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繼續上一會關於Darmstadtium的設計,這大廈的設計理念是很簡單,大廈的通道成一個S型,包圍了一個大的劇院和一個小的劇院,一進主入口便自然是入口大堂,大堂旁便是不同的會議和展覽廳。
這大廈最大的特點便是大堂的玻璃成一個V型的空間從屋頂直插至地庫,這個天窗不單為室內空間帶來陽光,並且是用於收集雨水,這些雨水便用作洗手間沖水之用。據我所知原有的設計是希望利用雨水來用作空調系統的冷卻系統之用,但是德國的降雨量不甚多,所以最後都只把雨水用作沖水之用。
另一個特點是劇院,由於這劇院並沒有特定的用途,所以坐位、舞台和音效情況都必須靈活地調節。首先,舞台是可以升降的,如果用作大學研討時,舞台便降至平地,讓講者與觀眾沒有太大的距離。如果是用作藝術表演時,舞台便升高來制造多層的出場空間。
低座座位
中座座位未升起前的地板
至於坐位,整個劇院的坐位分為高、中、低坐,現在照片中的坐位只是低座的空間,當進行較大型一點的活動時,便拉開中間的間格牆,並升起中座的地板再放上臨時的坐位。當進行最大型的活動時,便再拉開中、高座之間的間格牆,讓中座的坐位連接至高座。
亦為了不同情況的需要,劇院天花的高度亦可以調節,用以調整室內的Reverberation time.
如果大家記起,我上一會曾經提及過這大廈的建築師的手法其實相當外行,原因是他在柱的分佈之上實在很明顯沒有仔細考慮。
一個有經驗的建築師便會知道柱網是設計一座大廈的關鍵部份,因為柱是連接大廈所有層數的部件,所以柱的位置便必須要盡量配合各層空間上的需要,而最經常發生的問題是柱在首層的位置與地庫停車場的位置未能配合,分分鐘鐘便需要柱位轉移(column transfer) 。
柱位轉移的意思是當上層的柱位與下層的柱位不能配合時,上層的柱便會坐在下層柱與柱之間的樑之上,所以這部份的樑便需要加粗,成本當然增加,而大廈結構穩定性自然減少,所以柱位轉移(column transfer) 當然愈少愈好,而且一條柱通常只會轉為一次。
如果不做柱位轉移(column transfer) 的話,便唯有犧牲了其中一層的空間,令這層的實用空間降低了。在一般心中,相信首層以上的空間是比較重要,因為比較多人會使用,但是大部份的大人物、VIP都是乘坐駕到場的,因此停車場的設計一點也不可以馬虎,而且這是整個建築物給予大人物的第一觀感的地方,建築師的前途很可能取決於這一刻。
至於Darmstadtium,由於它的平面通道空間成一個S型,而大和小劇院的外型都三尖八角,所以柱位是相當混亂,地庫停車位自然是因為柱的位置而亂七八,最奇怪的是建築師不只是使用了典型的直柱,還使用了V型柱,這不單令成本增加,亦令室內空間變得更不實用,柱子數目亦增加不少,因而柱網變得更混亂。
由於柱網混亂,在高層的會議廳之中是包含了不少柱子,令室內空間的觀感和視線都大受影響,而行人通道上亦因為有不少柱子的關係而不時需要急轉彎,因此很明顯地這建築師的手法是相當外行。
有經驗的建築師是會先定出柱網(Structural grid) ,通常是把柱與柱之間的距離定為8.4m – 9m ,在香港機場就特別地定為27m。在9m之內的柱網,不會需要特別粗的樑,這令天花有更多的空間讓水管和空調管道通過,而在9m之內可讓3部私家車停泊,而兩行的停車位之間亦有足夠的空間讓車倒頭。
這樣便基本地把柱的位置定好,如果首層通道空間成S型的話,柱的位置便再調整一點,但是萬變不離基本格局,室內空間都同樣是根據這柱網來設計。
雖然Darmstadtium的柱位很混亂,但是當陽光照映下得出來的倒影亦因V型柱的關係而變得相當特別。
下會將是介紹一座為殺人而建的建築物。
請同時參觀Facebook上的相薄: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250521&id=84540037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