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12日

Church of the light - 茨木春日丘教会(2)


 

日曜学校

 

今日繼續講茨木春日丘教会的建築茨木春日丘教会分為兩個部份, 一個便是這個教會崇拜的部份, 另一個是日曜学校(星期日道理課的地方). 茨木春日丘教会的規劃是很簡單, 兩個大長方盒包含兩個重要的空間, 並用一道牆以15度斜插入每個長方盒一道牆便簡單地分格了外界與室內的空間讓人一心進入教會, 完全忘記外邊的世界.

 

安藤忠雄就是這樣簡單地完成了設計兩個長方盒兩道牆便造了一間教堂出來了簡約到了極點.從安藤忠雄這做法便可以看出他不是出身大學建築系因為很多老師都不會鼓勵學生用這些Pure form來設計, Pure form即是只用正方形、正圓形、正三角形、金字塔形等幾何圖案因為這些形狀很難處理得好而且很容易令人有所聯想其他的事情所以一般的學生都會用多個幾何形狀來組合設計而他們亦不會如安藤忠雄這樣放棄設計外, 只是一個長方盒便完成因為他認為教堂室內的空間才是最重要的, 其他便不再重要不重要的便不做,簡要簡化至極點.

 

另外建築系的學生必須要解釋當人由進入這建築前的感受,進入第一個空間時的感受然後進入每一個空間時的感受, 最後是離開後的感受如果一個學生提交茨木春日丘教会這樣的功課給老師便肯定被人罵至反肚肯定會不合格. 因為安藤忠雄對其他部份沒有作太多的設計, 進出的空間沒有特別的處理, 這亦是很多人不喜歡安藤忠雄建築的原因

 

日曜学校的空間安藤忠雄同樣選擇了用光作為主要的原素, 這一次他選擇了讓陽光從左邊射進室內, 因為日曜学校的左邊是向南陽光是從南邊射向地球. 隨著陽光的轉向便把室內空間的效果慢慢地作出變化, 讓陽光主導室內空間. 安藤忠雄今次處理陽光的手法是從法國建築大師Le CorbusierRonchamp 教堂處學習.

之後有機會一定講Ronchamp 教堂,因為這是所有建築系學生必定學習的建築.

 

安藤忠雄認為教堂最重要是室內的空間與陽光的接觸, 其他的便不重要就讓不重要的變成更不重要讓陽光的重要性變得更重要.

 

至於清水混凝土我剛剛記起香港並不是沒有清水混凝土的建築濕地公園的主建築也是用清水混凝土作為主要材料但效果和質素與日本相比是相距什遠一個優質的清水混凝土需要把水份控制得好才可以把混凝土上的水跡隱藏這樣才可以有一幅一樣顏色的牆不過公平一點對濕地公園日本在清水混凝土的技術是一枝獨秀領導群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清水混凝土的技術與日本相比, 單是把填補混凝土上的洞的技術香港已經遠遠落後於日本日本是非常超班其實香港建築界由於缺乏新的師傅入行地盤中的師傅的技術已開始出現斷層有一些前輩說現在香港的砌磚技術可以說是失傳了能夠隨手便砌一幅完全垂直而不透光的磚牆的師傅相信是少之有少.如果香港要再要興建如英皇書院這樣的建築可以說是接近沒可能除非從外地引入其他砌磚師傅.

Church of the light - 茨木春日丘教会


昨日講了安藤忠雄的奮鬥史想不到會有如此大的回響於是今日便決定加長安藤忠雄建築的篇幅和深度.

 

安藤忠雄的建築是奉行簡約主意大家都可能聽過不同的設計主意什麼什麼的現代主意?什麼的的後現代主意簡約主意是什麼?

