到最大突破。
無論你是喜愛建築、設計與否,你都會無疑地認為Gaudi的設計是很有創意,但同時可能會認為他的設計是過於花巧,帶一點花拳繡腿的感覺,完全浪漫至上,但其實Gaudi是相當精於結構、絕對地注重實用性。
相信到這一步,大家都可能懷疑我的看法,因為相信很多人都參觀過這個公園,印象都只是設了一大堆用磚砌成的雕塑和坐椅而已,只是表達出歐洲人浪漫、花巧的一面。
今日我便為大家逐一解釋Gaudi的設計,Park Guell其實一個很大的公園,而Gaudi主要設計的部份在整個公園的低層部份,而這部份分三層。第一層是入口和Gaudi的故居等地方(現用作小型博物館和紀念品售賣區)、第二層是樓梯和平台底下的空間,第三層平台和圖形的坐椅。
整個公園的樓梯、欄杆、花槽都是彎彎曲曲的設計,並鋪上不同顏色和形狀磚,最特別是平台坐椅,這些磚並不是完完整整一塊塊地砌上去的,而是先打碎再組合並併合成不同的圖案,可以說是亂中有序,變化無窮。
椅背上的排水口
積水從狗頭形的排水口排出
蜥蜴形排水口
但是很多人都未必會留意到平台上的椅子除了圖案特別之外,其實是經過精心設計。首先,椅背的彎曲度是根據人體來設計(據聞是根據其中一名工人的身體來設計) ,所以彎曲度很適合人體的骨骼。可能Gaudi是根據西方男子的身高來設計,我個人的感覺是很舒服的,但是我太太可能個子比較細小,反而覺得椅背的凸出部份令她很不舒服。
最奇妙的一點就是椅子的去水位,當我參觀這公園的第一天時正值下大雨,但椅子上完全沒有任何積水,因為留在向外彎的積水會沿著椅子的彎曲度流至內彎的部份,在內彎的一處是設有排水口,積水會排至椅背後的水坑,然後經狗頭形狀的排水口排出,因此椅子上是完全不會有積水。
另外,平台下的柱是藏有排水管,這是用作排走平台上的積水。在柱之下便是一個可容納2,600加輪的雨水箱,這些水會經蜥蜴形排水口流至下一層,然後再經過水管排出公園。
圓頂結構來支持平台
另外,Park Guell的結構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在1900年要建造一個如此大的平台實在不容易,Gaudi在柱與柱之間制造了一個小型的圓頂(Dome) ,因為石材的跨度不大,而且要做到大跨度的石樑就會很重,建造時極不方便,所以這種圓頂的結構實在可以大幅減少平台的重量。
從平台俯瞰整個城市和地中海的景色
Park Guell最高點
從公園高處俯瞰整個城市和地中海的景色
從高處俯瞰另一邊的城市
而整個公園的規劃很像沒有任何特別的考慮,但是這公園是成一個中軸線的設計,而平台更是可以遠觀整個巴塞隆拿的城市和地中海,另外在整個公園的最高處更加可以360度俯瞰整個城市和地中海的景色。
相信很多人都參觀過Park Guell, 亦介紹過Park Guell, 我自大學一年級開始已閱讀有關Gaudi的作品,但是大部份作者都集中描述他在美學和顏色方面的處理,所以給予人們Gaudi是一個很花巧的建築師,但其實他只是在細部上花巧,不過他在技術層面上都很著重。
之後,介紹的Sagrada Famila更會詳細一點為大家介紹。另外,Casa Mila和Casa balto都曾經介紹過,但由於得到新的資料所以補充後會重新登出。
下會將是Sagrada familia

1992年巴賽隆拿奧運主場館



火炬台

上一會介紹過Sagrada Familia 結構之後,相信部份人仕都覺得比較複雜。今日不如講一些簡單一點的話題,相信很多人都會如我一樣曾經觀看過1992年巴賽隆拿奧運會,而且很多人都對開幕禮燃點聖火一幕深深地留下印象,又或者大家都會記得當年13歲的小姑娘—伏明霞如何力壓群雄奪得金牌。
事隔17年後,我終於有機會參觀這個場館,但是第一個給予我的感覺是「很失望」。因為這奧運主場館簡直細得驚人,不單遠遠細小過鳥巢,更比不上香港大球場,而且設施挺殘舊,仿佛有如舊的香港政府大球場。
整個場館只有兩層座位,難怪當年可以使用射箭這方式來燃點聖火,感覺與記憶中的電視畫面完全不同,差一點以為去錯場館。於是當我翻看Youtube的影片之後,原來當年的電視多數都是用低角度拍攝,所以感覺是整個場館都人山人海。

