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9年11月21日

重燃希望的舞台 - 淡路夢舞台


1995年、安藤忠雄、淡路夢舞台、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神戶地震. 這一大堆的名字好像沒有關系, 但其實是非常有關系. 1995安藤忠雄奪得建築界的最高榮譽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 同年神戶大地震造成重大傷亡,

於是他把從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拿得的10萬美元的獎金捐給地震後的孤兒. 另外,他亦參與了神戶地震的震央 - 淡路島(Awaji Island) 設計了「淡路夢舞台」.

淡路夢舞台是一個綜合性的發展項目當中包括兵庫縣立淡路夢舞台國際會議場渡假村&會議中心、餐廳、商店、瞭望台、橢圓廣場、野外劇場、圓形廣場、溫室、百段苑等多種設施.

淡路夢舞台的總發展面積是21公頃安藤忠雄最大規模的建築安藤忠雄的信念是「經過地震的災難後,倘若人民不能覺得住在這裡很好的話,這裡就會變成一個廢墟。」

 

所以他的設計理念希望人可以盡量感受大阪灣景觀, 整個項目依山而建盡量發展室外的空間,只在個別空間營造比較寧靜的室內環境.

 

由於安藤忠雄不是出身正統的建築系所以對總體規劃來說可以說是最弱的一環在複雜的建築很難單以觀感來組織不同層次的空間由於淡路夢舞台有多種的功能用家亦有各種不同的需要和期望很難帶出單一的觀感.

 

安藤忠雄的成名絕技是”, 但在人流多、流量高的大形建築很難做出寧靜的空間在多種不同的需要的建築群中要做出簡約 更是難上如難以往介紹過的水の教会和茨木春日丘教会都是單人功能今次安藤忠雄要面對多層功能要求的空間要從複雜中做出平凡是非常困難.

 

另外,安藤忠雄喜歡用基本幾何圖形縱橫交錯來組合空間在小規模建築是沒有問題但在這麼大型的建築群看起來比較淩亂, 缺乏了一個核心以往安藤忠雄被人最大的評擊是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的空間處理今次由於規模更大而且建築物數量較多所以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的多餘空間亦自然多問題空間亦相對較多.

 

淡路夢舞台受到很多人的批評是規劃上欠缺清楚的序列個別空間還有感覺, 但總體而言看不出 的精髓所以如果要做簡約的建築處理便一定要做到極點否則便很容易做成四不像, 吃力不討好.

2009年11月18日

與牆融合的建築—Darmstadtium (2)




今日繼續上一會關於Darmstadtium的設計,這大廈的設計理念是很簡單,大廈的通道成一個S型,包圍了一個大的劇院和一個小的劇院,一進主入口便自然是入口大堂,大堂旁便是不同的會議和展覽廳。
這大廈最大的特點便是大堂的玻璃成一個V型的空間從屋頂直插至地庫,這個天窗不單為室內空間帶來陽光,並且是用於收集雨水,這些雨水便用作洗手間沖水之用。據我所知原有的設計是希望利用雨水來用作空調系統的冷卻系統之用,但是德國的降雨量不甚多,所以最後都只把雨水用作沖水之用。
另一個特點是劇院,由於這劇院並沒有特定的用途,所以坐位、舞台和音效情況都必須靈活地調節。首先,舞台是可以升降的,如果用作大學研討時,舞台便降至平地,讓講者與觀眾沒有太大的距離。如果是用作藝術表演時,舞台便升高來制造多層的出場空間。

低座座位

中座座位未升起前的地板
至於坐位,整個劇院的坐位分為高、中、低坐,現在照片中的坐位只是低座的空間,當進行較大型一點的活動時,便拉開中間的間格牆,並升起中座的地板再放上臨時的坐位。當進行最大型的活動時,便再拉開中、高座之間的間格牆,讓中座的坐位連接至高座。
亦為了不同情況的需要,劇院天花的高度亦可以調節,用以調整室內的Reverberation time.
如果大家記起,我上一會曾經提及過這大廈的建築師的手法其實相當外行,原因是他在柱的分佈之上實在很明顯沒有仔細考慮。
一個有經驗的建築師便會知道柱網是設計一座大廈的關鍵部份,因為柱是連接大廈所有層數的部件,所以柱的位置便必須要盡量配合各層空間上的需要,而最經常發生的問題是柱在首層的位置與地庫停車場的位置未能配合,分分鐘鐘便需要柱位轉移(column transfer) 
柱位轉移的意思是當上層的柱位與下層的柱位不能配合時,上層的柱便會坐在下層柱與柱之間的樑之上,所以這部份的樑便需要加粗,成本當然增加,而大廈結構穩定性自然減少,所以柱位轉移(column transfer) 當然愈少愈好,而且一條柱通常只會轉為一次。
如果不做柱位轉移(column transfer) 的話,便唯有犧牲了其中一層的空間,令這層的實用空間降低了。在一般心中,相信首層以上的空間是比較重要,因為比較多人會使用,但是大部份的大人物、VIP都是乘坐駕到場的,因此停車場的設計一點也不可以馬虎,而且這是整個建築物給予大人物的第一觀感的地方,建築師的前途很可能取決於這一刻。
至於Darmstadtium,由於它的平面通道空間成一個S型,而大和小劇院的外型都三尖八角,所以柱位是相當混亂,地庫停車位自然是因為柱的位置而亂七八,最奇怪的是建築師不只是使用了典型的直柱,還使用了V型柱,這不單令成本增加,亦令室內空間變得更不實用,柱子數目亦增加不少,因而柱網變得更混亂。
由於柱網混亂,在高層的會議廳之中是包含了不少柱子,令室內空間的觀感和視線都大受影響,而行人通道上亦因為有不少柱子的關係而不時需要急轉彎,因此很明顯地這建築師的手法是相當外行。
有經驗的建築師是會先定出柱網(Structural grid) ,通常是把柱與柱之間的距離定為8.4m – 9m ,在香港機場就特別地定為27m。在9m之內的柱網,不會需要特別粗的樑,這令天花有更多的空間讓水管和空調管道通過,而在9m之內可讓3部私家車停泊,而兩行的停車位之間亦有足夠的空間讓車倒頭。
這樣便基本地把柱的位置定好,如果首層通道空間成S型的話,柱的位置便再調整一點,但是萬變不離基本格局,室內空間都同樣是根據這柱網來設計。

