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長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長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17日

人類歷史上最大形的建築 –萬里長城(戚繼光篇)


古北口
山海關
在北京故宮建城編中我都介紹過, 金、遼、 蒙古、明代和滿清為何要選北京作為首都. 我在此再加補充, 北京以北有八達嶺山脈作天然屏障, 唯一的平原是在古北口, 或是從東北路經山海關攻進, 因為山海關以北是長達一千里的平原, 若要防禦外族進攻是非常因難, 因此東北三省一直是最易被外族攻擊的地帶, 日本侵華都是在東北三省開始.
在元代, 蒙古人根本沒有太大擔心外族來犯, 因為遼族被金族在宋朝擊敗後已欠缺反攻的能力, 而當時的金族(即滿清的前身) 還是分成各部落, 直至努尔哈赤的出現, 他一統各金族部落才有南侵的條件, 所以在元代沒有加建長城.
但到了明代, 蒙古人被趕回北方雖然兵力不如成吉思汗的年代, 但要南侵仍有足夠的兵力,而且金族的兵力亦慢慢開始形成.
到明代,以嘉靖年間戚繼光設計的防禦工程最為著名, 戚繼光知道若要防守北京就必須先把古北口的缺口封好, 而山海關一帶亦會是重要的要塞. 從明代開始, 中國的戰爭都不只于弓箭,已開始引入槍炮, 所以以往秦長城的泥土建設方式的長城是不夠堅硬, 但若用石頭便需要大量人手開採石頭. 儘管山海關一帶有大型石礦, 但若要把大量石頭運送至工場便需要龐大的人手. 所以, 戚繼光知道若要短時間之內建造長城的主要材料便只可用磚, 磚窯設在工地附近, 大大減少運送時需要的人力. 而且多個磚窯同時建造便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 相對開採石頭而言是非常方便.
每個磚重13kg所以單用人力都可以運送至高山上, 現存在北京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明代時所見的. 磚與磚之間是由石灰混合洗米水而成英泥, 洗米水中的高澱粉質大大提高石灰的張力,這亦是令長城能穩站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八達嶺的長城其實主要不是用作防禦, 因為不會有敵人會選擇先攀上高山再從山峰進攻, 實在太危險而且儘管人能攀山, 馬和羊都不能攀山.八達嶺的長城主要的功能是通訊, 這是戰事中重要的一環, 明長城可用煙火通訊各峰火台,只用一天便可從嘉裕關把訊號傳至京城, 防禦力大大提高.
若要進行大規模防守, 便要有足夠的移動力. 戚繼光設計的明長城相對其他年代的長城, 容許士兵方便走動,大大提高峰火台之間兵力互補的能力, 城牆頂部備有大炮作遠距離攻擊, 另外士兵備有不同大小的弓和十字弩作中、短距離的攻擊. 明代的十字弩是非常之先進, 他除有大型的十字弩可以同時擊中六個人和一頭馬外, 他們亦備有連發10多枝箭的十字弩.
為長期作戰山海關不單設有峰火台而且設有4個城堡, 山海關的城牆亦伸延至海中60尺, 避免兵馬越過長城攻入. 所以, 士兵的防守力便增加了5至13倍, 而山海關亦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儘管山海關有如此穩建的防守, 千軍萬馬都攻不破, 但山海關最後是敗在一個人手上,吳三桂為救陳圓圓, 引清兵入關, 但吳三桂晚年亦以因反清復明的口號而對抗康熙吳三桂的確可以算是世紀反骨仔.
西漢由劉邦建立, 敗於王莽篡漢, 明朝由朱元璋建立, 敗於吳三桂降清.一個由反骨仔建立的皇朝, 被一個反骨仔攻破. 歷史不斷地發生, 亦不斷地重複. 風水永遠輪流轉. 長城系列就此暫別.

人類歷史上最大形的建築 –萬里長城(漢代篇下集)


繼上會, 漢武帝為確保絲綢之路的安全, 就建立西邊的長城來確保沙漠上各綠州的控制權.代長城的建造方式是用蘆葦或柳條,加以層層鋪沙修築而成的. 情況有如現代建築方式,當建造混凝土樓板時, 我們會先放入鋼筋網之後才放下凝土. 由於接觸點加強,這會使凝土更為穩固. 現在長城亦同樣利用這原理, 利用蘆葦或柳條然後一層一層放入沙和泥土,這樣便可以造出32尺高的城牆. 這建設方式竟然可以令長城經歷2000多年的風沙. 所以現存在甘肅長城部份仍是在代所建, 但主要都是唐代的, 亦現存最古老的長城之一.
但這方法仍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所以早期時長城不是建高而建深, 一條大的坑道令馬和羊都不能跳過, 到後期才建立如玉門關較有規模的要塞. 現存的門關是唐代時所修建的, 現在亦只剩下門關的中心部份.
漢武帝此舉雖然保護了絲綢之路的商隊, 但這是害了整個代的人民. 因為數個重要的綠州被佔領, 匈奴為求水源就必須多次來犯兩國連年征戰令國力大減長城亦需不停加建和修建,這令前朝積蓄被揮霍殆盡,經濟遭受巨大衝擊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亦導致西漢國力開始走下坡的主因. 直至漢武帝發表了輪臺之詔”即反省自已的悔過書),不再奉行窮兵黷武的政策,才能使漢朝不至於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