在主場館旁是室內體育館,當年亦有用作多項的奧運項目如籃球和體操等。在兩個場館旁是由著名西班牙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設計的火炬—Montjuic tower。這座塔除了是如一個巨人生持大型火炬一樣,站立在Montijuic 山一樣。而這火炬亦用作日規一樣,它的倒影是用來標致不同的時間和奧運的進度。
Santiago Calatrava可以說是一名天才的建築師,他16歲已拿到工程文憑,而且他能說英文、西班牙文、法文、德文,四種語言都同樣流利。而且他是少數的建築師同時精於工程和建築美學,將來必會介紹他的建築。

離主場館不遠便是遊泳池/跳水池,這便是當年伏明霞拿金牌的英雄地,當年從電視影片中看到是可以跳水台遠觀整個城市,心中冀望這跳水台必定是在山上,而且能夠居高臨下遠觀全城。
到達現場後,雖然可以遠觀全城,但是遊泳池/跳水台同樣舊得可憐,而且非常細小。不單不能和水立方相比,更不能和香港九龍公園相比。
雖然我明白年代已久了,情況可能不同,而且巴賽隆拿奧運和亞特蘭大奧運會同樣都盡量使用現有的場館,與京奧般大興土木情況不同。始終一分錢、一分貨,京奧是用萬金堆砌出來的成果,而巴賽奧運會相信是低成本之作。
巴賽都已經寫了半個月,是時候轉一轉話題,明天將會是為網友寫的題目。

1992年奧運最令人感動的場面:

像安全套的建築—Torre Agbar




“It looks like a condom! (看似一個安全套)” 這是我大學老師第一句話來描述這座建築物。
Toree Agbar是巴賽隆拿第三高的建築物,它是由法國大師Jean Nouvel 設計。由於 Agbar 是巴賽隆拿市的供水公司,所以他的設計理念是希望這建築和水有關系,因此他決定把這建築物看似是”噴泉”一樣。再加上在地盤四周都是低層的建築,所以這座33層高的大樓絕對可以標奇立異,確實如”噴泉”一樣站立在城市之內。
為了要營造一個像水一樣的外牆,Jean Nouvel 放棄了常規的玻璃幕牆的手法,他除了用雙層玻璃幕牆(double skin) 之外,在最外層的玻璃不是如一般的密封式的玻璃幕牆一樣,而是半開放式的玻璃。我曾經和不少同行討論這個玻璃幕牆,到底這樣的設計有什麼好處呢? 又有什麼功用呢?但到現在還沒有肯定的答案。
不過,我相信Jean Nouvel 把最外層的玻璃幕牆設計成這樣便是希望盡量把玻璃設計成細小部件,令玻璃幕牆的框架盡量變得細小,這樣便可以把整個幕牆看似一個畫面來看。而且這大廈的外牆燈光不是設在外牆之上,而是在第一層與第二層的幕牆之間,這便令燈光效果看似是從大廈內散出來,而不是如其他大廈一樣從表面上射出來,因此這大廈在晚間看來,的確很像一條光柱一樣,相當奪目。

Gherkin
至於這大廈的外形就一直是被人狠評,因為這大廈和Norman Foster在倫敦設計的30, St Mary axe (Gherkin) 的外型和大小都相當接近,只是外牆顏色和燈光效果就不同,而且每層樓板的空間設計亦有所不同,所以才沒有引起抄襲的疑問。
不過,很多人如我大學的老師一樣都評擊這大廈的外型大醜陋,亦容易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聯想,看似“安全套”? “水樽”? “手指”?
總之就無論如何就沒有人認為是“噴泉” ,大家又覺得如何呢?
 又或者它比較適合安全套公司使用呢?