 

大家可能認為簡約主意便是簡單化煩為簡便是簡約主意這個觀點不是全錯, 但我認為有更深的意義.  簡約主意是把最重要的原素放在設計上次級重要的東西都不放在設計上這其實是非常因難情況有如將你家中最重要的東西留下來而次級重要的東西全部棄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又或者用另一個例子來解釋現在要求你只帶三件東西出街這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對很多女仕來說是很困難的很多女仕們的手袋有錢包、手帕、餅干、零食、雜誌、化妝品、Hand Cream還有一大堆我今生都不會明白的東西, 她們都會放在手袋中絕不簡約.

 

茨木春日丘教会是安藤忠雄的成名作之一它的建築簡約的程度是非常驚人第一建築物的外牆和室內空間都沒有做任何裝修或油漆清水混凝土是結構部份亦是建築物的內外牆的物料安藤忠雄堅持建築物需要反映建築物料的真實的顏色現在照片中的外牆的顏色便是結構混凝土的顏色,而牆上的洞並不是偶然加上去的這些洞都是混凝土拆板後留下來的洞, 這可見日本人的施工質素是如此的驚人.

 

清水混凝土簡單來說就是表面很光滑的混凝土明天我會詳細一點向大家介紹清水混凝土,在香港是完全不可能用清水混凝土, 因為可以說是肯定會失敗香港的混凝土技術是很落後亞州其他國家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香港機場曾經用過清水混凝土但由於效果太差,需要用油漆覆蓋混凝土部份.

 

安藤忠雄的建築往往都是與大自然有關這是安藤忠雄從日本古建築所感受下來的體驗這一所小小的教堂的主牆只有一個很大的十字架, 讓陽光從這洞口透進來就是這一點微少的設計便把人和光和神連在一起建築物的功能和外形便溶合在一起一個簡潔而平和的空間讓人和神有一個寧靜的接觸只是作了一個設計構想便把多種的精神連在一起並滿足功能上的要求這是絕對的簡單只有最重要的元素才會留在建築之中.

 

我原本不想先講這教堂,因為我將會在年底有機會參觀這教堂我希望參觀後才作介紹但如果要講安藤忠雄的建築而不講這教堂實在很不合理所以現在先作首論簡述如果參觀後有不同的感覺的話之後便再加補充.

 

我和我的同事曾經參觀過不少安藤忠雄的建築大家講起安藤忠雄的建築時都會同意到一個論點靜絕對是安藤忠雄的建築中的精神但我和我的同事對安藤忠雄的一些建築有時很喜愛有時很失望.

因為安藤忠雄的建築很多時只在他某一個角度才會有這樣的效果只是換另一個角度便有所差別這可能與他不是建築系出身有關他可能經常是從建築雜誌學習建築所以只會對某一個角度的觀感中研究建築而且當他遊歷世界各地建築時都是從自己的所看到的觀感來了解建築所以他的建築往往能反映出人的感受.

但出身建築系的人是必定會很重視人的流動方向或從總體規劃觀點來出發思考的模式是圖紙上開始規劃的安藤忠雄是從人的觀感來出發的所以很多建築師認為安藤忠雄的建築是一張一張的畫連接在一起但對空間與空間之間組合和人流的動線就未必很有規律空間與空間之間的連接未必一氣呵成, 即是以上的照片與照片之間的位置未必處理得很得當.

好像很複雜簡單一點來說, 安藤忠雄的建築的重點是某個空間的觀感, 一般建築師是從總體開始的.

振奮人心的故事 - Tadao Ando(安藤忠雄)


如果要講安藤忠雄的建築之前便一定需要安藤忠雄的故事這名建築師的故事根本可以被拍成電影絕對振奮人心.

 

安藤忠雄於1941年生於日本在大阪出生, 家境貧窮他由祖母養大安藤是他祖母的姓氏而不是他父親的姓氏, 他原姓應該是北山.

年青時的他曾在本地的木匠工作7年因此學得基本造木技術他的學業成績不大好所以不能升讀大學所以他是世界上少有從來沒有在大學修讀過建築,亦沒有大學學歷的建築師.

