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Bauhau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auhau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11月28日

舊區重建- 中環街市(包浩斯建築篇)



 

在前一篇剪報中曾提及關於包浩斯(Bauhaus)建築風格,這到底是什麼呢而且香港到底有多少座包浩斯建築建築?

 

包浩斯建築風格大約流行於1920-1940年代,由於第一世界大戰後的德國是相當貧窮,而且大量房屋和建築物都在戰爭中被炸毀,所以當時的德國是急需重建大量的建築物,讓國民重投生活。
但是當時的德國不可以沿用歐洲常見的古羅馬式、維多利亞式、愛德華式等舊有模式來建造房屋,因為戰後的德國根本沒有如此多的資源來建造美倫美玩的建築物,只能採取簡單而直接的方法來興建。
包浩斯建築方式就是用最簡單而且最直接的方式來建造一座大廈,完全放棄歐洲文藝復興時代而引發的建築風格,不會再花大量的資源來各建築部份。這是與文藝復興時代所盛行以美學為先的建築方式是截然不同,而且亦放棄了沿用多年的黃金比例,因為包浩斯建築方式是主張建築物應該以功能為先,外型其次。因為包浩斯建築方式是以實用為主,所以設計建築物時不會再刻意美學觀念來設計,亦不會盲目地跟從黃金比例來設計大廈外型,反而主張建築物的外型是應該根據建築物的內部空間來調節。
這一種實而不華的建築方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便短時間內流行起來,雖然這些建築物的外型平凡,甚至可以說是醜陋,但這是相當低成本而且高效益的建築方式,能夠短時間之內解決人類對建築物的需要。再加上混凝土的興起,所以令包浩斯建築方式的靈活度變得更大,而且可以更切合功能上的需求。
順帶一提,其中一個發動包浩斯建築風格的人是德國的Walter Gropius,隨後他移居至美國並在哈佛大學任教建築,他其中一名學生便是著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而Walter Gropius所倡議的實用主義 (Form follow Function) 雖然未必成為建築界的主流,但是的確影響了建築界數十年,直至去到解構主義的興起而出現了改變。
香港到底有多少包浩斯式的建築呢據我所知,應該就只有中環街市和灣仔街市兩座建築物的,因此中環街市對香港建築史來說是相當珍貴。
不過,可惜的是實用主義的建築並不美觀,在都市中絕不起眼,因此在市民心中保留的價值不高,而且中環街市到現在為止還未找到什麼新的功能,所以如果只為保育而保育的話,的確欠缺說服力。因為市民不會毅然放棄80億,而換來一座長期空置的歷史建築,一座空置的歷史建築物只是都市中的巨型垃圾。
雖然香港建築師學會都倡議保留中環街市,但以我估計這方案不會得到大部份建築界同業的支持。因為香港已經很少發展項目,地標項目更是少之有少,所以相信不少則樓老闆都看中了這塊地皮,如果要得到眾多則樓的支持的話,好像比較困難。
我個人估計如果要完汁完味地保留中環街市的可行性不高,因為這地皮實在太珍貴,而且建築物的外立面並不吸引。所以極可能是保留原有建築的一部份並改作為商場,之後再拆卸一部份來興建摩天大廈,這樣便好像可以平衡發展和商業利益(典型官話)
明天將是關於小業主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