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顯示具有 運動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運動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9月11日

亞運、亞運、亞運 ?



今日終於可以靜下來,寫新的文章。這個題目亦是我一直很想寫,但一直不知道如何去寫的。
去年11月廣州亞運完畢,香港亦有意舉辦2023年亞運,但確實受到立法會和多方人仕批評,認為該計劃只是形象工程,根本不能夠推動體育運動,所以大力反對,跟著香港政府在諮詢期最後一天邀請了金牌運動員到立法會發言,希望進一步爭取市民的支持。
如果要先討論香港是否需要申辦亞運,就必須要從過往的亞運會中學習,並了解是否達到當初原有的目的呢?
自1951年開始曾舉辦16屆亞運會,當中泰國曼谷曾經舉辦過4次、其次則是印度新德里的2次,而中國的北京和廣州都曾舉辦。
現在香港的爭論點是香港是否值得花60億元來舉辦亞運會呢? 現在香港政府一如以往一樣,認為香港申亞可以達到以下目的:
1)      製造就業
2)      帶動旅遊業
3)      推動體育發展
4)      提升運動員的發展
當大家看到這些賣點時,大家都可能會認同這些都是支持申辦亞運會的正面因素,但如果根據過往的經驗,實況又是否如此呢?
從北京亞運、廣州亞運和北京奧運來看,運動的體育發展其實未必和運動會有關,香港都曾有協辨奧運馬術項目,但是香港在馬術運動方面發展是否有所提升嗎? 市民對這項運動的認識可能無形中提升了一點,但是距離普及化的距離確實還有一段很遙遠的距離。最致命的一點,這些大型運動會只會歷時2個星期左右,10多天的大型運動推廣是否又能真的能對體育運動作出明顯的效果呢?
曼谷曾4度舉辦亞運會,市民對運動項目的支持是否又得到大幅改變呢? 最致命的一點,奧運、亞運這些大型項目需要多類型的大型場館,但是在盛事過後便沒有任何特別明顯的用途,鳥巢如是、巴賽隆拿奧運場館、悉尼奧運場館如是。它們大都長期空置,然後每年的大額維修費則成為市政府的長期負擔,一個原是城市之光的場館最後竟變成一個城市的長期負資產。
在歷史上,只有少數的大型運動會如阿特蘭大奧運會和曼切斯特的英聯邦運動會是成功的,因為他們不單在盛事期間取得收支平衡,而且大部份場館都可以找到新用途,又或者比賽場館只是借用原有大學/球會的場館,所以不用在城市內大興土木地興建新場館。
如根據曼切斯特的經驗,他們成功的原因是本身城市的運動氣氛良好,首先市內有世界著名的足球隊—曼聯和曼城。當英聯邦運動會結束之後,主場館便成為曼城的新主場館,而旁邊的自行車場亦在運動會後便變成國家隊的永久訓練場地,並且投入大量的資源來支持自行車的發展如心理學家、營養學、自行車廠等各方面的支持,所以英國的自行車隊可以在2008年奧運中獲得8年金牌。
從外國的經驗得知,如果政府要發展運動是只可以核心地發展,選幾個強項運動然後針對性地發展,但同時配合普及化和商業化的發展,才可以得到有效和持久的發展。
英國最出名的運動—足球,這項運動無論在普及市民、學校和校際運動都得到適當的發展,然後出現各種專業足球隊之間的比賽並附以商業化的包裝,所以英超聯成為英國最大型的產業之一。由於商業利益巨大,所以足球的身價亦自然不菲,明星級球員的身價可以達至週薪100,000磅以上,因此便吸引了大量的年青人願意投身這個行業、甚至有家長願意讓自己的子女自少接受正規的訓練。
從這樣的一個例子來說,試問一個運動會能否達至這樣的效果嗎? 無疑運動會可以制造短期的運動熱,但是只是一種催化劑,有如火上加油,但是壇花一現的瞬間燦爛,要令到運動之火可以細水長流,真正地發展就確實需要長久的計劃和支持。
現在香港的金牌運動員希望香港申亞,因為這確實可以為他們帶來更適合的場地來練習,甚至永久的訓練場所,如果亞運會的成績理想的話,這個項目更可能成為香港的主流運動。運動員希望得到更理想的場地來訓練和比賽是無可口非,但是要成為香港的主流運動就確實有很遙遠的道路。香港唯一的奧運金牌項目—滑流風帆,自1996年至今又得到怎樣的發展呢? 大家都心中有數。
至於旅遊、就業等因素都是同樣的道理,運動會對這些行業造成催化的作用,但是得到發展就確實需要一個全面和周詳的計劃不可。

