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首先向大家說一句對不起,剛剛開展了新的工作,現在很多事情都需要重新適應,所以寫文化速度比正常情況慢了很多,希望大家見諒。
今日為大家介紹一座在羅馬的教堂,就是一座很有深度的建築。之前當我介紹廣州歌劇院時,曾和大家討論過可謂有深度的建築,一座建築物的美與醜就可能好主觀,但是好與壞是否可以很客觀呢?
一座建築物能否滿足它的功能和解決原有的問題,就可以說是達到了基本的要求,亦可以說是實用, 但又如何算是一座有深度的建築呢?
這座教堂是位于羅馬離市中心大約30分鐘火車車程的位置,是由美國建築師所設計,他的理念很簡單,就是利用3個帆形的牆來作為標記,使這教堂能夠從四四方方的建築群中鶴立雞群。
這教堂分為2部份,中央的大堂為主教堂,右邊為神職人員辦公室,左邊為小型的教堂,相信主要是用作兒童彌撒之用,兩個教堂之間是神父的小型辦公室。
這教堂最大的特色是陽光,教堂的屋頂是設有向北的天窗,這樣可以讓陽光間接射入教堂的本堂,但由於天窗是向北的關系,這便可以避免夏天過熱的陽光直接射進室內。記起當日參觀時,中午的氣溫高達35度,但是室內的溫度可以不太靠空調都能達至怡人的情況,而室內的陽光再加上以白色為主調的室內空間,確實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這建築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室內與室外的空間連成一起,它的外牆上分為兩個主要部份,正方的一端為神職人員的空間,彎彎曲曲的一端教堂部份,這樣便能從外型上清楚地看出公用和私用的空間,3層的帆型外牆代表3個不同的入口。
第一個入口是主堂的入口,第二個是神父的入口,第三個是小禮堂的入口,層次鮮明。由於這3個帆型空間的出現令外立面在不同的角度都有所不同,亦同樣地令外與內的空間都有多層次的變化。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觀看教堂的外觀,都會有不同的變化。
若回到最初的一個議題,何謂有深度的建築呢?這教堂相信是一個好例關,無論它在外型上、顏色上和室內空間處都設計得相當美觀,而且在功能上亦能滿足需要,並巧妙地運用顏色和外型上的設計來制造出與四周建築群的不同,一座美觀而實用的建築是一座有深度的建築。
若回到最初的一個議題,何謂有深度的建築呢?這教堂相信是一個好例關,無論它在外型上、顏色上和室內空間處都設計得相當美觀,而且在功能上亦能滿足需要,並巧妙地運用顏色和外型上的設計來制造出與四周建築群的不同,一座美觀而實用的建築是一座有深度的建築。
若果要參觀這教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從羅馬最大車站terminini的最低層乘線至Toree spaccata站,然後再步行最少30分鐘,沿塗是沒有行人路,在34度高溫下就只有盡情地暴曬。
另外,記得一點,這教堂和其他羅馬教堂一樣,對參觀者的衣著有嚴格的規定,最低限度是t shirt,長褲,任何背心、短褲、露腰、露背的服飾都禁止進入,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旅客被禁止進入教堂內參觀。
另外,若宗教儀式進行時是禁止拍照,所以參觀前最好查一下官方網頁,不過一般的儀式都在週日累早上進行。