雖然Darmstadtium的柱位很混亂,但是當陽光照映下得出來的倒影亦因V型柱的關係而變得相當特別。
下會將是介紹一座為殺人而建的建築物。
請同時參觀Facebook上的相薄: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250521&id=845400374

2009年11月17日

與牆融合的建築—Darmstadtium (1)







石牆原來的位置


每一座大廈都有牆,但是很少大廈是必需要與牆融合的,今日就為大家帶來這樣的例子—Darmstadtium。
Darmstadtium是位於德國Darmstadt市中心的多用途大樓,是一座具備會議、展覽和表演場地的政府大樓。白天主要是租借給私人公司作會議和發佈會之用,晚上便多數是租給當地的大學和藝術團體作表演和活動之用。
不過,這大廈最特別的一點是在正門之前是有一道建於古羅馬時代的石牆,由於這道牆的歷史價值是相當珍貴,所以新建的大樓就必須要與這道牆融合。雖然這道牆佔地面積不大,但是就橫向佔了地盤30%的長度,而且是位於整個地盤比較中央的位置。所以,這道牆就必須要位於新大樓的建築範圍內。但是這道牆的長度不少所以不能夠把整道牆設在新大樓的室內位置,否則會令室內空間變得過於巨大,而四周的街道亦會變得很窄,完全破壞了大樓的和四周的體量關係。
因此,建築師Talik Chalabi設計新大樓時便決定把石牆的一半空間放在室外,一半放在室內。特別的是,室內的石牆是比較低的,而室外的就比較高,所以便巧妙地把它融合為新建築的一部份,並且在室內石牆設置了展覽的空間來解釋石牆的歷史,洽巧地低處的空間便形成了一個特別的小型歷史展覽廳。
不過,當我參觀這大樓時感到有一點奇怪,因為新大樓外牆的物料全是黑和深綠色的麻石,給予人一種現代、新潮的感覺,但是給予人一種冰冷的感覺。相反,古石牆的色調是黃色的磚牆,是偏向”暖” 和懷舊的一種物料,建築師挑選物料時是否曾考慮這一點呢?
我相信他是刻意制造出新與舊的對比,還是無可奈何地接受保留原有石牆的做法呢?在空間設計上總算平衡了保育石牆和新大樓功能上的需要,但若論外型設計上,石牆的確破壞了新大樓簡單而現代的外型,確實有一點像外牆上的腫瘤一樣,所我偏向相信是建築完成基本設計後,迫於無奈地接受保留石牆的決定,才特意在外牆找個洞來融合石牆。
雖然在石牆的處理未算得上是完美,但有一點不得不提。德國人的施工技術確是一流的,因為新大樓的樁柱和石牆的距離不是很多,所以打地樁時對石牆的保護和在地下水的控制上,實是非常精良。
這大樓看似是一座很仔細和精良設計的大廈,但當我一進入到室內空間時,便會發現這建築師其實相當外行,而事實地這名建築師主要是在瑞士教學的,今次是他首次主導整座大廈的設計,因此很多部份的做法是相當外行。
明天繼續和大家分解。

關於參觀這大廈的資料可以參考:

2009年11月16日

超級的超級市場 – Sainsbury supermarket, North Greenwich







早前有blog友希望我講關於一些關於日照與建築的關系而我亦很久沒有講再生能源, 所以我便轉一轉話題講一講環保建築.

 

我相信大家都去過很多次超級市場外國的超級市場和香港超級市場有什麼不同?第一當然比香港大一般英國的超級市場比香港的超級廣場大50% - 100%.大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不過今次介紹的超級市場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高科技的超級市場,為何?

 

第一超級市場設有風力發電設備接近24小時發電.

 

第二屋頂設有太陽能發電板減少用電的需求.