 

安藤忠雄在成為建築師之前, 曾任貨車司機及職業拳手(成績:23戰13勝3敗7平手), 而他對建築的認識全部是靠他自己自修的他學習建築始於15歲的那一年他偶然在書局找到法國建築大師Le Corbusier的畫集, 於是便在從他的畫集學習建築空間的序列和與陽光的關系安藤忠雄18歲時大部份的日本學生都忙意準備高考之時他便開始遊訪京都和奈良等日本古建築, 然後再在圖書館找尋有關資料從而學習建築的演進和理念.

當安藤忠雄長大後成為拳手, 當他在拳賽贏得的獎金便用作參觀世界各地的建築,他曾到訪歐美、亞州、非洲等多個國家, 當中以巴黎次數最多每次旅行前他都會預先準備要參觀的建築並記下參觀時的感受和寫下筆記然後回家後再找尋有關資料再作研究他經常臨摹別人的設計為的是了解空間的組成.

安藤忠雄唯一參加過的設計訓練是Semi Mode研究班(Semi Mode SeminarSeminar是一種由大學教授創立的研究班,屬於大學教育的一種),Semi Mode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長澤節所創立,被稱作是「傳說中的美術學校」.

 

經過多年的努力安藤忠雄在1969年成立自己的建築事務所, 之後設計出多個出色的建築,憑著簡約而寧靜的建築迅速到揚名天下並相繼成為耶魯大學、哈佛大學、歌倫比亞大學的客教授之後亦成為東京大學建築系的教授相信他可能是唯一個沒有大學學歷而能同時在這些著名學院任教的老師.

 

最令人驚訝的是一個從沒有接受正規建築學訓練的人可以在1995年奪得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另外亦曾經奪得美國建築師學會、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日本建築師學會等多個設計大獎如果我的資料沒錯的話安藤忠雄是沒有考取建築師牌照的所以相信他亦是世界上唯一個沒有建築師牌照而能贏取這麼多設計大獎的人.另外,曾經贏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的華人就只有貝聿銘一人.

 

中國人有句名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他是行完萬里路之後再讀萬卷書的人.

他書中有一句名言旅行, 造就了人旅行, 造就了建築家.

簡單而實用的設計—Brood





今日原本想寫另一個題目,但是由於部份資料還未齊全,所以先寫另一個比較簡單的題目,但是這個設計實在很精妙。有一天,我在公司無意中翻看日本著名的建築雜志—JA時無意中看到這個建築,就決心一定要寫這個題目。如果大家有觀看這個blog的話,我一直都有介紹日本的建築,而我一向認為日本人的建築精神是乎簡而清,今日為大家介紹的設計又再一步引證我的想法。
日本建築師三分一博(Sambuchi Hiroshi)在廣島處興建的一個意大利餐廳雖然不是什麼大規模的頂級的餐廳,而且有家可能不會留意這樣的小餐廳,但是這個餐廳的精神在於細節,而且是專重環境的細節。
首先,他明確地知道廣島屬于日本比較炎熱的城市,所以他特意設計考慮到強烈太陽光和通風的問題,而且解決的方法只是一條條的長方形木條。
在夏天,陽光猛烈,下雨的時間長,所以選用了一條條的長方形木條,但是重疊成彎彎曲曲的形狀,這樣便可以阻檔炎熱的太陽,但同時可以保持通風的情況。
在冬天,太陽的高度比較低,所以陽光可以射在坐位之上,而且重疊了的木條可以阻檔冬天的強風,但不失空氣流動的情況。
這設計最精妙的地方是可以讓雨水沿著屋頂流至地面,但是水不是流至水渠,而是流至花糟,並且可以沿著地磚之間的隙流至間隙裡的草。這樣的一個單元碰合起來就變成一個圓拱形的空間,而且可以不斷地碰合和再組合,甚至可以隨時移至另一個地方處使用,實用度和靈活度相當高。
雖然這個設計未必可以做到冬暖夏涼,但是確實用了很簡單的方法來提升了這空間的舒適度,這確實可以說是一個低成本、高效益的設計,為食客帶來一舒適的室外用膳空間。