2013年5月12日

環保與結構的組合—高雄國家體育場








伊東豐雄(Toyo Ito) 今年終於贏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Pritzker price,以小弟的愚見,他其實應該一早應該得到這個獎項,今次他的獲獎只是還他一個公道。他是日本繼丹下建三(Kanzo tange) 、安藤忠雄(Tadao ando) 槇文(Fumihoko maki) 妹島和世+ 西澤立之後第五個獲得此榮譽的日本人。

他的設計除了奉行了日本人追求的簡約之外,還帶出了一份更精妙的簡化。他的設計充份表達出他很明白各建築元素的特性,他作為一個建築師,不單明白建築美學、建築空間之外,還很明白結構和機電的要求。

若以高雄國家體育場為例,這座運動場雖然不是特別大規模,只有55,000個座位,其他設施都只是一個標準足球場,再加上8條跑道,一切都只是國際田徑總會(IAAF) 的標準要求。
設計運動場最大的花費之一便是運動場的屋頂,因為一個優秀運動場的屋頂不會在觀眾席的範圍內加上柱子來承托屋頂,因此運動場的屋頂便需要以延伸的方式來承托。再者,由於屋頂面積巨大並且需要作大跨度的延伸,所以在結構上的花費一點也不少,而且運動場空置的時間遠比使用的多,所以一般情況下維修費佔收入很大的比例。

不過,伊東豐雄在設計其屋頂時便作了一個很精妙的設計,就是盡量使這個屋頂變得輕巧,而且利用結構的組合來製造出美麗的線條,並且利用了這個龐大而昂貴的屋頂來作為收集太陽能的平台。伊東豐雄利用了彎曲的鋼框來支持垂直的重量,並利用縱橫交錯的白色圓形鋼柱來穩定屋頂的結構,因此整個屋頂只有一條鋼橫樑,減輕了屋頂的笨重感。
最厲害的一點,這個縱橫交錯白色圓柱在配合彎曲的運動場外形之後,便仿如飛船一樣的感覺,不單輕盈,而且甚具現代的感覺。再者,屋頂上的太陽能發電板不單為運動場帶來1MPV的電力之外,亦為觀眾遮陽擋雨,一舉兩得。

從這設計當中可以看到,伊東豐雄是很精於把建築物各元素組合並簡化。他巧妙地利用白色鋼柱來製造漂亮的外形,並同時使用太陽能板來發電和遮陽擋雨。如果是一般的建築師便只會想如何製造漂亮的外形,而屋頂的結構則便只交給結構工程師來設計,並且可能會加上鋁板或不同材料來包含結構,這不單增加成本並且可能會使建築物變得笨重。不過,伊東豐雄不會單獨把各元素來考慮,反而會融會貫通地來組合各部份,使整座建築物變得更為精簡,並使其建築變得獨一無異。

延伸閱讀:

懂得變身的大廈—Tower of Wind, Yokohama
http://arch-traveler.blogspot.hk/2013/05/tower-of-wind-yokohama.html

多功能柱子的建築 - Sendai Mediatheque 圖書館
http://arch-traveler.blogspot.hk/2013/05/sendai-mediathequ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