 

第三: 就是大面積的綠化屋頂綠化屋頂除了增加光合作用的機會之外還增加大廈保溫的功能因為大廈的屋頂有最少300-500mm厚的泥土在冬天時可以阻隔熱力向外散發在夏天綠化屋頂上的草吸收了陽光的熱量減少大廈的受熱情度從而減少對泠氣的需求.

 

第四: 這亦是最重要的一點超級市場的天窗全部向北讓陽光不能直接射向室內,減少大廈的受熱程度而陽光可以從北方間接反射入室內幫助照明所以,這超級市場的照明系統比同面積的超級市場安裝少了接近60%-80%的電燈. 而室內的電燈的電力全部由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得來的所以這超級市場在燈光上是接近沒有用電的.

 

憑以上四點這超級市場比正常的大廈用少了接近50%的電力省下來的電費若複息計算很襟計.

 

大家可能會想這大廈的建造費肯定很貴你說呢?

超級市場的老闆的錢是一分一毫賺回來的正如超人哥說: 我們的超級市場很微利英國超級市場的老闆又會不會發了瘋地讓建築師揮金如土般用錢答案肯定不會.

 

雖然額外設立太陽能和風力發電設備會增加了成本不過綠化屋頂減少了隔熱棉的人工和成本而草其實可以用雜草也一樣沒有問題, 們是自然會從風而來的不用買的, 不過這超級市場的草是特別買回來的, 因為希望比較整潔.

另外屋頂天窗可以減少電燈的總數自然亦會減少了購買電燈的開支和安裝成本.

最重的是由於大廈減少對空調的需求所以空調系統上的開支自然可以減少.因為現在建築的天花中80-90%空間是用作泠氣風喉如果減少這部份的開支除減少建築成本外還可以減少施工日數以這項目為例我相信最少減少了3-5個月的施工日數這樣超級市場便可提早營業3-5個月一來一回都是一條很襟計的一條數.

 

環保建築是要用錢但不等如要用很多的錢分分鐘可以減少成本錢是可以很有另一個方法地用.

不過,香港如要建造這類型的建築的最大的問題, 我相信是防水問題,香港建屋的速度是非常驚人, 但防水始終是弱項, 連機場般昂貴的建築物一樣可以漏水漏至反肚,如果在香港要使用綠化屋頂的話便一定要很少心防水的問題,否則是造出來出醜.

2009年11月15日

日本平房的精髓 –新一代的日本平房篇



90多年的歷史的老日本平房

床の間(Tokonoma)


和室


襖(Fusuma  

今日花了一段時間找回一些關於太太家中的照片以上的圖片全是太太家中現在的情況. 部份都有超過了90多年的歷史木屋本身是兩層上層是睡房下層是和室、客廳、飯廳. 屋中有自己的小花園飯廳、客廳和客房設在小花園的四周,在小花園旁有一間儲物屋而不是儲物室因為他們家鄉是務農為主需要儲物屋儲存農作物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以務農為生我外父、外母雖不是農民但由於是原居民所以分得一些農地現在都是租田給別人種米我外父退休後都間中到田裡幹活, 所以家中的疏菜都是由自己的農田種出來的吃的絕對是有機食物,任何東西都是無污染下種出來的每次我到太太外家都是由早吃到晚而沒有任何一件食物是難食因為全部都很新鮮.

講到最後一篇關於日本平房我便需要學習日本平房中的襖(Fusuma,Fusuma即間格門. 在前一篇介紹日本() 的空間定義時曾提及過Fusuma, Fusuma其實是從中國的屏風而演變出來的功能當然是把空間分格開來的但其實是把室內空間組合而整理.

例如在我太太的外家中的和室其實是與客廳、客房連接在一般情況下, 便用Fusuma把一整個大大的空間分格開來但有大量賓客到訪便把Fusuma打開令所有室內空間連接起來, 靈活度十分大的. 另外當冬天時便關上所有Fusuma以作保溫夏天便打開所有Fusuma讓空氣自然對流,

到現在的日本平房已改用了混凝土來建造便根本不用考慮材料質素參差和材料資源缺乏的問題, 但現在仍使用這種Fusuma的方式來分格空間.

例如我太太弟弟的房子是在大板市, 他的家中其實可以說是沒有房間只有一廁所和一個大廳. 晚上睡覺時便把其中一道Fusuma關上這便形成睡房如果有客人到此處借宿一宵的話便關上另一道Fusuma, 這便把客房從飯廳中分割出來的  

到白天便把開所有的Fusuma, 大家都共同使用一個大大的客廳. 這一種的日本民居, 室內的空間擁有非常大的靈活性客廳可以變睡房兩房可以變一房, 但睡房又何以變回飯廳.

上一個系列我介紹了香港住宅的設計過程今次我介紹了日本民居相比之下大家有何感受呢以人為本是什麼意思呢?

後記昨天講了床の間(Tokonoma),香港到底有沒有呢答案是有的有中環LANDMARK. 日本建築師JUN AOKI利用了Tokonoma的設計理念設計LV的旗艦店,現在LANDMARK外牆有很大篇玻璃中間的一部份是窗便是Tokonoma, 表示LV的手袋如神像般珍貴.

明天講超級的超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