曲線教育—甲子園






這一篇其實是我一直以來很想寫的一篇,只是經常忘記了。在過往幾年來,我都為大家介紹了不同的建築,但今日介紹的一篇則比較特別,因為這是講述建築與教育的關系。在正常情況下,相信世界上都只有學校、圖書館才可以說是與教育扯上關系的建築,但今日為大家帶來的則是一座球場。

雖然棒球在中國不是流行的運動,但大家總有機會如動漫了畫中得知「甲子園」的名字。甲子園無論如何特別,都只是一個棒球場,為何可以與教育扯上關系呢?

阪神甲子園球場除了是日本職棒阪神虎隊的主之外,還是每年舉行春季甲子園大賽:全名「選拔高等學校野球大夏季甲子園大賽:全名「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的球場。這兩個比賽可以說是全日本的高中男生夢寐以求的比賽,因為如果要參加這個比賽就先必須在該縣勝出,縣內的比賽當然是需要過五關斬六將。在一般正常情況下,一個縣只有一個代表,而只有東京、大阪和北海道則有可能會有超過一個代表隊。當成為縣代表之後,便成為49隊參賽隊伍之一,然後再以淘汰制來選出冠軍。(不過,春季的比賽不是由比賽選出代表隊,而是根據過往一年的表現來選出代表隊,而且只有32支隊伍參賽。)

要參與甲子園大賽最困難的事情未必是要自己的球隊出線,而是要成為正選球員,因為日本高中是三年制的,所以理論上一生人最多只可參加6次甲子園大賽,不過一般的一年級新生都只可作後備(個別優秀的選手除外),而三年級生就多數為高考而奮鬥,所以一般選手一生人都只有1-2次機會參加全國大賽。

由於機會難得外,所有的選手自然盡全力。除了在學期內苦練之外,還會在暑假和任何長假期之內勤奮地練習,某程度上各選手是從今年大賽結束後便開始準備明年的比賽,準備功夫絕不少於一般的職業賽。

有付出就自然有收成,甲子園的賽事不是單全國直播,而且省政府亦會為出線的選手打氣,並在學校和選手家前安放鼓勵的字句:「祝願xx選手在甲子園獲勝!」。因此如果你是甲子園的選手就自然成為該校的明星,亦大受女同學們歡迎。再者,如果你在甲子園中表演出色的話,就不單有無限的光榮,還可以進身日本或美國的職棒聯賽,成為萬人敬仰的天皇巨星。

由於甲子園無論在短期或長期都有可觀的回報,所以日本當局都對選手有一定程度上的規管,如果該隊的球員犯了錯誤如抽煙、喝酒、打架等事情,該隊便可能今年不能參賽,甚至下一年也不能參賽。由於一生人可參賽的機會極少,所以如果任何犯錯的球員就自然會成為眾矢之的,永遠不能在同學面前抬頭做人。因此,球員會互相監管對方的行為,以免影響今年和未來幾年甲子園的參賽資格。無形中甲子園的賽事便成為教育年青一代的有效工具之一,因為無論品格、德行、紀律以至團隊精神都總會因為這比賽的關系而得以訓練,而各成員亦會因為這個比賽而成為刎頸之交。

除甲子園之外,類同的處理手法都會出現在其他體育項目之中,因此日本的漫畫很多時都會以高校的全國大賽來作為背景,因為高中的全國大賽往往都是他們人生最美好的回憶,一群熱血青年為了一個夢想而奮鬥,所以這類型的漫畫往往都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從這個例子中看到,甲子園雖然只是一個球場,是一個死物,但是它代表了一份精神、代表了一個夢想,某程度上代表了對年輕人無形的訓練。這可說是建築物背後的意義往往比自身的意義還要大得多。