Facebook 上的相薄:

沒有內、外區分的建築—Barcelona Pavilion


















在巴賽隆拿市之內,除了Gaudi 的建築之外,還有一座相當經典的建築物—Barcelona Pavilion。它是在1928-1929年由德國建築大師—Mies Van der Rohe為1929年巴賽隆拿世博而設計的德國館,它的理念是要表達出德國的新一面,但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無論財力和國力都有限,所以Mies 需要在一年之內以低成本完成德國館。
他的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把整座建築物簡化至極點, 首先,整座展館是沒有任何商業的原素,其實就只有結構而已。 大廈只有極少的柱和樑, 主要的支持點是室內的間格牆來承受。最特別的一點, 整座建築物是接近沒有內、外的區分,旅客可以自然地進出室內和室外的空間。內與外的分別則只由5道結構牆來分格,把一切簡約至極點。這些間格牆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如室外是用麻石、外牆是用綠色的雲石、室內是啡色的雲石和玻璃,他只利用了材料上的差異來突顯室內、外空間的區分,並表達出不同的層次。
大家可能會懷疑這一座小小的展館,為何在建築史上會留下如此重要的地位?為何無一個建築系的學生都必須研究這座建築物呢?
因為這建築物是第一代完全打破了內、外觀念的建築,以往的建築模式多數是利用實牆來區分內與外、私人與公眾的空間,參觀的路線都會是特定的。但這建築物則是完全自由流動,當我進入之後,便會到達一個大廳,然後便會越過一道牆到達小屋盡頭的小水池,之後便可經過一至兩道牆到後花園再到達室外的大泳池。不過,其實在室內的大廳同樣是可以看到室外的大泳池,進入這大廈就感覺有如進入一個涼亭一樣,沒有內、外和主次的分別,在當年則絕對是破舊立新之作。
這展館在1930年已經拆毀了,但在1986年則在原址復建,現在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盡量和當年近似的。由於這建築是小規模的,而且相當簡單,因此一般旅客未必會發現它,儘管它是位于巴賽主要遊客區—Montjuic水池旁。不過,如果不是特別希望到室內參觀的話,其實可以在外牆遠觀一下便成,因為在大水池旁的空間差不多都是全開放式的,所以遠觀是可以的,但若果要進入的話就要付5歐羅。
不過,大家都可能見過這建築物的一樣東西—Barcelona chair,這椅子都是專為這展覽而設計的,但這椅子在各地的傢俱店都有出售,大家請留意一下。

與死亡同行—Igualada Cemetery


鑑於近日準備搬家的關系,所以沒有時間寫太多文章,但我都會盡量堅持寫下去。之前有網友希望我討論一下暮地的設計,今日我便為大家帶來巴賽隆拿市郊的Igualada Cemetery ,這是由西班牙建築師Eric Miralles設計的。
西班牙的人口密度雖然比亞洲地方為低,但同樣都會出現墓地短缺的情況,因此這墓地需要重建來提供足夠的空間,因此在1984年通過設計比賽來選出建築師負責重建項目。
可能因為西方人的葬禮比較簡單,沒有如中國人「入土為安」的概念,亦比較少中國人的忌諱,所以重建墓園是簡單得多。因為當地人的棺木未必一定是安放入土地的,可能是放入垂直的混凝土架的,情況就好像骨灰一樣,但當地人的墓地可以說是棺材龕。因此無當重建時,便把棺材拉開並移至新的土地,不像中國人需要挖地般大工程。
由於這墓地是依山而建的,Eric Miralles便用一條V斜坡把山坡的高低層連接,並把各棺材龕沿V型斜坡兩旁安放,特別的一點是棺材龕並不是一座獨立的建築,而是插入山坡之中,成為山坡的一部份,又或者可以說是護土牆的一部份,不過設計原意是希望先人成為自然的一部份。這樣當旅客沿山坡而下,便頓然變成與各先人同行,某程度上Eric Miralles都引入了中國人「入土為安」的理念
在斜坡的底部是一個圓形的小廣場,該處主要是家族墓園,個別家族會購入墓室讓先人集體葬在這處,但是這部份據聞還未完全建成,因此個別墓室還未使用,所以旅客可以入內參觀。Eric Miralles刻意將陽光作為這些墓室裡的主要元素,讓陽光通過灰灰黑黑的混凝土的天窗透入,讓人感到極樂世界的感覺。
小弟雖然未有機會到此一遊,但通過各朋友的描述之後,他們都說這墓地確實真的令人感到死亡之後,再到極樂的感覺,十分強烈,因此這墓地亦成為當地的旅遊景點。
不過,最諷刺的是Eric Miralles完成這設計的數年後,便成為這墓地的用家,享年45歲,他的棺木是安葬在這幕地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