日本傳統的葬禮







如果大家曾看過日本的得獎電影—「禮儀師之奏嗚曲」的話,大家可能會對日本人的葬禮有一點認知。不過,今次我就確實親眼看見整個過程,感受確實很不同。

日本人的葬禮與中國人的葬禮最大的分別在於是後人與先人的遺體會有很親密的接觸。首先,當先人在醫院過世後,家人會把遺體帶回家,但我相信遺體是經過一些防腐的處理,並在遺體旁放至乾冰,遺體停放的位置就必然是茶室,禮儀師會在茶室中的tokonoma佈置一番,並且會為旁邊的佛像點燈。遺體一般會放置在家中2-3日,然後和尚會在出殯前一天到死者的家中頌經,之後禮儀師會到場為死者換上壽衣,但是眾子孫會為親手為 先人清潔部份身體。禮儀師主要的工作是要為先人換上衣服但同時不讓遺體展現於眾人面前。

之後便是蓋棺儀式,禮儀師會預先把一塊大白布放在遺體之下,然後由眾子孫就利用大白布把遺體並放入棺木之中,之後便為先人獻上鮮花並蓋棺。一般在香港的葬禮都是由殯儀館的職員負責把遺體送上/放下靈車,但是在日本就全是由眾子孫來抬棺材,不會假手於外人 (但亦不會由女人經手,只有男人參與)。當靈車到達靈堂之後,便自然會放至靈堂之中。日本的靈堂與中國人的靈堂分別不大,遺照當然是放在正中央,左右兩邊都是花牌,不過就一定要左、右對稱,即是一個人的花牌會在靈堂左右兩邊出現,為了整潔起見因此只有指定人仕才會送花,不會像中國人般親友們都隨心地送上鮮花。
日本人的葬禮如中國人同樣地分兩天舉行,出殯前一晚親友們會一同到達,可能由於該地是農村的關系,村民大都會集齊後並乘坐村代表準備的車至靈堂。

第一個晚上就沒有什麼特別,都只是由和尚頌經,唸佛,之後便會遺體便會送至靈堂旁邊的一個茶室,該處會用來招待參與葬禮的客人。奇怪的是眾親友是會在遺體旁邊一同用膳,甚至一同喝酒,因為他們認為酒都是從植物製造出來的,所以就不會違反首7天只可吃素的禁忌。

在香港的「守夜」只是家屬在靈堂設靈一個晚上便成,但日本人則是由男子孫在靈堂通宵守候。若果要中國人在殯儀館過夜的話就確實相當驚嚇,因此茶室就設置就相當舒適,而且設置了洗手間和浴室,好讓子孫通宵守候。

到了第二天早上,便是出殯的日子,負責帶孝的長子和忘妻都會改換上白色的和服與守夜時全黑的西服/和服有所不同,而各親友都會準時到達,跟著便是由和尚頌經,為先人獻花,然後送上靈車。扶靈、蓋棺、抬棺等儀式都是由子孫負責,同樣不會假手於外人。當靈車送至火葬場之後,便自然由親友作最後的送別。中國人的火葬是會把遺體燒成骨灰,而日本人只會把遺體燒成骨頭,所以當遺體從火爐出來後是可以看到整個人體的骸骨,這個步驟還未最驚嚇。之後便是執骨的步驟,這個過程是由各親屬用長筷子逐一把先人的骸骨放至骨灰之中,放置的步驟就自然是從腳開始,逐一放置直至最後的天靈蓋的一塊骨。

之後,先人的遺照和骸骨會再次放回家中直至49天之後才下葬,而直系親屬會在頭七之後才可以破戒吃葷。
總結來說,日本人與中國人的葬禮最大分別在於與遺體的接觸,由守夜、出殯直至火化整個過程,親屬的參與度很高,而且會在靈堂、靈車之前拍照留念,情況確實與中國人的傳統很不同。

上下連結的屋頂──Osanbashi Yokohama terminal








日本的產品一向以精細見稱,無論他們的汽車、家電、影音甚至作他們的食品都非常精細,在任何工藝上都創作出一種「道」如「茶道」、「劍道」、「插花道」、「摺紙道」。就是因為這種無限仔細化的精神,所以日本的產品都能夠為客人帶來信心。

上、下合一的屋頂
橫濱港碼頭這建築都充份可以表演出這種極度仔細的精神,這碼頭雖然是由英國的建築師樓—Foreign Office Architects(FOA)所設計的,但同樣充份表達出日本人精細的一面。FOA的設計理念是很簡單,就是這碼頭的低層是停車場,中層是旅客大堂和宴會廳,頂層是天台花園全部都連接起來。最重要的是,屋頂並不是與旅客大堂分開,相反是單純地用樓梯和電梯連接的,而是利用不同的斜面來連接。

天台花園其實是有6條通道連接下層,當中4條是連接旅客大堂,另外兩條是連接海景餐廳和宴會廳。這4條通道是成一條斜坡慢慢下降至旅客大堂這一層,然後再慢慢上升回天台花園的一層。另外,在中央的位置亦有兩個斜坡是直接連接至宴會廳。由於每條坡道是彎彎曲曲地伸展至下一層,所以在屋頂上便形成不同高度的小山坡。建築師最巧妙地是利用了這些小山坡來分隔了3種不同的人流,第一種是乘船的人,第二種是宴會廳的人,第三種是一般參觀屋頂平台的人。

一般來說,乘船的人會從首層直接進入主入口,而宴會廳的客人會步行至屋頂的第二個大山坡然後步行下去,又或者會直接駕車至碼頭的另一端的宴會廳入口。至於最後一種的人流則可以緩緩地沿著碼頭的四周,並欣賞橫濱港的最色。表面上不同的層數是連結在一起,但某程度上是利用這些不同摺合的板塊來分隔不同的人流,亦可說是「空間是連合,但人流是分開的。」


簡單的理念,複雜的施工
要建造上上落落的斜坡並不是十分特別的事情,但是要建造彎彎曲曲的斜坡便絕不簡單。這樣便令。而且這屋頂是有6個不同的斜坡,斜坡與斜坡之間的接合就很難處理,因為很難把不同的斜度的斜坡接合起來,所以屋頂這平面就是一個接複了多次的板塊。
在概念層面上是沒有問題,但如果要施工的話,便需要做出多張仔細的施工圖,否則在地盤便會很容易出錯,甚至承建商不懂得如何施工。
根據書中的描述,日本協辦的建築師做了接近1000張的施工圖,單是總切面圖都有45張,但在香港的一般情況通常都只有4-5張,極其量都只有10多張。

從書中看到,這些日本的建築師甚至要帶睡袋回公司,通宵達旦地工作,雖然日本的工作時數是出名的驚人,但因為這屋頂的接口點實在太多,而且只要一個錯,便很可能需要重新再做多張圖。

奇特的結構
這建築同樣是和其他大型建築一樣,都是希望做到大跨度的結構特別是旅客大堂和宴會廳,為了室內空間沒有柱,所以採用的結構方法就相當特別,就是摺合式的結構(Folding structure)。

摺合式的結構就是好像一張白紙摺合後便會因為重量分散,所以一張白紙可以承受比這張紙重200-300倍重量的物件。
這碼頭便是使用摺合式的結構來支撐,屋頂和樓板便好像是被摺合的白紙支持著。這種結構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實際層面就好像未曾見過,小弟相信這次是首次的創舉。

這樣的結構系統是相當複雜,無論設計和施工都有很大的難度。因為,每個結構單元都是一個金字塔形的單元,而且是不規則的。所以,只有一個部件錯位的話,便可能連累整個結構的水平,甚至穩定性。
因此,如果要做到如此大型的摺合式結構和平滑的彎曲屋頂,便必須要極度精細的施工和詳細的準備,從此可以體會到日本人仔細和精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